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九十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14 【介紹】: 清滿洲鑲黃旗人,張佳氏。乾隆年間由健銳營前鋒隨阿桂攻金川,又隨??蛋补ナ灞せ孛瘢圻獏?。嘉慶年間參與鎮(zhèn)壓白蓮教軍。官至廣西提督。
九十六術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九十六種之外道也。三論玄義曰:「九十六術,棲火宅為凈道,五百異部,縈(參見:網為泥洹?!挂娡獾?
【佛學常見辭匯】
九十六種外道的學術。
九十六種外道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六師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師謂之九十六種外道。(參見:外道)
外道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于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資持記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天臺凈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谷撔x上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箞A覺經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硅缶W經上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法華經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圓覺經曰:「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雇獾乐N類不一。百論有「二天三仙」,四宗論及入大乘論有「四外道」,維摩經,涅槃經等有「六師」,唯識論有「十三外道」,瑜伽論有「十六外論師」,外道小乘涅槃論有「二十種」,大日經有「三十種」,涅槃經,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種」,華嚴經,智度論等有「九十六種」。以下逐項詳說之。
【佛學常見辭匯】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稱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十五種外道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外道之總數(shù)。(參見:外道)
外道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于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資持記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天臺凈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谷撔x上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箞A覺經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硅缶W經上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狗ㄈA經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圓覺經曰:「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雇獾乐N類不一。百論有「二天三仙」,四宗論及入大乘論有「四外道」,維摩經,涅槃經等有「六師」,唯識論有「十三外道」,瑜伽論有「十六外論師」,外道小乘涅槃論有「二十種」,大日經有「三十種」,涅槃經,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種」,華嚴經,智度論等有「九十六種」。以下逐項詳說之。
【佛學常見辭匯】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稱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十單墮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但荼)
但荼
【佛學大辭典】
(雜名)Dan!d!a,又作單拿,譯曰棒。演密鈔八曰:「燄摩怛荼印者,怛字是但字書誤,但荼棒也?!够哿找袅x三十六曰:「單拿,梵語。唐云棓,亦云杖?!?/div>
九十五種外道與九十六種外道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經論中舉西域外道之總數(shù)有九十五種與九十六種之二說。九十六種者,六十華嚴經十七曰:「令一切眾生得如來幢,摧滅一切九十六種諸邪見幢?!寡刖蚰α_經四舉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種種之苦行外道,其結文曰:「如是九十六種,皆因是比丘種種形類,起諸妄想,各自生見?!乖鲆话⒑浂唬骸肝夷鼙M知九十六種外道所趣向者,如來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別?!怪嵌日撊唬骸冈坪蝿僖磺??九十六種外道論義能破故名勝。」同三十二曰:「世間諸法實相寶山,九十六種異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說依意生識,但以依神為本?!雇氖嗽唬骸概c九十六種邪行求道相違,故名正勤?!钩蓪嵳撌唬骸敢越淙」?,九十六種有差別法。」婆沙論六十六曰:「如是正見中,九十六種外道所無?!贯屇υX衍論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種諸大外道,九萬三千眷屬外道?!苟_婆多論五解其數(shù)曰:「六師者,一師十五種教,以授弟子。為教各異,弟子受行各成異見。如是一師出十五種異見。師則有法與弟子不同,師與弟子通為十六種。如是六師有九十六種?!咕攀宸N者,南本涅槃經十曰:「世尊常說:一切外學九十五種皆趣惡道,聲聞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經五十五曰:「剃除須發(fā),身著袈裟,名字比丘為無上寶。比馀九十五種異道最尊第一?!刮氖鈳熇隳鶚劷浽唬骸妇攀宸N諸論議師無能酬對?!菇饩攀N有二說。一依薩婆多論之釋,九十六種悉為邪道。依此說,則九十六種與九十五種之相違,不可和會。但可視為異說。是南山宗之義也。資持記上一之一先舉薩婆多論之說,次言「僧祇總有九十六種出家人。則佛道為一。邪道九十五。末詳合數(shù)。兩出不同?!梗ㄒ焉弦徽f)。二依九十六道經,九十六道此為邪合說,邪道定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犢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會通之也。是天臺之釋也。文句記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經云:唯有一道是正,馀者悉邪。有人引多論云: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師六即九十六也。準九十六道經無此說也。彼論自是一途,豈可六師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輔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種者通舉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論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實者是佛?!梗ǘ鍨樨ト`,實字論文作寶)。然九十六道經真?zhèn)挝礇Q,今不傳。又見智度論二十三(輔行曰大論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寶者是佛,九十六種道法中寶者是佛法,一切眾中寶是僧?!故欠鹑鐬槿酥兄?,佛法亦視為九十六種之外,乃為穩(wěn)當(智度論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種外道。既于前舉之)。
九十四種阿僧祇依報莊嚴
【佛學大辭典】
(雜語)金剛幢菩薩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無量回向之菩薩,說愿回向其法施所修之善根,以九十四種阿僧祇之莊嚴具,莊嚴十方佛剎云?!?/div>
十一宗──合九十五種外道為十一宗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宗即派也。謂外道教文傳習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種外道,無不盡攝也。
〔一、數(shù)論師,計冥諦生〕,從數(shù)起論,名為數(shù)論。又論能生數(shù),名為數(shù)論。其造數(shù)論及學數(shù)論者,皆名數(shù)論師。計冥諦生者,百論云:從冥生覺,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諦;以前二十四諦從神我而生,依神我為主,謂神我常覺明了,常住不壞,攝受諸法,是故執(zhí)神我是常、是一、是萬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諦者,冥初自性諦,即冥諦也;智大諦,即覺也;我心諦;五唯諦,即色聲香味觸也;五大諦,即地水火風空也;五知根諦,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業(yè)根諦,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諦;神我諦,神我即識神也。)
〔二、衛(wèi)世師,計六句生〕,梵語衛(wèi)世,華言無勝。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時人以其晝避聲色,匿跡山藪;夜絕視聽,方行乞食,有似鵂鹠鳥,故名鵂鹠仙人。及獲五通,遂說論十萬偈。謂證菩提,便欣入滅。六句生者:一者實,謂諸法體實,為德業(yè)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業(yè),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謂實、德、業(yè)同一有也;五者同異,謂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異,水火風等亦然;六者和合,謂諸法和合,如鳥飛空,忽至樹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無礙也。)
〔三、涂灰,計自在天生萬物〕,涂灰,即外道名。謂此外道,計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萬物。
〔四、圍陀論師,計那羅延天生四姓〕,梵語圍陀,華言智論。梵語那羅延,華言鉤鎖力士,謂其骨節(jié)鉤鎖而有力也。那羅延天能生四姓,謂口生婆羅門,兩臂生剎利,兩生毗舍,兩腳生首陀。(梵語婆羅門,華言凈行。剎利,梵語具云剎帝利,華言田主,即王種也。梵語毗舍,華言商賈。梵語首陀,華言農人。)
〔五、安荼論師,計本際生〕,梵語安荼(無翻),本際者,即過去世之初際也。謂此外道,計世間最初,有大水時,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雞卵,后為兩段,上為天,下為地,中生一梵天,復能出生一切有命、無命之物。故計梵天是生萬物之主也。
〔六、時散外道,計物從時生〕,謂此外道自見草木等物,有時生華,有時生果,有時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條隨時榮枯,時雖微細不可見,以此華、實等,則知有時也。
〔七、方論師,計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謂此外道,計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滅后還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計色心法皆極微作〕,梵語路伽耶,華言順世。謂此外道,計色心等法,皆從四大極微,能生粗色;雖是極微,其體實有。以世間粗物無常,極微之因不壞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九、口力論師,計虛空為萬物因〕,謂此外道,計從空生風,從風生火,從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凍,堅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沒還歸虛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麥也。)
〔十、宿作論師,計苦樂隨業(yè)〕,謂此外道,計一切眾生受苦樂報,皆隨宿世本業(yè)所作。若有持戒精進,受身心苦,能壞本業(yè);本業(yè)既盡,眾苦亦滅;眾苦滅故,即得涅槃。是故計宿世所作,為一切因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十一、無因論師,計自然生〕,謂此外道,計一切萬物,無因無緣,皆自然生,皆自然滅也。
第一會,度九十六俱胝聲聞眾
【三藏法數(shù)】
梵語俱胝,華言百億。記云: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以七寶金銀鍮石銅鐵木石泥土,或以繒縷,或以?畫,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節(jié)大,或以香花、諸妙供具而為供養(yǎng),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于第一會中,剃發(fā)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梵語窣堵波,華言高顯,即塔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第二會,度九十四俱胝聲聞眾
【三藏法數(shù)】
記云:若國王等及以臣庶,于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法事。謂于諸大乘經典,或律、或論,若讀若誦,或恭敬供養(yǎng),或于經卷以諸雜?而嚴飾之,由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于第二會中,剃發(fā)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
第三會,度九十二俱胝聲聞眾
【三藏法數(shù)】
記云:若諸國王及臣庶等,于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僧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于每月初一日,或初八日、十五日,設齋供養(yǎng)比丘、比丘尼,或供養(yǎng)修禪定者,或供養(yǎng)諸說法者,或施坐臥等具供養(yǎng)僧眾。由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于第三會中,剃發(fā)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