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螢燈
 
讀書螢
 
案頭螢
 
放螢
  
臨書卷
 
窗螢
 
螢聚
  
翠囊
 
惜馀光
 
囊懸
 
對螢
 
拾流螢
   
照書螢
 
借余光
  
露螢清夜照書卷
 
練囊不照
 
拾螢讀書
 
收螢光
 
武子窗
   
照露螢
 
讀書聚螢
 
流螢聚書
  
收螢?zāi)杰?/div> 
戲螢
 
胤螢
 
螢席
 
映書
 
照書

相關(guān)人物
車胤


《世說新語箋疏》中卷上〈識鑒〉~408~
車胤父作南平郡功曹,太守王胡之避司馬無忌之難,置郡于酆陰。是時胤十馀歲,胡之每出,嘗于籬中見而異焉。謂胤父曰:「此兒當(dāng)致高名?!购笥渭?,恒命之。胤長,又為桓宣武所知。清通于多士之世,官至選曹尚書。南朝梁·劉孝標注引《續(xù)晉陽秋》曰:「胤字武子,南平人。父育,為郡主簿。太守王胡之有知人識,裁見,謂其父曰:『此兒當(dāng)成卿門戶,宜資令學(xué)問?!回肪蜆I(yè)恭勤,博覽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繼日焉。及長,風(fēng)姿美劭,機悟敏率?;笢卦谇G州取為從事,一歲至治中。胤既博學(xué)多聞,又善于激賞,當(dāng)時每有盛坐,胤必同之,皆云:『無車公不樂?!惶抵x公游集之日,開筵以待之。累遷丹陽尹、護軍將軍、吏部尚書?!?/span>
《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列傳〉~277~
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吳會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于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dāng)大興卿門,可使專學(xué)。」胤恭勤不倦,博學(xué)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及長,風(fēng)姿美劭,機悟敏速,甚有鄉(xiāng)曲之譽?;笢卦谇G州,辟為從事,以辯識義理深重之。引為主簿,稍遷別駕、征西長史,遂顯于朝廷。時惟胤與吳隱之以寒素博學(xué)知名于世。又善于賞會,當(dāng)時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無車公不樂?!怪x安游集之日,輒開筵待之。
《藝文類聚》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蟲豸部·螢火〉~685~
《續(xù)晉陽秋》曰:車胤字武子,學(xué)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夜繼日焉。

簡釋

讀書螢:喻勤學(xué)苦讀。唐杜甫《題鄭十八著作丈》:“窮巷悄然車馬絕,案頭干死讀書螢?!?/p>


例句

東堂桂欲空,猶有收螢光。 于濆 感懷

囊疏螢易透,錐鈍股多坑。 元稹 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

放螢去,不須留,聚吋少年今白頭。青云杳渺不可親,開囊欲放增馀怨。 劉言史 放螢怨

愛爾持照書,臨書嘆吾道。 司馬扎 感螢

昔時書案上,頻把作囊懸。 周繇 詠螢

只合滄洲釣與耕,忽依螢燭愧功成。 徐夤 自詠十韻

螢焰燒心雪眼勞,未逢佳夢見三刀。 李咸用 贈友弟

秋螢短焰難盈案,鄰燭馀光不滿行。 李咸用 贈陳望堯

日下徒推鶴,天涯正對螢。 李商隱 奉安國大師兼簡子蒙

枕寒莊蝶去,窗冷胤螢銷。 李商隱 秋日晚思

次兄一生能苦節(jié),夏聚流螢冬映雪。 李渤 喜弟淑再至為長歌

俊健如生猱,肯拾蓬中螢。 李賀 申胡子觱篥歌

久貧驚早雁,多病放殘螢。 杜牧 分司東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劉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韻

積學(xué)螢嘗聚,微詞鳳早吞。 杜牧 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里肆有題壁十韻今之置第乃獲舊居洛下大僚因有唱和嘆詠不足輒獻此詩

客來洗粉黛,日暮拾流螢。 杜甫 奉酬薜十二丈判官見贈

未足臨書卷,時能點客衣。 杜甫 螢火

無復(fù)隨高鳳,空馀泣聚螢。 杜甫 贈翰林張四學(xué)士

窮巷悄然車馬絕,案頭乾死讀書螢。 杜甫 題鄭十八著作虔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 王維 清如玉壺冰

鯤海已知勞鶴使,螢窗不那夢霓旌。 羅鄴 獻池州庾員外

人心未肯拋膻蟻,弟子依前學(xué)聚螢。 裴铏 題文翁石室

螢聚帳中人已去,鶴離臺上月空圓。 鄭立之 哭林杰

勤苦流螢信,吁嗟宿燕知。 鄭谷 投時相十韻

皇明如照隱,愿及聚螢人。 鄭轅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

云陰留墨沼,螢影傍華編。 錢起 和劉七讀書

畢事驅(qū)傳馬,安居守窗螢。 韓愈 答張徹

應(yīng)憐螢聚夜,瞻望及東鄰。 韓浚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

下帷如不倦,當(dāng)解惜馀光。 駱賓王 秋螢

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 高適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

江海呼窮鳥,詩書問聚螢。 高適 留上李右相

風(fēng)意猶憶瑟,螢光乍近書。 鮑溶 過薛舍人舊隱

金屋玉堂開照睡,豈知螢雪有深功。 齊己

典故 
留樹
 
劍懸
   
掛劍墳前
 
寶劍懸
 
思掛劍
 
延陵心
 
掛延陵
  
延陵輕寶劍
 
把劍覓徐君
 
帶邱墓
 
帶丘墓
 
留墓劍
 
寶劍非所惜
 
掛墳松
  
掛劍酬知己
 
掛徐君劍
 
劍掛宰上
 
結(jié)交期一劍
 
留劍
 
送劍
 
相酬無寶劍
 
延州空掛
  
把劍覓徐
 
寶劍贈君
  
人情掛劍
 
樹頭千金劍
 
信義高吳季
 
延陵件
 
贈墓劍

相關(guān)人物
季札
 
徐君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459~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新序·節(jié)士第七》~22~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使于晉,顧反,則徐君死于楚,于是脫劍致之嗣君。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贈之也,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欲之,吾為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遂脫劍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褂谑羌咀右詣炀辜慈?。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簡釋

掛劍:表示追念亡友。宋黃庭堅《李浸州挽詞》:“雖云掛劍來墳上,亦恐藏書在壁中。”


例句

曾被桂樹枝,寒光射林藪。 元稹 說劍

碑傳門客建,劍是故人留。 崔堤 秦州薛都督挽詞

蕪漫藏書壁,荒涼懸劍枝。 崔融 哭蔣詹事儼

徒懸一寶劍,何處訪徐公。 張說 右侍郎集賢學(xué)士徐公挽詞二首之一

故老空懸劍,鄰交日散金。 張說 和魏仆射還鄉(xiāng)

一朝賓客散,留劍在青松。 張說 崔尚書挽詞

雖云掛劍來墳上,亦恐藏書在壁中。 方干 哭江西陳陶處士

嘆嗟懸劍隴,誰識夢刀祥。 李隆基 過王浚墓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杜甫 別房太尉墓

欲掛留徐劍,猶回憶戴船。 杜甫 哭李尚書

素車猶慟哭,寶劍欲高懸。 杜甫 哭韋大夫之晉

罷琴明月夜,留劍白云天。 沈佺期 哭蘇眉州崔司業(yè)二公

不期先掛劍,長恐后施鞭。 王維 哭祖六自虛

還聞漢明主,遺劍泣東平。 盧僎 讓帝挽歌詞二首之一

遽痛蘭襟斷,徒令寶劍懸。 盧照鄰 哭明堂裴主簿

心許留家樹,辭直斷佞臣。 竇群 題劍

人送劍來歸隴上,雁飛書去叫衡陽。 竇鞏 哭呂衡州八郎中

樹悲懸劍所,溪想釣璜馀。 蘇颋 奉和魏仆射秋日還鄉(xiāng)有懷之作

懸劍空留信,亡珠尚識機。 駱賓王 夕次舊吳

典故 
杖頭掛百錢
 
百錢掛杖
 
百青銅
 
掛杖錢
  
杖百錢
 
杖頭沽酒物
 
阮修錢
 
百錢掛竹杖
 
杖頭一錢無
 
杖頭飲酒
 
杖懸酒錢

相關(guān)人物
阮修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上〈任誕〉~737~
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雖當(dāng)世貴盛,不肯詣也。
《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列傳·(從子)阮脩〉~366~
性簡任,不修人事。絕不喜見俗人,遇便舍去。意有所思,率爾褰裳,不避晨夕,至或無言,但欣然相對。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雖當(dāng)世富貴而不肯顧,家無儋石之儲,宴如也。與兄弟同志,常自得于林阜之間。

簡釋

杖頭錢:指買酒錢,或人物放蕩不羈。唐賀蘭進明《行路難》之一:“但愿親友常含笑,相逢莫吝杖頭錢。”


例句

杖頭非飲酒,吾請造其人。 李賀 自昌谷到洛后門

朝飲杖懸沽酒錢,暮餐囊有松花飯。 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

但愿親友長含笑,相逢莫吝杖頭錢。 賀蘭進明 行路難五首之一

二三物外友,一百杖頭錢。 駱賓王 冬日宴

典故   
瓢掛樹
 
掛瓢人
  
一瓢喧
 
掛樹瓢空
   
一瓢風(fēng)入
 
一瓢閑掛
 
飲水箕山
 
枝上瓢空
 
風(fēng)作瓢生
 
孤瓢枝上閒寄
 
枯瓢閑寄
 
枯瓢枝上寄
 
厭喧解瓢
 
一瓢不掛
 
枝上瓢

相關(guān)人物
許由


東漢·蔡邕《琴操》
《箕山操》,許由作也。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饑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無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飲之。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由操飲畢,以瓢掛樹。風(fēng)吹樹動,歷歷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捐之。(據(jù)《平津館叢書》本)
《太平御覽》卷七百六十二〈器物部七·瓢〉~353~
《琴操》:「許由無杯器,常以手捧水,人以一瓢遺之。由操飲畢,以瓢掛樹。風(fēng)吹樹,瓢動,歷歷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捐之?!?/span>

例句

一瓢遺卻在何處,應(yīng)掛天臺最老松。 施肩吾 遇王山人

邑罕懸磬貧,山無掛瓢逸。 李嶠 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官

瓢中誰寄酒,葉上我留書。 李頻 華山尋隱者

瓢飲唯三徑,巖棲在百層。 杜甫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

一瓢風(fēng)入猶嫌鬧,何況人間萬種人。 汪遵 箕山

近日營家計,繩懸一小瓢。 賈島 寄喬侍郎

幽林嘗伴許,陋巷亦隨回。 鄭審 酒席賦得匏瓢

掛瓢余隱舜,負鼎爾干湯。 駱賓王 秋日送尹大赴京

典故  
杯中蛇
  
雕弓落影
 
廣客蛇
  
畫蛇杯
 
杯里無蛇
 
赤蛇懸弩影
 
掛蛇杯
 
酒誤蛇
 
清樽照畫蛇
 
忘弓莫問蛇
 
懸蛇疾
 
移杯失畫蛇
 
照影落清杯
 
弓舌
 
映弩
 
盞底弓影
  
壁上雕弓蛇暗猜
 
甕中蛇

相關(guān)人物
杜宣
 
樂廣


《晉書》卷四十三〈樂廣列傳〉~244~
嘗有親客,久闊不復(fù)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fù)置酒于前處,謂客曰:「酒中復(fù)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箯V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痾頓愈。
《風(fēng)俗通義校注》卷九〈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自傷者〉 ~388~
予之祖父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詣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于杯,形如,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后郴因事過至宣家,窺視,問其變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钩贿€聽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于故處設(shè)酒,杯中故復(fù)有蛇,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剐旖猓跻膽?,由是瘳平,官至尚書,歷四郡,有威名焉。

簡釋

樽中弩:喻無端多疑,自相驚擾。唐杜甫《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


例句

送客屢聞簾外鵲,銷愁已辨酒中蛇。 包佶 答竇拾遺臥病見寄

撒枕銷行蟻,移杯失畫蛇。 李端 酬秘書元丞郊園臥疾見寄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杜甫 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可嘆懸蛇疾,先貽問鵩災(zāi)。 蘇颋 蜀城哭臺州樂安少府

人去門棲鵩,災(zāi)成酒誤蛇。 衛(wèi)象 傷李端

典故
劉寬
  
蒲鞭懸
 
施鞭蒲
 
蒲豈非鞭
 
政成蒲鞭
   
示恥蒲鞭

相關(guān)人物
劉寬(字文饒)


《東觀漢記》卷十三〈劉寬傳〉~474~
劉寬遷南陽太守,溫仁多恕,吏民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
《后漢書》卷二十五《劉寬傳》
「劉寬字文饒,弘農(nóng)華陰人也?!埂富傅蹠r,大將軍辟,五遷司徒長史。時京師地震,特見詢問,再遷,出為東海相。延熹八年,徵拜尚書令,遷南陽太守。典歷三郡,溫仁多恕,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常以為『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終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zāi)異或見,引躬克責(zé)。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xué)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zhí)經(jīng)對講。見父老慰以農(nóng)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xùn)。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span>

簡釋

蒲鞭:詠官吏實施仁政。宋陸游《江東韓曹唏道寄楊庭秀所贈》:“政成蒲鞭亦不用,地上錢流倉粟紅?!?/p>


例句

蒲鞭掛檐枝,示恥無撲抶。 李白 贈清漳明府侄聿

推誠廢鉤距,示恥用蒲鞭。 白居易 七年春題府廳

龔遂劉寬同煦嫗,張飛關(guān)羽太驅(qū)馳。 貫休 賀鄭使君

庾亮風(fēng)流澹,劉寬政事超。 貫休 避地毗陵上王慥使君

典故 
夜銜枚
 
夜入蔡州
 
蔡州平
 
雪夜入蔡州
 
夜入蔡州城
 
銜枚入蔡州
 
蔡州鵝鴨
 
鵝池平蔡
 
將軍半夜鵝
 
平蔡壘
 
入蔡縛賊
 
入蔡奇兵
 
誤了吳元濟
 
直入蔡州城
 
鵝池雪
 
入蔡
 
吳元濟失家

相關(guān)人物
李愬
 
裴度
 
吳元濟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李晟列傳·李愬〉~3680~
陳許節(jié)度使李光顏勇冠諸軍,賊悉以精卒抗光顏。由是愬乘其無備,十月,將襲蔡州。其月七日,使判官鄭澥告師期于裴度。十日夜,以李祐率突將三千為先鋒,李忠義副之,愬自帥中軍三千,田進誠以后軍三千殿而行。初出文成柵,眾請所向,愬曰:「東六十里止?!怪临\境,曰張柴砦,盡殺其戍卒,令軍士少息,繕羈靮甲冑,發(fā)刃彀弓,復(fù)建旆而出。是日,陰晦雨雪,大風(fēng)裂旗旆,馬慄而不能躍,士卒苦寒,抱戈僵仆者道路相望。其川澤梁徑險夷,張柴已東,師人未嘗蹈其境,皆謂投身不測。初至張柴,諸將請所止,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也?!怪T將失色。監(jiān)軍使哭而言曰:「果落李祐計中!」愬不聽,促令進軍,皆謂必不生還;然已從愬之令,無敢為身計者。愬道分五百人斷洄曲路橋,其夜凍死者十二三。又分五百人斷朗山路。自張柴行七十里,比至懸瓠城,夜半,雪愈甚。近城有鵝鴨池,愬令驚擊之,以雜其聲。賊恃吳房、朗山之固,晏然無一人知者。李祐、李忠義坎墉而先登,敢銳者從之,盡殺守門卒而登其門,留擊柝者。黎明,雪亦止,愬入,止元濟外宅。蔡吏告元濟曰:「城已陷矣?!乖獫唬骸甘卿拥軞w求寒衣耳?!苟砺剱遘娞柫顚⑹吭疲骸赋J虃髡Z?!鼓嗽唬骸负纬J痰弥劣诖??」遂驅(qū)率左右乘子城拒捍。田進誠以兵環(huán)而攻之。愬計元濟猶望董重質(zhì)來救,乃令訪重質(zhì)家安恤之,使其家人持書召重質(zhì)。重質(zhì)單騎而歸愬,白衣泥首,愬以客禮待之。田進誠焚子城南門,元濟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乃檻送京師。其申、光二州及諸鎮(zhèn)兵尚二萬馀人,相次來降。
典故
懸車歲
 
懸車守
 
車先懸
 
無車可懸
 

《漢書》卷七十一〈雋疏于薛平彭列傳·薛廣德〉~3048~
后月馀,以歲惡民流,與丞相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俱乞骸骨,皆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廣德為御史大夫,凡十月免。東歸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為榮,縣其安車傳子孫。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卷七十八〈陳寔碑〉~892~
及文書赦宥,時年己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
典故 
拂榻
 
徐孺榻
      
登榻
 
故榻
 
榻塵
 
高人榻
  
一榻高懸
 
留賓榻
 
榻空懸
 
下塵榻
 
陳蕃懸榻
   
陳蕃解榻
 
陳公榻
 
高懸一榻
 
掛塵榻
  
陳蕃禮高士
 
陳蕃憐
 
舊榻懸塵
 
郡齋榻
  
榻留徐稚
 
榻正懸
  
下榻見賢
 
下榻榮
 
一榻陳蕃
 
優(yōu)賢榻
 
仲舉思
 
延榻
 
一榻容孺子
 
一榻依陳
 
招徐稚
 
至兩榻

相關(guān)人物
周璆
 
徐稚
 
陳蕃(字仲舉)


《后漢書》卷五十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徐稚〉~746~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屢辟公府,不起。……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縣之。后舉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后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陳蕃〉~259~
太尉李固表薦,徵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時李膺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屬城聞風(fēng),皆自引去,蕃獨以清績留。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璆字孟玉,臨濟人,有美名。民有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馀年,鄉(xiāng)邑稱孝,州郡數(shù)禮請之???nèi)以薦蕃,蕃與相見,問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數(shù),以其易黷故也。況乃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眾,誣污鬼神乎?」遂致其罪。

簡釋

徐孺榻:指禮賢重才,或指禮遇賓客。唐孟浩然《荊門上張丞相》:“坐登徐孺榻,瀕接李膺杯。”


例句

解榻招徐稚,登樓引仲宣。 元稹 獻滎陽公詩五十韻

何武劾腐儒,陳蕃禮高士。 劉禹錫 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鐘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

陳蕃待客應(yīng)懸榻,宓賤之官獨抱琴。 劉長卿 送宇文遷明府赴洪州張觀察追攝豐城令

陳蕃懸榻待,謝客枉帆過。 劉長卿 送李校書適越謁杜中丞

亦知到處逢下榻,莫滯秋風(fēng)西上期。 劉長卿 送賈三北游

酒倦臨流醉,人逢置榻迎。 司空曙 送張弋

知從江仆射,登榻更何人。 司空曙 送柳震歸蜀

陳公有賢榻,君去豈空還。 司空曙 送鄭況往淮南

坐登徐孺榻,頻接李膺杯。 孟浩然 荊門上張丞相

郡守虛陳榻,林間召楚材。 孟浩然 韓大使東齋會岳上人諸學(xué)士

徒郁仲舉思,詎回道林轍。 宋之問 見南山夕陽召監(jiān)師不至

解榻皆五侯,結(jié)交盡群英。 岑參 送許子擢第歸江寧拜親因寄王大昌齡

頒條忝貴郡,懸榻久相望。 崔善為 答王無功冬夜載酒鄉(xiāng)館

置榻恩逾重,迎門禮自卑。 崔融 哭蔣詹事儼

自守陳蕃榻,嘗登王粲樓。 張九齡 候使登石頭驛樓作

忽望題輿遠,空思解榻游。 張九齡 錢王司馬入計同用洲字

才子登科去,諸侯掃榻迎。 張喬 送友人歸袁州

懸榻迎賓下,趨庭學(xué)禮聞。 張垍 奉和岳州山城

去官慚比謝,下榻貴同徐。 戴叔倫 奉陪李大夫九日宴龍沙

登舟慚郭泰,解榻愧陳蕃。 李商隱 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

管寧穿亦坐,徐孺去常懸。 李德裕 恩山居一十首憶葛勝木禪床

深謝陳蕃憐寂寞,遠飛芳字警沉迷。 李涉 和尚書舅見寄

我來屬芳節(jié),解榻時相悅。 李白 奉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朓樓。 李白 寄崔侍御

賓館盡開徐稚榻,客帆空戀李膺舟。 李群玉 將欲南行陪崔八宴海榴亭

復(fù)此開懸榻,寧唯入后堂。 杜審言 贈崔融二十韻

李門余妄進,徐榻君恒設(shè)。 杜正倫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賦一字得節(jié)

徐榻不知倦,潁川何以酬。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歸

還將徐孺子,處處待高人。 杜甫 奉送韋中丞之晉赴湖南

南征問懸榻,東逝想乘桴。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

山深水增波,解榻秋露懸。 杜甫 贈李十二丈別

解榻再見今,用才復(fù)擇誰。 杜甫 送殿中楊監(jiān)赴蜀見相公

南昌一榻延徐孺,楚國千鐘逼老萊。 杜荀鶴 和友人見題山居水閣八韻

鄭鄉(xiāng)空健羨,陳榻未招延。 溫庭筠 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仆射

榻因徐孺解,醴為穆生陳。 竇庠 敕目至家兄蒙淮南仆射杜公奏授校兼節(jié)度參謀同書寄上

庾亮樓何阨,陳蕃榻更崇。 竇庠 東都嘉量亭獻留守韓仆射

自當(dāng)徐孺榻,不是謝公亭。 竇庠 酬韓愈侍郎登岳陽樓見贈

定知有客嫌陳榻,從此無人上庾樓。 竇鞏 登玉鉤亭奉獻淮南李相公

使君延上榻,時輩仰前程。 羅隱 南康道中

一榻偶依陳太守,三年深憶禰先生。 羅隱 安陸贈徐礪

一榻早年容孺子,雙旌今日別文翁。 羅隱 重送朗州張員外

含情非遲客,懸榻但生塵。 羊士諤 早春對雨

誰敢強登徐稚榻,自憐還學(xué)謝安吟。 蔣肱 永州陪鄭太守登舟夜宴席上各賦詩

賓館盡開徐稚榻,客帆空戀李膺舟。 許渾 將為南行陪尚書崔公宴海榴堂

重花不隔陳蕃榻,修竹能深夫子墻。 錢起 尋司勛李郎中不遇

方辭郡齋榻,為酌離亭樽。 韋應(yīng)物 送豆盧策秀才

置榻宿清夜,加籩宴良辰。 韋應(yīng)物 送陸侍御還越

郡有優(yōu)賢榻,朝編貢士詔。 韋應(yīng)物 題從侄成緒西林精舍書齋

好賢常解榻,乘興每登樓。 高適 奉酬睢陽李太守

叨承解榻禮,更得問縑游。 高適 東平旅游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

解榻情何限,忘言道未殊。 高適 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

典故
掛冠神武
  
衣冠掛神武
 
神武衣冠
 
掛神武冠
 
衣冠神武門
 
掛衣冠神武
 
一冠神武懸

相關(guān)人物
陶弘景


《南史》卷七十六〈隱逸列傳下·〉~897~
未弱冠,齊高帝作相,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為務(wù)。朝儀故事,多所取焉。家貧,求宰縣不遂。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詔許之,賜以束帛,敕所在月給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餌。及發(fā),公卿祖之征虜亭,供帳甚盛,車馬填咽,咸云宋、齊以來未有斯事。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典故
懸魚絕
 
廚有懸魚


《謝承后漢書》卷二〈羊續(xù)傳〉~30~
羊續(xù)為南陽太守,好啖生魚。府丞焦儉以三月望餉鯉魚一尾,續(xù)不違意,受而懸之于庭,少有皮骨。明年三月,儉復(fù)饋一魚。續(xù)出昔枯魚以示儉,以杜其意,遂終身不復(fù)食。
《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六〈鱗介部下·鯉魚〉~429~
三國吳·謝承《后漢書》曰:「羊續(xù)好食生魚,為南陽太守,丞侯儉貢鯉,續(xù)受而懸之一歲。儉復(fù)致一枚,續(xù)乃以所懸枯魚以示儉,終身不復(fù)食魚。」
典故
懸鶉衣
    
衣鶉結(jié)
 
衣如飛鶉
 
衣若懸鶉
  
衣有懸鶉


《荀子·大略篇》~632~
子夏家貧,衣若縣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fù)見。柳下惠與后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span>

簡釋

鶉衣:指生活貧困。唐杜甫《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


例句

龐眉一居士,鶉服隱堯時。 李端 暮春尋終南柳處士

衣如飛鶉馬如狗,臨岐擊劍生銅吼。 李賀 開愁歌(華下作)

書成無過雁,衣故有懸鶉。 杜甫 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王契。字左卿。京兆人。元結(jié)有送契之西蜀序。)

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 杜甫 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鶉服我久安,荊釵君所慕。 權(quán)德輿 祗役江西路上以詩代書寄內(nèi)

嚴霜被鶉衣,不知狐白溫。 權(quán)德輿 酬別蔡十二見贈

鶉服長悲碎,蝸廬未卜安。 駱賓王 寒夜獨坐游子多懷簡知己

鶴氅人從衡岳至,鶉衣客自洛陽來。 齊己 荊門疾中喜謝尊師自南岳來相里秀才自京至

典故 
季子金
 
蘇印
 
蘇秦印
 
六印懸
 
蘇秦六印
 
蘇子印
 
佩印歸
 
蘇秦六國
 
季子多金
 
蘇秦富貴
 
蘇秦佩印歸
 
何用多金
 
季子金多
 
金印六國
 
六國都丞相
   
蘇公懸印
 
蘇卿印

相關(guān)人物
蘇秦


《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
于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而奉陽君已死,即因說趙肅侯曰:「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皆高賢君之行義,皆愿奉教陳忠于前之日久矣。雖然,奉陽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賓客游士莫敢自盡于前者。今奉陽君捐館舍,君乃今復(fù)與士民相親也,臣故敢進其愚慮?!悸劽髦鹘^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故尊主廣地彊兵之計臣得陳忠于前矣。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以從親,以畔秦?!谑橇鶉鴱暮隙⒘ρ伞LK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眻筅w王,乃行過雒陽,車騎輜重,諸侯各發(fā)使送之甚眾,疑于王者。周顯王聞之恐懼,除道,使人郊勞。蘇秦之昆弟妻嫂側(cè)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固K秦喟然嘆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例句

題橋每念相如志,佩印當(dāng)期季子榮。 杜荀鶴 遣懷

腰間盡解蘇秦印,波上虛迎范蠡船。 王鐸 罷都統(tǒng)守鎮(zhèn)滑州作

笄年解笑鳴機婦,恥見蘇秦富貴時。 王韞秀 夫入相寄姨妹

惠深范叔綈袍贈,榮過蘇秦佩印歸。 白居易 初除官蒙裴常侍贈鶻銜瑞草緋袍魚袋因謝惠貺兼抒離情

蘇公有國皆懸印,楚將無官可賞功。若使重生太平日,也應(yīng)回首哭途窮。 秦韜玉 寄懷

未學(xué)蘇秦榮佩印,卻思平子賦歸田。 薛逢 座中走筆送前蕭使君

去時此地題橋去,歸日何年佩印歸。 韋莊 東陽贈別

蘇秦?zé)o負郭,六印又如何。 崔道融 過農(nóng)家

洛陽蘇季子,劍戟森詞鋒。六印雖未佩,軒車若飛龍。黃金數(shù)百鎰,白璧有幾雙。 李白 魏郡別蘇明府因北游

蘇秦六印歸何日,潘岳雙毛去值秋。 杜牧 贈別

飄飄蘇季子,六印佩何遲。 杜甫 暮冬送蘇四郎徯兵曹適桂州

為客囊無季子金,半生蹤跡任浮沈。 牟融 贈歐陽詹

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黃金。 高適 別王徹

六窠只佩諸侯印,爭比從天擁冊歸。 黃滔 翁文堯員外擁冊禮之歸一路有詩名晝錦集先將寄示因書五十六字

典故
懸河口
   
詩似懸河
 
相關(guān)人物
王衍
 
郭象


《晉書》卷八十七〈郭象列傳〉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span>

簡釋

懸河:指說話滔滔不絕。宋陸游《聞王嘉叟訃報有作》:“‘籠燈踏雪夜相過,劇論懸河駭鄰里?!?/p>


例句

安能以此上論列,愿借辨口如懸河。 韓愈 石鼓歌

典故 
秦堇勇

相關(guān)人物
堇父


《春秋左傳·襄公十年》
「晉荀偃、士丐請伐偪陽而封宋向戌焉。荀罃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固請。丙寅,圍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魅丝h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隊則又縣之,蘇而復(fù)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帶其斷以徇于軍三日?!箷x·杜預(yù)注:「『堇父,孟獻子家臣。步挽重車以從師?!弧簜筷柸丝h布以試外勇者?!弧褐魅思纹溆?,故辭謝不復(fù)縣布?!弧簬鋽嗖家允居??!弧?/span>

例句

何妨秦堇勇,又有曹劌說。 陸龜蒙 雜諷九首

城險疑懸布,砧寒未搗綃。 韓愈 春雪

《國語辭典》:囊螢(囊螢)  拼音:náng yíng
晉代車胤家貧,無力購買燈油,于是在囊袋中放入螢火蟲,借著螢火所發(fā)出的亮光讀書。典出《晉書。卷八三。車胤傳》。后用來形容在艱困的環(huán)境中,勤奮讀書。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七出:「古人讀書,有囊螢的,趁月亮的?!挂沧鳌妇畚灐?、「車胤囊螢」。
《漢語大詞典》:拾螢(拾螢)
晉 車胤 少時家貧,點不起燈,夏天夜里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囊里,利用螢光讀書。見晉書·車胤傳。后以“拾螢”喻勤學(xué)。 宋 陸游 《秋風(fēng)曲》:“拾螢讀書定何益,投筆取封當(dāng)努力。”
《國語辭典》:流螢(流螢)  拼音:liú yíng
飛行的螢火蟲。唐。杜牧 秋夕詩:「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三國演義》第三回:「正無奈何,忽有流螢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飛轉(zhuǎn)。」
分類:飛行
《國語辭典》:聚螢(聚螢)  拼音:jù yíng
把許多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著螢火的亮光讀書。參見「囊螢」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古人勤學(xué),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div>
《國語辭典》:螢光(螢光)  拼音:yíng guāng
某些物體受電磁波或帶電粒子照射,吸收能量而放出電磁輻射的過程及現(xiàn)象。如硫化鋅被陰極線撞擊時,所發(fā)出的閃光,稱為「螢光」。
《漢語大詞典》:螢影(螢影)
猶螢光。 唐 王維 《班婕妤》詩:“玉窗螢影度,金殿人聲絶。” 宋 趙師秀 《太平山讀書寄城中諸友》詩:“鐸音山殿靜,螢影石池深?!眳⒁姟?螢光 ”。
分類:螢光
《國語辭典》:螢光(螢光)  拼音:yíng guāng
某些物體受電磁波或帶電粒子照射,吸收能量而放出電磁輻射的過程及現(xiàn)象。如硫化鋅被陰極線撞擊時,所發(fā)出的閃光,稱為「螢光」。
《漢語大詞典》:螢案(螢案)
見“ 螢窗雪案 ”。
《國語辭典》:螢窗雪案(螢窗雪案)  拼音:yíng chuāng xuě àn
比喻勤學(xué)苦讀。參見「雪案螢窗」條。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暗想小生螢窗雪案,刮垢磨光,學(xué)成滿腹文章,尚在湖海飄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
分類:勤學(xué)
《漢語大詞典》:螢焰(螢燄)
猶螢光。 唐 許渾 《秋夕宴李侍御宅》:“蛩聲聞鼓歇,螢燄觸簾回?!眳⒁姟?螢光 ”。
分類:螢光
《國語辭典》:螢光(螢光)  拼音:yíng guāng
某些物體受電磁波或帶電粒子照射,吸收能量而放出電磁輻射的過程及現(xiàn)象。如硫化鋅被陰極線撞擊時,所發(fā)出的閃光,稱為「螢光」。
《漢語大詞典》:螢燭(螢燭)
螢火和蠟燭。謂微弱之光。亦喻微力。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螢燭末光,增暉日月?!?晉 葛洪 抱樸子·嘉遁:“ 宣尼 入則 少卯 梟,猶震雷駭則鼛鼓咽,朝日出則螢燭幽也。”《晉書·劉頌傳》:“臣受詔之日,喜懼交集,益思自竭,用忘其鄙,愿以螢燭,增暉重光。”
《國語辭典》:螢窗(螢窗)  拼音:yíng chuāng
本指晉代時車胤因家境貧窮,無力購買燈油,于是將螢火蟲放入囊袋中,利用螢火的亮光來讀書的故事。見《晉書。卷八三。車胤傳》。后世用以比喻苦讀或苦讀的環(huán)境。唐。許渾 送前東陽于明府由鄂渚歸故林詩:「殷勤為謝南溪客,白首螢窗未見招?!挂嘤脼闀康拇Q。宋。葛勝仲 虞美人。三年曾不窺園樹詞:「三年曾不窺園樹,辛苦螢窗暮。」
《國語辭典》:螢窗雪案(螢窗雪案)  拼音:yíng chuāng xuě àn
比喻勤學(xué)苦讀。參見「雪案螢窗」條。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暗想小生螢窗雪案,刮垢磨光,學(xué)成滿腹文章,尚在湖海飄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
分類:勤學(xué)
《國語辭典》:車胤囊螢(車胤囊螢)  拼音:chē yìn náng yíng
晉朝車胤,家貧無油,夏夜借螢火亮光讀書的故事。參見「囊螢」條。比喻勤學(xué)苦讀。如:「他為了考上理想大學(xué),車胤囊螢,孜孜不輟?!?/div>
《國語辭典》:季札掛劍(季札掛劍)  拼音:jì zhá guà jiàn
春秋吳人季札北過徐君,徐君愛季札劍,季札為使上國,未獻,然已心許之。后還至徐,雖徐君已死,札不背其承諾,乃解劍系其冢樹而去。見《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后傳為重友誼、守信用及吊唁亡友的典范。
分類:吳人季札
《漢語大詞典》:逢賢把贈(逢賢把贈)
漢 劉向 新序·節(jié)士:“ 延陵季子 將西聘 晉 ,帶寳劍以過 徐君 。 徐君 觀劍,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 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致使於 晉 ,故反則 徐君 死於 楚 ,於是脫劍致之嗣君。從者止之曰:‘此 吳國 之寳,非所以贈也?!?延陵季子 曰:‘吾非贈之也。先日吾來, 徐君 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欲之。吾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烀搫χ轮镁K镁唬骸染裏o命,孤不敢受劍?!妒?季子 以劍帶 徐君 墓樹而去。 徐 人嘉而歌之曰:‘ 延陵季子 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坵墓?!焙笠浴胺曩t把贈”為詠劍之典。 元 施惠《一枝花·詠劍》套曲:“彈魚空館,斷蟒長途,逢賢把贈,遇寇即除?!?/div>
《漢語大詞典》:懸劍(懸劍)
史記·吳世家:“ 季札 之初使,北過 徐君 。 徐君 好 季札 劍,口弗敢言。 季札 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 徐 , 徐君 已死,於是乃解其寳劍,繫之 徐君 冢樹而去。從者曰:‘ 徐君 已死,尚誰予乎?’ 季子 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后因以“懸劍”指守信。 南朝 梁 劉孝標 《重答劉秣陵詔書》:“但懸劍空壠,有恨如何?” 唐 駱賓王 《夕次舊吳》詩:“懸劍空留信,亡珠尚識機。”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凡原本所有的圖畫,也全數(shù)插入--這,自然想借以增加讀者的興趣,但也有些所謂‘懸劍空壠’的意思的?!?/div>
分類:守信
《國語辭典》:掛劍(掛劍)  拼音:guà jiàn
表示對亡友的追懷及信義。參見「季札掛劍」條。唐。方干 哭江西處士陳陶詩:「雖云掛劍來墳上,亦恐藏書在壁中?!?/div>
《漢語大詞典》:留徐劍(留徐劍)
史記·吳太伯世家:“ 季札 之初使,北過 徐君 。 徐君 好 季札 劍,口弗敢言。 季札 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 徐 , 徐君 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繫之 徐君 冢樹而去。從者曰:‘ 徐君 已死,尚誰予乎?’ 季子 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后以“留徐劍”為悼友之典故。 唐 杜甫 《哭李尚書》詩:“欲掛留 徐 劍,猶迴憶 戴 船。” 明 何景明 《哭以道》詩:“他時若掛留 徐 劍,忍向 橋山 覓墓林。”
《漢語大詞典》:解劍(解劍)
(1).史記·吳太伯世家:“ 季札 之初使,北過 徐 君。 徐 君好 季札 劍,口弗敢言。 季札 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 徐 , 徐 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繫之 徐 君冢樹而去?!焙笠浴敖鈩Α睘椴贿`心諾之典。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陵王墓下作》詩:“解劍竟何及,撫墳徒自傷。” 清 魏耕 《歷歷白榆行》:“解劍空心許,撫躬徒自吁。”
(2).指卸官。 南朝 齊 謝朓 《始之宣城郡》詩:“解劍北宮朝,息駕南川涘。”
分類:不違違心
《漢語大詞典》:遺劍(遺劍)
亦作“ 遺劒 ”。
(1).謂遺失寶劍。后漢書·獨行傳·王烈:“后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span id="ckmyosk" class="book">《新唐書·張九齡傳》:“臣以謂始造簿書,備遺忘耳。今反求精於案牘,而忽於人才,是所謂遺劍中流,契舟以記者也。”
(2).指遺失的劍。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所謂刻舟以摸遺劍,參天而射五步?!?br />(3). 晉 張華 觀天象,言 豐城 有劍,補 雷煥 為 豐城 令以尋劍。 雷 掘地得兩劍,以一遺 華 。 華 以為劍當(dāng)有二,他日終當(dāng)合。后 華 死,劍失所在。 雷 死,子持劍過 延平津 ,劍忽躍入水,但見二龍各長數(shù)丈,光彩照水。見晉書·張華傳。后遂以“遺劍”指此典實。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方外玄蹤:“石室祕書愁攝電,星池遺劍已成龍?!?br />(4).指死者遺留下來的劍。 唐 張景毓 《大唐朝散大夫行潤州句容縣令岑君德政碑》:“撫遺劒而空存,想游冠而無及?!?宋 王圭 《冬節(jié)起居南京鴻慶宮等處神御殿表》之三:“奉容衣于別寢,悼遺劒于昔游?!?/div>
《國語辭典》:杖錢(杖錢)  拼音:zhàng qián
舊時犯法被判杖刑的人,以錢買通執(zhí)刑的衙役,在杖責(zé)時使棍端著地,只有棍子中間著肉,使受刑者減輕挨打的痛楚。這種賄賂的錢,稱為「杖錢」?!冻蹩膛陌阁@奇》卷一○:「只為心里不打點,未曾用得杖錢,一個個打得皮開肉綻,叫喊連天?!?/div>
分類:犯人打點
《國語辭典》:杖頭錢(杖頭錢)  拼音:zhàng tóu qián
晉朝阮修常將銅錢掛在手杖頂端,手扶拐杖,步行至酒店,即以銅錢買酒暢飲。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故后世以杖頭錢代指沽酒的錢。唐。賀蘭進明〈行路難〉五首之一:「但愿親友長含笑,相逢不乏杖頭錢?!埂陡∩?。卷二。閒情記趣》:「同人知余貧,每出杖頭錢,作竟日敘。」也稱為「杖頭」、「杖頭資」。
分類:酒錢
《國語辭典》:杖頭錢(杖頭錢)  拼音:zhàng tóu qián
晉朝阮修常將銅錢掛在手杖頂端,手扶拐杖,步行至酒店,即以銅錢買酒暢飲。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故后世以杖頭錢代指沽酒的錢。唐。賀蘭進明〈行路難〉五首之一:「但愿親友長含笑,相逢不乏杖頭錢?!埂陡∩?。卷二。閒情記趣》:「同人知余貧,每出杖頭錢,作竟日敘?!挂卜Q為「杖頭」、「杖頭資」。
分類:酒錢
《漢語大詞典》:一瓢
《論語·雍也》:“賢哉, 回 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 也不改其樂?!焙笠蛞杂魃詈唵吻蹇唷?宋 王禹偁 《滁上謫居》詩之三:“巧宦或五鼎,甘貧唯一瓢?!?宋 林逋 《寄呈張元禮》詩:“駟馬交游從此少,一瓢生事不勝空?!眳⒁姟?一簞一瓢 ”。
分類:簡單清苦
《國語辭典》:一簞一瓢(一簞一瓢)  拼音:yī dān yī piáo
每天只吃一筐飯,喝一瓢湯。比喻貧寒的生活。語本《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div>
《漢語大詞典》:懸瓢(懸瓢)
(1).葫蘆瓢。古代用為盛酒器。 唐 張說 《詠瓢》:“美酒酌懸瓢,真淳好相映?!?br />(2).相傳 許由 飲水無杯,有人贈以一瓢, 由 飲畢,懸于樹上。后以為隱居的典故。 南唐 李中 《贈蒯亮處士》詩:“吾君側(cè)席求賢切,未可懸瓢枕碧流。”參閱太平御覽卷七六二引《琴操》。
《國語辭典》:掛瓢(掛瓢)  拼音:guà piáo
比喻避世隱居。參見「許由棄瓢」條。唐。李嶠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居〉詩:「邑罕懸磬貧,山無掛瓢逸?!?/div>
《漢語大詞典》:棄瓢(棄瓢)
漢 蔡邕 《琴操·箕山操》載, 堯 時 許由 隱居 箕山 ,常以手捧水而飲。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 由 飲畢,以瓢掛樹。風(fēng)吹樹動,歷歷有聲, 由 以為煩擾,遂取瓢棄之。后因以“棄瓢”為隱居的典實。 明 劉訓(xùn) 《許由隱居》詩:“棄瓢林下風(fēng)生樹,洗耳溪邊水漾灣?!?/div>
《漢語大詞典》:瓢飲(瓢飲)
(1).語出《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 也不改其樂。”原謂以瓢勺飲水。后用以喻生活簡樸。后漢書·章帝紀:“動務(wù)省約,但患不能脫粟瓢飲耳?!?唐 杜甫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瓢飲唯三徑,巖樓在百層?!?清 巢鳴盛 《題匏杯》詩:“ 回 也資瓢飲,悠然見古風(fēng)?!?br />(2).指瓢勺之類的飲器。 清 杜岕 《永寧寺試泉》詩:“再游期獨往,瓢飲掛衣襟?!?/div>
《漢語大詞典》:風(fēng)瓢
指水瓢。古代常用以借指隱居生活。 唐 羅隱 《許由廟》詩:“高掛風(fēng)瓢濯 漢 濱,土階三尺愧清塵。” 元 虞集 《仙游道士余岫云為從珠溪余隱士求得華山下黃茅岡一曲規(guī)作丹室喜而賦之》詩之二:“刀耕火種從茲始,雨笠風(fēng)瓢便有餘。” 清 厲鶚 《同筠谷太虛上人游花塢諸精舍·溪飲庵》詩:“斸苔傍溪居,春來泉脈動。喧寂兩俱忘,風(fēng)瓢聊可用?!?/div>
分類:隱居
《國語辭典》:杯弓蛇影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相傳杜宣夏至日赴宴,見酒杯中似有蛇,不敢不飲。酒后胸腹極痛,醫(yī)治不瘉,后得知是壁上赤弩照在杯中,形影如蛇,于是病痛立刻痊瘉。見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卷九。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后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惶。也作「杯底逢蛇」、「杯中蛇影」、「弓影杯蛇」、「弓影浮杯」、「影中蛇」。
《漢語大詞典》:杯蛇
見“ 杯弓蛇影 ”。
《國語辭典》:杯弓蛇影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相傳杜宣夏至日赴宴,見酒杯中似有蛇,不敢不飲。酒后胸腹極痛,醫(yī)治不瘉,后得知是壁上赤弩照在杯中,形影如蛇,于是病痛立刻痊瘉。見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卷九。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后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惶。也作「杯底逢蛇」、「杯中蛇影」、「弓影杯蛇」、「弓影浮杯」、「影中蛇」。
《漢語大詞典》:樽中弩
典出 漢 應(yīng)劭 《風(fēng)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予之祖父 郴 為 汲 令,以夏至日請見主簿 杜宣 ,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盃中,其形如虵。 宣 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后 郴 因事過至 宣 家,闚視,問其變故,云:‘畏此虵,虵入腹中?!?郴 還聽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 宣 於故處設(shè)酒,盃中故復(fù)有虵,因謂 宣 :‘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 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焙蠖嘤靡孕稳菀缮褚晒?,自相驚擾。 唐 杜甫 《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詩:“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眳⒁姟?杯弓蛇影 ”。
《國語辭典》:杯弓蛇影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相傳杜宣夏至日赴宴,見酒杯中似有蛇,不敢不飲。酒后胸腹極痛,醫(yī)治不瘉,后得知是壁上赤弩照在杯中,形影如蛇,于是病痛立刻痊瘉。見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卷九。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后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惶。也作「杯底逢蛇」、「杯中蛇影」、「弓影杯蛇」、「弓影浮杯」、「影中蛇」。
《漢語大詞典》:蛇杯(蛇盃)
見“ 蛇影杯弓 ”。
《漢語大詞典》:蛇影杯弓
把酒杯中的弓影當(dāng)成了蛇。 漢 應(yīng)劭 《風(fēng)俗通·怪神》記 杜宣 飲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醫(yī)治不愈;后知為壁上所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的記述。后用“蛇影杯弓”形容因疑慮而引起恐懼。紅樓夢第八九回回目:“人亡物在公子填詞,蛇影杯弓 顰 卿絶粒?!?方榮杲 《題紅薇感舊記》詩:“無端虐燄黯 湘 城,蛇影杯弓處處驚?!币嘧鳌?蛇盃 ”。 五代 李瀚 《蒙求》:“ 廣 客蛇影, 殷 師牛鬭?!?宋 戴埴 鼠璞·虎石蛇盃:“大率奇事易失實,虎石蛇盃意義略同,皆有二出。”紅樓夢第八九回:“一片疑心,竟成蛇影?!?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況蛇盃弓影,恍惚無憑。”參見“ 杯弓蛇影 ”。
《漢語大詞典》:酒中蛇
漢 應(yīng)劭 《風(fēng)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載: 杜宣 赴飲,見酒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痛切,多方醫(yī)治不愈。后知杯中之蛇為壁上赤弩照于杯中之影,病遂愈。晉書·樂廣傳亦有類似記述。后用“酒中蛇”為因疑慮而引起疾病之典實。 明 高啟 《次韻楊禮曹雨中臥疾》之二:“何事一春頻謁告,只應(yīng)來辨酒中蛇?!眳⒁姟?杯弓蛇影 ”。
《國語辭典》:杯弓蛇影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相傳杜宣夏至日赴宴,見酒杯中似有蛇,不敢不飲。酒后胸腹極痛,醫(yī)治不瘉,后得知是壁上赤弩照在杯中,形影如蛇,于是病痛立刻痊瘉。見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卷九。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后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惶。也作「杯底逢蛇」、「杯中蛇影」、「弓影杯蛇」、「弓影浮杯」、「影中蛇」。
《國語辭典》:蒲鞭  拼音:pú biān
用蒲草制成的鞭子。比喻寬刑?!逗鬂h書。卷二五。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5188' target='_blank'>李白 〈贈清漳明府侄聿〉詩:「蒲鞭掛檐枝,示恥無撲抶?!挂沧鳌副奁选埂?/div>
《國語辭典》:蒲鞭示辱  拼音:pú biān shì rù
對有罪過的人,只以蒲鞭稍加處罰,使對方能知恥改正。典出《后漢書。卷二五。劉寬傳》。后比喻為政仁慈寬厚,或指極輕的刑罰。也作「蒲鞭不施」、「蒲鞭不用」。
《國語辭典》:鞭蒲  拼音:biān pú
用蒲草制成的鞭子,柔軟而不能傷人。古時用來撲責(zé)罪人,意謂寬刑。元。高啟南州野人為吳邑曾令賦詩〉:「我本野人偶叨祿,向汝未忍施鞭蒲?!挂沧鳌钙驯蕖?。
《國語辭典》:蒲鞭  拼音:pú biān
用蒲草制成的鞭子。比喻寬刑?!逗鬂h書。卷二五。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固?。李白贈清漳明府侄聿〉詩:「蒲鞭掛檐枝,示恥無撲抶?!挂沧鳌副奁选?。
《漢語大詞典》:懸瓠(懸瓠)
古城名。以城北 汝水 屈曲如垂瓠,故名。 隋 唐 為 蔡州 治所。 唐憲宗 元和 十二年, 李愬 雪夜進軍,擒 吳元濟 于此。后泛指擒敵之處。 清 趙翼 《大柳驛相傳為趙韓王授徒處》詩:“半夜遂成 懸瓠 擒,膽落 金陵 東海 鯉?!?/div>
《漢語大詞典》:懸車(懸車)
(1).形容險阻。 唐 杜甫 《提封》詩:“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仇兆鰲 注:“即所謂在德不在險?!眳⒁姟?懸車束馬 ”。
(2).古代記時的名稱。指黃昏前一段時間。《淮南子·天文訓(xùn)》作“縣車”。 三國 魏 繆襲《挽歌詩》:“白日入 虞淵 ,懸車息駟馬?!?明 何景明 《古冢賦》:“哀懸車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
(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故云。 漢 班固 《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zhí)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懸車,示不用也?!?span id="uvg172o" class="book">《舊唐書·李百藥傳》:“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清 方文 《蕭先生六十》詩:“華簪曾佐大長秋,六十懸車未白頭?!?br />(4).借指七十歲。周書·韋孝寬傳:“ 孝寬 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
(5).指隱居不仕。后漢書·陳寔傳:“時三公每缺,議者歸之,累見徵命,遂不起,閉門懸車,棲遲養(yǎng)老?!?清 施閏章 《送孫豹人舍人歸揚州序》:“士不充詘於富貴,不隕穫於貧賤,雖有蒲輪之徵,不改懸車之素,可謂皭然無忝處士者也?!?/div>
《漢語大詞典》:懸車束馬(懸車束馬)
形容險阻。國語·齊語:“懸車束馬,踰 太行 與 辟耳 之谿 拘夏 ?!?韋昭 注:“ 太行 、 辟耳 ,山名也。 拘夏 , 辟耳 之谿也,三者皆山險谿谷,故懸鉤其車,偪束其馬以渡。”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公卷甲北塞,懸車束馬,遂得策預(yù) 葭萌 ,勛參 綿竹 ?!?明 唐順之 《〈前后入蜀稿〉序》:“宦游覊旅之士,其力足以窮懸車束馬之徑,凌跕鳶掛猱之阻?!币嘧鳌?懸兵束馬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涪水:“ 鄧艾 自 陰平 、 景谷 步道,懸兵束馬,入 蜀 逕 江油 、 廣漢 者也?!?/div>
分類:險阻
《國語辭典》:下榻  拼音:xià tà
漢朝南昌太守陳蕃,不喜賓客,惟敬重徐稚,特設(shè)一榻,徐來則放下接待,去則懸起。見《后漢書。卷五三。徐稚傳》。指禮賢下士,留客歇宿。后指投宿、住宿?!度龂萘x》第四回:「使君寬懷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骨濉?咨腥巍短一ㄉ取返诎顺觯骸肝叶瞬换卦?,就下榻此間了。」
《漢語大詞典》:徐榻
見“ 徐稺榻 ”。
《漢語大詞典》:徐稚榻
指 東漢 陳蕃 為 徐稺 特設(shè)之榻。 陳蕃 為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 稺 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懸之。事見《漢書·徐稺傳》。后用為好客之典。 唐 許渾 《將為南行陪尚書崔公宴海榴堂》詩:“賓館盡開 徐稺 榻,客帆空戀 李膺 舟?!币嗍》Q“ 徐榻 ”。 唐 杜正倫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賦一字得節(jié)》:“ 李 門余妄進, 徐 榻君恒設(shè)。” 唐 黃滔 《祭陳侍御嶠》:“旋以 孔 罇引滿, 徐 榻解懸?!?清 史震林 《西青散記》卷二:“月滿西堂,復(fù)陳 徐 榻,清風(fēng)動竹,故人倘來?!?span id="b7wtryy" class="book">《花月痕》第十五回:“三更涼夢回 徐 榻,一夜西風(fēng)瘦 沈 郎?!?/div>
分類:陳蕃太守
《漢語大詞典》:徐稚榻
指 東漢 陳蕃 為 徐稺 特設(shè)之榻。 陳蕃 為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 稺 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懸之。事見《漢書·徐稺傳》。后用為好客之典。 唐 許渾 《將為南行陪尚書崔公宴海榴堂》詩:“賓館盡開 徐稺 榻,客帆空戀 李膺 舟?!币嗍》Q“ 徐榻 ”。 唐 杜正倫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賦一字得節(jié)》:“ 李 門余妄進, 徐 榻君恒設(shè)?!?唐 黃滔 《祭陳侍御嶠》:“旋以 孔 罇引滿, 徐 榻解懸?!?清 史震林 《西青散記》卷二:“月滿西堂,復(fù)陳 徐 榻,清風(fēng)動竹,故人倘來?!?span id="s7d6dg7" class="book">《花月痕》第十五回:“三更涼夢回 徐 榻,一夜西風(fēng)瘦 沈 郎?!?/div>
分類:陳蕃太守
《國語辭典》:懸榻(懸榻)  拼音:xuán tà
漢代陳蕃做太守時不接賓客,惟與徐稚相善,稚來,特設(shè)一床榻,徐稚走后,即將床榻懸掛起來。見《后漢書。卷五三。徐稚傳》。后指以禮接待賢人。北周。庾信園庭〉詩:「倒屣迎懸榻,停琴聽解嘲?!骨濉j愒鴫邸翠较?,花徑冥冥取次行〉詞:「懸榻經(jīng)年虛望眼,寄聲幾度損吟魂?」
《國語辭典》:掃榻(掃榻)  拼音:sǎo tà
1.清掃床上的灰塵。宋。葛長庚〈懶翁齋賦〉:「雨送添硯之水,竹供掃榻之風(fēng)?!?br />2.漢代太守陳蕃在郡不接賓客,唯徐稚到來時特設(shè)一榻。見《后漢書。卷五三。徐稚傳》。后以掃榻表示歡迎嘉賓。宋。陸游寄題徐載叔秀才東莊〉詩:「南臺中丞掃榻見,北門學(xué)士倒屣迎。」《西湖佳話。西冷韻跡》:「妾既邀鮑先生到此,本當(dāng)掃榻,親薦枕衾,又恐怕流入狎邪之私,而非慷慨相贈之初心?!?/div>
《漢語大詞典》:掛榻
(1).謂禮待賢士。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宗室書》:“邦君佇德,寧無掛榻之思;州將欽風(fēng),應(yīng)有題車之命。”參見“ 下榻 ”。
(2).指寺院中暫住的過往僧人。《西游記》第九三回:“寺中聽説到了東土 大唐 取經(jīng)僧人,寺中若大若小,不問長住、掛榻、長老、行童,一一都來參見。”
《國語辭典》:下榻  拼音:xià tà
漢朝南昌太守陳蕃,不喜賓客,惟敬重徐稚,特設(shè)一榻,徐來則放下接待,去則懸起。見《后漢書。卷五三。徐稚傳》。指禮賢下士,留客歇宿。后指投宿、住宿。《三國演義》第四回:「使君寬懷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骨濉?咨腥巍短一ㄉ取返诎顺觯骸肝叶瞬换卦ⅲ拖麻酱碎g了?!?/div>
《漢語大詞典》:稚榻
亦作“穉榻”。 小床。 唐 許渾 《寄獻三川守劉公》詩之一:“花深穉榻迎何客,月在膺舟醉幾人?!?/div>
《漢語大詞典》:置榻
后漢書·陳蕃傳:“郡人 周璆 ,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 蕃 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懸之?!焙笠浴爸瞄健庇鞫Y賢。 唐 崔融 《哭蔣詹事儼》詩:“置榻恩逾重,迎門禮自卑?!?/div>
分類:禮賢
《漢語大詞典》:解榻
東漢 陳蕃 任 豫章 太守時,不接待賓客,只有 南州 高士 徐稺 來時特設(shè)一榻, 徐稺 走后即懸掛起來。又任 樂安 太守時,亦曾為郡人 周璆 “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事見后漢書·徐稺傳,又《陳蕃傳》。后以“解榻”為熱情接待賓客或禮賢下士之典。 唐 白居易 《敘法書情四十韻上宣歙崔中丞》:“好風(fēng)迎解榻,美景待搴帷?!?宋 王禹偁 《神童劉少逸與時賢聯(lián)句詩序》:“一日 潘生 與之偕行,惠然肯顧,因解榻以延之。” 清 歸莊 《哭張十翰林四十六韻》:“開樽雖 北海 ,解榻必 南州 ?!?/div>
《漢語大詞典》:設(shè)榻(設(shè)榻)
(1).設(shè)置床榻。新唐書·韋縚傳:“朔日於 宣政 設(shè)榻,東向置案, 縚 坐讀之?!?br />(2).后漢書·徐穉傳載: 徐穉 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肮€義讓,所居服其德”。時 陳蕃 為太守,不接待賓客,“唯 穉 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縣之”。后以“設(shè)榻”指款待敬重的賓客或知交。 宋 梅堯臣 《蘇子美竹軒和王勝之》:“我期霰雪時,來聽幽聲臥。應(yīng)當(dāng)為設(shè)榻,勿使賞心剉?!?明 申涵光《懷太原傅青主》詩:“曾約溪村訪釣竿,數(shù)年設(shè)榻待君歡?!?/div>
《漢語大詞典》:陳榻(陳榻)
見“ 陳蕃榻 ”。
《漢語大詞典》:陳蕃榻(陳蕃榻)
后漢 陳蕃 為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 徐稺 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懸之。見《后漢書·徐稺傳》。后因以“陳蕃榻”為禮賢下士之典。 唐 張九齡 《候使登石頭驛樓作》詩:“自守 陳蕃 榻,嘗登 王粲 樓。” 唐 李白 《寄崔侍御》詩:“高人屢解 陳蕃 榻,過客難登 謝朓 樓?!?清 孫枝蔚 《九日入城飲周伯衡觀察寓齋留宿明日有詩見贈用韻答謝》:“當(dāng)涂誰下 陳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币嗍∽鳌?陳榻 ”。 唐 竇鞏 《登玉鉤亭奉獻淮南李相公》:“定知有客嫌 陳 榻,從此無人上 庾 樓?!?唐 溫庭筠 《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公射》:“ 鄭 鄉(xiāng)空健羨, 陳 榻未招延。”
《漢語大詞典》:陳蕃榻(陳蕃榻)
后漢 陳蕃 為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 徐稺 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懸之。見《后漢書·徐稺傳》。后因以“陳蕃榻”為禮賢下士之典。 唐 張九齡 《候使登石頭驛樓作》詩:“自守 陳蕃 榻,嘗登 王粲 樓。” 唐 李白 《寄崔侍御》詩:“高人屢解 陳蕃 榻,過客難登 謝朓 樓?!?清 孫枝蔚 《九日入城飲周伯衡觀察寓齋留宿明日有詩見贈用韻答謝》:“當(dāng)涂誰下 陳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币嗍∽鳌?陳榻 ”。 唐 竇鞏 《登玉鉤亭奉獻淮南李相公》:“定知有客嫌 陳 榻,從此無人上 庾 樓?!?唐 溫庭筠 《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公射》:“ 鄭 鄉(xiāng)空健羨, 陳 榻未招延?!?/div>
《漢語大詞典》:神武掛冠
南朝 梁 陶弘景 “家貧,求宰縣不遂。 永明 十年,脫朝服掛 神武門 ,上表辭祿”。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后以“神武掛冠”指辭官隱居。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故置吾兄於 箕山 吹瓢、 桐江 垂釣之間,而兄不受;置吾兄於 神武 掛冠、 華 頂高眠之間,而兄亦不受?!?/div>
《國語辭典》:懸鶉(懸鶉)  拼音:xuán chún
補綻百結(jié)的衣服與鶉鳥尾禿相似。形容衣服破爛。唐。白行簡《李娃傳》:「被衣裘,裘有百結(jié),襤褸如懸鶉?!?/div>
《國語辭典》:懸鶉百結(jié)(懸鶉百結(jié))  拼音:xuán chún bǎi jié
懸鶉,鶉鳥尾巴禿得像補釘?shù)囊路?。懸鶉百結(jié)形容衣服極破爛。明。邵璨《香囊記》第一九出:「丈夫,你便是腰金衣紫,莫忘了貧賤之時,懸鶉百結(jié)君須記,這個故衣你好棄得,須信道糟糠妻室難棄。」《聊齋志異。卷二。張誠》:「懸鶉百結(jié),傴僂道上?!挂沧鳌根囈掳俳Y(jié)」。
《漢語大詞典》:鶉懸(鶉懸)
形容衣服破爛。語本荀子·大略:“ 子夏 貧,衣若縣鶉。” 宋 范成大 《自冬至春道中多雨》詩:“蠟屐驚踵決,油衣笑鶉懸?!?宋 劉克莊 《唐衣》詩之二:“貂映雖無華冕貴,鶉懸差勝緼袍時。”
《國語辭典》:鶉服(鶉服)  拼音:chún fú
鶉鳥尾巴光禿,似縫補的衣服,故以鶉服比喻破舊的衣服。唐。駱賓王寒夜獨坐游子多懷簡知己〉詩:「鶉服長悲碎,蝸廬未卜安?!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5294' target='_blank'>權(quán)德輿 〈祇役江西路上以詩代書寄內(nèi)〉詩:「鶉服我久安,荊釵君所慕?!挂沧鳌根囈隆埂?/div>
《國語辭典》:鶉衣(鶉衣)  拼音:chún yī
鶉鳥尾巴光禿,似縫補的衣服,故以鶉衣比喻破爛不堪的衣服。唐。杜甫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挂沧鳌根嚪?。
分類:破爛衣服
《漢語大詞典》:六印
(1).謂六國相印。史記·蘇秦列傳:“且使我有 雒陽 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唐 李白 《魏郡別蘇明府因北游》詩:“ 洛陽 蘇季子 ,劍戟森詞鋒。六印雖未佩,軒車若飛龍?!?金 元好問 《天門引》:“丈夫何意作 蘇秦 ,六印才堪警兒女?!?br />(2).六將軍印。史記·封禪書:“是時上方憂 河 決,而黃金不就,乃拜 大 ( 欒大 )為五利將軍。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 大 見數(shù)月,佩六印,貴震天下?!?司馬貞 索隱:“謂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為四也。更加樂通侯及天道將軍印,為六印也。”
(3). 唐 時官馬身上的六種印記。 唐 杜甫 《瘦馬行》:“細看六印帶官字,眾道三軍遺路旁?!?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詁箋二:“ 杜 《瘦馬行》:‘細看六印帶官字。’考唐六典:凡在牧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監(jiān)名印印尾側(cè)。二歲以飛字印印左髀膊。細馬次馬以龍形印印項左。送尚乘者,印三花及飛字印,外又有風(fēng)字印。官馬賜人者,以賜字印。配諸軍及充傳送驛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賜、配者不在數(shù)耳?!?/div>
《國語辭典》:佩印  拼音:pèi yìn
將印章系佩在身上。如:「古人有佩印的習(xí)尚。」
《漢語大詞典》:黃金印
黃金制作的印章。古時公侯將相所佩。史記·五宗世家論:“ 高祖 時諸侯皆賦,得自除內(nèi)史以下, 漢 獨為置丞相,黃金印。” 唐 李白 《別內(nèi)赴徵》詩之二:“歸時儻佩黃金印,莫見 蘇秦 不下機?!?明 吳陽 《威寧伯王襄敏公越》詩:“慘淡黃金印,零落白羽扇?!?郭沫若 《前茅·哀時古調(diào)》:“羨煞人,黃金印,順口說合縱,橫目說連衡。”
《國語辭典》:口如懸河(口如懸河)  拼音:kǒu rú xuán hé
言談猶如河水直傾而下,滔滔不絕。比喻能言善辯。如:「他機智善辯,口如懸河,一向是得理不饒人?!固?。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愿借辨口如懸河?!挂沧鳌笐液訛a水」。
《國語辭典》:口若懸河(口若懸河)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言語滔滔不絕,如瀑布流瀉不止。形容能言善辯?!督鹌棵贰返谌兀骸傅鲋耍蜃蛄?,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就是一回。」《儒林外史》第四回:「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典故,不由得不信。」也作「懸河瀉水」。
《漢語大詞典》:口似懸河(口似懸河)
見“ 口若懸河 ”。
《國語辭典》:口若懸河(口若懸河)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言語滔滔不絕,如瀑布流瀉不止。形容能言善辯?!督鹌棵贰返谌兀骸傅鲋?,或坐或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就是一回?!埂度辶滞馐贰返谒幕兀骸钢h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典故,不由得不信?!挂沧鳌笐液訛a水」。
《國語辭典》:懸河(懸河)  拼音:xuán hé
1.傾瀉不止的河水?!读簳?。卷一。武帝本紀上》:「譬猶崩泰山而壓蟻壤,決懸河而注熛燼,豈有不殄滅者哉!」
2.比喻善用辭令,說話滔滔不絕。唐。劉長卿 西陵寄一上人詩:「多謝清言異玄度,懸河高論有誰持?」唐。羅隱 詩:「須信禍胎生利口,莫將譏思逞懸河。」也作「懸河瀉水」。
《漢語大詞典》:懸布(懸布)
瀑布。 唐 杜佑 《杜城效居王處士鑿山引泉記》:“懸布垂練,搖曳晴空?!?宋 范成大 《龍門峽》詩:“瀑流懸布不知數(shù),亂落嵌根飛白雨。”
分類: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