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楊寅秋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6 首
星軺計日赴燕臺,青鳥銜書海上來。
三禮才名高鼎甲,專城風(fēng)采映中臺。
璇房花發(fā)鳴琴處,瑤水春深獻壽杯。
白首文園深屬望,殿東持橐待雄裁。
欣逢朝玉闕,嬉戲出丹房。
暫到偕鸞鶴,重游□海桑。
天居云自迥,輦路草堪長。
且共探瓊液,來朝和柏梁。
三年暫返滇池節(jié),萬里仍揚桂水旌。
漢使由來多象郡,越江何處似羊城。
褰帷未厭關(guān)山遠,開府能令瘴癘清(府,伍本作“卷”。)
正喜遐方無戰(zhàn)伐,不勞溪笛怨南征。
⑴ 公初令東莞,由御史僉憲浙江,參議云南,憲副廣右,皆越地也。
十年銅虎孤臣節(jié),萬里金雞圣主恩。
老去親朋悲落魄,生還兒女喜驚魂。
剖心自白投珠暗,刖足誰明泣玉冤。
莫謂窮愁雙鬢短,青山堪副一家言。
昔余侍先君。見有博士金侯自太學(xué)來。其形毅然。先君顛倒迎禮之甚虔。呼廷龜拜于前曰。是汝外親大父行也。去后亟稱之曰。善人也善人也。廷龜時尚少。雖未敢請其詳。固已藏之胸中。無何。人告侯亡矣。先君涕泣悲曰。噫。善人死矣。又曰。斯人也而止于是。信乎命之難窮也。侯之葬十有六年。其季子司藝庭睦。以狀抵余曰。我父之亡也。不幸而家有憂。繼而國有兵。不克有事于墓道。我懼先君之志行。將泯泯無傳。而死亦有知。應(yīng)悼其不幸于土中。子之知我。蓋自子之先公。先公若在世。必不能無意于斯。今子能為文業(yè)其家。敢徼惠子之一言以文之。噫。不肖嘗聞先子之言矣。又與司藝君從游最久。其敢以不文辭。按狀。侯諱某字某。系出新羅之敬順王。至麗。朝有諱就礪。出入將相。官至侍中。焯有聲烈。書于太史。入我朝。有為黃海道觀察使者曰素。是生仲行。官卒司憲府監(jiān)察。監(jiān)察生順安縣令效震。順安生三和縣令熙壽。三和生漢城判官義叔。以耋升爵。官號僉知。是候五代祖??純L知。娶某之女。乃于嘉靖乙酉生侯。生三十一年而中司馬。又十七年而擢文科補國子。升至博士。例遷殿中。出為昌寧縣監(jiān)黃海都事大同察訪。入為刑曹正郎。嵚?十馀年。年六十一。始守德源府。明年沒于官。侯天性至孝。奉養(yǎng)八十雙親。甘旨必親具。怡愉之樂。至老不衰。其喪也。廬于墓。守松柏不離哭之。三年如一日。其祭之悉遵禮制。雖冬月必浴而后將事。斯其大者。而沈厚有器局。遇事游刃風(fēng)生。臨利害一聽于義。治官接人。以誠以信。持是心不少懈。由是所至常有聲。死后親故哭之皆哀。其又可尚也。惟其抗直。不能俯仰順時。卒淹屈以終。惜也。淑人趙氏。淳昌望族??h監(jiān)叔瓘之女。賢有法訓(xùn)。侯亡哀痛過制。闋服月馀乃逝。以其年九月。合葬于安山西村。有丈夫子三。庭孝、庭友。其季即司藝。庭孝生二子。濯、澳。一女幼。庭友生二子。浣、演。庭睦無子。以演后。女五。長適樸清。有子曰??。次洪有臨。次生員申晫。有子曰明厚、白厚。次進士安克忠。有二女幼。次任翼之。有子幼。侯以嘗有光國功。錄原從。追爵弘文館典翰。斯可謂之伸乎。司藝君妙年科第。才又俊蔚有譽。吾見其昌也。嘗聞善人必大其后。先君之言。吾于是乎徵。是為銘。銘曰。
允矣金侯,茂行天啟。
因心則孝,飭躬以禮。
不為外鑠,中以自淑。
積之何豐,用之何嗇。
所得者天,不得者人。
自古皆然,誰屈誰伸。
庚辰中秋悼外祖父(庚辰) 當(dāng)代 · 林英男
七言律詩
遺墨馀音雨嘯風(fēng),星洲碧血哭豪雄。
百年契闊悲歡苦,幾度興亡夢覺空。
始信投緣為后裔,似曾繞膝識先公。
重重火劫詩書畫,劍氣翰霜滄海中。
自注:先外祖父鄭公諱鼎新,德初。十六歲入清末最后一科潮州府府學(xué)生員〔俗稱秀才〕。早期中國同盟會會員。據(jù)揭陽市《櫝松鄉(xiāng)志》『鄭鼎新』條記載:『鄭鼎新〔一八八五至一九四二年〕。櫝松鄉(xiāng)港墘村人。清末秀才?!裁癯酢吃谓谊柨h第一高級小學(xué)校長、揭陽縣督學(xué)、廣東省軍事編譯處主編,少校銜。早年參加孫中山之同盟會。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北伐〔稱『北伐』不準(zhǔn)確,其時北伐未開始。引者注?!车诙螙|征時,鼎新被聘任揭陽縣農(nóng)民協(xié)會顧問。當(dāng)時結(jié)識周恩來、陳卓凡,同于學(xué)宮〔孔廟〕稱桃園三結(jié)義。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五日密報國民黨清黨消息與中共揭陽縣委掩護盧篤茂等同志及時轉(zhuǎn)移。一九二七年逼于形勢潛赴新加坡,積極辦學(xué)??谷諔?zhàn)爭期間極力不斷募捐支援抗戰(zhàn),積極于新加坡籌建潮州同鄉(xiāng)會。日寇侵占新加坡時,舉家投入抗日斗爭。一九四二年為日寇捕殺。其長子鄭詩群〔黃埔一期學(xué)員〕為星洲抗日義勇軍領(lǐng)導(dǎo)人,同年被捕犧牲。次子和三子也成革命和抗日無名英雄。揭陽縣《榕城鎮(zhèn)志》中有記載?!粨?jù)家母及二、三姨母回憶,外祖父當(dāng)時與周恩來陳卓凡在揭陽學(xué)宮〔即現(xiàn)作為文物保護之孔廟、周恩來紀(jì)念地〕同結(jié)金蘭,三姨母說從小就知此事,時兄弟姐妹稱陳卓凡為『義叔』。二戰(zhàn)后,英國政府追認(rèn)大舅父為抗日烈士,家屬享受撫恤。二、三舅父戰(zhàn)后追隨馬共抵抗英國殖民者,捐軀于林莽沙場。家母一九三八年回國參加抗戰(zhàn),同年加入中共地下黨,時年僅十五歲,今離休健在。外祖父被捕時正在浴室,日軍包圍住宅,先公從容不迫,沐浴振衣,慷慨赴難。大舅父率華人義勇軍在坡面抵抗日寇七天七夜之后寡不敵眾,兵敗被俘,于獄中為日寇狼犬活餐。外祖父擅書畫,嶺南畫派之開拓者孫斐谷即為其高足。新加坡國畫展曾展出外祖父遺作。五十年代廣東省博物館曾到揭陽尋其墨跡未果。今網(wǎng)上仍有民間收藏家展公之墨寶。余家中僅存書法一聯(lián)曰:『放開肚皮吃飯,立定腳跟做人?!灰褮埰?,經(jīng)裱工修補,神韻猶存。平沙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