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24
詞典
8
分類詞匯
10
佛典
6
共24,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1
2
分類詞匯
(續(xù)上)
打鑾駕
存心積慮
排叉兒
佛類詞典
三道
行位三道
三道真言
分段三道
明十二因緣之三道
三道──聲聞三道
《國語辭典》:
打鑾駕(打鑾駕)
拼音:
dǎ luán jià
戲曲劇目。宋代故事戲。內(nèi)容敘述包拯奉旨賜札三道,往陳州放糧,查辦國舅馬龍剋扣之弊;公孫策代繪鍘刀三式,打造啟行。馬氏恐兄被罪,借皇后鑾駕半副,阻擋包拯,擬誣其沖犯御路。包拯連避數(shù)次,后識破其假,怒打鑾駕,并裝瘋見帝。
分類:
戲曲
戲曲劇目
曲劇
劇目
容敘
敘述
包拯
奉旨
三道
《漢語大詞典》:
存心積慮(存心積慮)
謂長期、一貫的思想、想法。 宋
蘇轍
《進策五道·臣事下》
第三道:“社稷之臣可使死宗廟,郡縣之臣可使死封疆,文吏可使死其職,武吏可使死其兵,天下之人,其存心積慮,皆以為當(dāng)然,是以寇至而不懼,難生而無變?!?/div>
分類:
長期
一貫
思想
想法
三道
《漢語大詞典》:
排叉兒
一種長方形的薄面片食品(多為兩層),中間有三道口子,面片的一端從口子里掏出,用油炸熟。也作“排岔兒”或“排杈兒”
分類:
長方形
薄面
食品
兩層
中間
間有
三道
道口
口子
一端
油炸
三道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又作輪回三道,三輪。一、煩惱道,又名惑道,無明貪欲瞋恚等之煩惱妄惑也。二、業(yè)道,依煩惱而發(fā)之善惡所作也。三、苦道,以善惡之業(yè)為因而獲之生死苦果也。道者能通之義,此三者互相通,自煩惱通于業(yè),自業(yè)通于苦,自苦更通于煩惱,故謂之三道。如此輪轉(zhuǎn),謂之三輪。光明玄義上曰:「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從煩惱通業(yè),從業(yè)通苦,從苦復(fù)通煩惱,故名三道。」【又】聲緣菩三乘之道也。(參見:三乘)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輪回三道,或三輪,即煩惱道、業(yè)道、苦道。煩惱道又名惑道,即無明貪欲瞋恚等之煩惱妄惑;業(yè)道是依著煩惱而產(chǎn)生的種種善惡行為;苦道是因善惡行為而召感未來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連,由煩惱而通向于業(yè),由業(yè)而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轉(zhuǎn)到煩惱,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輪轉(zhuǎn)去來,所以又名三輪。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所輪回者,不外三道,故三道亦名輪回三道,又名三輪:一惑、二業(yè)、三苦也。
一、惑道 又名煩惱道,為無明、貪欲、瞋恚等之煩惱妄惑也。言惑者,謂迷妄之心,迷于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故謂之惑。言煩惱者,謂貪欲、瞋恚、愚癡等之諸惑,煩心惱身,是名煩惱。
二、業(yè)道 依煩惱而發(fā)善惡之所作者。
三、苦道 因善惡之業(yè),而獲生死之苦果者。
道者能通之義。此三者互相貫通,由惑起業(yè),由業(yè)感苦,由苦復(fù)起惑;即惑通業(yè),業(yè)通苦,苦更通惑;故謂之三道。此三道如輪轉(zhuǎn),謂之三輪。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道即能通之義。謂三道更互相通。從煩惱通至業(yè),從業(yè)通至苦,從苦復(fù)通至煩惱,展轉(zhuǎn)相通,生死不絕,故名三道。
〔一、苦道〕,苦即生死之苦也。謂三界六道眾生,生而復(fù)死,死已還生,故名苦道,(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二、煩惱道〕,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見、思等惑也。謂由此煩惱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煩惱道。
〔三、業(yè)道〕,業(yè)即身口所作善、惡業(yè)行也。謂由此諸業(yè)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業(yè)道。
三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三乘有四種:(一)大乘之三乘也。一聲聞乘,又云小乘。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現(xiàn)世聞如來之聲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證阿羅漢者。二緣覺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來之聲教,感飛花落葉之外緣,而自覺十二因緣之理,以證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薩乘,三無數(shù)劫間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間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證無上菩提者?;蛞匝蚵古H嚻┲蛞韵篑R兔三獸比之。是為大乘之三乘,故不攝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種,(參見:二乘))。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內(nèi)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中略)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勤精進,求自然慧,獨樂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梗ǘ┬〕酥暰壠腥艘病S址Q小中大,皆灰身滅智,故此中之聲緣,即是愚法。四教儀注上曰:「三乘,乘以運載為義,聲聞以四諦為乘,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菩薩以六度為乘,運出三界歸于涅槃。」五教章上二曰:「大乘中乘小乘為三乘。(中略)如小論中自有聲聞緣覺法及佛法?!梗ㄈ┐笮『险撝暰壠腥艘玻衷菩≈写蟆4酥兄兴_乘攝一乘,聲緣二乘,攝愚法不愚法之二類。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梗ㄋ模┮弧⒁怀?。如華嚴(yán)法華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別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執(zhí)于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見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論之三乘中菩薩乘聞一乘,由其二乘別開愚法之一類也。密教以第一類之三乘為法佛內(nèi)證之三密。聲聞依聲教而悟道,故配之于語密,緣覺只心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故配之于意密,菩薩以大悲利他之故,舍身于娑婆界,而廣修六度萬行,故配之于身密。菩薩之行,通于三業(yè),而于身業(yè)最重,故且為身密。三業(yè)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薩之行廣兼三業(yè),故寄于總德而配之于身密。然而法華經(jīng)以三乘為方便,一佛乘為真實。會三乘而歸于一乘也。然密教之見,以為三乘即法佛內(nèi)證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動,直以為秘密佛乘之體也。故大日經(jīng)疏三,釋經(jīng)之通達三乘文曰:「真言門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為通達三乘?!乖斠娒夭赜涒n七。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聞如來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于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無數(shù)劫間,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聲聞乘,中乘即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經(jīng))
乘,即運載之義。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聲聞眾〕,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曰聲聞。謂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故以此四諦為乘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謂始觀無明緣乃至老死,此是觀十二因緣生;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是觀十二因緣滅。觀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故以此十二因緣為乘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乘〕,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菩薩行六度行,廣化眾生出離生死,故以此六度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行位三道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見道,無始已來,初發(fā)真無漏智而觀諦理,以斷一切見惑之位。在聲聞乘為世第一法后之預(yù)流向,在菩薩乘為初地之入心。二、修道,更觀諦理而斷一切修惑之位。在聲聞乘為預(yù)流一來不還之三果,在菩薩乘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三、無學(xué)道,證理斷惑究意,更無法可學(xué)之位。在聲聞乘為阿羅漢果,在菩薩乘為佛果。此三者皆為通涅槃之道,故名為道?!居帧渴畼I(yè)道中之貪,瞋,邪見也。見大乘義章五本。
三道真言
【佛學(xué)大辭典】
(真言)大日經(jīng)秘密曼荼羅品所說。凈治行者三業(yè)之真言也。吽
,身道真言。訶啰鶴,語道真言。
,意道真言。大疏十四曰:「此三道真言,即攝如來身語意平等法門。然此三真言,若著莎訶字亦爾,若不著亦得,行者得意時,自著方便也?!?/div>
分段三道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迷界三道也,即惑業(yè)苦之三道是。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即惑業(yè)苦三道。
明十二因緣之三道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憂悲苦聚,是為三世。合明十二因緣,是十二因緣,有三種道。
一、煩惱道 二、業(yè)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為因緣。從無始已來,生死不絕,至于今身,若不修觀智,未來流轉(zhuǎn),憂悲苦惱,無有邊際。若修觀智,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悉滅也。譬如千年闇?zhǔn)?,若不置之一燈,其室方將永闇。若置之一燈,則故闇皆滅,新闇不生也。
三道──聲聞三道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一、見道〕,謂聲聞因斷三界見惑,見真諦理,故名見道。即初果,須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惑者,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梵語須陀洹,華言預(yù)流。謂預(yù)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謂聲聞得初果已,復(fù)緣真諦之理,斷欲界九品思惑,名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對五塵,起貪染心口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為九品。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來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不來欲界受生也。)
〔三、無學(xué)道〕,謂聲聞斷三界見、思惑盡,真諦之理究竟,無法可學(xué),故名無學(xué)。即第四果阿羅漢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xué)。)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