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壽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僧曇詢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99 【介紹】: 隋僧。河東人。俗姓楊。年二十二,于白鹿山北霖落泉寺出家。受戒后,專修心學,習禪定。后住懷州柏尖山寺,獨處靜院,十年不出,頗有異跡。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弘農(nóng)華陰楊氏。
后遷河東。
年二十二。
游白鹿山北之霖落泉寺。
樂其靜邃。
遂依曇準禪師而薙染焉。
既受具。
習誦法華。
時僧稠禪師。
方領(lǐng)徒蒼谷。
路極脩阻。
詢念欲展禮。
則抵冒荊棘。
披跨沙礫。
拔緣登陟。
不由蹊徑。
直望其地。
以為行表。
往來質(zhì)問。
志存正觀。
雖困艱難。
不愆進業(yè)。
每云與其失道而幸通。
寧若合道而窮耳。
俄復徙居鹿土谷。
泉枯重溢。
鹿麋馴擾。
學者相慶。
或盜畦蔬而遭群蜂所螫者。
一身腫痛垂死。
詢?yōu)橹沃?div id="mzjxhkj" class='inline' id='people_11809_1_30_comment'>
獲瘳。
嘗獨行值二虎斗。
詢以錫杖分而翳之曰。
同居林藪。
計無大乖。
幸各散去。
一日有致禮于前者曰。
某趙人也。
頃因病死。
而閻王謂以罪當就獄。
賴曇詢禪師請命。
故爾放還。
且某于禪師。
素昧平生。
而過蒙恩澤如此。
敢不拜謝。
詢嘗一定七日。
虎穴于房弗恤也。
以故庭蕪徑穢。
鳥獸與俱。
而聲光所被。
河朔悅服。
杖策裹糧。
戶屨滿矣。
開皇間。
儀同三司元壽以璽書。
致誠敬送香供。
十九年卒于柏尖山寺。
八十五。
夏五十五。
初示疾。
感神光香氣之異。
有飛禽白頸赤身。
繞院哀唳。
漸近堂陛。
至于幾席。
狎附人物無所畏。
及瞑即悲叫苦甚。
血沸眼中。
旋轉(zhuǎn)空虛。
投地而逝。
云昏霧慘。
林澗摧塞。
山中衰相不可殫記。
弟子靜林等。
以唐武德五年十二月。
阇維。
遺質(zhì)建塔立碑。
沙門明則述銘。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曇詢。
楊氏。
弘農(nóng)華陰人。
后遷宅于河東郡焉。
弱年樂道久滯樊籠。
年二十二。
方舍俗事遠訪巖隱。
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
逢曇準禪師而蒙剃發(fā)。
又經(jīng)一載進受具戒。
謹攝自修宗稟心學。
而專志決烈。
同侶先之圓備戒律。
又誦法華。
初夏既登還師定業(yè)。
承僧稠據(jù)于蒼谷。
遂往問津。
稠亦定山郢匠前傳所敘。
詢以聲光所被。
遙相揖敬。
住既異林精融理極。
思展言造每因致隔。
但為路罕人蹤崗饒野獸。
棲幽既久性不狎塵。
來往質(zhì)疑未由樵徑。
直望蒼谷以為行表。
荊棘砂礫披跨不難。
巖壑幽阻攀緣登陟。
志存正觀也。
故不以邪道自通。
又以旁垂利道。
由曲前而通滯。
吾今標指雖艱。
必直進以程業(yè)。
用斯徵意隨境附心不亦善乎。
每云。
與其失道而幸通。
寧合道不幸而窮耳。
故履踐重阻不難涂窮。
后經(jīng)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禪。
屬枯泉重出麚麋繞院。
故得美水馴獸日濟道鄰。
從學之徒相慶茲瑞。
時因請法暫往云門。
值徑陰霧昏便成失道。
賴山神示路方會本途。
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衛(wèi)。
時有盜者來竊蔬菜。
將欲出園乃為群蜂所螫。
詢聞來救。
慈心將治得全馀命。
嘗有趙人遠至殷勤致禮陳云。
因病死蘇故蒙恩澤。
往見閻王詰問。
罪當就獄。
賴有曇詢禪師。
來為請命。
王因放免。
生來未委。
訪尋方究。
又山行值二虎相斗。
累時不歇。
詢乃執(zhí)錫分之。
以身為翳。
語云。
同居林藪計無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頭受命。
便飲氣而散。
屢逢熊虎交諍。
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唯詢一蹤入鳥不亂獸見如偶。
斯又陰德感物顯用成仁。
何以嘉焉。
每入禪定七日為期。
白虎入房仍為窟宅。
獨處靜院不出十年。
自有禪蹤斯人罕擬。
自爾化流河朔盛闡禪門。
杖策裹糧鱗歸霧結(jié)。
隋文重其德音致誠虔敬。
儀同三司元壽
親送璽書。
兼以香供。
以開皇末年風疾忽增。
卒于柏尖山寺。
春秋八十五。
五十夏矣。
初遘疾彌留。
忽有神光照燭香風拂扇。
又感異鳥。
白頸赤身繞院空飛聲唳哀切。
氣至大漸。
鳥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門至于臥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爾往化。
鳥便飛出外空旋轉(zhuǎn)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繞院悲吼兩宵云昏三日天地結(jié)慘。
又加山崩石墜林摧澗塞。
驚發(fā)人畜棲遑失據(jù)。
其哀感靈祥未可殫記。
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靜林道慧方等。
乃阇毗馀質(zhì)建塔立碑。
沙門明則為文。
見于別集。
神僧傳·卷第五
釋曇詢。姓楊氏。弘農(nóng)華陰人。后遷宅于河東郡焉。年二十二方舍俗事遠訪巖隱。游至白鹿山北林落泉寺逢曇淮禪師而蒙剃發(fā)。后經(jīng)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禪。屬枯泉重出鹿糜繞院。故得美水馴獸日濟道鄰。從學之徒相慶茲瑞。時因請法暫往云門。值徑陰霧昏便成失道。賴山神示路方會本途。時有盜來竊蔬菜將欲出園。乃為群蜂所螫(音拭)詢聞來救。慈心將治得全馀命。嘗有趙人遠至慇勤致禮陳云。因病死復蘇。得見閻王詰問罪當就獄。賴有曇詢禪師來為請命。王因放免特來禮謝。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時不歇。詢乃執(zhí)錫分之以身為翳。語云。同居林藪計為大乖。幸各分路?;⒌皖^受命。便飲氣而散。屢逢態(tài)虎交諍事略同此。而或廓居榛梗。唯詢一蹤入鳥不亂獸見如偶。每入禪定七日為期。白虎入房仍為窟宅。獨虎靜院不出十年。自有禪蹤斯人罕擬。初遘疾彌留。忽有神光照燭香風拂扇。又感異鳥白頸赤身。繞院空飛聲唳哀切。氣至大漸鳥住堂基。自后狎附不畏人物。或在房門至于臥席。悲叫逾甚血沸眼中。既爾往化。鳥便飛出外空旋轉(zhuǎn)奄然翔逝。又感猛虎繞院悲吼兩宵云昏三日天地結(jié)慘。又加山崩石墜林摧澗塞。驚發(fā)人畜棲遑失據(jù)。其哀感靈祥未可殫記。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弟子靜休道愿慧方等乃阇毗馀質(zhì)建塔立碑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3—604 【介紹】: 隋僧。趙州人。俗姓孟。少習儒業(yè),博覽典籍,工書善說。后厭世出家,師事云門僧稠。習禪定而時或有妄念,乃以錐刺股,由是內(nèi)徹外化,塵廬不入。辭師入贊皇山,山中獵者感其化,舍其業(yè)而從智舜習道。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生趙州大陸孟氏。
少為書主。
博通竹素。
工書善說。
庠序之人附焉。
年馀二十。
厭世出家。
事云門稠公。
性樂幽隱。
一志定業(yè)。
居白鹿十載。
常有靈祇陰贊。
或動身衣。
或現(xiàn)聲相。
白服丈馀。
繞院巡警。
后居贊皇許亭山。
獨與沙門曇詢依倚四年。
而其他有資給者。
則謝絕無所受。
且悲憫物類。
一雉嘗為獵者所窘。
飛入其廬。
而苦勸獵者放之。
終不聽。
因持雉去。
舜即割耳使遺之。
以感動其心。
而獵者遂投弓解鷹。
從舜脩習。
而近歸遠慕。
殺生之酷。
為屏絕。
然操行尤謹。
深僻無人。
則以火凈發(fā)。
稍昏則引錐刺股。
御疏茹糲。
晝夜鞭策。
撫收凍餒。
常自空匱。
晏如也。
所親化之依以練心者十人。
仁壽四年正月二十日。
以氣疾。
終于元氏懸屈領(lǐng)之禪坊。
年七十二。
葬禪坊之側(cè)。
已而或竊徙以葬之房子縣界嶂洪山云。
更三年后。
發(fā)而焚之。
以起白塔。
蓋界嶂洪山之名。
以舜故斯重矣。
開皇十年嘗詔曰。
皇帝敬問。
趙州房子界嶂洪山。
南谷舊禪房寺智舜禪師。
冬日極寒。
禪師道體清勝。
教導蒼生。
蚤使成就。
勝甚嘉焉。
朕統(tǒng)在兆民之上。
弘護正法。
夙夜無怠。
今遣開府盧元壽。
往宣指意。
并送香物。
如別詔。
時刺史楊達。
以舜素無名聞。
而蹤靡定。
乃漫系名果愿寺。
以承詔旨。
舜亦避謝不赴。
弟子智贊能繼其緒。
雖屢徵聘。
終賁林泉。
燕寂之馀。
尤究志于攝論涅槃 。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七 習禪篇之二
釋智舜。
俗姓孟。
趙州大陸人。
少為書生。
博通丘索工書善說。
庠序附焉。
年二十馀。
厭世出家。
事云門稠公居于白鹿。
始末十載。
常樂幽隱不事囂雜。
才有昏情便有靈祇相誡。
或動身衣。
或有聲相。
又現(xiàn)白服。
形量丈馀繞院相警。
往往非一。
嘗與沙門曇詢。
同修念定經(jīng)于四年。
后北游贊皇許亭山。
依倚結(jié)業(yè)聲績及遠。
有資其道供者。
便權(quán)避之。
遂經(jīng)紀載不須資待。
又獵者逐雉飛入舜房。
苦加勸勉終不肯止。
遂將雉去。
情不忍此。
因割耳遺之。
感舜苦諫。
便投弓解鷹。
從舜請道漸學經(jīng)義。
于是課篤數(shù)村舍其獵業(yè)。
斯則仁濟之誠也。
后專習道觀不務(wù)有緣。
妄心卒起不可禁者。
即刺股流血。
或抱石巡塔。
須臾不逸其慮也。
故髀上刺處。
班駮如鋪錦焉。
其翹勵之操。
同伍誠不共矣。
處山積歲剪剃無人。
便以火燒發(fā)。
弊服遺食屢結(jié)寒炎。
度景分功無忘造次。
性少貪惱手不執(zhí)財。
每見貧餒淚垂盈面。
或解衣以給。
或割口以施。
由此內(nèi)撤外化。
所親之中。
見其彌敬十人出家。
并依舜行。
練心節(jié)量。
踵武揚風。
后年疾既侵身力斯盡。
常令人稱念。
系想凈方。
遂終于老。
末感氣疾忽增。
十有五日。
勵念如初。
卒于元氏縣屈嶺禪坊。
時年七十有二。
即仁壽四年正月二十日也。
初葬于終所山側(cè)。
后房子縣界嶂洪山民。
素重舜道。
夜偷尸柩瘞于巖中。
及往追覓皆藏其所。
三年之后開示焚之起白塔于崖上。
自舜之入道精厲其誠。
昔處儒宗頗自矜伐。
忽因旬假得不凈觀。
腸腑流外驚厭叵陳。
所見馀人例皆不凈內(nèi)溢。
乃就稠師具蒙印旨。
為云門官供當擬是難。
因就靜山曉夕通業(yè)。
不隸公名不行公寺。
而內(nèi)德潛運遠聞帝闕。
開皇十年下詔曰。
皇帝敬問趙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舊禪房寺智舜禪師。
冬日極寒。
禪師道體清勝。
教導蒼生。
使早成就。
朕甚嘉焉。
朕統(tǒng)在兆民之上。
弘護正法夙夜無怠。
今遣上開府盧元壽
指宣往意。
并送香物如別。
時趙州刺史楊達。
以舜無公貫素絕名問。
依敕散下方始知之。
乃為系名同果寺。
用承詔旨而舜亦不臨赴。
山民為之起寺。
三處交絡(luò)四方聞造。
欣斯念定。
而莫堪其精到。
不久還返。
斯勇猛之誠不可例也。
每于冬初化諸緣集。
多辦復貯之衣。
就施獄囚。
春秋二時方等行道。
馀則加坐幽林。
塊然不寐及登耳順心用力疲。
轉(zhuǎn)讀藏經(jīng)凡得四遍。
左手執(zhí)卷右手執(zhí)燭十宿五宿目不曾斂。
佛名贊德誦閱如流。
昏晝六時禮懺終化。
有弟子智贊。
幼奉清誨長悟玄理。
攝論涅槃是所綜博。
今住藍田化感寺。
承習禪慧榮其光緒。
比多徵引終遁林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18 【介紹】: 隋河南洛陽人。
有才辯而輕險多詐。
以父元壽有功于煬帝,擢守內(nèi)史舍人。
交通博徒,數(shù)泄省中語。
宇文化及亂江都,敏創(chuàng)其謀。
為沈光所殺。
僧慧賾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0—636 【介紹】: 隋唐時僧。荊州江陵人,俗姓李。九歲出家,初住江陵寺。年十二,會大興法席,即為法主。后住京師清禪寺。洽聞博達,能詩文,善書畫,精鑒賞,士大夫多樂與游。撰有《般若燈論》,亦名《中論》,又有《詠集》。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賾俗姓李氏。荊州江陵人。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隋開皇中住江陵寺。后敕住清禪寺。大業(yè)末卜居終南高冠嶺。貞觀初敕召翻譯新經(jīng)。十年卒。年五十七。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李姓。
荊州江陵人。
九歲依本邑隱法師出家。
為沙彌。
執(zhí)卷誦文。
紙盈四十。
初聽涅槃。
法華。
后別聽三論。
隋開皇中。
鄉(xiāng)里以賾器質(zhì)夙成。
請為法主。
講涅槃。
辨答率屈耆宿。
時才十二歲。
刺史空龍公元壽。
聞而謁焉。
大加褒賞。
以其名聞。
詔入京師。
既引見。
賜納僧伽梨。
并馀衣一襲。
仍住清禪寺。
冠蓋日擁門。
憚煩。
從應(yīng)禪師稟資心學。
大業(yè)末。
避地終南之高冠嶺。
唐室隆興。
出游都邑。
屢建法筵。
武德初。
詔于延興寺。
百座開仁王經(jīng)。
公卿盛集。
吉藏豎論。
賾言清理詣。
銳責鋒起。
四部駭異。
藏嘆伏。
尤善楷書。
太宗文皇帝。
在秦邸。
欲致之別第。
以崇供養(yǎng)。
使者六反。
固辭。
貞觀詔。
簡僧傳譯。
眾咸推讓。
訖事奏上。
詔賜帛百匹。
衣服一襲。
賾又著般若燈論敘。
文多不載。
十年四月六日。
終于所住。
五十有七。
葬京師之東郊。
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詞。
有集八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三
釋慧賾。
俗姓李。
荊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鋒逸。
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
隱體其精爽異倫。
即度為沙彌。
講授之暇誨以幽奧。
賾領(lǐng)牒玄理曾不再思。
執(zhí)卷誦文紙盈四十。
荊楚秀望欽而美之。
初從隱聽涅槃法華。
后別聽三論。
皆剖析新奇。
抗擬摽會。
開皇中年江陵寺。
大興法席群師云赴。
道俗以賾嘉績夙成。
咸欲觀其器略。
共請為法主。
顧惟披導有旨。
因而踐焉。
甫年十二。
創(chuàng)開涅槃。
比事吐詞義高常伯。
論難相繼。
辯答冷然。
少長莫不緘心。
頌聲載路。
荊州刺史宜龍公元壽
聞其幼譽。
驚挺親駕謁焉。
素倍前聞大相褒賞。
以事奏聞云。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詔。
令本州備禮所在恭送。
既達京輦殊蒙慰引。
賜納僧伽梨并衣一襲。
仍令住清禪寺。
從容法侶敦悅玄儒。
才藻屢揚汲引無竭。
預(yù)有衣冠士族。
皆來展造門庭。
莫不贊其洽聞博達。
機捷之謂也。
末厭煩梗思濟清神。
乃從應(yīng)禪師。
稟資心學。
掩關(guān)兩載。
情??諸門。
遂語默于賢圣之間。
談授于經(jīng)緯之理。
值隋氏云喪法事淪亡。
道闋當年情欣棲靜。
以大業(yè)末歲。
移卜終南之高冠嶺。
因巖構(gòu)室疏素形心。
會唐運勃興蒼生攸濟。
賾不滯物我。
來從帝城。
講誨暫揚。
傾都請道。
武德年內(nèi)釋侶云繁。
屢建法筵皆程氣宇。
時延興寺。
百座講仁王經(jīng)。
王公卿士并從盛集。
沙門吉藏爰豎論宗。
聲辯天臨貴賤傾目。
賾才施銳責。
言清理詣思動幾微神彩驚越四部駭心百辟。
藏顧而嘆曰。
非惟論辯難繼。
抑亦銀鉤罕蹤。
今上在蕃親觀論府。
深相結(jié)納擬為師友。
六使來召令赴別第。
賾以生名殺身之累。
由來有人。
退讓馀詞一不聞命。
及貞觀開譯。
詔簡名僧眾以文筆知名兼又統(tǒng)詳論旨。
乃任為翻論之筆。
譯訖奏聞。
有敕賜帛百匹衣服一具。
賾又著論序曰般若燈論者。
一名中論。
本有五百偈。
借燈為名者。
無分別智有寂照之功也。
舉中標目者。
鑒亡緣觀等離二邊也。
然則燈本無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義在斯。
故寄論以明之也。
若夫?qū)ふ摐肌?div id="r7poj1i"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3_3_97_comment'>
執(zhí)俗迷真。
顛倒斷常之間。
造次有無之內(nèi)。
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
豈欲爾哉。
蓋有由矣。
請試陳之。
若乃構(gòu)分別之因。
招虛妄之果。
惑累熏其內(nèi)識。
惡友結(jié)其外緣。
致使慢聳崇山見深滄海?;痣y觸詞鋒罕當。
聞?wù)f有而快心。
聽談空而起謗。
六種偏執(zhí)各謂非偏。
五百論師諍陳異論。
或?qū)⑿皝y正。
或以偽齊真。
識似悟而翻迷。
教雖通而更壅。
可謂捐珠玩石。
棄寶負薪。
觀畫怖龍。
尋跡怯象。
愛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龍樹菩薩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發(fā)心。
閱深經(jīng)而自鄙。
蒙獨尊之懸記。
然法炬于閻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窮一實且究二能。
佩兩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齊萬物。
點塵劫數(shù)歷試諸難。
悼彼群迷故作斯論。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鈍根多生怯退。
有分別明菩薩者。
大乘法將體道居衷。
遐覽真言為其釋論。
開秘密藏賜如意珠。
略廣相成師資互顯。
至如自乘異執(zhí)郁起千端。
外道殊計紛然萬緒。
驢乘競馳于駕駟。
螢火爭耀于龍燭。
莫不標其品類顯厥師宗。
玉石既分玄黃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數(shù)家。
考實析微此為精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則減之。
我皇帝。
神道邁于羲皇。
陶鑄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無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為圣教東流年淹數(shù)百。
而億象所負闕者猶多。
希見未聞勞于寤寐。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波頗蜜多羅。
學兼半滿博綜群詮。
喪我怡神搜玄養(yǎng)性。
游方在念利物為懷。
故能附弋傳身舉煙命伴。
冒冰霜而越蔥嶺。
犯風熱而度沙河。
時積五年途經(jīng)四萬。
以大唐貞觀元年。
頂戴梵文至止京輦。
昔秦徵童壽苦用戎兵。
漢請摩騰遠勞蕃使。
詎可方茲感應(yīng)道契冥符。
家國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見。
殊悅帝心。
敕住興善勝光。
即傳新經(jīng)之始。
仍召義學沙門及王公宰輔。
對翻此論。
研覈幽旨。
去華存實。
目擊則欣其會理。
函杖則究其是非。
文雖定而覆詳。
義乃明而重審。
歲在壽星。
檢勘云畢。
其為論也。
觀明中道。
而存中失觀。
空顯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車本示迷者。
照膽之鏡為鑒邪人。
無邪則鏡無所施。
不迷則車不為用。
斯論破申。
其猶此矣。
雖復斥內(nèi)遮外盡妄窮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蕩蕩焉。
恢恢焉。
迎之靡測其源。
順之罔知其末。
信是鎣心神之砥礪。
越溟海之舟輿。
駭昏識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論四卷。
本偈大同。
賓頭盧伽為之注解晦其部執(zhí)。
學者昧焉。
此論既興可為龜鏡。
庶明達君子。
詳而味之。
序成未即聞上。
帝敕秘書監(jiān)虞世南作序。
見賾之所制。
嘆咽無以加焉。
因奏聞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傳寫緘于經(jīng)藏。
以貞觀十年四月六日終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東。
列隧立碑頌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為文。
自賾之知道。
倫等崇其辯機。
時俗以擬慧乘。
固為篤論。
詞注難窮。
無施不遂。
講華嚴大品涅槃大智度攝大乘及中百諸論。
皆筌釋章部決滯有聞。
又誦涅槃法華。
音文淳美。
時為眾述。
清囀動神。
又抽減什物。
用寫藏經(jīng)。
尋閱才止便修虔奉。
又善導達眾首舒暢物情。
為諸文雄之所稱敘。
特明古跡偏曉書畫。
京華士子屢陳真?zhèn)巍?div id="d7g7zzp"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3_3_249_comment'>
皆資其口實定其人世。
文章詞體頗預(yù)能流。
草??筆功名疏臺府。
每有官供勝集。
必召而處其中。
公卿執(zhí)紙請書填赴。
賾隨紙賦筆飛驟如風。
藻蔚雄態(tài)綺華當世。
故在所流詠耽玩極多。
懸諸屏障。
或銘座右。
著集八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