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侃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6 首
次永樂寺歸庵長老見寄韻 元末明初 · 謝肅
七言律詩
寶坊千仞俯曾空,定起龍山第幾重。
一筆妙書連翥鳳,五弦清響送飛鴻。
化行日本朝唐帝,藥鍊丹砂伏葛洪。
坐我寸田寬似海,等閑擒得火中龍。
均章名圭,號中陽老人。生元盛時,年未四十,棄官歸虞山之下,慕丹術,尤邃于醫(yī)。所著有《泰定養(yǎng)生主論》等書。年馀九十而卒,見吳思庵跋。
扁舟昆湖去,憶向虞山還。
當時迫日暮,未得窮躋攀。
至今三短章,寂寥不重刪。
安知六載后,依然見茲山。
諒無愚公愚,賴有頑仙頑。
頑仙隱居處,深林置柴關。
丹灶火常伏,藥闌苗載芟。
高情付縑素,丹青色斑斑。
茲山臥平野,隱然不成環(huán)。
逶迤亦甚遠,攢蹙何其慳。
只尺見百里,群峰互垂鬟。
飛鳥歸易沒,浮云出偏閒。
拂水最奇麗,空巖故漩澴。
天風或稍定,石壁仍潺潺。
仙宮對佛寺,妙境非人寰。
獨憐仲雍墓,誰為剪榛菅。
短棹載書卷,浩歌水云間。
彷佛歸庵翁,往來寶嚴灣。
竊祿本無補,乞身亦多艱。
臥游畢舊愿,坐嘯開塵顏。
千里相攜總可人,同游不必十年親。
扣舷夜過驪江月,擬泊漁家不問津。
強次僉詠 明末清初 · 張顯光
調痾取僧舍,左右前后林。
晝伴風云過,夜對星月臨。
開窗已成趣,何勞杖屨尋。
不免時散步,松崖或苔潯。
高者自爾高,深孰使之深。
日出知為陽,日入知為陰。
耄來百慮退,不復事哦吟。
隨遇理作所,豈須分古今。
歸庵臥凝神,太虛即吾心。
呼僧酌一杯,天和方滿襟。
臨淮風度孰能當,為泛龍驤惜解攜。
空碧拭銅船上下,尖巒排劍岸東西。
鳳箏羌管勞牽挽,鳧渚蘭皋費品題。
酒盡興闌人已散,暮煙生浦片帆迷。
我來四換霜林藍,魂夢已失江邊嵐。
江月沈沈山月小,今皆淪落無人探。
浪說吐茵不宜逐,坐對丞相車龕鬖。
偷有此廬樂今夕,天與月我相濡涵。
月之團團定何物,疑非我與天能參。
一片寒冰照人世,卻有功用無求貪。
著向青天不可掃,朗若大字題空嵌。
所以賢愚各頂禮,豈有罵語聞詀諵。
我之摶摶定何物,語大足比書中蟫。
當年亦欲舍此相,春山夜雨縈苔龕。
固知早成定虛愿,不得綠發(fā)尋歸庵
郁蹙錦瘤要人采,百計不售成枯楠。
平生思之但負月,捫心愧對秋江潭。
人間佳節(jié)復有幾,淪失八九鐘阜南。
身獨何為入囚舍,翻覆自縛真如蠶。
祗能磊落對天笑,老死寂寞吾何慚。
焚香徑下嫦娥拜,臣于萬物靡所耽。
朝吟莫吁有述作,書生例許為空談。
李彪設具范云啖,豈論明日無黃柑。
天有雨風月有闕,惟獨臣言無二三。
祝拜而起婦亦拜,拜罷一笑千愁含。
謂余披寫既如此,孰為偃蹇停歸驂。
天寒?;枧瓭齽?,孤客坎壈真能堪。
嗟子斯言吾豈昧,飛霰既集誰不諳。
丈夫行止有尺寸,但惜玉貌非好男。
長年與人共煙火,能無一日同苦甘。
何況東兵大蠚手,曾不責我謀平戡。
糈臺丈人亦無事,正用此際窮幽覃。
勸君努力清光下,不惜沈醉宵酣酣。
博得有情無智慧,歲與草木無邊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