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蔡見先(1855~1911),字振豐,又字啟運,號應時、運時,以字行。清新竹縣人。其先原籍福建同安,累世武職。蔡氏博學能文,喜兵書,好交游,時與諸名士詩文唱酬。光緒十二年(1886)將「竹社」、「梅社」改組為「梅竹吟社」,并擔任社長。光緒十七年(1891)取中秀才,二十年(1894)遷居苗栗苑里。乙未割臺之際,曾襄助表兄丘逢甲舉兵抗日。明治三十年(1897),與鹿港文人洪棄生、許劍漁等共創(chuàng)「鹿苑吟社」。同年三月,應苗栗支廳長橫堀氏之聘,擔任事務囑托,并授佩紳章。十月,又應苑里事務署長淺井氏之邀,編修《苑里志》,旋任苗栗辦務署參事。明治三十九年(1906),與林癡仙、林幼春等人創(chuàng)立「櫟社」,為創(chuàng)社九老之一。明治四十年(1907),任苑里區(qū)長。四十三年(1910),「奇峰吟社」因新竹縣知事櫻井勉離去,改由蔡啟運擔任社長。明治四十四年(1911)四月病逝,年五十七。蔡氏生平好擊缽吟,其子蔡汝修編《臺海擊缽吟集》,收錄其擊缽吟作百馀首。所著《養(yǎng)馀軒詩鈔》,今已佚。〖參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欄,詩人作古,1911年4月25日,第三版;《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著」欄,蔡啟運先生事略,1911年5月2日,第一版;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710至711。〗 今蔡氏詩作據《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竹梅吟稿》、鄭鵬云編《師友風義錄》、《萊園第三周年詩會稿》、蔡汝修編《臺海擊缽吟集》、《櫟社第一集?啟運詩草》、曾笑云編《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等資料輯錄編校。(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曾逢辰(1858~1929),又名逢臣,字吉甫,號鏡湖,又號南豐逸老。清淡水廳溪埔仔莊人。光緒五年(1879)取中新竹縣學附生,平生以教書為業(yè),先后開館于貓兒碇、后面莊、鳳岡等地。日治后,于明治廿八年(1895)任貓兒碇莊長;明治卅一年(1898)與張麟書同任新竹公學校漢文教師;四月佩授紳章;是年冬,承新竹縣知事櫻井勉之命,委以「事務囑托」,兼修志乘。五個月內采訪《新竹廳志》及整理光緒十九年(1893)《新竹縣志》殘稿共五十馀件,重加編輯。文學活動方面,曾氏于光緒十二年(1886)加入「竹梅吟社」;日治后為「竹社」社員,大正五年(1916)起,擔任「竹社」副社長。晚年擔任「亂彈會」詞宗,指導新竹公學校與女子公學校教師研習漢詩文。昭和四年(1929)卒于北門大街 。以下詩作據兒玉源太郎《慶饗老典錄》、黃洪炎《瀛海詩集》、鷹取田一郎《壽星集》、連橫《臺灣詩薈》、曾笑云《東寧擊缽吟前集》、吳幅員《臺灣詩鈔》、蘇子建《塹城詩薈》等輯錄編校。
人物簡介
鄭以庠(?~?),字養(yǎng)齋,新竹人。光緒年間(1875~1895)臺北府廩學生。乙未(1895)割臺時,西渡廈門。后返臺,為竹社社員〖參考鄭鵬云《新竹縣志初稿》〗。(施懿琳撰)全臺詩
鄭以庠(1869~1937)〖張子文等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謂鄭以庠生卒年為1873~1939。然大正七年(1918)《臺灣日日新報》有數首〈壽養(yǎng)齋竹社長五十〉詩,鄭以庠亦有多首和詩,由此推算,其生年應為1869年。此外,據陳琬琪《張純甫儒學思想研究》考據,鄭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壽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1月,頁247),此亦可推算鄭氏生年應在1869年。至于卒年,張子文認為應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謂是年鄭氏曾邀集全臺詩人舉行「五州聯吟會」。查《臺灣日日新報》,全島詩人大會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動,1939年之說應有誤。此處姑采陳琬琪說,將卒年定在1937年。〗,譜名安國,號養(yǎng)齋、蛻窩,新竹人。為鄉(xiāng)先賢鄭用鑒之孫,因家學淵源,幼年即入臺北府學就讀。乙未割臺,內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塹,此后閉門讀書,不問世事,有「高士」雅名。曾任「臺灣文社」理事,為新竹「竹梅吟社」成員、「竹社」社長。「竹社」經常與臺北「瀛社」、桃園「桃社」三社聯吟,每逢該社值東,往往于鄭氏家宅「北郭園」舉行集會,蔚為盛況。鄭以庠曾歷滄桑之變,詩多感傷,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謂其著有《拾翠園詩稿》,恐誤〖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皆謂鄭以庠有《拾翠園詩稿》。查「拾翠園」為新竹人士曾寬裕的庭園,《臺灣日日新報》上有新竹林幼侯〈題曾君拾翠園〉、櫻井兒山〈曾君寬裕招飲拾翠園席上賦此〉,曾寬裕亦有和詩〈喜兒山先生辱小園〉。林鐘英有詩〈贈寬裕蕓兄〉,注云:「寬裕君園名拾翠。」由此看來,王國璠之說,恐須再考索?!健?div id="8f4yp47" class='inline' id='people_72275_1_16_comment'>今鄭氏詩作據《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師友風義錄》、《臺陽詩話》、《詩報》、《臺海擊缽吟集》、《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等報刊合集編輯校錄。(翁圣峰撰)
鄭以庠(1869~1937)〖張子文等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謂鄭以庠生卒年為1873~1939。然大正七年(1918)《臺灣日日新報》有數首〈壽養(yǎng)齋竹社長五十〉詩,鄭以庠亦有多首和詩,由此推算,其生年應為1869年。此外,據陳琬琪《張純甫儒學思想研究》考據,鄭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壽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1月,頁247),此亦可推算鄭氏生年應在1869年。至于卒年,張子文認為應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謂是年鄭氏曾邀集全臺詩人舉行「五州聯吟會」。查《臺灣日日新報》,全島詩人大會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動,1939年之說應有誤。此處姑采陳琬琪說,將卒年定在1937年。〗,譜名安國,號養(yǎng)齋、蛻窩,新竹人。為鄉(xiāng)先賢鄭用鑒之孫,因家學淵源,幼年即入臺北府學就讀。乙未割臺,內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塹,此后閉門讀書,不問世事,有「高士」雅名。曾任「臺灣文社」理事,為新竹「竹梅吟社」成員、「竹社」社長。「竹社」經常與臺北「瀛社」、桃園「桃社」三社聯吟,每逢該社值東,往往于鄭氏家宅「北郭園」舉行集會,蔚為盛況。鄭以庠曾歷滄桑之變,詩多感傷,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謂其著有《拾翠園詩稿》,恐誤〖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皆謂鄭以庠有《拾翠園詩稿》。查「拾翠園」為新竹人士曾寬裕的庭園,《臺灣日日新報》上有新竹林幼侯〈題曾君拾翠園〉、櫻井兒山〈曾君寬裕招飲拾翠園席上賦此〉,曾寬裕亦有和詩〈喜兒山先生辱小園〉。林鐘英有詩〈贈寬裕蕓兄〉,注云:「寬裕君園名拾翠。」由此看來,王國璠之說,恐須再考索?!?。今鄭氏詩作據《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師友風義錄》、《臺陽詩話》、《詩報》、《臺海擊缽吟集》、《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等報刊合集編輯校錄。(翁圣峰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