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蹈仁
遵循仁義之道。 晉 曹毗 《晉江左宗廟歌·歌顯宗成皇帝》:“邁德蹈仁,匪禮弗過?!?/div>
分類:遵循仁義
《漢語大詞典》:樹蕙(樹蕙)
種植香草。喻修行仁義。《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朱熹 集注:“言已種蒔眾香,修行仁義,以自潔飾,朝夕不倦也?!?元 楊載 《次韻引浚儀公題蘭竹卷子》:“樹蕙連叢竹,秪應(yīng)族類同。” 明 徐世溥 《懷芳草賦》:“彼采蕭兮一日三秋,況樹蕙兮百畮千頭?!?/div>
《漢語大詞典》:義教(義教)
仁義的教化。晉書·李充傳:“懼后進(jìn)惑其如此,將越禮棄學(xué),而希無為之風(fēng);見義教之殺,而不觀其隆矣?!?/div>
分類:仁義教化
《國語辭典》:同義(同義)  拼音:tóng yì
1.意義相同。如:「《爾雅》一書,凡同義之字皆羅列一處?!?br />2.仁義相同。《呂氏春秋。有始覽。應(yīng)同》:「帝者同氣,王者同義?!?jié)h。王充《論衡。齊世》:「臨淮許君叔亦養(yǎng)兄孤子,歲倉卒之時(shí),餓其親子,活兄之子,與子明同義?!?/div>
《國語辭典》:鄉(xiāng)方(鄉(xiāng)方)  拼音:xiàng fāng
歸向仁義之道?!抖Y記。樂記》:「樂行而民鄉(xiāng)方,可以觀德矣?!?/div>
分類:歸向仁義
《國語辭典》:天黥  拼音:tiān qíng
古代稱臉上天生的痘疤。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一○。天黥》:「按天黥,當(dāng)謂痘疤。即唐人所詠之面花也?!?/div>
《漢語大詞典》:賊道(賊道)
(1).損害仁義之道。孟子·盡心上:“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趙岐 注:“所以惡執(zhí)一者,為其不知權(quán),以一知而廢百道也?!?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漢武帝四:“然而異焉者, 申公 之言,儒者立誠之辭也; 汲黯 之言,異端賊道之説也?!?br />(2).妖道。罵巫覡道士的話。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道覡》:“[內(nèi)] 杜太爺 皂隸拿姑娘哩。[浄]為甚么?[內(nèi)]説你是個(gè)賊道。”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只見三四個(gè)黃衣力士,扛四五十斤一塊石板,壓在 裴道 身上,口里説:‘謝賊道的好法!’”
《國語辭典》:盜儒(盜儒)  拼音:dào rú
口稱仁義而無儒者行為的人。《新唐書。卷一七四。李逢吉等傳。贊曰》:「夫口道先王語,行如市人,其名曰『盜儒』?!?/div>
《漢語大詞典》:遠(yuǎn)義(遠(yuǎn)義)
背離仁義。漢書·公孫弘傳:“故法不遠(yuǎn)義,則民服而不離?!?顏師古 注:“遠(yuǎn),違也,音于萬反。”
分類:背離仁義
《國語辭典》:梁惠王  拼音:liáng huì wáng
1.帝號(hào)。(西元前400~前319)姓畢名瑩,即戰(zhàn)國魏惠王。魏武侯子,繼位為侯。遷都大梁,僭稱梁王。曾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孟子說以仁義之道,但未受重用。謚號(hào)惠。
2.《孟子》篇名。因首章記孟子以仁義之道說梁惠王,故以為篇名。
《漢語大詞典》:義淵(義淵)
仁義的淵海。喻仁義之深廣。 晉 陸云 《晉故豫章內(nèi)史夏府君誄》:“思一黔首,濯溉義淵?!?/div>
分類:仁義深廣
《漢語大詞典》:六虱(六蝨)
謂危害國家的六事。《商君書·弱民》:“三官生蝨六:曰歲,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蝨成俗,兵必大敗?!币嘁远Y樂、詩書、修善孝弟、誠信貞廉、仁義、非兵羞戰(zhàn)為“六蝨”。見《商君書·靳令》。
《國語辭典》:理塞  拼音:lǐ sè
1.脈理閉結(jié)?!秴问洗呵?。孟春紀(jì)。重己》:「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dá)?!?br />2.義理不行。《淮南子。氾論》:「國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div>
《國語辭典》:重義輕財(cái)(重義輕財(cái))  拼音:zhòng yì qīng cái
重道義而輕錢財(cái)。漢?;笇挕尔}鐵論。錯(cuò)幣》:「古者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cái)。」明。沈受先《三元記》第三折:「重義輕財(cái)大丈夫,蕭然子嗣待如何?」
《國語辭典》:睟面盎背  拼音:suì miàn àng bèi
君子內(nèi)在的道德的光彩,自然流露在面上與背部。語本《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购笥靡孕稳萦械赖滦摒B(yǎng)者的儀態(tài)。宋。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研窮義理之精微,辯析古今之同異,原心于秒忽,較禮于分寸,以積累為功,以涵養(yǎng)為正,睟面盎背,則亮于諸儒誠有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