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字:  或選擇韻部:
總目多音字下載中華通韻韻表(試行稿)

韻字 五絶 922七絶 8104五律 1394七律 1639五排 14 1546四言 213六言 389古體 40852樂府 324 25 398 103辭賦 27琴操 7 64其他 578聯(lián) 520
四衣
陰平  [幾乎,案幾] [衣服] 西 機(jī) 醫(yī) [恨聲] 觿 [蹇也] [以箸取物] [口聲] 榿 [更多…]

姿 [參差] [言蹇難也] [生息] [穿也,傷也] [偲偲,相切責(zé)也] [更多…]

陽平  [跨馬,動詞] 習(xí) 覿 [委迤,自得貌] [鼻液] [高麗] [九嶷] [委蛇] [舉目貌。又縣名] [同泥] [相欺也。遺也] [牛黑色] [蘄茝也。求也] 箿 [更多…]

[知識] 執(zhí) 鶿 [水中高地] [更多…]
組詞:詞首詞末
用韻:句末
對仗:對語
用典:典故詞末
龍山勝集
典出《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一百十二〈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20~2~
  • 君諱嘉,字萬年,江夏鄂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稱,仕吳司馬。祖父揖,元康中為廬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陽縣,子孫家焉,遂為縣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閨門孝友,人無能閒,鄉(xiāng)閭稱之。沖默有遠(yuǎn)量,弱冠儔類咸敬之。同郡郭遜,以清操知名,時在君右,常嘆君溫雅平曠,自以為不及。遜從弟立,亦有才志,與君同時齊譽(yù),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聲流京邑。太尉潁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陜之重,鎮(zhèn)武昌...[詳細(xì)]
 例句:     [更多...]

鳧集
典出《后漢書》卷八十二上〈方術(shù)列傳上·王喬〉~272~
  • 王喬者,河?xùn)|人也。顯宗世,為葉令。喬有神術(shù),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帝怪其來數(shù),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于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詔尚方?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每當(dāng)朝時,葉門下鼓不擊自鳴,聞于京師。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終不搖動。喬曰:「天帝獨(dú)召我邪?」乃沐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宿昔葬于城東,土自成墳。其夕,縣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無知者...[詳細(xì)]
 例句:     [更多...]

蛇蚓集
典出《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列傳〉~207~
  • 制曰: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繩文鳥跡,不可足觀。末代去樸歸華,舒箋點翰,爭相誇尚,競其工拙。伯英臨池之妙,無復(fù)馀蹤;師宜懸?guī)ぶ?,罕有遺跡。逮乎鐘王以降,略可言焉。鐘雖擅美一時,亦為迥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纖濃,分疏密,霞舒云卷,無所間然。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為瑕。獻(xiàn)之雖有父風(fēng),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yán)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槎?而無屈...[詳細(xì)]

阮生集
典出《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傳·嵇康〉~605~
  • 時又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至景元中,坐事誅。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康寓居河內(nèi)之山陽縣,與之游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nèi)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瑯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li>
 例句:     [更多...]

群賢畢集 三月群賢畢集
典出《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 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詳細(xì)]
 例句:     [更多...]

唐風(fēng)集
典出《真齋書錄解題》卷十九〈詩集類上〉
  • 《唐風(fēng)集》三卷:唐九華山人杜荀鶴撰。

潁川集
典出《太平御覽》卷三八四
  • 《漢雜事》曰:陳寔字仲弓,漢末太史家瞻星,有德星見,當(dāng)有英才賢德同游者。書下諸郡縣問。穎川郡上事:其日有陳太丘父子四人俱共會社,小兒季方御,大兒元方從,抱孫子長文,此是也。
 例句:
  • 今宵潁川曲,誰識聚賢人。 李嶠
  • 方知潁川集,別有太丘門。 董思恭詠星
  • 風(fēng)月相思夜,勞望潁川星。 薛稷錢許州宋司馬赴任

朱博烏集
典出《漢書》卷八十三《朱博傳》
  • 以御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封列侯,皆增奉如丞相,以備三公官焉。議者多以為古今異制,漢自天下之號下至佐史皆不同于古,而獨(dú)改三公,職事難分明,無益于治亂。是時御史府吏舍百馀區(qū)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shù)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烏去不來者數(shù)月,長老異之。后二歲馀,朱博為大司空,奏言「帝王之道不必相襲,各繇時務(wù)。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鴻業(yè),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職相參,總領(lǐng)...[詳細(xì)]
 例句:
  • 朱博烏集,蕭芝雉隨。 李瀚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