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冢累累
千年鶴
城郭人民
華表柱
千歲鶴
華表歸來
千年華表
白鶴歸
華表千年
遼鶴歸來
白鶴歸來
千年別
歸遼海
鶴歸遼海
千年化鶴
老令威
侶鶴
歸飛鶴
華表語
城郭新
丁鶴
鶴鳴華表
鶴姓丁
騎鶴歸來
重來華表
化鶴丁
故舊非
令威還
人事都非
身化鶴
千載歸來
臨華表
千年歸鶴
城郭人非
丁仙化鶴
故園華表
華表恨
華表留言
遼水千年
遼天歸鶴
千載鶴歸
仙人化鶴
白鶴報(bào)鄉(xiāng)人
別后華表
城是人非
大鳥來華表
孤鶴歸期
歸郭令威
歸鶴憐
歸后語
鶴到遼東
鶴歸城是
鶴化千載
鶴語冢難尋
華表歌
華表舊愁
華表真人
老仙鶴馭
令威歸嘆
令威語
山川城郭是耶非
姓丁鶴
依華表
城郭空存
飛來丁令
孤鶴歸來過遼天
歸家華表
鶴飛遼天
鶴歸故里
鶴去知?dú)w
遼海愁云
千年一回歸
山川如故人民非
思?xì)w遼東
西歸千年后
鄉(xiāng)關(guān)華表
相關(guān)人物丁令威
《藝文類聚》卷七十八〈靈異部上·仙道〉~33~
《搜神記》曰:遼東城門有華表柱,忽有一白鶴集柱頭,時(shí)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xué)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今遼東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不知名字。
《搜神后記》卷一
丁令威,本遼東人,學(xué)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shí)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xì)w。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xué)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今遼東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簡釋
白鶴歸:喻人去世。唐李德?!哆b傷茅山孫尊師三首》之三:“數(shù)日奇香在,何年白鶴歸?!?/p>
遼東鶴:喻久別重歸而嘆世事變遷,或喻人去世,或指鶴。唐杜甫《卜居》:“歸羨遼東鶴,吟同楚執(zhí)硅?!?/p>
例句
歸來華表上,應(yīng)笑北邙塵。
人傳訪道滄海上,丁令王喬每往還。
千萬云間丁令威,殷勤仙骨莫先飛。
阮郎迷里巷,遼鶴記城闉。
鶴鳴華表應(yīng)傳語,雁度霜天懶寄書。
空有緘題報(bào)親愛,一千年后始西歸。
華表鶴聲天外迥,蓬萊仙界海門通。
空夜露殘?bào)@墮羽,遼天秋晚憶歸程。
鶴歸遼海春光晚,花落閑階夕雨晴。
鄉(xiāng)關(guān)不是無華表,自為多驚獨(dú)上遲。
殷勤華表鶴,羨爾亦曾歸。
千年城郭如相問,華表峨峨有夜霜。
莫學(xué)遼東華表上,千年始欲一回歸。
塵中舊侶無音信,知道遼東鶴姓丁。
何言斯物變,翻覆似遼東。
昔偶浮丘伯,今同丁令威。
道邊白鶴來華表,陌上蒼麟臥古丘。
誰言遼東鶴,千年往復(fù)回。
碧窗月落琴聲斷,華表云深鶴夢長。
若把古今相比類,姓丁仙鶴亦如斯。
秦世老翁歸漢世,還同白鶴返遼城。
遼東老鶴應(yīng)慵惰,教探桑田便不回。
從此暫辭華表柱,便應(yīng)千載是歸程。
華表千年孤鶴語,人間一夢晚蟬鳴。
鵝歸逸少宅,鶴滿令威家。
神物龜酬孔,仙才鶴姓丁。
數(shù)日奇香在,何年白鶴歸。
碧落高高云萬重,當(dāng)時(shí)孤鶴去無蹤。不期陵谷遷朝市,今日遼東特地逢。
不知曾化鶴,遼海歸幾度。
丁令辭世人,拂衣向仙路。
海鶴一笑之,思?xì)w向遼東。
莫作千年別,歸來城郭新。
君平簾下誰家子,云是遼東丁令威。
應(yīng)化遼天鶴,歸當(dāng)千歲馀。
聞?wù)f滄溟今已淺,何當(dāng)白鶴更歸來。
何須化鶴歸華表,卻數(shù)凋零念越鄉(xiāng)。
人間華表堪留語,剩向秋風(fēng)寄一聲。
高籠華表鶴,靜對(duì)幽蘭琴。
久別遼城鶴,毛衣已應(yīng)故。
千歲鶴歸猶有恨,一年人住豈無情。
歸羨遼東鶴,吟同楚執(zhí)圭。
襄王薄行跡,莫學(xué)冷如丁。
故園華表上,誰得見君還。
令威子晉皆儔侶,東岳同尋太真女。
何年去華表,幾度窮蒼冥。
將軍易道令威仙,華發(fā)清談得此賢。
玉笙王子駕,遼鶴令威身。
代北鸞驂至,遼西鶴騎旋。
化鶴千齡早,元龜六代春。
當(dāng)作遼城鶴,仙歌使?fàn)柭劇?
不為碧雞稱使者,唯令白鶴報(bào)鄉(xiāng)人。
池中此鶴鶴中稀,恐是遼東老令威。
燕歸巢已盡,鶴語冢難尋。
閑行池畔隨孤鶴,若問多應(yīng)道姓丁。
遼鶴虛空語,冥鴻未易親。
遼水華亭舊所聞,病中毛羽最憐君。
如何只見丁家鶴,依舊遼東嘆綠蕪。
竹映高墻似傍山,鄒陽歸后令威還。
憑人轉(zhuǎn)覺多相誤,盡道皤然作令威。
華表翹風(fēng)未可期,變丁投衛(wèi)兩堪疑。
劉郎別后無遺履,丁令歸來有舊巢。
故園華表高高在,可得不如丁令威。
鵩上承塵才一日,鶴歸華表已千年。
還似當(dāng)時(shí)姓丁鶴,羽毛成后一歸來。
空留華表千年約,才畢丹爐九轉(zhuǎn)功。
黃鶴無心下,長應(yīng)笑令威。
借問飛鳴華表上,何如粉繢彩屏中。
閑教辨藥僮名甲,靜識(shí)窺巢鶴姓丁。
靈芝非庭草,遼鶴委池鶩。
桑田變后新舟楫,華表歸來舊路岐。
未作千年別,猶應(yīng)七日還。
姓丁黃鶴遼東去,客倩仙翁海上人。
黃鶴亦姓丁,寥寥何處飛。
垂名入甲成龍去,列姓如丁作鶴來。
華表柱頭還有鶴,華歆名下別無龍。
典故 知帝力
歌擊壤
堯民擊壤
擊壤謳
擊壤樂
堯舜力
擊壤情
頌虞唐
天子力
擊壤世
歌帝堯
出而作入而息
葛帝力
詠陶唐
相關(guān)人物堯
舜
《論衡校釋》卷八〈藝增〉~388~
論語曰:「大哉!堯之為君也,蕩蕩乎民無能名焉?!箓髟唬骸赣心晡迨畵羧烙诼氛?,觀者曰:『大哉!堯之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此言蕩蕩無能名之效也。
《太平御覽》卷八十〈皇王部五·帝堯陶唐氏〉~50~2~
《帝王世紀(jì)》曰:……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十老人擊壤于道。觀者嘆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簡釋
擊壤歌:稱頌帝王治國有方。南朝陳張正見《從籍田應(yīng)衡陽王教作五章》之五:“幸承濫吹末,擊壤自為歌?!?/p>
例句
擊壤將何幸,裴回望九門。
野洽如坻詠,途喧擊壤謳。
寧知帝王力,擊壤自安貧。
壤歌唯海甸,畫角自山樓。
茍伸擊壤情,機(jī)事息秋豪。
比屋初同俗,垂恩擊壤人。
小臣空擊壤,滄海是恩波。
多慚擊壤曲,何以荅堯聰。
賡歌禹功盛,擊壤堯年豐。
未嘗肯問天,何事須擊壤。
幸同擊壤樂,心荷堯?yàn)榫?
候時(shí)勤稼穡,擊壤樂農(nóng)功。
擊壤翁知否,吾皇即帝堯。
野臣潛隨擊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何當(dāng)一雨蘇我苗,為君擊壤歌帝堯。
《漢書》卷六十六《車千秋傳》
車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齊諸田徙長陵。千秋為高寢郎。會(huì)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譖敗,久之,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dāng)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dāng)何罪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是時(shí),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乃大感寤,召見千秋。至前,千秋長八尺馀,體貌甚麗,武帝見而說之,謂曰:「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公獨(dú)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dāng)遂為吾輔佐。」立拜千秋為大鴻臚。數(shù)月,遂代劉屈氂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無他材能術(shù)學(xué),又無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有也。后漢使者至匈奴,單于問曰:「聞漢新拜丞相,何用得之?」使者曰:「以上書言事故。」單于曰:「茍如是,漢置丞相,非用賢也,妄一男子上書即得之矣?!故拐哌€,道單于語。武帝以為辱命,欲下之吏。良久,乃貰之。
例句
峴首風(fēng)煙看未足,便應(yīng)重拜富民侯。
茲亭有殊致,經(jīng)始富人侯。
典故 歌來暮
歌襦褲
歌褲襦
歌叔度
一襦五褲
民五褲
民有褲襦
褲襦恩
襦溫褲暖
叔度歌
頌襦褲
五褲得歌
楚瑤襦褲
民謠豈敢褲
襦褲歌詠
五褲換破衣
五褲瑤
相關(guān)人物廉范
《后漢書》卷三十一《廉范傳》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趙將廉頗之后也。……建初中,遷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辯,好相持短長,范每厲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說。成都民物豐盛,邑宇逼側(cè),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zāi),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范乃毀削先令,但嚴(yán)使儲(chǔ)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绔。」在蜀數(shù)年,坐法免歸鄉(xiāng)里。范世在邊,廣田地,積財(cái)粟,悉以賑宗族朋友。
例句
五褲有前聞,斯言我非詐。
遙想廬陵郡,還聽叔度歌。
太守新臨郡,還逢五褲歌。
雖微五褲詠,幸免兆人詛。
路喧歌五褲,軍醉感單醪。
水寒不見雙魚信,風(fēng)便唯聞五褲謳。
慚愧蒼生還有意,解歌襦褲至如今。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公子札來聘,見叔孫穆子,說之?!构橹柚苣险倌?,曰:「……」……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yuǎn)也。非令德之后,誰能若是?!?/span>
例句
陶唐歌遺民,后漢更列帝。
微臣徒竊抃,豈足歌唐虞。
《呂氏春秋》卷五《仲夏紀(jì)·古樂》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dá)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cè)f物之極》。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
「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dòng),川谷為之蕩波。」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引《漢書音義》曰:「葛天氏,古帝王號(hào)也?!?/span>
例句
上古葛天民,不貽黃屋憂。
慷慨葛天歌,愔愔廣陵陌。
典故 鄭俠繪
繪圖達(dá)深宮
鄭俠繪流民
相關(guān)人物鄭俠
《東軒筆錄》卷五~52~
熙寧六、七年,河?xùn)|、河北、陜西大饑,百姓流移于京西就食者,無慮數(shù)萬,朝廷遣使賑恤?;蛟?,使者隱落其數(shù),十不奏一,然而流連襁負(fù),取道于京師者,日有千數(shù)。選人鄭俠監(jiān)安上門,遂畫流民圖,及疏言時(shí)政之失,其辭激訐譏訕,往往不實(shí)。
《宋史》卷三百二十一〈鄭俠列傳〉~0435~
是時(shí),自熙寧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無生意。東北流民,每風(fēng)沙霾曀,扶攜塞道,羸瘠愁苦,身無完衣。并城民買麻籸麥麩,合米為糜,或茹木實(shí)草根,至身被鎖械,而負(fù)瓦楬木,賣以償官,累累不絕。俠知安石不可諫,悉繪所見為圖,奏疏詣閤門,不納。乃假稱密急,發(fā)馬遞上之銀臺(tái)司。其略云:「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麥苗焦枯,五種不入,群情懼死;方春斬伐,竭澤而漁,草木魚鱉,亦莫生遂。災(zāi)患之來,莫之或御。愿陛下開倉廩,賑貧乏,取有司掊克不道之政,一切罷去。冀下召和氣,上應(yīng)天心,延萬姓垂死之命。今臺(tái)諫充位,左右輔弼又皆貪猥近利,使夫抱道懷識(shí)之士,皆不欲與之言。陛下以爵祿名器,駕馭天下忠賢,而使人如此,甚非宗廟社稷之福也。竊聞南征北伐者,皆以其勝捷之勢、山川之形,為圖來獻(xiàn),料無一人以天下之民質(zhì)妻鬻子,斬桑壞舍,流離逃散,遑遑不給之狀上聞?wù)摺3贾?jǐn)以逐日所見,繪成一圖,但經(jīng)眼目,已可涕泣。而況有甚于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斬臣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故枳?,神宗反覆觀圖,長吁數(shù)四,袖以入。是夕,寢不能寐。翌日,命開封體放免行錢,三司察韨易,司農(nóng)發(fā)常平倉,三衛(wèi)具熙河所用兵,諸路上民物流散之故。青苗、免役權(quán)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罷,凡十有八事。民間歡叫相賀。又下責(zé)躬詔求言。越三日,大雨,遠(yuǎn)近沾洽。輔臣入賀,帝示以俠所進(jìn)圖狀,且責(zé)之,皆再拜謝。
簡釋
鄭俠圖:指百姓生活困苦。清查慎行《送彭南陔赴長沙》:“鄭俠圖曾傷目擊,陳琳檄可愈頭風(fēng)?!?/p>
《毛詩正義》卷十九之二〈周頌·清廟之什·思文〉~72~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shí)夏。
《陶淵明集》卷二《和劉柴桑》
元·李公煥注:遺民嘗作柴桑令。
例句
當(dāng)似遺民去,柴桑政自閒。
何時(shí)得與劉遺民,同入東林遠(yuǎn)公社。
《毛詩正義》卷十七之四〈大雅·生民之什·民勞〉~630~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jǐn)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yuǎn)能邇,以定我王。民亦勞止,汔可子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無縱詭隨,以謹(jǐn)惛怓。式遏寇虐,無俾民憂。無棄爾勞,以為王休。民亦勞止,汔可小息?;荽司?,以綏四國。無縱詭隨,以謹(jǐn)罔極。式遏寇虐,無俾作慝。敬慎威儀,以近有德。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國,俾民憂泄。無縱詭隨,以謹(jǐn)丑厲。式遏寇虐,無俾正敗。戎雖小子,而式弘大。民亦勞止,汔可小安?;荽酥袊?,國無有殘。無縱詭隨,以謹(jǐn)繾綣。式遏寇虐,無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諫。
典故民受其賜
相關(guān)人物子貢
孔子
管仲
《論語·先憲》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棺釉唬骸腹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漢書》卷四十三〈酈陸朱劉叔孫列傳·酈食其〉~207~
漢三年秋,項(xiàng)羽擊漢,拔滎陽,漢兵遁保鞏。楚人聞韓信破趙,彭越數(shù)反梁地,則分兵救之。韓信方東擊齊,漢王數(shù)困滎陽、成皋,計(jì)欲捐成皋以東,屯鞏、雒以距楚。食其因曰:「臣聞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zhuǎn)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臧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jiān)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方今楚易取而漢反卻,自奪便,臣竊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dòng),海內(nèi)搖蕩,農(nóng)夫釋耒,紅女下機(jī),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復(fù)進(jìn)兵,收取滎陽,據(jù)敖庾之粟,塞成皋之險(xiǎn),杜太行之道,距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今田廣據(jù)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于歷城,諸田宗彊,負(fù)海岱,阻河濟(jì),南近楚,齊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shù)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qǐng)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股显唬骸干啤!?/span>
《尚書》卷八〈商書·仲虺之誥〉~0~
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臺(tái)為口實(shí)?!怪衮衬俗髡a,曰:「嗚呼!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shí)乂,有夏昏德,民墜涂炭,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茲率厥典,奉若天命?!赶耐跤凶?,矯誣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師;簡賢附勢,實(shí)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戰(zhàn)戰(zhàn),罔不懼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聽聞;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克寬克仁,彰信兆民?!改烁鸩痧A,初征自葛,東徵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dú)后予?!回拗瘢壹蚁鄳c,曰:『徯予后,后來其蘇。』民之戴商,厥惟舊哉,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竿蹴汛蟮?,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缓脝杽t裕,自用則小。嗚呼!慎厥終,惟其始;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春秋谷梁傳》卷十三〈成公·成公元年〉~28~
三月。作丘甲。作。為也。丘。為甲也。丘甲。國之事也。丘作甲。非正也。丘作甲之為非正。何也。古者立國家。百官具。農(nóng)工皆有職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nóng)民。有工民。夫甲。非人人之所能為也。丘作甲。非正也。
《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96~
穆公立九年,齊桓公既霸,會(huì)諸侯于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nóng)氏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huì)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于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禪。」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束馬縣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huì)三,乘車之會(huì)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shè)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黍,北里禾,所以為盛;江淮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鳳皇麒麟不至,嘉禾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群翔,而欲封禪,無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唐·李賢注引鄭氏曰:「無懷氏,古之王者,在伏羲前,見莊子。」又引服虔曰:「云云在梁父東,山名也?!褂忠龝x灼曰:「云云山在蒙陰縣故城東北,下有云云亭?!?/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