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妙喜

相關(guān)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號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屬四川)人。十三歲求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謁諸尊宿,師龍門佛眼清遠(yuǎn)。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寧寺。高宗紹興間奉詔開山雁蕩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溫州龍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yuǎn)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屖抗缭?,據(jù)《續(xù)古尊宿語要》、《嘉泰普燈錄》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號老禪,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師龍門佛眼遠(yuǎn)。宣和中住和州天寧,靖康初移廬山東林。紹興中,與宗杲居云門,撰《頌古》百馀則。已而入閩主鼓山,更遷雁蕩能仁,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壽六十四。有語錄傳世。見《嘉泰普燈錄》卷一六。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士圭號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心醉楞嚴(yán)。后南游謁諸尊宿。始參龍門遠(yuǎn)禪師。以平時所得白遠(yuǎn)。遠(yuǎn)曰。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一日侍立。次問曰。絕對待時如何。遠(yuǎn)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遠(yuǎn)抵堂司。圭復(fù)理前問。遠(yuǎn)曰。閑言語。圭于言下大悟。正和末住和州天寧。紹興奉詔開山雁宕能仁。時真歇了公居江心??止缇壩词煊练秸?。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人皆翕然歸敬。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諸人向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則危若住則瞎。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jī)。此三者既明。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xiàn)前。不須照顧自然明白。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豎拂子曰。久雨不晴咄。紹興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長老付后事。次日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師名士圭。城都史氏子。世業(yè)儒。師幼而明敏。年十三。依大慈寺宗雅首座。落發(fā)具授。大慈號四川學(xué)海。師執(zhí)經(jīng)講筵。志在楞嚴(yán)。閱五祀。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詢。即出關(guān)。謁玉泉勤云蓋智百丈肅靈源清。所至參承。皆蒙咨揖。晚依百丈歸正首座。正博貫內(nèi)外典籍。一日正語以龍門佛眼道德。師聞而悅之。即自百丈歷東吳。觀光保社。尋抵龍門。以咨參。所得扣之。佛眼曰。汝解心已極。只欠著力開眼耳。令主堂司。一日問曰。絕對待時如何。佛眼曰。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師罔措。至晚。復(fù)舉前問。佛眼曰。閑言語。師于言下。頓釋疑情。曰。東山鐵酸饀。今而后。不復(fù)疑也。自是師資緣契。決擇日臻玄奧。政和末。佛眼被旨。遷褒禪山。師佐其行。和守錢公請開法天寧。唱佛眼之道。佛眼謝褒禪。錢復(fù)請于朝。以師繼其席。閱七稔。九江守趙公移師東林。未幾胡馬南渡。退居分寧之西峰。結(jié)茅于寺旁竹間。號竹庵。有偈曰。種竹百馀個。結(jié)茅三兩間。才通溪上路。不礙屋頭山。黃葉水去住。白云風(fēng)往還。平生只如此。道者少機(jī)關(guān)。及圜悟禪師歸蜀。送別次。圜悟劇稱杲妙喜。師恨未之識。俄避地造仰山。適妙喜亦至。遂相與定臨濟(jì)宗旨。偕還南康之云門庵。妙喜曰。昔白云端師公謝事圓通約保寧勇禪師夏居白蓮峰。作頌古一百一十篇。有提盡古人未到處。從頭一一加針錐之語。吾二人同夏于此。雖效顰無愧也。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則。各為之頌。發(fā)明蘊(yùn)奧。不開知見戶牖。不涉言語蹊徑。其頌女子出定話曰。不假文殊神通。不用罔明彈指。爾時靈山會中。女子從定而起。臨濟(jì)見僧入門。便喝頌曰。一喝喝上四禪天。臨濟(jì)元來不會禪。盡道朝陽生戶外。不知夜月落階前。德山見僧入門。便棒頌曰。棒下真鍮不博金。德山徹底老婆心。后人只看波濤涌。不見龍王宮殿深。芭蕉拄杖子話頌曰。綿州附子漢州姜。最好沉梨出麝香。魯子師僧才一嗅。鼻頭裂破眼睛黃。若此類皆奇作也。已而入閩。閩帥參政張公宋以圣泉處師。稍遷乾元。俄給事張公致遠(yuǎn)移師鼓山。授道元馀。創(chuàng)新棟宇。嘗示眾曰。巧說說不到。心思思不及。命斷眼豁開。半錢也不直。又曰。不擁其前。不遮其后。上下四維。七通八透。正當(dāng)恁么時如何。八十翁翁行不得。又曰。目擊道存。已涉文彩。執(zhí)鞭回首。未免途程。直向混沌未分時明白。父母未生時現(xiàn)成。翛然不落陰界。自由自在。當(dāng)恁么時如何。踏著關(guān)棙子。處處得逢渠。又曰。正當(dāng)明時如王寶劍。卓拄杖下座。又曰。玄路絕如解開??谡f話。圣量盡。方得不受人瞞。玄路不絕。只是說道理。圣量不盡。依前落路岐。丞相張公德遠(yuǎn)出師七閩。一日謂僚屬曰。越山當(dāng)福城三山之中。院獨(dú)廢絕。非老禪不能辦。即以屬師。不數(shù)月。殿閣崇成。他日丞相游鼓山。目其成績。遂迎師復(fù)歸鼓山。是時閩中法道最盛。蓋自師與真歇凈照數(shù)公振發(fā)。紹興甲子。有旨移雁山能仁。為第一代。乙丑蒙恩。住龍翔新寺。丙寅秋七月十八日。得旨謝院事。明日湯浴更衣。聲鐘集眾。師步至眾集處。方趺座。泊然而逝。壽六十有四。臘五十有一?;疴派嗳缂t蓮色。并二牙不燼。舍利不勝數(shù)。門人奉遺命歸之鼓山壽塔。師風(fēng)姿奇厖。朗潤。聲如鐘。學(xué)兼內(nèi)外。談?wù)撔栃枴2俪肿诒鷶鄶?。然久益?yán)嚴(yán)與賢士大夫游。幾半天下。皆一時宗奉祖道外護(hù)佛乘者。晚居鼓山。自號老禪。書揩逌媚。尺牘所傳。人以為寶。其所為。禪家四六。及五字句。皆精絕。自成一體。世多傳誦。有語錄。行于世。 贊曰。大慧禪師嘗題師??像曰。贊嘆竹庵。也是妙喜罵詈竹庵。也是妙喜。贊之罵之。各有所以。贊之者。為渠具衲僧正眼。罵之者。為渠浸在醋甕里。或曰。如竹庵之為宗師也。不可贊。不可罵。精金美玉。自有定價。贊之罵之。徒增話??。妙喜聞之。笑而不答。但拊掌叩齒三下。從渠鉆龜打瓦。世以為確論。予謂。近代宗師涉世交公卿大夫。言行相副。全節(jié)自高。宏法有體。由靈源佛鑒而后。竹庵其賢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禪師名士圭。
號竹庵。
蜀郡成都史氏子。
乃龍門佛眼遠(yuǎn)公之高弟也。
說法于江南浙閩諸大名坊。
圭有密行。
喜推獎人士。
一與圭接者。
皆成美名。
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門宗雅。
研究楞嚴(yán)。
而雅亦僧杰也。
默察圭器度宏大。
意欲圭南詢。
乃盛贊真歇之為人。
蓋歇未出蜀時。
亦習(xí)講于成都大慈。
圭味其指。
棄講謁諸名宿。
雖經(jīng)賞識。
未豁所蘊(yùn)。
晚登龍門。
擬以平時所得舉似佛眼。
佛眼知圭。
命典堂司。
不得辭。
圭以未伸所解為悶。
幾入方丈。
多遇高庵正堂輩在焉。
高庵正堂時稱明眼。
圭慚乘間問曰。
絕對待時如何。
佛眼哂曰。
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不領(lǐng)。
至晚理前問。
佛眼唾曰。
閒言語。
圭背汗淋踵。
弗吐一詞而出。
因嘆曰。
窮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jī)。
似一滴投于巨壑。
吾蜀周金剛不謬矣。
政和間。
開法天寧。
浩歸湖海。
馮濟(jì)川嘗以圭之玄要頌舉似妙喜。
妙喜稱之。
及濟(jì)川除給事。
圭同日受詔。
住雁山能仁。
時稱佛眼門下表里二檀樹焉。
真歇居江心寺。
有大名聞。
圭將至。
恐東甌未廓所見。
乃過江迎圭。
大展九拜。
以誘甌人。
圭未視篆。
有嫉者深夜縱火。
能仁燬盡。
圭就故址結(jié)茅。
乃示眾曰。
愛閒不打禾山鼓。
投老來看雁宕山。
杰閣岳樓渾不見。
溪邊茅屋兩三間。
還有共相出手者么。
喝一喝。
未幾能仁復(fù)成。
初寺燬。
隨圭之眾。
多背去者。
寺成復(fù)歸。
或曰。
彼彼以成敗事師。
非義侶也。
請勿收錄。
圭曰。
不然。
境風(fēng)所飄。
力未充也。
若棄之。
豈慈攝之義哉。
真歇移徑山。
圭補(bǔ)江心。
江心有僧。
久居閒房。
不預(yù)參列。
值圭升座。
攙眾出問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圭曰。
東家點(diǎn)燈。
西家暗坐。
未審意旨如何。
圭曰。
馬便搭鞍。
驢便推磨。
僧禮拜。
圭曰。
靈俐衲僧只消一個。
圭乃曰。
馬搭鞍驢推磨。
靈俐衲僧只消一個。
縱使東家明點(diǎn)燈。
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來祖意問如何。
多口阿師自招禍。
其僧脫然。
終其身。
不露姓字。
圭后住閩之乾元。
有慧溫入室。
圭曰。
情生智隔。
想變體殊。
不用停囚長智。
速道將來。
溫有省。
大笑起曰。
拶出通身是口。
何妨罵雨呵風(fēng)。
昨夜前村猛虎。
咬殺南山大蟲。
圭諾之。
又移居鼓山。
進(jìn)院至三門。
德升把住問曰。
國師不誇石門句。
請師速道。
圭震聲喝之。
升亦領(lǐng)旨。
圭既年老。
罷上堂。
惟臨軒隨機(jī)。
不計旦暮而已。
以紹興丙寅七月晨起。
沐浴升座。
命聲鼓集眾。
眾方集。
圭顧視左右。
就法座。
泊然坐化。
茶毗舍利無數(shù)。
送者均得之。
塔于鼓山。
贊曰。
竹庵以魁梧奇?zhèn)ブ恕?div id="rf8dt3p"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32_4_152_comment'>
初剃染。
即受知于宗雅。
游方復(fù)際遇于龍門。
及行道。
又逢真歇而襄之。
輒與高庵正堂輩。
齊名海內(nèi)。
噫其所謂獅子乳得器。
有以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講授《棱嚴(yán)》,潛心義奧。后南游謁諸尊宿,始參龍門佛眼遠(yuǎn),以平日所得白之,遠(yuǎn)曰:“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币蝗?,侍立次,問曰:“絕對待時如何?”遠(yuǎn)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惫缲璐?。至晚,遠(yuǎn)抵堂司,圭復(fù)理前問,遠(yuǎn)曰:“閒言語?!惫缬谘韵麓笪颉P投?,住和州天??。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請住廬山東林,后以兵亂避地閩中。乾元十二年,詔開山雁宕能仁,時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緣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人皆翕然歸敬。未幾,其徒失火,寺為煨燼。圭就樹縛屋,升座示眾曰:“愛閒不打鼓山鼓,投老來看雁蕩山。杰閣危樓渾不見,溪邊茅屋兩三間?!币讯牱ㄌ词┎⒘I建,復(fù)成寶坊。十五年,移住龍翔。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諸人向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則危,若住則瞎,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jī),此三者既明,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xiàn)前,不須照顧,自然明白,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必Q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長老付后事,”次日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又金總持者,亦西夏僧也,與吉祥同行,偕止宋京,遂共翻譯,所譯《佛說法乘義決定》,舊分三卷者合而一之,經(jīng)言佛在祇園,有二比丘名甚深、勇猛,請問鹿野苑中所說法乘決定之義,佛為廣說五蘊(yùn)、五取、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四賢諦、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禪、四無色定、四無量心、四三摩地、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圣道、十六心念、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及行所感八十種。
又《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jīng)》二卷,此與經(jīng)部《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相同而辭義簡括。
亦賜明因妙善普濟(jì)之號。
徽宗政和三年,同譯語仁義、筆受宗正南游江浙。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俗姓葉。幼有出塵志,間從天寧微禪師游。年十九,禮普照覺印英禪師,得度。去參佛眼清遠(yuǎn)禪師,契悟。后辭省親。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國知處州,請開法于壽寧。次遷法海天寧烏巨。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從知饒州陳璹請,至饒。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稱雪堂道行禪師。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yuǎn)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號雪堂,俗姓葉,處州(治今浙江麗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復(fù)參佛眼禪師,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歷主薦福、烏巨。紹興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遺錄》一卷(存)、《金剛經(jīng)注》三卷。見《嘉泰普燈錄》卷六,《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得便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南明恁么商確也。是順風(fēng)撒沙。次遷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眾雖下語未契厥心。眾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為義。師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談玄說妙河沙數(shù)。爭似雙峰謗得親。忽示微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又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參佛眼。一日聞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薦福烏巨。所至道聲弘宣。龍象景附。極一時法道之尊。時稱龍門法幢高庵雪堂禪。不至二老之門則非禪也。師慈仁忠恕。尊賢敬能。戲笑俚言。罕出于口。無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際。極為介潔。住烏巨時。衲子有獻(xiàn)鐵鏡者。師曰。溪流清泚。毛發(fā)可鑒。蓄此何為。謝卻之。應(yīng)庵住明果。師。未嘗一日不過。從間有竊議者。師曰。華侄為人難得。予因重之。數(shù)往何傷。師雖見道龍門。而持身行事之間。實(shí)得之家教。嘗謂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見獨(dú)居士言。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圣賢事業(yè)備矣。予佩其語。在家修行。出家學(xué)道。以至率身臨眾。如衡石之定重輕。規(guī)矩之成方圓。舍此則事事失準(zhǔn)矣。一日示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維。五色舍利。煙所至處累然。齒舌不壞。瘞而奉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禪師名道行。
號雪堂。
處州人也。
其父葉公常游禪社。
自稱見獨(dú)居士。
以積厚流光而生行。
行生而岐嶷。
壯克節(jié)儉絕笑。
俚愛博施。
葉公嘗謂行曰。
中無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語宜終身踐之。
圣賢事業(yè)備矣。
行茂年不樂。
與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禪師得度。
英有鑒裁。
舂汲樵?。
必使行董之。
行乘間參請不倦。
無所得辭。
英參佛眼。
因與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時。
佛果佛鑒人滿大江南北。
而佛眼下諸賢。
多馳化于浙水東西。
是以東山法道大闡于三佛。
高庵初在龍門時。
骨鯁寡交獨(dú)喜。
行盤桓不間。
嘗嘆曰。
稠人廣眾中。
鄙者多。
識者少。
鄙者易習(xí)。
識者難親。
果能自奮于其間。
如一敵萬。
庸鄙之習(xí)。
力盡真挺特。
沒量漢也。
行感佩其言。
如雪峰之事巖頭。
故終其身未嘗不舉高庵之為人。
行居薦福。
謂眾曰。
我佛眼老人。
住龍門時。
龍象滿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為終愧老東山也。
今山僧復(fù)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勝道哉。
行雖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賢操。
遂達(dá)郡守吳公。
以本住持薦福。
行遷烏巨。
為終焉計。
及門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輩。
俱為懿范。
行老且病。
汪喬年王十朋來往問道。
行答不厭頻。
嘗謂十朋曰。
金堤千里潰于蟻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況無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貪欲非特蟻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謹(jǐn)。
行之精進(jìn)。
守之堅確。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喬年曰。
識則識自本心。
見則見自本性。
識見本心本性。
正是宗門大病。
一日召喬年。
囑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維。
齒舌不壞。
五色舍利。
煙所至處。
人皆獲之。
塔于西寺。
贊曰。
濟(jì)下宗師。
如鉅鹿鏖兵。
萬夫辟易。
壯矣。
行公去臨濟(jì)。
其世十三番。
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經(jīng)云。
具足優(yōu)婆夷。
得菩薩無盡福得藏解脫門。
能于小器中。
隨諸眾生種種欲樂。
出生種種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其行公之謂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道行,字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得便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南明恁么商確也?是順風(fēng)撒沙。”次遷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眾雖下語,末契厥心,眾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為義。道行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談玄話妙河沙數(shù),爭似雙峰謗得親?!焙鍪疚⒓?,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庇肿⒃唬骸盃€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祖元,號枯木,俗姓林,長樂(今屬福建)人。初竭雪峰預(yù)禪師,次依佛心才禪師,后參妙喜于海上洋嶼庵。高宗紹興十九年(一一四九),住溫州雁山能仁寺。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二○、《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祖元。
七閩林氏子。
初謁雪峰頂佛心才。
皆已契機(jī)。
后參妙喜于海上洋嶼庵。
風(fēng)骨清癯。
危坐終日。
妙喜目為元枯木。
以剔燈有悟。
妙喜贈之以偈。
洋嶼發(fā)明大事者十三人。
師其一也。
居連江福嚴(yán)庵。
食指猥眾。
日不暇給。
庵有伽藍(lán)。
土偶甚夥。
師揭偈于祠。
曉之曰。
小庵小舍小叢林。
土地何須八九人。
若解輪番來打供。
免后碎作一堆塵。
是夕。
神致夢于山前檀越。
愿如所戒。
及出世雁山能仁。
示徒偈曰。
雁山枯木實(shí)頭禪。
不在尖新句語邊。
背手忽然摸得著。
長鯨吞月浪滔天。
瑩仲溫曰。
師在當(dāng)時朋伍中。
最號癡鈍。
及其遁跡。
神亦遵從。
以至應(yīng)緣徒尤趨慕。
蓋自般若殊勝中來。
豈有他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凈全(一一三七~一二○七),號無用,俗姓翁,諸暨(今屬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師宗杲,祝發(fā)受戒。累典大剎,最后住慶元府天童寺。寧宗開禧三年卒,年七十一。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二○、《寶慶會稽續(xù)志》卷六有傳。今錄詩七首。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凈全。
越州諸暨人。
姓翁氏。
世業(yè)農(nóng)。
少與父兄躬耕。
凡至林壑泉石間。
必宴坐忘歸。
人異之。
甫冠即出家。
師授以經(jīng)典。
略無所解。
乃幡然入徑山。
妙喜
問汝有何能。
曰。
能打坐。
又問打坐何為。
曰。
若問何為。
直是無下口處。
奇之。
師生長田家。
樸野而無緣飾。
目不知書。
人呼為翁木大。
一日集眾采椒。
師與焉。
同輩戲之云。
汝試作一摘椒頌如何。
師即應(yīng)聲云。
含煙帶露已經(jīng)秋。
顆顆通紅氣味周。
突出眼睛開口笑。
這回不戀舊枝頭。
眾大驚。
自是刮目。
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
命給度一人。
令侍者十輩。
各探籌卜其分。
緣師得之。
九人者不平。
更相誶語。
果命復(fù)探之。
師再獲。
若是三探三得之。
遂祝發(fā)受戒。
拙庵光居靈隱。
俾典賓。
混源密。
主凈慈。
命分半座。
師志在晦藏。
無應(yīng)世念。
然天資夙成。
不假師授。
雖不識一丁。
而吐辭發(fā)語。
形為偈頌。
老師宿學(xué)。
所不能及。
尚書尤公袤。
寶文王公厚之。
丞相錢公象祖。
皆與師為方外交。
嘗自贊曰。
匙挑不上個村夫。
文墨胸中一點(diǎn)無。
曾把虛空揣出骨。
惡聲嬴得蒲江湖。
因自號無用。
累典大剎。
最后住四明之天童。
開禧三年示寂。
世壽七十一。
僧臘四十五。
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
嗣晦庵光。
光嗣妙喜。
則密乃師之侄行。
而不以分座。
為嫌要之古人闡化揚(yáng)道。
肝腸是務(wù)。
不拘拘于形跡間。
故可貴也。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名之善。
吳興人也。
其先劉姓。
世歷膴仕。
善自視欿。
然年十三。
志決出塵。
其親謂之曰。
吾家欬唾青云之上。
若更何慕而欲為。
之善對。
曰欲為佛耳。
其親惻異。
知不可禁。
乃許受業(yè)于齊政沙門。內(nèi)行純粹。
人敬愛之。
出入經(jīng)論。
胸?zé)o宿義。
乃遍扣禪坊。
未得究竟。
晚謁佛炤光禪師。
辨論風(fēng)幡公案。
光不諾。
善固求明破。
光示曰。
非風(fēng)幡話露全機(jī)。
千古叢林起是非。
咄者新州賣柴漢。
得便宜是失便宜。
善厲聲曰。
啊?卻只恁么。
光以杖擊曰。
今日與君通一線。
斬釘截鐵起吾宗。
光自此旬月不下堂。
問其故。
光曰。
妙喜先師。
擔(dān)子幸卸肩矣。
善歷衡湘。
游廬岳。
保養(yǎng)圣胎。
于妙高峰下。
疊柴為室。
不謀宿舂。
一住十載。
時以妙峰尊宿稱之嘗詠曰。
廬陵米價報君知。
浩浩塵中識者稀。
回首不知何處去。
白云流水共依依。
又曰。
有時笑兮有時哭。
調(diào)高和寡難拘束。
一派清音徹九天。
風(fēng)前誰解聯(lián)芳躅。
鄰山有座主。
自負(fù)妙悟楞嚴(yán)。
攜數(shù)徒屬訪善善揖坐相視移時。
座主曰。
昨見大慧。
有八還頌曰。
春至自開花。
秋來還落葉。
黃面老瞿曇。
休搖三寸舌語雖工俏。
但未出經(jīng)意耳。
善驀召座主。
座主應(yīng)諾。
善曰經(jīng)意且止。
還出得大慧老人意么。
座主咿唔莫措。
善呵呵大笑而起。
座主歸避席數(shù)月。
復(fù)具師弟。
禮請益于。
善善示偈曰。
沒弦琴上無私曲。
一曲彈來轉(zhuǎn)轆轆。
斷崖流水少知音。
六六不成三十六。
善東游雁山。
闡法于臨海。
慧因歷洪福。
遷萬年。
乃示眾曰。
久參高士。
眼空四海。
鼻孔撩天。
見也見得。
親說也說。
得親行也行。
得親用也用。
得親只是未識。
老僧拄杖子在。
何故將成九仞之山。
不進(jìn)一簣之土。
是時善之名滿江南。
卒退休皋亭。
道俗仍以明州瑞巖居。
善居無何。
平江晉陵請符疊至。
善任緣而應(yīng)。
不執(zhí)可否。
善既久領(lǐng)眾事。
法令益略。
衲子益新。
及卻天童赴靈隱。
蓋暮年也。
雖檀旋憧憧。
善仍蕭然一衾室中。
長物竹篦禪杖而已。
端平二年。
自題小像。
遺龍濟(jì)宗鍪。
復(fù)誡諸弟子曰。
像法垂秋。
名利根深。
如象沒深泥。
珠沉巨海。
識浪塵緣。
終無了日。
我為僧七十馀載。
目之所到。
耳之所聞。
衛(wèi)護(hù)法門。
隱忍受垢者。
間或有之求。
其不奉明詔。
不接公卿。
如寒巖枯木。
確不可回者鮮矣。
人但知法門繇顯而盛。
殊不知繇盛而衰。
故有緣之功于法門者。
其功一時也。
無緣之功于法門者。
其功萬世也。
諺云。
庭前生瑞草。
好事不如無。
又豈謬哉。
九月二十八日。
書偈趺坐。
瞑目而寂。
壽八十四。
僧夏七十有一。
火浴。
舍利無數(shù)。
門人善珍。
號藏叟。
丐清之鄭公為銘。
塔于靈隱之西岡。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之善,字妙峰,姓劉氏,吳興人。參佛照光于鄮山,照舉風(fēng)幡語,妙峰直截了當(dāng),機(jī)鋒不讓,遂印可,贈偈曰:“今日與君通一線,斬釘截鐵起吾宗。”乃游匡廬,面壁妙高峰下十載,出世慧因、洪福、萬年諸剎。會天童虛席,時鄭清之秉鈞軸,謂非妙峰莫屬,因勉其行,妙峰答曰:“老僧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鄭公高之。晚住靈隱,上堂云:“久參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見也見得親,說也說得親,行也行得親,用也用得親,只是未識老僧拄杖子在。何以故?將成九仞之山,不進(jìn)一簣之土。”妙峰平生善誘,一經(jīng)指授,輒神融意悟。端平二年九月示寂,壽八十四,臘七十一。荼毗,舍利不可數(shù)計,塔靈隱西岡,鄭清之為之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號滅翁,俗姓阮,臨安(今屬浙江)天目山人,因別號天目。年十六,依鄉(xiāng)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參名師。歷主臨安廣壽、凈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剎,歸終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見明崇禎《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禪師行狀》?!♂屛亩Y詩,據(jù)《頌古聯(lián)珠通集》、《天童寺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字滅翁,俗姓阮氏,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歷參名師。至蔣山,浙翁琰禪師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臨安慧云寺,遷溫州能仁寺,又主臨安凈慈、福泉、明州天童諸剎。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見《新續(xù)高僧傳》卷一四、《釋氏疑年錄》卷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天目禪師文禮者。
字滅翁。
生阮氏。
為臨安籍也。
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門。
得道于薦福松源岳禪師。
出世于郡之廣壽。
次則雁山能仁。
復(fù)詔居南屏凈慈。
終于天童者。
蓋赴暮年之詔也。
四會談禪。
兩赴明詔。
于其西丘福泉。
乃退閒之所也。
禮居雁山時。
南國衣冠君子多從之游。
禮杖拂蕭然。
清風(fēng)迫人。
松下云間。
泉聲石色。
無尊卑目遇而已。
然卒不樂。
乃退居梁渚西丘。
自述曰。
我自南山退席回。
懶將藤杖接方來。
有時拄到晴坡上。
簡點(diǎn)梅花幾樹開。
方是時。
晦庵居士朱熹者。
以道學(xué)開館臺南訂。
有司挽禮。
再居能仁。
不起。
乃作偈。
簡雁山耆宿曰。
我拋一語墮龍湫。
逗石穿云幾度秋。
白發(fā)詎那看不透。
月寒高掛冷猿愁。
禮既休閒于梁渚。
道俗相尋不絕。
禮多兀坐繩床。
熟視搖手而已。
或格外相愜。
禮自理瓶鐺。
談笑連朝夕不厭也。
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
微服過訪。
坐語竟日。
節(jié)齋去。
禮竟不問其姓名。
適凈慈席虛。
節(jié)齋起禮補(bǔ)之。
不赴。
節(jié)齋乃言于上。
上強(qiáng)命之入院。
禮曰。
九重命下。
四海同欽。
山岳歡呼。
禽魚起舞。
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轉(zhuǎn)。
卻順是菩提。
四眾稱善。
未久又杖策宵遁。
退居福泉。
上惜之。
復(fù)敕天童居禮。
禮居天童。
常以南山筀筍東海烏鯽話驗(yàn)。
方來擬對。
禮輒督牙三下。
識者驚焉。
一時及其門者。
非智過于師。
不易放行。
故自書曰。
無韶陽來扣門。
終不拶人腳折。
有德山至詰問。
方才吹滅紙燭。
堪嗟狐媚妄。
相嗣續(xù)寧教。
草滿法堂。
苔封古屋。
楊岐不得保寧白云晦堂。
若非死心靈源。
其馀碌碌。
難為接足。
禮住天童。
不久又棄。
歸西丘舊隱。
然方賓益勝。
朱晦庵嘗詣禮。
禮以格外瀟灑示之。
晦庵則彬彬然有容。
整冠進(jìn)問。
母不敬。
禮驀起叉手。
晦庵退語人曰。
碧落碑果無贗本也。
楊慈湖亦問不欺之力。
禮答曰。
要明兔象全提句。
看取升階正笏時。
禮四歷住持。
僅八九載。
而退居之日。
多其風(fēng)調(diào)高古。
見者神肅。
然敘及法道體勢。
則慷慨太息。
或繼以涕。
故嗣其志者。
皆著大名于當(dāng)時。
淳祐十年冬月。
忽晨起。
謂眾曰。
誰與我造個無縫塔。
侍者曰。
請師塔樣。
禮微笑曰。
盡力畫不出。
即蛻去。
年八十有四矣。
阇維。
頂骨牙齒不壞。
舍利如燦珠。
附天童應(yīng)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贊曰。
余覈公道行。
垂手三十馀齡。
四遷五退。
如白云影內(nèi)神仙。
可仰而未可攀也。
再味其說法。
若志公之容謾。
許僧繇描摹。
當(dāng)時君子以公之名齊于妙喜應(yīng)庵。
誠不謬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文禮,字滅翁,姓阮氏,臨安人也。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生性聰慧,別具靈穎,家世田作。嘗在髫年,從母出桑,攜籃相隨,母戲之曰:“提筐者誰?”忽焉有省,始懷出塵之想。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參凈慈混源不契。謁佛照光于育王,問風(fēng)動幡動,應(yīng)對機(jī)敏,喜其俊邁,使掌書記。久之,還浙西聽一心三觀之旨,于上天竺時,擬議之間,頓忘知解,往參遂印可。尋復(fù)辭去,禮祖塔于江淮,間因至蔣山,浙翁琰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張約齋居士镃請開法于臨安慧云,既而遷溫之能仁,未幾,辭歸西丘。時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西丘,禮亦不問姓氏,與語終日而去,明日奏請禮住持凈慈。復(fù)移居福泉,遷住天童。禮素崇古誼,高絜簡儉,不茍笑言,其說法則風(fēng)雅流麗,讀之非解人亦復(fù)神動。嘗誦《楞嚴(yán)經(jīng)》“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句下,忽作偈曰:“不汝還者復(fù)是誰?殘紅流在釣魚磯。日斜風(fēng)定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冬至,上堂云:“黃鐘才起時,九數(shù)從頭數(shù)。相將幽谷鶯啼,次第雕梁燕語。田父祭勾芒,叢祠敲社鼓。農(nóng)父狎牛郎,村姑教蠶婦。光陰老盡世間人,冬至寒食一百五。”其他妙語類如此,尤邃于《》。乾淳諸儒,大闡道學(xué),禮與之游?;尬讨熳訂栁悴痪?,禮叉手示之。楊慈湖問:“不欺之力?”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幾人知。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倍Y領(lǐng)剎五,前后八九載,馀多逍遙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與住院無異。將入寂,謂侍者曰:“誰與我造無縫塔?!被蛘埰涫?,曰:“盡力畫不出?!蹦蒜幻撊ィ缐郯耸兴?,阇維收舍利無算,袝于應(yīng)庵華塔之左,尤煜序其語錄,嗣法弟子橫川珙、石林鞏。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號笑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無用禪師。歷住妙勝、金文、光笑、報恩、雪峰、靈隱、凈慈諸名剎。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見《釋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綱目》卷九。今錄偈二首。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妙堪。
號笑翁。
慈溪毛氏子。
廣顙平頂。
骨氣清豪。
從野庵道欽受學(xué)。
以廣記多聞稱。
后一力參究。
依息庵觀于金山。
又走靈隱。
見松源。
皆不契。
時無用居天童。
徑造其室。
用問曰。
行腳僧游山僧。
曰。
行腳僧。
用曰。
如何是行腳事。
提坐具便摵。
用曰。
此僧敢來這里持虎須。
俾參堂。
一日用舉狗子無佛性話。
才儗開口。
用以竹篦劈口打。
應(yīng)聲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轟天震地。
轉(zhuǎn)腦回頭。
橫尸萬里。
用頷之。
俾侍香。
尋命分座出世。
凡十坐道場。
皆海內(nèi)名剎。
三被詔旨。
并諸名公卿推挽。
不得已而后就也。
雖荷禪宗重寄。
而不以其道自封。
其于佛淺深之說。
無不融了。
世出世法。
無不兼弘。
常曰。
于心有取舍。
識情未盡見。
法有彼此。
智眼未明。
天臺舊無律宗。
居報恩也。
與大卿齊公議。
合十寺為大剎。
筑戒壇。
命負(fù)毗尼學(xué)者。
倡開遮持犯之法。
風(fēng)勵新學(xué)。
臺始行南山宗也。
居靈隱。
山門逼近屠沽。
堪撒其廬。
揭關(guān)飛來峰外。
以限喧寂。
曰。
不可使旃陀羅氣薰穢三寶也。
荊湖總臣。
以國乏用。
奏僧道得以出貲。
買紫衣師號。
俾領(lǐng)住持。
聞之嘆曰。
茍如是。
則千金之子。
皆可主法。
我道危矣。
因抗疏。
且致書秉鈞軸者。
其議遂寢。
詔徙天童。
力辭。
東歸翠巖。
筑室。
奉先世香火。
育王虛席。
有旨起師。
再辭。
不許。
乃奉詔。
表章大覺。
祖述妙喜。
秩然有序。
未幾。
復(fù)下天童之命。
大參趙公。
請主凈慈。
皆固辭謝之。
俄示疾。
書遺表。
作寺丞張公書通守。
永嘉曹公來問疾。
從容敘世契移頃。
書偈曰。
業(yè)鏡高懸。
七十二年。
一搥擊碎。
大道坦然。
置筆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出四明毛氏。
名妙堪。
號笑翁。
十歲授以世典。
過目成誦。
不悅也。
乃從野庵欽。
潛心釋訓(xùn)。
竟為大僧。
受無用全禪師之囑。
住后以持綱不屈。
聲達(dá)朝廷。
朝廷屢以名山居堪。
堪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時爭慕之。
堪初參松源于靈隱不契。
偶禪者讀全無用自贊曰。
匙挑不上個村夫。
文墨胸中一點(diǎn)無。
曾把虛空揣出骨。
惡聲贏得滿江湖。
堪悚然欲見全。
未及發(fā)。
會全公訪靈隱。
堪心幸之。
松源引座。
全乃曰。
適來松源和尚。
舉竹篦話。
令天童納敗缺。
諸人要知么。
聽取一頌。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臨濟(jì)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堪于此信入。
即隨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以趙州無字徵堪。
堪擬對。
全驟擊之。
堪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轟天震地。
轉(zhuǎn)腦回頭。
橫尸萬里。
全公可之。
堪后出世妙勝。
遷金文。
又廣孝。
始終不務(wù)姑息。
誠感徵應(yīng)。
紹興乙亥。
禱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術(shù)。
堪力言不可。
遂退歸雪竇。
天竟不雨。
童叟謠曰。
以右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聞于朝。
復(fù)舊序。
雨乃大通。
衛(wèi)藩遂以臺山報恩請堪。
堪以臺山舊無律宗。
乃議十寺為壇。
弘施毗尼。
于是四眾云合。
化行南國。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盜弭節(jié)。
奉詔住虎丘。
未幾升靈隱。
衛(wèi)王特建大慈寺。
請堪為開山首祖。
既而退隱上柏。
臺郡陳使君。
邀居瑞巖。
居無何。
又遷江心寺。
乃淳熙壬寅年也。
當(dāng)是時。
孝宗留神內(nèi)典。
常制圓覺楞嚴(yán)經(jīng)注。
普賜文臣。
又嘗召對諸禪宗。
如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內(nèi)觀堂。
為禪師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買紫衣師號。
為大剎住持。
堪駭嘆曰。
審是。
則商賈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詣闕抗疏。
切直數(shù)千言。
議寢。
紹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壽皇詔。
而育王席虛。
以堪補(bǔ)之。
堪歷主名坊。
機(jī)不虛發(fā)。
深憐根有利鈍。
而法無小大。
嘗以頌示諸學(xué)流曰。
車牛腦后痛加鞭。
棄卻黃金抱碌磚。
逐惡隨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錯流傳。
又曰。
覺城東際老婆婆。
白發(fā)????意氣多。
與佛同生嫌見佛。
惡人無柰惡人何。
又曰。
柳毅傳書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親生愛子都拋卻。
痛惜深憐乞養(yǎng)兒。
猶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師法道。
惟我與公。
我既日就衰頹。
無足道者。
公今應(yīng)跡靈隱。
利生接物。
去就當(dāng)如秋葉春云。
任緣聚散。
凡與公卿貴人相見。
務(wù)翻其窠窟。
絕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掛在胸次。
模棱茍合。
便成流俗阿師。
雖為萬指住持。
何足貴也。
詞甚激切。
慶元庚申春。
書遺表上達(dá)。
并作短語。
挽張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眾曰。
業(yè)鏡高懸。
七十二年。
一錘粉碎。
大道坦然。
再與曹通守訣別。
斂目而逝。
其僧臘六十也。
后嗣無文燦。
燦付愚叟鑒。
鑒閩人。
有實(shí)德。
元世祖詔住攴提。
賜號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贊曰。
碩果不食。
厥功偉也。
當(dāng)南遷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職。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撥亂。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謂之碩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綱領(lǐng)之節(jié)。
又原于妙喜云。
新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第五之一
釋妙堪,字笑翁。姓毛氏,四明人也。廣顙平頂,骨清氣寒。從野庵道欽受釋學(xué),依息庵觀于金山,參松源岳于靈隱,皆無所契。時無用居天童,徑造其室。用問之曰: “行腳耶?游山耶?”曰:“行腳耳?!蹦耸箙⑻檬抑?,常示狗子無佛性語。一日擬議間,用以竹篦劈之,堪應(yīng)聲呈偈曰:“大荼毒鼓,轟天震地。轉(zhuǎn)腦回頭,橫尸萬里。”無用頷之,即命侍香。已而報恩約公,禮之分座。太守程公請主妙勝,遷金文,移光孝。尋以衛(wèi)王堂牒,除臺之報恩。天臺舊無律宗??芭c大卿齊公議,合十寺為大剎,筑壇場,命負(fù)毗尼學(xué)者。倡開遮持犯之法,風(fēng)勵新學(xué)。閩帥王公請居雪峰。未幾,詔住靈隱,嫌偪近屠沽,撤其廬,揭關(guān)飛來峰外避之。衛(wèi)王以大慈完美,力請開山,允之。及王薨,乃庵居上柏。臺州使君陳公以瑞嚴(yán)邀堪。無何,江心牒至,監(jiān)丞使公,強(qiáng)之乃起凈慈,詔下,固辭不獲。大參余公書來言:不可重違君命。明年,荊湖總臣奏令天下僧眾入訾,請紫衣封號者許之??蔼?dú)憂焉,慨然謂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則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蹦俗嗍枵撝涫滤鞂?。終宋之世,法之不壞,堪之力也。詔徙天童,辭而東歸。翠巖育王虛席,有旨起堪,再辭不允。天童書至,大參趙公請主凈慈,謝之以疾。俄書遺表,草啟與張公,請主后事。通守永嘉曹公來問疾,猶從容敘世次。頃之,書偈曰:“業(yè)鏡高懸,七十二年。一槌擊碎,大道坦然?!睌S筆而寂。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紹隆,理宗、度宗時閩僧,與石溪、偃溪、枯崖圓悟友善。歷住喝石崖、錦溪報慈、延平含清諸寺,遷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紹隆和州含山人也。
年九歲辭親投佛慧院。
六年得度受具足戒。
精研律部。
五夏而后游方。
首訪長蘆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見有僧傳圓悟勤禪師語至。
隆讀之嘆曰。
想口生液。
雖未得澆腸沃胃。
要且使人慶快。
第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寶峰依湛堂。
次見黃龍死心。
然后參圓悟。
一日入室。
圓悟問曰。
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悟忽舉拳曰。
還見么。
隆曰見。
悟曰。
頭上安頭。
隆聞脫然契證。
悟曰。
見個甚么。
隆對曰。
竹密不妨流水過。
悟首肯之俾掌藏鑰。
有僧問于圓悟曰。
隆藏主其柔易若此。
烏能為哉。
悟笑曰。
瞌睡虎耳。
后因圓悟退老回蜀。
隆乃住邑之城西開圣。
宋建炎結(jié)廬于桐峰之下。
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遷虎丘。
道大顯著。
因追繹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
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xùn)。
于義安乎。
遂圖像奉安題贊其上。
達(dá)磨贊曰。
闔國人難挽。
西攜只履歸。
只應(yīng)熊耳月。
千古冷光輝。
百丈贊曰。
迅雷吼破澄潭月。
當(dāng)下曾經(jīng)三日聾。
去卻膏盲必死疾。
叢林從此有家風(fēng)。
開山明教大師贊曰。
春至百花觸處開。
幽香旖旎襲人來。
臨風(fēng)無限深深意。
聲色堆中絕點(diǎn)埃。
蓋白云以。
百丈海禪師創(chuàng)建禪規(guī)之功宜配享達(dá)磨。
可謂知本矣。
隆能遵行而為贊。
又且發(fā)明其道。
亦為知禮者歟。
紹興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
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
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
惟佛果得其髓也。
而入佛果之室坐無畏床師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
獨(dú)后法嗣之繩繩直至我  明嘉隆猶有臭氣。
觸人巴鼻者妙喜與瞌睡虎之裔耳。
他則三四傳便乃寂然無聲。
然此二老可謂源遠(yuǎn)流長者也。
當(dāng)時稱二甘露門。
不亦宜乎。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紹隆。和州含山人。九歲謝父母去家。依縣之佛慧院。又六歲削發(fā)受具。又五歲而束包曳杖。飄然有四方之志。首謁長蘆凈炤禪師。參叩之間。景響有得。因閱圓悟語錄。撫卷嘆曰。想酢生液。雖未能澆腹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親聆謦欬耳。至寶峰謁湛堂。叩死心于黃龍。死心機(jī)鋒橫出。諸方吞??。非上上根。莫能當(dāng)。而于師獨(dú)器重稱賞。眾皆側(cè)目。將趨夾山見圓悟。道龍牙。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相與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處。抵掌軒渠。或若佯狂。議者。謂今之溈仰寒拾也。及見圓悟。圓悟移道林。師從焉。一日入室。圓悟引教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舉拳曰。還見么。曰。見。圓悟曰。頭上安頭。師于此有省。圓悟叱曰。見個甚么。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圓悟肯之。自是與圓悟。形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鑿索。盡得其秘?;颉R蓭煹烂采鯋?。問圓悟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為哉。圓悟曰。瞌睡虎耳。后歸邑住城西開圣。建炎之?dāng)_盜。起淮上。乃南渡結(jié)廬銅峰之下。適彰教虛席??な乩钌袝狻Q訋熅又?。四年而遷虎丘。時圓悟以亂離歸蜀。曩之輻湊川奔。一時后進(jìn)。望山而趨。師每登座。從實(shí)吐露。一味平等。隨根所應(yīng)。皆愜其欲。故圓悟之道。復(fù)大振于東南。居三年感微疾。白眾曰當(dāng)以第一座宗達(dá)承院事。大書伽陀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佛法無有剩語。珍重。擲筆坐逝。紹興六年丙辰五月也。住世六十。坐四十五夏。塔全身于山之陽。 曹洞氏之老秀公鎮(zhèn)虎丘。明年始以官命。并西庵墟之徙其棟瓦椽梠。完寺壞屋。于是虎丘隆禪師之塔。破而復(fù)新。藩級崇宏。奧閾冥深。戶容庭貌。煒煥赫奕。觀瞻聳悅。如教復(fù)振。論者多秀公之義。頌聲不期而作焉。惟禪師之道。于臨濟(jì)氏。為正胤的受。當(dāng)教統(tǒng)之季。群宗遺支。微絕不嗣。獨(dú)禪師眾胄。曼衍天下。百年之間。以道德表茲山居。禪師之居者。父子弟昆。后先之踵相接也。然皆熟視其祖。凜然欲壓。于頹檐仆壁之下。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救其風(fēng)雨寒暑。而秀公異氏也。獨(dú)知尊教基。飭祠宇。致孝乎非己之祖。豈惟善善之公。足以滅黨私。而矯薄俗。彼為人后。而遺其先者。視公之為宜何如也。 明河曰。師見圓悟。后以二親垂白。居褒禪山。侍養(yǎng)者數(shù)年。住虎丘。追憶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xùn)。于義安乎。遂圖像奉安之。此二事。一載山志。一出傳燈。見師隆本之厚。因讀天隱修塔文。深感于中。何后嗣之不然也。故附其文于傳末。示戒將來。且知秀公有作用人。恨無從考始末??上А?/blockquote>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第五之一
釋廣鑄,字鐘山,未詳所出族里。
元至大中,敕主玉泉。
禪藻蘊(yùn)藉,翔聲士林。
會好事者,欲毀唐賢題碣。
鑄請于有司,移之寺??,自撰跋語。
其略云:“玉泉覆船,蓋神龍宅也。
自智者大師開山,二神護(hù)法。
高僧碩德,繼續(xù)提倡,遂為楚漢叢林之首。
殿堂樓閣,歲時增修。
方丈而上,懸崖峭然。
亭觀相望,曰楞伽峰,曰慈云,曰山月,曰松風(fēng),曰惺惺,曰彼岸,曰翠寒。
亭危徑曲,折迥隔塵。
凡巨棟飛甍,修篁古木,參差于煙云杳藹間,得唐代名公曲江諸賢題詠,而覆船之名,增重于昔。
逮宋真宗景德初元,頒賜田莊二所。
越四十馀載,至慶歷八年,荊門太守謝侯,與悟空禪師撰錄唐賢題詠八篇。
大理評事張公為之序,镵石于郡亭。
至大辛亥,又歷二百六十馀年矣。
近歲泉上碑刻,率皆散失,而此碣亦為好事者取去。
深慮璣珠錦繡,久即漫滅,負(fù)前人之盛心。
因請于郡侯杜公,迎載而歸。
蕩拭塵垢,表而出之,以補(bǔ)山中之缺文云爾。
”皇慶元年,入都朝覲。
親聆天語,錫號“佛光慧日普照永福大師”,并賜紫衣、金杯、甘露。
有敕護(hù)歸,都城法侶,思議功德,止嚴(yán)首倡,賦詩祖餞。
碩德名儒,依韻賡和,累軸盈篇。
荊門太守杜公,州判李公,邑令達(dá)魯花赤那懷,勸之立石,以彰寵惠。
首座寶淵,字古源,道行高卓,詞翰清超。
為之作記,詳具別集。
是秋,復(fù)命惠溥取寺中田土四至遺跡碑文匯奏呈覽,特蒙俞允,照勘明白,給付搭牒,勒碣于寺。
溥好清修,而勇于護(hù)法,極其苦心。
與淵同志,宣之出世,皆屢詔不行。
淵后坐化于寺,溥則隱于翠寒絕頂以終。
(釋廣鑄)鑄住山五十馀年,事理雙融,性修一貫。
嘗與自智、福明、白善、明見輩舉揚(yáng)向上,不落言詮。
而維持像教,則使至悟、宗元、至福、至榮諸子,各闡厥力,一時宗門鼎盛,海內(nèi)賢宿,聞風(fēng)戾止。
有若能仁寺寶淵,由建康而至。
南源寺紹中,由江西而至。
徑山寺虛谷,由浙江而至。
而僧錄司福資又來自徽州。
相與講肄經(jīng)論,研晰秋豪。
居常千僧環(huán)繞,四眾傾心。
法會之盛,遠(yuǎn)追梁隋,近接唐宋。
故能作衛(wèi)道之干城,泯無形之外侮。
以至正元年八月望日中夜而寂,壽九十四,臘七十二,塔于羅漢山麓。
鑄示疾時,奏請廣銘繼領(lǐng)院事。
先是延祐間,黃門伏氏妙善舍宅為寺,賜額“永?!?,命銘主之。
及至玉泉學(xué)徒日眾,銘造大鑊三,以營日膳。
會元季荒亂,寺眾散逸。
銘攜幼弟廣鏔,匿于深山。
草衣木食,卒老于是。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