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63—1323
【介紹】:
元僧。杭州新城人,號中峰,俗姓孫。仁宗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元詩選明本,號中峰,錢塘人。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聞高峰原妙禪師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見驩然,薙染于師子院,遂契妙旨。與斷厓義公俱為高峰座下,或問優(yōu)劣,曰:義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維那卻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推第一座祖雍主之。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jié)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已而還山,領(lǐng)師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衣,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欲召見闕廷,終不一至。惟再封香下詔,即所居修敬而已。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世壽六十有一,僧臘三十有七。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有《中峰廣錄》三十卷。元統(tǒng)二年,詔收入佛藏,藝文監(jiān)丞揭徯斯為之序,謂其提倡激揚,如四瀆百川,千盤萬轉(zhuǎn),沖山激石,鯨吞龍變,不歸于海不已。其大機大用,見于文字有如此者。中峰屢辭名山,屏跡自放。時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脫笠,即結(jié)束茅而棲,俱名曰幻住。自作《幻住庵記》。其居東林也,趙學士子昂、馮學士海粟為之躬運土木以執(zhí)役。初,子昂與中峰為友,海粟甚輕之。一日,子昂偕中峰往訪,海粟出示《梅花百韻詩》。中峰一覽,走筆和之。復(fù)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與定交。
梅花百詠明本號中峰,錢塘人,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禪師,屢辭名山主席,屏跡自放。時趙孟頫與明本友善,子振意輕之,一日,孟頫偕明本往訪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詠詩》,明本一覽走筆和成,復(fù)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與定交。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師。諱明本。俗姓孫。錢塘人。母娠師時。夢無門開道者寄燈籠其家而生師。師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唄結(jié)趺坐。髫??讀論孟未終卷。母喪輟學。年十五輒然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閱傳燈錄有疑。志在參決。遂登死關(guān)。見妙公。妙發(fā)長不薙。衣弊不易。孤峭嚴冷。未嘗一啟齒而笑。亦未嘗為其徒剃落。獨見師即驩然。欲為祝發(fā)。蓋亦已知為大器焉。久之。誦金剛經(jīng)?;腥糸_解者。師自謂識量疏通。于義趣無不融貫。然非性也。已薙染給侍死關(guān)。入天目。于東南諸山最高寒。廩粟屋材。微飛挽則莫能至其上。師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脅膚不沾席。后于妙言下。機旨洞契。妙以其克肖。書偈付之。師益自晦。未嘗以師道自任也。然而玉在山珠在淵。其光氣自不可掩。況審之以咨決。重之以記莂哉。至元間。松江瞿霆□。施田建寺于蓮花峰。號大覺正等禪寺。妙將遷化。以寺屬師。師辭。師每謂。住者必無上大道。其力可以開明人天。夙植福緣。其力可以蔭結(jié)徒眾。明智通變。其力可以酬酢事宜。故凡住持。道為之體。而緣與智為之用。有其體而缺其用。則化權(quán)不周。事儀不備。猶之可也。使無其體。而徒倚其用。則雖處眾而眾歸。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矣。況三者并缺而冒焉。尸之者。其于因果。能無懼乎。當五山缺主席。宰執(zhí)大臣。致書幣屢以為請。師皆力辭。至于窮厓孤洲。草棲浪宿。屏遁其跡而避之。然四方學者。北殫龍漠。南踰六詔。西連身毒。東極摶桑。裹糧躡[尸@憍]。萬里奔走。而輻輳赴師者。殆無虛日。南詔僧玄鑒。素明教觀。辨博英發(fā)如。曰。吾聞。大唐有禪宗。使審是耶。吾將從學。設(shè)或未當。吾將易其宗旨。而俾趨教觀。繇其國來。一聞師言。即悟昔非洞發(fā)源底。方圖歸以倡其道。而沒于中吳。鑒之徒。畫師像歸國。像出神光燭天。南詔遂宗禪。奉師為禪宗第一祖。至治三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異之。秋八月甲子。師遂入寂。即山之西岡。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別其外護并法屬。一一皆師手書。是日白虹貫山。師世壽六十一。僧臘三十七矣。師所至。四眾傾慕。香茗金幣。拜禮供養(yǎng)。悉成寶坊。而師一衲一簞。未嘗屬目。人念其豐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師一不以近體。他可知已。雖屢辭名山。以自放于山林江海。解縢屩脫袍笠。在處結(jié)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團禪板。晝作夜參。規(guī)程條章。井井森列。儀矩慎嚴。如臨千眾。至于激揚提唱。機用翕?。嬰之者膽喪。聞之者意消。每謂其教傳佛心宗。單提直指。惡有所謂微妙授受。惡有所謂言語依解哉。故于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身先之師之于物。洪纖高下。緩急后先。拒之不遺。接之不攜。人雖見其發(fā)于悲愿。而不知其一以誠。而匪事夫空言也。當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鄭君鵬南。趙君子昂。一聞師之道。固已知敬。及親炙言容。無不歆慕終其身。江浙丞相脫驩公。最號嚴重。讀師之書。斂衽望拜。高麗沈王。以天屬懿親。萬里函香拜禮。起謂左右曰。某閱人多矣。未有如師福德最勝者。獲師開示。涕泣感發(fā)。師躬己以究其道。豈有毫發(fā)涉世意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應(yīng)聲。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中峰普應(yīng)國師者。
諱明本。
其先臨濟玄。
玄七傳楊岐會。
會八傳無準范。
范傳雪巖欽。
欽傳高峰妙。
妙之嗣四人。
師居其首。
師自臨濟其世十八。
臨濟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師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師出錢塘孫姓。
母李氏夢。
無門開道者。
持燈至其家而生。
師生之時。
內(nèi)室五色光明者三晝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則跏趺。
嬉戲則為佛事。
既冠。
閱傳燈錄。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為甚卻被生死之所流轉(zhuǎn)。
大疑。
乃求依獅子院高峰妙禪師。
妙公喜度之。
三載觀流泉有省。
求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鐘鳴不去。
妙公不顧。
久而洞徹玄旨。
妙公大悅。
書自相贊與師曰。
我相不思議。
佛祖莫能視。
獨許不肖兒。
得見半邊鼻。
洎十載。
妙公告寂時。
以大覺寺屬師。
師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吳楚。
西至皖山匡廬。
乃東還。
結(jié)幻住庵于吳雁蕩。
遂成叢席。
霆發(fā)瞿公請主大覺。
不就。
舉定叟泰應(yīng)之。
泰嘗受職于一山萬矣。
乃欲改嗣于師。
師大不然。
以書卻之曰。
昨者坐語。
未及它論。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茍循世諦故也。
本與足下。
納交十六年。
彼此心懷。
洞然明白。
豈意足下不諒愚情。
反欲相及。
何臨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傳。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誣也。
世漓俗薄。
奉金請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本嘗痛心于此。
夫大覺雖先師開山。
然十方叢林盡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本尸。
何識量之不廣也。
本非畏住持。
實畏嗣法于開山也。
故退避力辭。
而舉足下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師一山禪師。
豈可茍循世俗而易其所師哉。
繇此言之。
本猶不欲以先師座下人。
迭尸大覺。
而況牽枝引蔓。
欲為本之嗣乎。
聞命駭然。
專浼逆流。
塔主預(yù)此拜聞。
望以玉峽之音。
直與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則本斷然不敢與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師還天目廬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宮。
聘之不就。
賜金紋衣。
加號法慧禪師。
師隱去儀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懶將前后論三三。
端的船居勝住庵。
為不定方真丈室。
是無住相活伽藍。
煙村水國開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參。
有客扣舷。
來問道。
頭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還天目。
辛亥。
復(fù)船居。
吳江陳子聰為師建幻住庵。
師又去之。
北隱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盡自繇。
百般成現(xiàn)絕馳求。
綠菘紫芥攔街賣。
白米青柴倚戶收。
十二時中生計足。
數(shù)千年外道緣周。
茍于心外存諸見。
敢保驢年會合頭。
明年又結(jié)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愛復(fù)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斷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閣枯藤。
千峰環(huán)繞半間屋。
萬境空閒一個僧。
除此現(xiàn)成公案外。
且無佛法繼傳燈。
丞相脫驩公望風訪師。
師又
棄庵。
去之東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棲遲。
跡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煙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橋低驚濤拍岸明生滅。
止水涵空示悟迷。
萬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與月輪齊。
驩公戒邑吏強師至私第。
乃與中書平章并諸山。
必致師于靈隱。
師固辭曰。
夫住持者。
須具三種力。
庶不敗事。
一道力。
二緣力。
三智力。
道體也。
緣智用也。
有其體而缺其用。
尚可為之。
但化權(quán)不周。
事儀不備耳。
使道體既虧。
便神異無算。
雖緣與。
智亦奚為哉。
或體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寧無慊于中乎。
貧道無其實。
故不敢尸其名。
竟稱病還天目。
延祐丙辰。
上諭宣政院。
簡釆名山宿德。
以聞。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師聞遁去。
南徐丹陽蔣均為建幻住庵。
戊午。
又還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改獅子院。
為正宗禪寺。
駙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徑山請師。
師不就。
乃結(jié)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巖磴險絕。
緇素跋涉甚難。
求師歸院。
至治癸亥。
西峰凍涸。
大木摧折。
師自敘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習頭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沒齒。
平昔懶退。
非矯世絕俗。
蓋以文字則失于學問。
參究則缺于悟明。
尋常為好事者之所稱道。
亦報緣之偶然耳。
秋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師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歸吳門。
師曰。
何不過了。
中秋去十三日。
手書屬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歸三塔。
依清規(guī)儀式。
不許循世禮也。
次日白虹貫山。
巔師跏趺。
書偈而化。
停龕三日。
顏益和悅。
道俗奔集踰萬。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閱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賜謚。
曰智覺禪師。
塔曰法云。
元統(tǒng)甲戌。
追尊為普應(yīng)國師。
乃以廣錄三十卷。
頒入大藏。
更命重臣。
銘國師道行于碑南詔五比丘。
繪師頂相還國。
四眾迎相。
入中慶城相。
放五色異光。
繇是傾信禪宗。
奉師為南詔第一祖。
時皆曰。
本公圓辯不閟。
針砭多方。
哀講士之趨岐。
傷禪流之混繼。
乃推大覺以嗣開先。
接玄鑒而化南詔。
??有大愚安龍?zhí)缎胖唢L。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讓無名。
杖履蕭然。
云行鶴舉視聲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飴。
楷芙蓉訥圓通不足過之。
以其瀚海馀波。
煙屯雨驟。
提鳳閣之儒臣。
醒天潢之貴戚。
而永明壽明教嵩。
庶可并駕云。
贊曰。
人人抱荊山之璧。
個個得赤水之珠。
何難兄釋迦。
而弟彌勒。
及讀本祖自敘之語。
愧汗橫流。
俯仰無地矣。
嗟乎非真祖師心語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語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則本祖隱現(xiàn)。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釋明本,字幻住,晚號中峰,姓孫氏,錢塘人。幼好梵唄,長乃出家。初依吳山圣水,聞高峰原妙居天目山師子巖立死關(guān),以待參學。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許,知為大器。久之,明本誦《金剛經(jīng)》恍有開解者,謂“識量依通,雖于義趣通解,終非悟也?!币讯S染。時原妙閉關(guān)獨居,誓不接納,獨見本授以?頭。由是給侍死關(guān),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而學成,豁然超脫。宗旨別傳,九流諸子,罔不淹貫,激揚提唱,機鋒翕靃,圓轉(zhuǎn)不窮,時稱大辯焉。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之。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jié)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已而還山,領(lǐng)師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元統(tǒng)二年,并詔明本所著《廣錄》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為之序。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壽六十一,臘三十七。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明本身履長大,倍于時人,所遺麻履二,尚藏寺中。寂時茶毗于天目,虞集銘其塔,趙孟頫書其凈土詩。初,松雪極致敬禮,馮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詩》六十首,明本和之,復(fù)成百詠,及九言一首,馮由是嘆服加禮焉。今有爪發(fā)舍利塔在圣水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時蔚。字萬峰。溫州樂清金氏子。生而室有光。母懼欲弗舉。其姑保而育之。襁抱中。見僧輒微笑。作合掌態(tài)。年十一讀法華有省。入杭受具戒。謁止巖禪老于虎跑俾參南泉三不是。迷悶無所入。抵明州達蓬山。卓庵。佛跡古址。力究至忘寢食。一日聞寺主宗律師。舉溈山踢倒凈瓶話。忽大悟。偈曰。顛顛倒倒老南泉。累我功夫卻半年。當下若能親薦得。如何不進劈胸拳。走虎跑呈悟。復(fù)之華頂。謁無見求決擇。見。深肯之。囑曰。爾年小且居山去。蔚仍還達蓬。單丁十歷寒暑。時千巖長禪師。住伏龍山。道望昭著。蔚提包謁之。相見如舊識。慧辯風馳。如天馬行空。不可控馭。巖亦極盡鉗槌之妙。知其已徹。顧謂昭首座曰。蔚山主。頗有衲僧氣象。煩請歸堂。尋為第一座。一日巖升堂。舉無風荷葉動。一定有魚行。語未畢。蔚出眾。震聲一喝。拂袖便行。巖示以偈。有一喝西江水逆流之句。既而別巖。住靜嵩山。又一紀。巖前后為手書招之者三。所以愛重期待者甚厚。比至。使分座說法。遂付以法衣。囑云。汝緣在浙西??赏瘜АN岬烙屑囊?。蔚奉命入?yún)?。凡三筑精藍。卒之玄墓鄧蔚山中。斬蒙羃結(jié)庵居之。久之。四眾歸向。乃搆為大伽藍。額曰圣恩。奔赴者日甚。一日至不能容。蔚隨機演說。俾人人滿意。故人益慕而信之。于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坐化。閱世七十有九。僧臘六十。停龕十三日。肢體溫軟香潔。如平時。門人奉全身。瘞于庵之西崗。師貌古神清。髭須疏朗。寡緣飾。千巖稱其純粹質(zhì)樸。有古人風。談道三十馀年。吳人無少長。咸知敬慕。有繪像而事之者。平生未嘗讀書。惟以深悟自得。其形諸語默者。俱能刊落浮華。而一踐乎其寔。門人請留法語。蔚曰。從上佛祖。諸所言說。句句朝宗。言言見諦。略不肯聽從。況吾言乎。悉付火燼。門人。竊而錄其少許以傳。蔚未化前數(shù)日。大眾普集。或以得法承嗣為問。示偈曰。慈悲無念。華開果熟。因地分明。慧寶致囑。蓋記無念學。翠峰華。榮果林。寶藏持四公也。于中。學公顯受衣法。后出世。開導之盛。無愧于蔚。況受知太祖高皇帝。龍章寵錫。云漢昭回。法脈淵源不絕。蔚所付得人矣。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禪師時蔚者。
號萬峰。
姓金氏。
東甌人也。
機投伏龍千巖長。
法弘鄧尉。
歿年七十有九。
師初生其里。
瑞應(yīng)不一。
俱以徵金氏。
金氏恐乃祝佛愿施為僧。
年十三出家。
具正知見。
登壇受滿分戒。
因誦法華。
至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有省。
走參止巖。
止巖示目三不是話。
師別卓庵于達蓬山。
楮衾草榻。
杳若忘生。
忽聞佛跡寺僧舉溈山踢倒凈瓶公案。
大悟。
乃曰。
顛顛倒倒是南泉。
累我工夫卻半年。
當下若能親薦得。
如何不進劈胸拳。
即
棄庵入天臺。
登華頂。
機觸無見。
左右震慄。
無見善遇之。
且勉師曰。
子宜居山保守。
他日支拄宗庭。
非子而誰。
乃至伏龍。
伏龍圍繞數(shù)千指。
皆一時俊杰。
師土音長發(fā)。
洋然進拜。
千巖奇而問曰。
將甚么。
與老僧相見。
師豎拳。
千巖曰。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是個甚么。
師打圓相。
叉手而立。
巖曰。
莫要請益么。
師掩耳而出。
巖深喜之。
一日。
千巖據(jù)座命撾鼓。
眾方集。
師震聲一喝。
拂袖便出。
巖乃曰。
郁郁黃花滿目秋。
白云端坐碧峰頭。
無賓主句輕拈出。
一喝千江水逆流。
于是叢林知名。
出世嵩山。
有示眾曰。
月頭是初一。
光明漸漸出。
月尾是三十。
光明何處覓。
假饒老釋迦。
也道拈不出。
拈得出萬事畢。
若有人道得。
出來道看。
如無。
嵩山與諸人。
露個消息。
舒兩手云。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又展掌云。
大開方便門。
便從者里入。
握拳云。
閉卻牢關(guān)說家里話。
且道。
不開不閉一句作么生。
斂衣下座。
次遷平江鄧尉。
創(chuàng)大圣恩寺。
當是時。
世主稱為佛心天子。
有能禪者多隨。
諸名德出入禁廷。
溫繹典故。
其圣恩席下。
抱道髡徒。
僅半千人。
普持勝學二阇黎為上首。
師純以本色提接之。
海內(nèi)禪風一正。
士夫書札。
通候于師者。
除問道外。
槩不復(fù)緘。
至有久從游者。
求只字不可得。
間或請之。
但以老僧年邁而卻焉。
侍御陸公。
書古德機緣馳問。
師謂來使曰。
汝主初選官時。
可到京否。
使愕然曰。
安有不朝天子而受職者。
師笑曰。
柰選佛何。
師雖不假詞色。
羅絡(luò)當時。
然寬大莫測之機。
多如此。
洪武初。
有旨。
采諸山名德。
因議及師。
景濂宋公。
固止曰。
不可。
此老吾浙人也。
吾素知其為人。
年且逮耄。
性喜恬退。
必不能奉命。
且留此一老。
為林下標職。
詎不美乎。
若迫之。
彼必蹈汾陽昭公之轍。
主議者。
令私探之。
師早稱病掩關(guān)矣。
師自壯至老。
功課纖發(fā)不移。
日理僧事。
夜則跏趺。
儼然達旦。
侍僧間請息。
師曰。
汝正鬧在。
老僧息之久矣。
洪武辛酉正月二十九日。
集眾說偈。
奄然化去。
偈曰。
七十九年。
一味杜田。
懸崖攃手。
杲日當天。
其繼鄧尉法席者。
寶藏持公也。
持之下。
復(fù)出慧旵。
人物簡介
列朝詩集海舟名普慈,吳郡海虞錢氏子。世業(yè)儒,出家破山寺。往參鄧尉山萬峰和尚,付以法偈,遂結(jié)廬太湖西洞庭山。三十年不過湖。聞虛白旵公在安溪東明說法,親承萬峰祖印,遂往叩。旬日大悟,遂居東明演法,為萬峰法嗣。景泰元年,示寂,全身塔在東明左側(cè)。有《頌古詩》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禪師。
名永慈(訛作普慈)。
其法號海舟。
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生于蜀之成都余氏(訛作常熟錢氏)。
弱齡。
聞?wù)f生死事大。
即蘊于膺。
經(jīng)旬不就寢。
決志趨彭縣之大隋山(訛作破山)景德寺。
禮獨炤月禪師。
堅求法要。
月喜其端厚慎重。
可為法門梁棟。
遂度之。
永樂癸巳。
月歿。
師竟入西山。
庵隱八載。
形影偶偕。
忽覺相應(yīng)。
乃
棄庵出謁大初和尚。
時年二十有八矣。
初受師半展。
遽問曰。
向父母未生前。
速道將來。
師從東過西。
初曰。
未在更道。
師曰。
兩眼相對。
初正色瞬師。
師趨去之。
復(fù)至東浦訪無際。
抵靈谷見雪峰。
雪峰以師悟處諦當。
延師為靈谷第一座。
師竟自許。
常與同輩蹴踏。
峰竊駭之。
然師無留意。
解制拂衣至安溪。
投機于虛白旵公。
公以臨濟正脈。
囑師保任。
師乃辭去。
復(fù)陸沉牛首諸山。
正統(tǒng)丁巳。
師年四十四。
始領(lǐng)東山翼善禪寺。
師晦養(yǎng)既久。
且弘大化。
四方宿艾。
虛懷而仰風裁。
然師虎視來機。
故踵息未舒。
而神氣先萎者多矣。
正統(tǒng)五年庚申六月。
旵公化去。
東南學眾。
惟歸東山。
王公貴人。
虛己以禮致師。
師未常以一言開鑿智竇。
故一時雖盡愛敬。
莫得而親疏焉。
緇素為師預(yù)建身后之域。
有范作頭者。
失斧傷足。
痛甚索酒。
師謂之曰。
范作頭。
傷足猶可。
假若斫去頭時。
有千石酒。
與作頭。
作頭能吃否。
范于言下知歸。
即求為僧。
師錄之。
乃充火頭。
刻意究竟。
不覺被火燎面。
如刀刈。
取鏡炤之欣舞。
以偈呈師。
師為肯可。
當是時。
出入東山。
皆稱俊杰。
不無有望于師。
師惟目送而已。
至有已據(jù)高座。
而聲馳國中者。
求入籌室。
師弗顧。
或謂。
東山網(wǎng)。
漏于吞舟之魚。
師哂之。
間有古溪澄禪師。
常過東山。
師與盤桓。
喜其見處穩(wěn)實。
嘆曰。
真斷橋之后也。
乃舉澄以住高座寺。
澄初出世。
衲子不甚知名。
師以澄法語。
緘達諸山。
諸山始歸重。
兼仰師有衛(wèi)法至公之德云。
天順五年辛巳。
師升座說法畢。
一喝而逝。
逝之日。
白虹橫貫。
異鳥悲鳴。
古溪澄。
哭之慟。
挽之以詩。
吊之以文。
其略曰。
道揚湖海。
德播神州。
慈濟隆乎品匯。
聲名動乎王侯。
來西蜀而全堤正令。
坐東山而大闡玄猷。
續(xù)高峰七世之燈。
爍群昏而獨炤。
紹旵祖百年之踵。
吞眾派以周流。
將入涅槃現(xiàn)衰相。
而白虹貫日。
既歸圓寂殮法身。
而夜壑藏舟。
澄自后不上堂。
亦趺坐遷化于香巖。
香巖之眾悽然。
澄徐展目曰。
不須如是。
復(fù)宴然長往。
師之門人智瑄(作明瑄訛也)。
開法金陵。
瑄傳天奇本瑞。
瑞之法嗣大振。
瑄即范作頭也。
贊曰。
鄧尉至東山。
歷傳四世。
孑孑喬松。
其本孤矣。
自寶峰燎破面門。
而得天奇瑞公。
枝秀云巒。
葉蔭寰中。
或疑其先凈而后濫。
殊不知我此世界大。
賢劫中小劫二十。
當有千佛出興。
迄今劫過有九矣。
自拘留孫至我釋迦本師。
才出四佛。
彌勒師子后。
仍有九百九十馀尊。
第十五小劫中。
一齊出現(xiàn)。
惟馀樓至。
設(shè)以盛衰凈濫。
而較之可乎。
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