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36
詞典
3
分類詞匯
33
共33,分3頁顯示
上一頁
1
1
2
3
3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續(xù)上)
踏步不前
石油危機
固定成本
糊仔栽培
接替栽培
勞動生產力
產能
麻鴨
邊際利益
阿薩密省
估產
廣種薄收
核產
超產
包產
《漢語大詞典》:
踏步不前
在原地踏步,沒有前進。例如:人家的產量都搞上去了,我們還是踏步不前,這怎么行?
分類:
前進
人家
產量
我們
還是
《國語辭典》:
石油危機(石油危機)
拼音:
shí yóu wéi jī
因石油輸出國聯(lián)合壟斷或因戰(zhàn)亂,使石油產量急遽減產、油價高漲所造成的世界性危機。
分類:
石油
輸出
出國
聯(lián)合
壟斷
戰(zhàn)亂
產量
急遽
價高
高漲
造成
世界性
危機
《國語辭典》:
固定成本
拼音:
gù dìng chéng běn
不隨著產品的產量或某一作業(yè)活動的數量而變動的成本。相對于變動成本而言。如房租費用、借款利息、財產稅等。
分類:
產品
產量
作業(yè)
數量
變動
成本
《國語辭典》:
糊仔栽培
拼音:
hú zǐ zāi péi
農業(yè)上增加土地利用及產量的方法。在某一種作物生長期間,在行間另行播種其他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與生長期,增加產量。也稱為「套種」、「接替栽培」。
分類:
農業(yè)
增加
土地
地利
產量
《國語辭典》:
接替栽培
拼音:
jiē tì zāi péi
農業(yè)上增加土地利用與產量的方法。在某一種作物生長期間,在行間另行播種其他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與生長期,增加產量。也稱為「套種」、「糊仔栽培」。
分類:
農業(yè)
增加
土地
地利
產量
《國語辭典》:
勞動生產力(勞動生產力)
拼音:
láo dòng shēng chǎn lì
生產某種產品或服務的勞動能力。以一定時間內的產量除以勞動人數或勞動報酬,作為生產力的計算。影響的因素有工人的經驗、熟練度、分工方式、生產效能、天候、資源等。
分類:
產品
服務
勞動
動能
能力
時間
產量
動人
人數
或勞
報酬
《國語辭典》:
產能(產能)
拼音:
chǎn néng
一個生產單位于一固定時間內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
分類:
固定
時間
產量
《國語辭典》:
麻鴨(麻鴨)
拼音:
má yā
動物名。我國產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家鴨,因羽毛呈麻褐色帶斑點,故稱為「麻鴨」。
分類:
動物名
國產
產量
分布
家鴨
《國語辭典》:
邊際利益(邊際利益)
拼音:
biān jì lì yì
因銷售量的增減或產量一單位的變化所引起總收益的變化,計算方法是將總收益變化除以產量變化。
分類:
銷售
增減
產量
總收
收益
《國語辭典》:
阿薩密省(阿薩密?。 ?span id="tyrkxqk" class='label'>拼音:ā sà mì shěng
Assam
印度東北部一邦。境內茶園遍布,使印度茶產量居世界首位,首府迪斯布爾。
分類:
印度
東北
北部
境內
遍布
產量
世界
首位
《漢語大詞典》:
估產(估産)
估定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如:小麥估產是每畝一百五十斤。
分類:
農作物
面積
產量
《漢語大詞典》:
廣種薄收(廣種薄收)
(1).種植面積大,而單位面積產量低。 明
康海
《端正好·秋興次前韻》
套曲:“憑著這廣種薄收百畝廬,有甚躊躇?” 清 劉書年
《沂水桑麻話》
:“ 沂 邑地非不足,特苦磽瘠,其俗又廣種薄收?!?br />(2).比喻廣泛施行,最后只有少數見效果。
《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
:“將
《縉紳便覽》
細細一查,凡關中人現(xiàn)任京官的,不論爵位大小,俱寫個眷門生的帖兒拜謁,請求薦揚看覷…… 吾愛陶 廣種薄收,少不得種著幾個要愛名譽收門生的相知,互相推引。”
分類:
種植
面積
廣泛
施行
最后
少數
產量
見效
效果
《漢語大詞典》:
核產(核産)
核實產量。如:工廠審計室年終核產是極嚴肅的事。
分類:
核實
產量
《漢語大詞典》:
超產(超産)
超過原定產量。 管樺
《待客》
:“‘九個隊有七個隊超產啦?!?林大媽 回答?!?侯寶林
《給您道喜》
:“我們班已經超產了五十多車煤?!?
分類:
超過
原定
定產
產量
《漢語大詞典》:
包產
根據土地、生產工具、技術、勞動力等條件訂出產量指標,由個人或生產單位負責完成:包工~ㄧ~到戶。
分類:
土地
生產工具
技術
勞動力
產量
指標
粵公網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