人物:釋守真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興人。俗姓謝,字清晝。謝靈運十世孫。幼入道,肄業(yè)湖州杼山,與陸羽同居妙喜寺,為莫逆之交。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皎然預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李端在匡獄,依止稱門生。一時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靈隱。文章雋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貞元中卒。有《詩式》及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晝,晚年以字行,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自稱謝靈運十世孫,實為謝安十二世孫。玄宗天寶三載(744)前后出家于潤州江寧縣長干寺,七載登戒于常州福業(yè)寺。天寶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與歷任州縣長吏、過往士大夫及江南隱士詞客交游唱酬不絕。曾與劉長卿、李季蘭、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動之最著稱者在大歷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集為《吳興集》10卷。受其師守真影響,皎然對律宗、天臺宗、密宗、南北禪宗兼收并蓄,自大歷后期起則日益傾心于南宗禪。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本傳,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文章清麗,詩名甚著,并長于詩歌理論。有《晝上人集》(又題《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編于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詩議》(一作《詩評》)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釋交游傳》、《內典類聚》40卷、《號呶子》10卷、《茶訣》1篇,今皆不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7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五代時閩僧。嗣雪峰義存。后住福州長生山,世稱長生和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祖堂集》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皎然(約720-約800),俗姓謝,晚年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早年勤學,出入經(jīng)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時,曾訪名山,游長安,千王侯。后隱廟霅溪,皈依佛教。從杭州靈隱寺僧守直受戒。復居湖州杼山妙喜寺,與陸羽、吳季德、李?、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顏真卿守湖州,修《韻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歷任湖州刺史如崔論、盧幼平、陸長源、于頔等,俱與之交游唱和。工詩、著述甚多,與清江并稱“會稽二清”。貞元五年(789),撰成《詩式》五卷,乃唐代較系統(tǒng)之詩論專著,今存。八年,集賢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編其詩文十卷,納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晝字皎然。俗姓謝氏。宋靈運十世孫。住吳興興國寺。有詩名。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唱。預撰韻海鏡源。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秘閣。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晝。
吳興長城人。
姓謝氏。
康樂侯靈運十世孫也。
幼負異材。
不為世俗所羈絆。
遂削染。
登具于靈隱戒壇。
復依守真律師
究毗尼學。
儒編老什。
靡弗臻其極。
尤工著述。
辭章俊麗。
吟詠尤造微賾。
與會稽靈徹錢塘道標齊名。
故時諺曰。
越之徹洞冰雪。
杭之標摩云霄。
霅之晝能清秀。
中年遍訪禪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參扣。
貞元初。
居東溪草堂。
嘆曰。
使雖有仲尼之博識。
胥臣之多聞。
終朝目前矜道侈義。
適足以自撓性真。
豈若孤松片云。
蒲團相對。
無言而意得。
至靜而神諧者哉。
于是作文謝遣筆硯。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會前御史中丞李洪。
自河北負譴。
再移守吳興。
一見語合。
請益宗乘大略。
異日汎論及詩。
皎命門人出藁一卷以視。
且言近日廢置之故。
洪驚曰。
向嘗讀沈約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詩箴。
三子所論。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輟。
以棄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舊居京之興國寺。
軍吏沈釗德清人。
暮乘馬抵駱駝橋。
月色如練。
見數(shù)人盛衣冠立。
釗問其故。
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皎公。
脩齋召我耳。
長城赳卒錢沛。
泊舟呂山南。
見數(shù)百人。
持食負帛。
笑語而過。
問之則曰。
赴皎公齋歸。
后終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則有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薛逢呂渭楊達陸羽。
其制作。
則有號呶子十卷。
內典類聚四十卷。
儒釋交游傳。
外有韻海二十卷。
蓋相國于公頔。
魯公顏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皎然。名晝。姓謝氏。長城人??禈泛钍缹O也。幼負異才性與道合。初脫羈絆漸加削染。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其微矣。文章俊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哉。后博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者。然其兼攻并進。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敦重。諸郡則邦伯所欽。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茲。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故時諺曰。之晝能清秀。貞元初居于東溪草堂。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而自誨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我真性。豈若孤松片云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寢而不紀。因顧筆硯曰。我疲爾役爾困我愚。數(shù)十年間。了無所得。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將放汝各歸本性。使物自物不關于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譴再移為湖守。初相見未交一言?;腥羯窈稀K刂诜鹄?。因請益焉。先問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詩式。具陳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門人檢出草本。一覽而嘆曰。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奈何學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遂舉邑中辭人吳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風。予器而重之。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相國于公頔顏魯公真卿。命裨贊韻海二十馀卷。好為五雜徂篇。用意奇險實不忝江南謝之遠裔矣。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巒與道者游。故終身無惰色。又興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晝舊居州興國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嘗有軍吏沈釗。本德清人也。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月色皎如。見數(shù)人盛飾衣冠。釗怪問之。如何到此。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在茲伺耳。釗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長城赳胥錢沛。行役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束帛怡然語笑而過。問其故云。赴然師齋來。時顏魯公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貞元年終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貞元八年正月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天下榮之。觀其文也亹亹而不厭。合律乎清壯。亦一代偉才焉。晝生常與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螋⒔M?;虿家?。與之交結必高吟樂道。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釋交游傳及內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時貴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同過舊院。就影堂傷悼彌久。遺題曰。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來過舊草堂。余亦當時及門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遺德后賢所慕者相繼有焉。又唐黃州大石山釋福琳。姓元氏。荊州人也。父為襄陽判司。素崇釋氏。琳幼好佛門恒循檢操。早知割愛。就玄靜寺謙著師下剃染登滿足法已。躬禮荷澤祖師乃契真心。后至黃陂剪茅營舍。終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琳終時年八十二。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評論

權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
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數(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睍兇蠓滂b別之精。
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
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遠。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鋒猶近。
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皎然清淳淹遠,當于詩中求之,不當于憎中求之。
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
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爾。
《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卻步。
《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
《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僧道丕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9—955 【介紹】: 五代時僧。京兆長安人。唐宗室后裔。七歲出家,九歲善梵音禮贊。昭宗奔石門,曾往迎駕。遇亂,負母退居華山。二十七歲時,入住洛陽福先寺。天祐間賜紫。后唐莊宗時署廣智大師。后梁、后唐間,數(shù)入內應制談論。后晉高祖天福三年,詔入汴京,副錄左街僧事。出帝開運中為左街僧錄。后漢末,避亂逃歸洛陽。后周太祖廣順初,復詔入汴為僧錄。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諫而止。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長安貴胄里宗室子也。父從晏。寔昭宗昆季五院之長。母許氏。以無嗣息。嘗躬誦蓮經(jīng)普門品而妊。及生。秀整可愛。甫周晬。父以王事。沒于霍山軍中。而丕輟乳哺。有戚容。七歲絕葷膻。每游佛寺。輒忘返。而保壽繼能法師嘗相往來。因白母。從之出家。未幾。昭宗幸石門。而丕九歲爾。及駕回已能偕其師。迎駕如禮。十九歲。徇眾請講金剛般若經(jīng)。聽者悅服。既而朱晃逼駕。遷洛陽。長安焚蕩。丕獨負其母。東征華陰。會劉道開亂。遂入華山。居巖穴中。谷麥翔涌。斗萬錢。然丕素得咽氣術。卒賴以濟。而日巡丐以奉母。無小乏。母或問食未。則跪曰。有施主。于戲可謂孝矣。年二十。母命之曰。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羯讲菽鹃L矣。汝能收其遺馀以歸葬。則吾庶幾無憾。于是丕含悲茹苦。即其地。晝夜唄梵。聚群骸以禱之曰。誠吾父者。則必動轉以自異。閱數(shù)日。果有枯髏。躍而出至丕前。起仆再三。丕大慟擗踴良久。乃迎以葬之華陰。先是母夢。從晏尉撫。如平生云。既而曜州牧。婁繼英。招住洛陽福先彌勒院。蓋晉道安。翻經(jīng)設浴之地也。天祐三年。詔賜紫衣。梁唐之興。皆被寵署。晉天福間。詔入梁苑副錄左街僧事。開運初。升左街僧錄。漢乾祐之季。謝病乞自便。不許。周廣順初。詔充左街僧錄。日下即赴任。仍不許陳讓。時世宗以晉王尹京。議沙汰。以丕職所系。召問可否。丕曰。今天下初定。瘡痍未起。而有所去取。則徒以見其不鎮(zhèn)靜耳。未見所以澄清也。老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茍稍動則縻爛矣。故愿大王緩其事。以須后舉。幸甚。世宗以為然。議遂寢。丕后每謂其徒曰。上久有志于汝輩。汝輩宜自謹。勿犯也。乞解職歸洛陽。 周顯德二年。詔毀僧寺。且立帳以限僧。然不至于酷甚。則丕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示微疾。十日早作。命弟子營粥云。有首楞嚴菩薩相迎。趣令鳴乾稚。俄而化。壽六十七。臘四十七。立石塔葬之龍門廣化寺左。 丕平生脩杜多行。若法華金剛仁王上生經(jīng)等。皆一字一禮。佛名經(jīng)則遍禮。未滅之二年。猶禮首楞嚴經(jīng)。故其瞑目之際?;蚰苤率桌銍榔兴_。則其精進如此。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道丕。
長安貴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從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許氏。
為求其息常持觀音普門品。
忽夢神光燭身。
因爾妊焉。
及其誕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質。
屬籍諸親異而愛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將命汾晉。
會軍至于霍山?jīng)]王事。
丕雖童稚聚戲終鮮笑容。
七歲忽絕葷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壽寺禮繼能法師。
尊為軌范。
九歲善梵音禮贊。
是歲襄宗幸石門隨師往迎駕。
十九歲學通金剛經(jīng)義。
便行講貫。
又駕遷洛京。
長安焚蕩。
遂背負其母東征華陰。
劉開道作亂。
復荷母入華山安止巖穴。
時谷麥勇貴每斗萬錢。
丕巡村乞食。
自專胎息唯供母食。
母問還食未。
丕對曰。
向外齋了。
恐傷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歲母曰。
汝父霍山亡沒戰(zhàn)場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歸葬。
不亦孝乎。
遂辭老親往霍邑。
立草庵鳩工。
集聚白骨晝夜誦經(jīng)。
咒之曰。
古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
我今志為孝子。
豈無靈驗者乎。
儻群骨中有動轉者。
即我父之遺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輕舍。
數(shù)日間果有枯髏。
從骨聚中躍出。
競騖丕前。
搖曳良久。
丕即躄踴抱持如復生在。
赍歸華陰。
是夜其母夢夫歸舍。
明辰骨至。
其孝感聲譽日高。
至二十七歲遇曜州牧婁繼英招丕住洛陽福先彌勒院。
即晉道安翻經(jīng)創(chuàng)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濟陰王賜紫衣。
后唐莊宗署大師曰廣智。
丕于梁朝后主后唐莊宗明宗。
凡內建香壇。
應制談論多居元席。
及晉遷都今東京天福三年詔入梁苑。
副錄左街僧事。
與傳法阿阇梨昭信大師俱道貌童顏號二菩薩。
是故朝貴士庶多請養(yǎng)生之術。
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禮。
佛名經(jīng)法華金剛仁王上生四經(jīng)逐一字禮。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衛(wèi)時至二弟子隨行。
開運甲辰歲為左街僧錄。
雖臨僧務日課修持。
相國李公濤西樞密太傅王公樸翰林承旨陶公谷等無不傾心歸重。
至漢乾祐中謝病乞西歸。
未允之際。
屬漢室凌夷。
兵火連作恣行剽掠。
丕于廊廡之下倚壁誦念二日紛拿一無見者。
時京城見聞益加欽尚逃歸洛邑。
周太祖潛隱所重。
廣順元年敕召為左街僧錄。
不容陳讓還赴東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門繁雜。
欲奏沙汰。
召丕同議時問難交發(fā)開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兇頑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草和蘭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蕩。
大王儲明欲照蓄智當行。
為益皇帝邪。
為損君親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損親也是壞六和福田。
況以天下初平瘡痍未合。
乞待后時搜揚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國如烹小鮮。
慮其動則麋爛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從停寢。
及世宗登極。
丕謂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當相警護持。
堅乞解歸洛陽。
又立禮首楞嚴經(jīng)。
二年果敕并毀僧寺并立僧帳。
蓋限之也。
毀教不深。
乃丕之力也。
以顯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營粥食云。
有首楞嚴菩薩眾多相迎。
令鳴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臘四十七。
緇素號哭諸寺具威儀送葬于龍門廣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終之前寺鐘無故嘶嗄。
表剎龍首忽焉隕墜。
僧澄清夢寺佛殿梁折。
極多異兆焉。
系曰。
周武滅佛法。
隋開皇辛亥歲太府丞趙文昌入冥見邕受對。
寄語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毀私邑勒立僧帳。
故說大漸招其惡報。
或有入冥見之。
并贊成厥事者同居負處。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論曰。
九重所以成深嚴。
七禮其能捍憂患。
高墉峻壘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將軍而戰(zhàn)者。
君既安所臣亦建功。
猶釋門之外侮忽來得法將之中權斯敵。
使其大道喪而重復玄剛絕而又張。
我有仲由惡言不入。
外御其侮不可暫亡也。
嗟乎真教東傳累更年紀。
受其艱否屈指可尋。
法系有為四相以之遷貿。
明雖無損。
一輪以之蝕侵桓楚無端。
效奔得時而變法。
德輿伊始欺孤馀力而責僧。
賴遠公之致書。
因朝達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鯁人情。
元魏懷邪周邕尚辯。
曇始乃呈其詭跡。
道安盛奮其辭鋒。
是待秦坑能逃漢律。
始安二德疑其住壽應真。
出沒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鐘其厄運憤此反常。
上箋若攻壘之先登。
為法偶犯顏而不死。
復禮答權文學難詞蔚成解判。
惠立斥呂奉御圖注免橫窺??。
兩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場賈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華。
名儒懾伏。
挫是非于韋氏。
辯勢酋強。
邕也掩徐獨記于天臺。
儼也令李成書于復性。
其或角史華之術。
因躡刀梯。
諫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驚李潡。
作謠而占衡山。
破邪之論可宗。
鑒燈之頌歸我。
以前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讎鬩墻御侮。
言其薄者則發(fā)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縱火。
蘭艾之臭同焚。
樹木摧風。
鸞鴟之巢共覆者。
其唯會昌滅虐我法之謂乎。
從漢至唐凡經(jīng)數(shù)厄。
鐘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趙歸真者。
授帝留年之術。
寵遇無比。
每一對揚。
排毀釋氏。
宜盡除之。
蓋以歸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宮掖勢若探湯。
及其禍纏暴弒自然事體如漿。
京邑諸僧競生誚謗。
歸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還遇武皇因緣狎昵署為兩街教授先生。
時諫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屢言。
歸真懼其動搖。
奏迎羅浮鄧元起南岳劉玄靖入。
帝謂神仙坐致由是共為椅角同毀釋門。
意報僧譏誚之讎耳。
眾輕覆車群噪驚蟄。
須彌????困其劫盡之風。
有頂?shù)痛荨?div id="33naqo1" class='inline' id='people_20424_2_217_comment'>
倚其宿舂之杵。
詎云終否。
當有復時。
大中行廢教之誅。
會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歸真奇秘之術今古所無。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雖王晉安期俱弗如也。
爾時玄暢法寶大師也。
納兩街之請操一割之刀。
纂輯古今搜揚經(jīng)史。
成其別錄上其表箋逆龍鱗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濁之河。
銖兩之膠謾解。
如皆畏震所謂坐看。
暢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觸折也。
凡今緇伍無縱毀譏。
毀譏小人也。
及罹禍毒君子受之。
亦猶城門火而池魚死也。
儻云周武不落于阿鼻歸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誅之已塞責矣。
是故比丘但自觀身行。
莫伺玄門。
非干己事。
又以空門染習如然無斗四支而傷具體。
各是圣人設教無相奪倫。
如此行時名真護法也。
老氏云。
六親不和則有孝子。
如無孝子之名。
信六親大和也。
已上諸公皆家中有競號咷諫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歟。
今我傳家止勸將來。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學其訐直。
險在其中矣。
為君不取。
然則臨機可用相事當行。
必任弛張勿為膠柱。
然后知時名為大法師也。
傳又云乎。
相時而動無累后人。
其斯之謂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99—936 契丹主阿保機長子,本姓耶律氏,名倍,小字突欲,契丹迭刺部霞瀨縣人。
初立為皇太子,復為東丹王。
父死,其弟為帝,贊華遂于后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奔后唐。
賜姓東丹,更名慕華,授懷化軍節(jié)度、瑞、慎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二年復賜姓李,名贊華。
轉義成、昭信節(jié)度使。
清泰三年(936),末帝遣人殺之于洛陽。
后晉高祖追贈為燕王。
遼興宗謚文獻欽義皇帝,廟號義宗。
生平見《新五代史》卷七二、卷七三,《遼史》本傳,《資治通鑒》卷二七七至卷二八〇。
贊華好學,通陰陽,知音律,兼精技術。
工遼、漢文章,嘗譯《陰符經(jīng)》。
善畫本國人物,如《射騎》、《獵雪圖》、《千鹿圖》,皆入宋秘府。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1—1019 【介紹】: 宋江陵府公安人,字晦之。
少從柳開游,嗜學甚力。
真宗詔有司征天下士,其名列第四。
歷任房州文學參軍、昭信縣令,后攝理真州事。
有《洪范王霸論》。
全宋詩
張景(九七○~一○一八),字晦之,江陵公安(今屬湖北)人。真宗初年進士,調館陶主簿。坐公累貶全州,赦還為房、襄二州參軍,楚州寶應主簿,知泗州昭信縣。天禧二年卒,年四十九。事見《宋景文集》卷五九《張公墓志銘》。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二七一
張景(九七○——一○一八),字晦之,江陵公安(今湖北公安)人。咸平元年進士,調大名館陶縣主簿,貶全州,會赦還,為房、襄二州文學參軍。中廢,因陳堯咨薦,復選楚州寶應主簿,改大理評事、知泗州昭信縣,移掌真州榷茶務。天禧二年九月以疾卒于官,年四十九。景幼喪二親,貧不治產(chǎn),從柳開學,有集二十卷。事跡詳宋祁《張公墓志銘》(《景文集》卷五九),《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