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快哉風(fēng)
大王雄
楚臺風(fēng)
青蘋風(fēng)
披襟風(fēng)
宋玉風(fēng)
被襟
蘭臺風(fēng)
楚王襟
臺上披襟
一快披襟
大王雄風(fēng)
風(fēng)入大王
拂大王
披襟蘭臺
拂楚王襟
披襟有清風(fēng)
襄王風(fēng)
相關(guān)人物宋玉
楚王
《昭明文選》卷十三〈賦庚·物色·風(fēng)賦〉~58~
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fēng)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dāng)之曰??煸沾孙L(fēng)。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fēng)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風(fēng)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fēng)。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于師。枳句來巢??昭▉盹L(fēng)。其所托者然。則風(fēng)氣殊焉。王曰。夫風(fēng)始安生哉。宋玉對曰。夫風(fēng)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飄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聲。回穴錯迕。蹶石伐木。梢殺林莽。至其將衰也。被麗披離。沖孔動楗。眴煥粲爛。離散轉(zhuǎn)移。故其清涼雄風(fēng)。則飄舉升降。乘陵高城。入于深宮。邸華葉而振氣。徘徊于桂椒之閒。翱翔于激水之上。將擊芙蓉之精。獵蕙草。離秦蘅。概新夷。被荑楊?;匮_陵。蕭條眾芳。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躋于羅帷。經(jīng)于洞房。乃得為大王之風(fēng)也。故其風(fēng)中人狀。直憯悽惏慄。清涼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fā)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fēng)也。
例句
依依宜織江雨空,雨中六月蘭臺風(fēng)。
雄風(fēng)卷昏霧,干戈滿樓船。
性柔君子德,足逸大王風(fēng)。
時攀小山桂,共挹大王風(fēng)。
開襟若有日,愿睹大王風(fēng)。
若至蘭臺下,還拂楚王襟。
江流思夏后,風(fēng)至憶襄王。
飄零神女雨,斷續(xù)楚王風(fēng)。
雄風(fēng)吞七澤,異產(chǎn)控三巴。
既能作頌雄風(fēng)起,何不時吹蘭蕙香。
秾低似中陶潛酒,軟極如傷宋玉風(fēng)。
尊罍豈識曹參酒,賓客還親宋玉風(fēng)。
典故囊中錐
處囊中
處囊錐
脫穎出
收毛
錐出囊
毛遂錐
露囊錐
毛遂穎脫
錐在囊
利錐末
囊未出
脫穎人
重毛遂
斂穎
囊透錐
囊錐
穎露囊錐
穎囊
錐難自薦
相關(guān)人物毛遂
趙勝(平原君)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2366~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門下足矣?!沟檬湃?,馀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蛊皆唬骸阜蛸t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姑煸唬骸赋寄私袢照?zhí)幠抑卸J顾煸榈锰幠抑?,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姑彀磩v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钩踹吃唬骸负幌?!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nèi),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jù)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當(dāng)。白起,小豎子耳,率數(shù)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zhàn),一戰(zhàn)而舉鄢郢,再戰(zhàn)而燒夷陵,三戰(zhàn)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jǐn)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姑熘^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姑旆钽~槃[三]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dāng)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顾於◤挠诘钌稀C熳笫殖謽勓沂终惺湃嗽唬骸腹嗯c歃此血于堂下。公等錄錄,[五]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于趙,曰:「勝不敢復(fù)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shù),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fù)相士?!顾煲詾樯峡?。
例句
葉怯穿楊箭,囊藏透穎錐。
穎微囊未出,寒甚谷難吹。
白璧贈穰苴,黃金奉毛遂。
明時公道還堪信,莫遣錐鋒久在囊。
毛君能穎脫,二國且同盟。
毛遂登門雖異賞,韓非入傳濫齊名。
善知應(yīng)觸類,各藉穎脫手。
追隨燕薊兒,穎銳物不隔。
陳王抗表日,毛遂請行秋。
雖非倚天劍,亦是囊中錐。
公子求賢未識真,欲將毛遂比常倫。
典故萍風(fēng)
生萍末
風(fēng)生蘋葉
風(fēng)生萍葉
嘯起青萍
相關(guān)人物宋玉
《昭明文選》卷十三〈賦庚·物色·風(fēng)賦〉~582~
王曰:「夫風(fēng)始安生哉?」宋玉對曰:「夫風(fēng)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飄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聲,回穴錯迕。蹶石伐木,梢殺林莽。
王明清《摭青雜說》
北人南侵,朝廷遣大軍遏其沖,主將每令小校,四出游徼,謂之踏白軍。
例句
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
嘯起青蘋末,吟矚白云端。
何處青蘋末,呈祥起遠(yuǎn)空。
落日生蘋末,搖揚遍遠(yuǎn)林。
大塊方噫氣,何辭鼓青蘋。
嘯起青蘋末,吟矚白云端。
風(fēng)生蘋浦葉,露泣竹潭枝。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風(fēng)若起青蘋。
蘋風(fēng)入馭來應(yīng)易,竹杖成龍去不難。
典故梁園賦
梁園客
梁苑客
梁園賓客
雪滿梁園
延枚叟
梁園賦雪
延枚
召鄒生
草賦梁園
高會梁園
梁園密雪
梁園霰
梁苑鄒枚
兔苑賓
梁王會
梁王雪下
兔園舊賞
賦雪
兔園留寒
相如逞才
相如游梁
雪銷酒盡
相關(guān)人物劉武(梁孝王)
司馬相如
鄒陽
枚乘
《西京雜記》卷二
梁孝王好營宮室苑囿之樂。作曜華之宮。筑兔園。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巖。棲龍岫。又有雁池池間有鶴洲鳧渚。其諸宮觀相連延亙數(shù)十里。奇果異樹瑰禽怪獸畢備。主日與宮人賓客弋釣其中。
《昭明文選》卷十三〈賦庚·物色·雪賦〉
歲將暮,時既昏。寒風(fēng)積,愁云繁。梁王不悅,游于兔園。乃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fēng)于衛(wèi)詩,詠南山于周雅。授簡于司馬大夫,曰:「抽子秘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瓜嗳缬谑潜芟?,逡巡而揖。曰:「臣聞雪宮建于東國,雪山峙于西域。岐昌發(fā)詠于來思,姬滿申歌于黃竹。曹風(fēng)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于豐年,袤丈則表沴于陰德。雪之時義遠(yuǎn)矣哉!請言其始?!`霜雪之交積,憐枝葉之相違。馳遙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歸。」鄒陽聞之,懣然心服。有懷妍唱,敬接末曲。于是乃作而賦積雪之歌。歌曰: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縟。燎薰?fàn)t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又續(xù)而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揚兮酒既陳,朱顏酡兮思自親。愿低帷以昵枕,念解佩而褫紳。怨年歲之易暮,傷后會之無因。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于陽春。歌卒。王乃尋繹吟玩,撫覽扼腕。顧謂枚叔,起而為亂。
簡釋
延枚:指延集賓客。唐李商隱《憶雪》:“預(yù)約延枚酒,虛乘訪戴船?!?/p>
授簡:指奉命吟詩作賦。唐杜甫《又作此奉衛(wèi)王》:“白頭授簡焉能賦,愧似相如為大夫。”
梁苑客:指有才華的賓客。唐李白《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文招梁苑客,歌動郢中兒?!?/p>
梁苑雪:詠文人賞雪賦詩之雅事。唐韋莊《代書寄馬》:“鬃白似披梁苑雪,頸肥如撲杏園花?!?/p>
例句
孫室臨書幌,梁園泛酒杯。
有客懷兔園,吟詩繞城內(nèi)。
昨夜梁園里,弟寒兄不知。
興從剡溪起,思繞梁園發(fā)。
文招梁苑客,歌動郢中兒。
掃梁園之群英,振大雅于東洛。
懷哉梁苑客,思作剡溪游。
白頭授簡焉能賦,愧似相如為大夫。
謝安舟楫風(fēng)還起,梁苑池臺雪欲飛。
立馬望東道,白云滿梁園。
鬃白似披梁苑雪,頸肥如撲杏園花。
八韻賦吟梁苑雪,六銖衣惹杏園風(fēng)。
擬鹽吟舊句,授簡慕前規(guī)。
莫戀兔園留看雪,已乘驄馬合凌霜。
歌揚郢路誰同聽,聲灑梁園客共聞。
《史記》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286~
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shù)為邊吏,習(xí)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shù)歲即復(fù)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拱矅唬骸盖Ю锒鴳?zhàn),兵不獲利。今匈奴負(fù)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彊,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shù)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沖風(fēng)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谷撼甲h者多附安國,于是上許和親。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許慎曰:「魯之縞尤薄?!?/span>
《漢書》卷五十二〈竇田灌韓列傳·韓安國〉~2402~
安國曰:「不然。臣聞用兵者以飽待饑,正治以待其亂,定舍以待其勞。故接兵覆眾眾,伐國墮城,常坐而役敵國,此圣人之兵也。且臣聞之,沖風(fēng)之衰,不能起毛羽;彊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夫盛之有衰,猶朝之必莫也。今將卷甲輕舉,深入長驅(qū),難以為功;[五]從行則迫脅,衡行則中絕,疾則糧乏,徐則后利,不至千里,人馬乏食。兵法曰:『遺人獲也?!灰庹哂兴娗煽梢郧葜?,則臣不知也;不然,則未見深入之利也。臣故曰勿擊便。」
《太平御覽》卷一三五
晉·黃輔謐《帝王世紀(jì)》:末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fā)繒裂之,以順適其意。
《昭明文選》卷十三〈賦庚·物色·風(fēng)賦〉~582~
王曰:「夫風(fēng)始安生哉?」宋玉對曰:「夫風(fēng)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飄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聲,回穴錯迕……」
《楚辭補注》卷二〈九歌·湘君〉~62~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宋·朱熹集注:「薜荔緣木,而今采之水中;芙蓉在水,而今求之木末,既非其處,則用力雖勤而不可得。」
《莊子集釋》卷一下〈內(nèi)篇·齊物論〉~79~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也者,有未始有?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也者。俄而有?矣,而未知有?之果孰有孰?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謂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適焉,因是已。
《高士傳》卷上
巢父者,堯時隱人也。山居不營世利,年老,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時人號曰巢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