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詞頭(詞頭)  拼音:cí tóu
語詞中附加在詞根前面的成分。如「老虎」的「老」、「阿爺」的「阿」等。
《漢語大詞典》:詞目(詞目)
(1).詞林名目,指誥策、書翰之事。宋史·陶穀傳:“會 晉祖 廢翰林學士,兼掌內(nèi)外制。詞目繁委, 穀 言多委愜,為當時最?!?br />(2).詞語條目,即辭典中每一個注釋的對象。《〈辭海〉前言》:“《辭?!?/span>是一部綜合性辭書,編纂和使用時間較長,內(nèi)容要求穩(wěn)定。因此,凡是正在發(fā)展或經(jīng)常變動的詞目,暫不收入。”
《漢語大詞典》:六館(六館)
(1).國子監(jiān)之別稱。 唐 制,國子監(jiān)領(lǐng)國子學、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統(tǒng)稱六館。 宋 元 以后,漸加合并,以至僅存國子一學,但后世仍以六館指國子監(jiān)。 唐 韓愈 《太學生何蕃傳》:“於是太學六館之士百餘人,又以 蕃 之義行,言於司業(yè) 陽先生 城 ,請諭留 蕃 ?!?明 宋濂 《送國子正蘇君還金華山中序》:“ 平仲 將行,率六館之士祖餞於 龍江 之上?!?清 馮桂芬 《改建正誼書院記》:“書院始於 唐明皇 建麗正書院。蓋六館之屬,與今書院異?!?br />(2).謂 清 之實錄館、文穎館、國史館、四庫全書館、四庫會要館、內(nèi)廷方略館。 清 梅曾亮 《光祿大夫經(jīng)筵講官禮部尚書李公墓碑》:“輶車風馳,入我包匭,成均大師,六館詠歌?!?/div>
《漢語大詞典》:讀學(讀學)
讀書學習。南齊書·廬陵王子卿傳:“汝比在都,讀學不就,年轉(zhuǎn)成長,吾日冀汝美,勿得勑如風過耳,使吾失氣。”
《漢語大詞典》:旃廈
語本漢書·王吉傳:“夫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后,上論 唐 虞 之際,下及 殷 周 之盛,考仁圣之風,習治國之道……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后因以“旃廈”指帝王讀書學習之所。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總裁永樂大典:“即列圣亦不聞簡閲展視者,惟 世宗 篤嗜之,旃廈乙覽,必有數(shù)十帙在案頭。”
《漢語大詞典》:明字
唐 代科舉取士的科目名稱。主要考試關(guān)于書學的知識。參見“ 明法 ”。
《國語辭典》:明法  拼音:míng fǎ
1.申明法令。《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皇帝臨位,作制明法?!?,參見「明法審令」條。
2.自然的規(guī)律。《莊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3.明的法令?!稘h書。卷五二。竇田灌韓傳。韓安國》:「今大王列在諸侯,訹邪臣浮說,犯上禁,橈明法?!?/div>
《國語辭典》:詞條(詞條)  拼音:cí tiáo
詞典編輯所收集的辭目。也作「辭條」。
《國語辭典》:瘦金書(瘦金書)  拼音:shòu jīn shū
書體名。宋徽宗趙佶書法初學唐薛稷、薛曜,后變其法度,字體修長、筆鋒勁瘦挺拔。也稱為「瘦金體」。
《漢語大詞典》:枕典席文
謂以典籍為伴,勤于讀書學習。 漢 李尤 《床幾銘》:“虛左致賢,設(shè)坐來賓。筵牀對幾,盛養(yǎng)已陳。殽仁飯義,枕典席文?!?/div>
《國語辭典》:法書要錄(法書要錄)  拼音:fǎ shū yào lù
書名。唐代張彥遠輯。書學論著匯編。收載東漢至唐元和時各家書法理論文字及著名法書的著錄等。采輯較精,前代遺文佚篇,往往賴之以傳,為研究書法的重要著作之一。
《國語辭典》:包世臣  拼音:bāo shì chén
人名。(西元1775~1855)字慎伯,清安徽涇縣人。曾官江西新喻知縣,關(guān)心時政,對農(nóng)政、漕運、鹽政、貨幣、鴉片、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商品的侵略及中國自然經(jīng)濟的破壞等問題,均有論述。工書能文,著有《安吳四種》,其中《藝舟雙楫》下篇為書法理論著作,為學者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