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秉正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2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逍遙詠 其二 北宋 · 趙炅
五言律詩
逍遙安且定,但信莫懷疑
大海波中水,狂風樹擺枝。
樂天分造化(原注:樂天知命,秉正守中。澄閑適之本源,分造化之深力。),慧眼細觀之。
方寸無諸惡,恒將利益持。
⑴ 原注:放曠自得,是曰逍遙。方圓不違,安而且定。
⑵ 原注:優(yōu)游之旨,信者方通。但執(zhí)之以心誠,莫懷之以疑慮。
⑶ 原注:滄溟浩汗,渤澥渺?。雖巨浪以滔天,亦任真而自若。
⑷ 原注:勁風鼓怒,大樹振搖。任動息以不常,乃隨緣而無爽。
⑸ 原注:究升沈之要道,達真假之本根?;垩勖饔^,無細不鑒矣。
⑹ 原注:積善于心,仁者之行。是以方寸之內,不苞藏于諸惡焉。
⑺ 原注:夫利于物者,是圣賢之行。故天道福善,鬼神助順。欲久而且長,必常利益于人,則任持可久矣。
讀楊妃傳 南宋 · 徐鹿卿
七言絕句
六宮粉黛溢三千,一個中間寵愛專。
自此世情生妄想,推排妃子作神仙(自注:世俗見明皇溺愛貴妃,遂指為神仙中人。妃固非不美,而未必真冠代也。徒以六宮之眾無一當意,獨妃得以專寵,故想像其不可及。世間事如此者何限,渠止一妃也哉。)
春半忽驚狗馬疾,年來似是龍蛇辰。
謝醫(yī)少錢長卻藥,暖骨累裀聊借人。
味為補虛一試肉,事求如意屢生嗔。
正愁未了形骸外,生老病苦只此身(余平生無厚褥止一褥既薄且敝病骨覺冷硬不堪也乃從親人家借一褥襯之平生有厚褥與重褥自今始而余素戒肉養(yǎng)病乃肉食)。
待鄉(xiāng)書(戊申) 明末清初 · 李安訥
余拜辭慈氏。南來嶺表。今已十有二月。而自萊山去京城。九百六十二里。發(fā)使往返之間。動經旬朔。故音問甚疏。兩月中。見家信者僅止一二度也。
昨日晨起待鄉(xiāng)書,鄉(xiāng)書不來日西墜。
今日晨起待鄉(xiāng)書,日又昏黑書不至。
坐待鄉(xiāng)書日復日,對食廢餐寢忘寐。
去使歸遲來使稀,三旬不見家中字。
家中慈母年七十,拜別南來月十二。
南來海徼天一方,北去秦京千里地。
十二月中三百日,日一百刻思親意。
七十之年添七歲,馀齡幾何如隙驥。
隙驥易過難再回,歲不我貸去何駛。
分寸光陰正堪惜,奈爾三百日遠離。
夏燠冬寒那得問,晨羞夕膳應屢匱。
疾痛苛癢起居間,一日所憂非一事。
思親意切且如此,倚門亦復望余季。
關防有守朝法嚴,罷去無由難徑棄。
子職王事自相違,一身誰全恩與義。
每到日夕心更苦,起看白云垂涕泗。
嶺路橫天斗柄遙,奮飛恨不生兩翅。
嗚呼吾黨宦游子,親老莫作邊州吏。
曾于龍樹一投針,錯會微言冒雨尋。
蓮發(fā)雙池誰結社,松栽五粒早成林。
思從常住參無住,肯把非心喚即心。
慚愧給孤貧老甚,不能園內布黃金。
婆羅面壁不曾閒,直待神光始破關。
落葉有情歸本樹,拈花無語笑靈山。
深林日暖樵漁睡,曠野云高鹿鶴還。
老矣惟尋休息地,茅棚粗結兩三間。
空花飛盡一春閒,石佛橋陰好閉關。
鐘磬悄然齋過午,白云無數鎖青山。
畬田一頃麥花香,鄴下新開選佛場。
面壁莫嫌年歲久,因緣應自有神光。
狂夫落魄翻厚顏,累日雜坐公卿間。
仰天大笑如得意,到處可醉忘還山。
昨日作詩賀花燭,筆底新人美如玉。
今朝作札索湖綿,札止一字人皆傳(余與密之索綿札,止一綿字大書。)
醉時似醒醒似醉,楚語吳語惟其意。
獨怪平生老布衫,三日一浣襟前淚。
衛(wèi)輝早識未沾膏,更報開封一縣遭(今歲河南衛(wèi)輝彰德懷慶及開封府屬各州縣有缺雨之處屢經馳諭何裕城查明據實奏覆茲據奏稱彰衛(wèi)懷三府及開封所屬缺雨者共十六縣自四五月連得透雨后晚秋種齊長發(fā)者十一縣惟衛(wèi)輝府屬之汲縣新鄉(xiāng)封邱獲嘉及開封府屬之陳留共五縣得雨僅止一二寸或不成分寸現在仍率屬祈禱等語)
雖止旱乾才五縣,可憐黎庶受千勞。
向隅忍使轉溝壑,施澤須教免徙逃。
咨爾毋徒事祈禱,俾宣實惠敕諸曹。
⑴ 汲縣新卿封邱獲嘉陳留五縣若俟成災后賑恤恐窮黎或致失所因即傳諭何裕城將該五縣被旱災區(qū)分別賑恤若續(xù)得兩澤其未種地畝酌給籽種口糧以資接濟補種一面辦理一面奏聞
共 2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