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李芳先
共 9 首
外祖妣李氏墓志銘
明 ·
李珥
四言詩
李氏。龍仁望族也。有諱有若。位三水郡守。生諱益達。位全羅道兵馬虞候。生諱思溫。以生員不仕。娶崔參判諱應賢之女。參判賢有家法。崔氏閨范修整。以成化庚子正月二十四日生李氏。稟性和柔。操心純靜。幼讀三綱行實。能曉大義。既笄。適于申氏。即進士府君諱命和也。申乃平山大姓。進士曾祖考。議政府左議政諱槩。祖考。成均館大司成諱自繩??肌幵娇な刂M叔權。妣。南陽洪氏。進士飭躬有守。不為非義。燕山朝短喪之令甚嚴。進士執(zhí)親喪。哀毀三年。不以法撓。己卯年閒。有欲薦以賢良者。進士力辭竟已。進士是介士。李氏為賢婦。兩美相合。禮敬備至。正德辛巳。進士遘癘疾濱死。李氏禱天斷指。誓以俱死。進士忽夢神人報以當瘳。次女侍側。亦夢天降靈藥。是日陰云晦暝。雷雨大作。進士疾遂瘳。鄉(xiāng)人異其誠。事聞于朝。中宗大王命旌門復戶。明年壬午。進士終于京城。初葬于砥平。后遷于江陵助山之原。李氏仍居于江陵。寔崔氏之鄉(xiāng)也。隆慶己巳冬十月二十二日。以疾終。享年九十。其年十二月八日。葬于助山。進士墓在前。李氏無男有五女。長適張仁友。次適
李主簿諱元秀
。次適生員洪浩。次適習讀權和。次適李冑男。諸孫二十馀人。主簿即珥先君也。俾珥主外祖考妣之祀。銘曰。
有美閨秀,窈窕柔儀。
庭闈承訓,室家孔宜。
謂天有報,晝哭無兒。
謂天無報,壽到期頤。
郁郁助山,合兆于斯。
猗歟流芳,百歲無隳。
重摹北海書云麾
李元秀
碑宛平令胡蕙麓勒石重搆古墨齋貯之賦詩以紀五首
其一
(己未)
清 ·
翁方綱
七言律詩
籀鼓蘭亭結墨緣,帝京妙跡更誰先。
得尋李蔭剜苔處,卻憶良鄉(xiāng)野草邊。
真面重開欣宛在,往時墮劫笑徒然。
天教北海躋周史,臼礎量來一例圓
⑴
。
⑴ 石鼓作「臼」,與此碑作「礎」正可相對成故實也。
重摹北海書云麾
李元秀
碑宛平令胡蕙麓勒石重搆古墨齋貯之賦詩以紀五首
其二
(己未)
清 ·
翁方綱
七言律詩
寶氣含芒二百年,遲遲難合乃神全
(用歐陽公語。)
。
鐫工似倩黃仙鶴,題額何殊郭卓然
(原刻逸人太原郭卓然題額。)
。
賢令高秋摩絹素,古苔昨夜動星躔。
教忠坊對琴堂壁,曹霸花驄幾上傳
⑴
。
⑴ 予得借摹宋拓殘本,今與府學二礎適相映合。
重摹北海書云麾
李元秀
碑宛平令胡蕙麓勒石重搆古墨齋貯之賦詩以紀五首
其三
(己未)
清 ·
翁方綱
七言律詩
西安北地兩云麾,行押同聞鄭枃疑。
集字懷仁如可例,殘磚保母轉多師。
靈巖頒泐存無幾,岳麓銘陰秘孰窺。
北海年來深貺我,焚香何以副精思
⑴
。
⑴ 去年于岳麓碑陰得北海細書三百馀字。
重摹北海書云麾
李元秀
碑宛平令胡蕙麓勒石重搆古墨齋貯之賦詩以紀五首
其四
(己未)
清 ·
翁方綱
七言律詩
褚法相參隸與行,高懸鐘律振咸英。
九皋鶴儼長風佇,萬丈虹猶逸氣橫。
惲格一襟遺話在
⑴
,大梁四礎托誰盟。
我捫北斗杓垣后
⑵
,甫慰登登拓壁聲。
⑴ 相傳惲南田得此碑舊本,縫入棉衣中以防失墜。
⑵ 乙酉春,于七星巖訪剔北?!抖酥菔矣洝?。
重摹北海書云麾
李元秀
碑宛平令胡蕙麓勒石重搆古墨齋貯之賦詩以紀五首
其五
(己未)
清 ·
翁方綱
七言律詩
代石經(jīng)年愿未申,放光岳麓夜連晨
⑴
。
杜移紫鳳雖重補,董戲群鴻太失真。
偃曲古藤添氣勢,擘窠齋扁更精神。
寄聲錢子全碑勒,儻附東林米老鄰
⑵
。
⑴ 北海書《岳麓寺碑》,寺中夜光燭天。
⑵ 廬山東林寺北海碑有米海岳題、方綱附題一行于寺中者,亦重刻也。
陸包山畫
(嘉靖癸巳春,
元秀
樓寫意,萬歷乙亥重題。)
(甲子)
清 ·
翁方綱
并州剪刀剪吳淞,三萬頃波峰幾重。
陸郎何感杜老句,包山一幅支青篷。
想見陸郎盛年筆,小樓破曉春初濃。
太湖一碧沐鬟黛,東西洞庭水映空。
春濃正在澄澹處,宿靄凈捲無微風。
近山尚霏雪梅白,遠渚已點夭桃紅。
帆光隱漾入天際,目矚迤到憑窗中。
是日新嵐襲衣袂,嫩寒隔浦馳詩筒。
四十三年恍如夢,七辰八丙憐匆匆
⑴
。
花信催人茶事近,似否鴻漸疑龜蒙。
重披絹端淺絳素,意訪秘簡靈威宮。
云深墨點望不到,煙蓑釣笠青濛濛。
老年楷仍文氏派,石湖舊雨同支筇。
對床儻是二承輩,再稿更擬移諸峰。
⑴ 七辰、八丙,陸叔平自題畫語,正在乙亥春也。
重摹北海書云麾將軍
李元秀
碑舊本殘字
(乙丑)
清 ·
翁方綱
我借楊君舊殘拓,適從錢子鈔全碑。
此碑全者已中斷,想見缺月循圓規(guī)。
昔聞六礎僅存二,其四梁宋蹤莫知。
前秋我作縣齋記,徒發(fā)董刻鴻堂嗤。
董藏宋贉雙秘笈,莫云卿跋森鼎彝。
我見摹本色飛動,何至董家捫籥為。
北海平生烜赫跡,靈巖岳麓差近之。
陜石云麾格已遜,太原摹手神儻追。
今觀篆題逸人筆,尚難令問陽冰期。
熊熊燭天劍芒拭,耿耿貫月長虹披。
靈昌一泄萬古氣
(靈昌郡太守李邕文并書。)
,范陽誰并八體奇。
日下遠稽籀史鼓,天然一例臼礎支。
礎從良鄉(xiāng)輦京邑,誰信孫顧虛詞欺
⑴
。
王京兆攜四礎去,何獨留二滋然疑。
今見上橫又礎半,四礎之說誰訪咨。
唐拓中間本泐損,亦若歐楷摹邕師。
我今作圖正如此,二邕扁換三邕宜
⑵
。
琳瑯金薤?著錄,苔花鏡面交陸離。
鐫成陷壁配府學,凜若宥坐圓非欹。
胡子助我伐山石,選工補缺窮豪釐。
錢子江南又開璞,擬作巨幅兼完虧。
慎取鴻堂前轍鑒,他日會合雙??持。
千川印輪真影在,九皋聽唳神來馳。
要乞甌香寫照手,貇出衣帶橫江時
⑶
。
⑴ 孫退谷、顧寧人皆未考黎瑤石《古墨齋記》,而以為宛平令掘地得之者,誤也。
⑵ 昔與錢梅溪考訂蔡中郎石經(jīng),因繪漢講堂壁丈尺為圖。而予為《化度寺碑》作圖,以「二邕」名齋,今又為北海此碑作圖,故云「三邕」也。
⑶ 相傳惲南田以此碑舊本縫入綿衣,以防失墜。
題李北海書大照禪師碑
(丙申)
清 ·
申緯
始得破礎云麾碑,繼以大照全文拓。
蘇齋摹勒尚寒乞,懋勤殿本尤烜赫
(北海書
李元秀
碑。舊拓殘額。一橫一圓。礎工又半礎。一凡五石三百四十七字。嘉慶乙丑夏。北平翁方綱手摹。毗陵胡遜校勒。此本得自徐竹垞進士。又北海書大照禪碑??滴跻液?。懋勤殿摹勒上石。古東尚書所藏。)
。
蘇米趙董出北海,丸煤寸楮堪珍惜。
稽行錫名曰大照,達摩七業(yè)傳普寂
(唐釋普寂號大照禪師。)
。
豈伊邕也紓宿心,大唐天子紆悼衋
(豈伊翁也四字。碑本文也。)
。
此碑磊落照寰宇,不知何故闕石墨。
乃有硬黃落海東,似待黃翁幕府檄
⑴
。
青萍結綠遇孟嘗,一字擬換明珠百
⑵
。
右軍絕交亦硬黃,與此紙墨同一色。
華亭所見確有據(jù),北海吐氣年代隔
⑶
。
首失五行但可恨,造物見妒無完璧
(陳惟寅跋。此碑首失五行。)
。
今年北海墨緣合,大照云麾集絡繹。
似欹反正山陰法,二碑一意如同石。
米董不足趙蘇馀,未敢軒輊分支嫡。
卷中又有北海書,牧丹十詩貞珉碧。
并碑與礎合三本,十詩瘦弱非劇跡。
合摹亦豈無所以,康熙盛時人文辟。
吾知虎賁亦中郎,嗜古何妨更瘦弱。
但喜硬黃再渡鴨,模卷欲喚遼陽鶴。
⑴ 董跋。永嘉黃翁嘗奉幕府檄。渡遼海入樂浪。為日本朝鮮講和。歸時購得硬黃本李北海大照禪師碑。人間石本不傳也。
⑵ 董跋。黃翁以此碑買山而隱。須一字一金。
⑶ 董跋。余所見唐人硬黃只三本。嘉禾之萬歲通天帖。安福之右軍絕交書。與此而三。其紙素筆墨如一。真可寶也。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