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諸法五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家建立諸法,先有三門:一小乘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小乘成實宗立八十四法,大乘法相宗立百法,總以之收束于五位:一、色法,有物質(zhì)之形者,又以物質(zhì)為因而生者。二、心法,了識事物者。三、心所法,隨附于心法而起者,是為心法所有之法,故名心所法。四、不相應(yīng)法,不附隨于心法者。五、無為法,常住而不自因緣生者。成實宗之八十四法,無一一記之之明文,故措之。俱舍為物心兩實之宗,故其次第為色、心、心所、不相應(yīng)、無為、于此中攝七十五法。法相為唯心無物之宗,故其次第為心、心所、色、不相應(yīng)、無為、于此中收百法。如圖。
唯識修道五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觀修萬法唯識之理,立五位:一、資糧位,于地前住行向之三十心,貯佛道資糧之位。二、加行位,于三十心之終,將入見道,而為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三、通達位,于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三心),通達于二空無我之理之位,即見道也。四、修習位,自初地之住心至第十地出之心(即等覺)間,重修習妙觀以斷馀障之位,即修道也。五、究竟位,究竟斷惑證理之位,即無學道也。開之則為三僧祇四十一位。是法相宗之所立也。見唯識論九。因果合有四十一位。此于十住之前,開十信位,則為五十一位。于第十地之終,開等覺,則為五十二位。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天臺宗用五十二位。惟開合不同耳。
胎內(nèi)五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人在胎內(nèi)生育之次第分五位:一、羯羅藍位Kalalam%,譯言和合或雜穢,或凝滑膜。父母之赤白二諦初和合而成一團凝滑之位。二、頞部曇位Arbudam%,譯言皰。經(jīng)二七日。漸漸增長而為瘡皰形之位。三、閉尸位Pes/i,譯言血肉。經(jīng)三七日,漸為血肉之位。四、健南位Ghana,譯言堅肉,凝厚,肉團。經(jīng)四七日,漸至肉堅之位。五、缽羅奢祛位Pras/a%kha,譯曰支節(jié),形位,五支。經(jīng)五七日,漸具六根之位。于是乎出生也。見俱舍論九,同光記九。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人在母胎發(fā)育之間分為五位。(參見:五位)
五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種種之五位。
【佛學常見辭匯】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yīng)行法、無為法。2。唯識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曹洞五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洞山良價禪師為廣接上中下之三根而開五位。其法借易之卦爻而來。先以陰陽之爻如圖相對。(-)正也,體也,君也,空也,真也,理也,黑也(--)偏也,用也,臣也,色也,俗也,事也,白也。取離卦回互疊變之而為五位。先言變疊之次第,則離卦如,第一重之,則為重離卦,第二取重離卦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則為中孚卦,第三取中孚卦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則為大過卦,更取其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則還于前之重離卦,故三變而止。寶鏡三昧謂之「疊而為三。」次取單離以其中爻回于下,則為巽卦,以中爻回于上,則為兌卦,依之而成前后之五卦。寶鏡三昧謂之「變盡成五?!挂源宋遑耘凶C修之淺深,名為功勛之五位,示理事之交涉,名為君臣之五位。功勛之五位,為洞山之本意,君臣之五位。為曹山之發(fā)明。又由卦爻之形而圖黑白之五位。是亦洞山之發(fā)明:第一正中偏,正者、體也、空也、理也、偏者、用也、色也、事也、正中之偏者,正位之體處,具偏用事相之位也。是能具為體,所具為用,故以能具之體,定為君位。是君臣五位之君位也。學者始認體具之用,理中之事,作有為修行之位,為功勛五位之第一位,配于大乘之階位,則與地前三賢之位相當。第二偏中正,是偏位之用具正位之體之位也。因之以能具之用定為臣位。即君臣五位之臣位也。在修行上論之則為正認事具之理用中之體,達于諸法皆空真如平等之理之位,即大乘之見道也。第三正中來,是有為之諸法如理,隨緣,如性緣起者。即君視臣之位也。學者于此,如理修事,如性作行,是與法身菩薩由初地至七地之有功用修道相當者。第四偏中至(一本作兼中至林間錄以之為大謬),是事用全契于體,歸于無為者,即臣向君之位也。學者于此終日修而離修念,終夜用而不見功用,即由八地至十地之無功用修道位也。第五兼中到,是體用兼到,事理并行者。即君臣合體之位,而最上至極之佛果也。已上就法而論事理之回互,為君臣之五位,就修行上而判淺深,為功勛之五位。五燈會元曹山章曰:「僧問五位君臣旨訣。師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yīng)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凈,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辨明。君為正位,臣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兼帶者言兼中到之一位。白隱之五家要語曰:「卻怪大圓鏡智光黑如漆,此道正中偏一位,于此入偏中正一位修寶鏡三昧多時,果證得平等性智初入理事無礙法界境致,行者以此不為足,親入正中來一位依兼中至真修,獲得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最后到兼中到一位折合還歸炭里坐?!购诎字逑?,五燈會元以第四偏中至作○純白,第五兼中到造●純黑者非也(是由偏中至誤為兼中至而來),洞山之作有五位顯訣,五位逐位頌,功勛五位頌,曹山之作,有解釋洞山五位顯訣,五位旨訣,黑白五相偈。
五位三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五種三昧:一、世間三昧,有漏之四禪八定也。二、聲聞三昧,四諦之法也。三、緣覺三昧,十二因緣之法也。四、菩薩三味,六度萬行之法也。五、佛三昧,一佛乘之法也。五種三昧即為五乘,是胎藏界三重曼荼羅之總體,如來秘密加持之法門也。故各修其法而與理相應(yīng),則皆得到于佛地。大日經(jīng)疏七曰:「若更作深秘密釋者,如三重曼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廬遮那秘密加持,其與相應(yīng)者皆同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
五位君臣
【佛學大辭典】
(雜語)曹洞宗開祖洞山禪師之所設(shè)。以真理立為正位,以事物立為偏位,其偏正二位作交互,以質(zhì)學者之修證。曹山嗣洞山譬之于君(正位)、臣(偏位)之二位,而闡明其理者。是洞宗之秘要也。見五位附錄。
五位無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無想天無心,外道生于色界四禪天之無想天,五百大劫間受無心果報之位也。二,無想定無心,外道為生于無想天而修無相定之位也。三,滅界定無心,是俱解脫之阿羅漢,欣樂涅槃妙寂所入之無心定之位也。以七日為最極。四,極睡眠無心,在極睡眠而一時六識不修行之位也。五,極悶絕無心,是逼于打傷病苦等而一時氣絕失心之位也。此無心為于一期相續(xù)之身上論者,故不言死生位之二無心,且末那,阿賴耶,之二識,恒時相續(xù)而無斷絕無心之時,故不言之。但于六識論之。見百法問答鈔三。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唯識論)
無心,謂無分別識心也。非全無心,但分別識心不行,故言五位無心也。
〔一、睡眠〕,謂眾生睡眠之時,六識昏昧,不能見聞覺知,是名睡眠無心。(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
〔二、悶絕〕,謂諸眾生,驚倒悶絕,六識昏昧,見聞覺知,一時頓息,是名悶絕無心。
〔三、無想定〕,無想定者,即色界無想天所修之定也。謂修無想定時,身心俱滅,念慮灰凝,諸想不起,是名無想定無心。
〔四、無想報〕,謂因中厭生滅心,習無想定,故感報生無想天,經(jīng)五百劫,心想不行,是名無想報無心。(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五、滅盡定〕,謂入此定時,一切受領(lǐng)思想之心,一時滅盡,都無見聞覺知,出入之息亦盡,是名滅盡定無心。
五位顯訣
【佛學大辭典】
(書名)洞山所作。顯五位之要訣。有曹山之解釋。見曹洞二師錄。
五品弟子位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天臺所立,圓教八位之第一。修觀行即五品之行之位也。是為外凡,故曰弟子。(參見:五品)
五品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法華經(jīng)分別功德品就如來滅后之弟子,說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圓教之八位,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圓教之六即位,為觀行即之位。天臺大師,現(xiàn)登此位云: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者。經(jīng)曰:「若聞是經(jīng)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心解相?!苟?、讀誦品,更讀誦法華而助觀解者。經(jīng)曰:「何況讀誦受持之者。」三、說法品,自說內(nèi)解而導利他人者。經(jīng)曰:「如來滅后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顾?、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觀心者。經(jīng)曰:「況復有人,能持是經(jīng),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刮?、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行轉(zhuǎn)勝者。經(jīng)曰:「復能清凈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問難。」見四教儀注下,三藏法數(shù)二十。
【佛學常見辭匯】
指圓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的人;二、讀誦品,讀誦法華,及諸大乘經(jīng),而助觀解的人;三、講說品,將所見解的佛法說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觀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觀行轉(zhuǎn)勝的人。十住以上,稱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為別于十信內(nèi)凡,故稱外凡。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文句)
品者,次序之義。謂于圓教外凡位中而有淺深次序之別,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隨喜品〕,隨喜者,隨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謂佛轉(zhuǎn)法輪,眾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隨喜品。經(jīng)云:若聞是經(jīng)而不毀訾,起隨喜心。是也。
〔二、讀誦品〕,看文曰讀,背文曰誦。謂內(nèi)修圓觀,更加讀誦,如膏助火,心觀益明,是名讀誦品。經(jīng)云: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是也。
〔三、說法品〕(亦名解說品),說法者,宣傳圣言也。謂由讀誦故,內(nèi)解轉(zhuǎn)勝,而復外資講說,導利于人,化功歸己,心倍勝前,是名說法品。經(jīng)云: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是也。(化功歸己者,謂以說法,廣濟于他,其功則歸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謂前觀心雖熟,未遑涉事。今正觀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觀心,是名兼行六度。經(jīng)云:況復有人,能持是經(jīng),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謂圓觀稍熟,事理將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心無礙,轉(zhuǎn)勝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經(jīng)云:若人讀誦,為他人說,復能清凈持戒等。是也。
五停心觀位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七賢位之第一。修五停心觀法之位。
不覺現(xiàn)行位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地中之前二地也。此位雖為圣者之位,然仍自然任運而起煩惱,故有此名。
六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十信位,二、十住位,三、十回向位,四、十地位,五、等覺位,六、佛地位也。舊譯之華嚴經(jīng),說此六位。新經(jīng)立等覺位而為七位。見十住心廣名目五。
【佛學常見辭匯】
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佛地位。
六根清凈位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于天臺所立別教五十二位之階位,十信之位也,于圓教六即之階位,相似即之位也。斷見修二惑得六根之清凈,與藏通二教之佛相齊。四教儀曰:「六根清凈位,即是十信也?!馆o行四曰:「能修四安樂行,一生得入六根凈。極大遲者不出三生,若為名聞利養(yǎng),累劫不得?!?/div>
文殊三世果位
【佛學大辭典】
(雜語)文殊雖為助釋迦之化,一時現(xiàn)菩薩之因位,然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為龍種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現(xiàn)在號為歡喜藏摩尼寶精佛,未來稱為普見佛。首楞嚴三昧經(jīng)下曰:「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中略)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過于千佛國土,國號平等。(中略)龍種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度天人已入于涅槃。(中略)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智度論二十九曰:「如首楞嚴經(jīng)中,文殊師利自說,七十二億反作一緣覺,而般涅槃,又現(xiàn)作佛,號龍種尊?!剐牡赜^經(jīng)三曰:「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為菩薩戒和上,龍種凈智尊王佛當為凈戒阿阇梨,未來導師彌勒佛當為清凈教授師?!蛊兴_瓔珞經(jīng)四曰:「過去無數(shù)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中略)佛世尊,剎號空寂,正于此處成無上等正覺。(中略)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菩薩處胎經(jīng)文殊身變化品曰:「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凈無增減,我欲現(xiàn)佛身,二尊不并立,此界現(xiàn)受教。(中略)佛剎名無礙,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梗ㄒ焉线^去之佛名)。央崛摩羅經(jīng)四曰:「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世教化。(中略)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箤毞e經(jīng)六十曰:「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
內(nèi)凡位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七方便位中四善根位之稱。所謂軟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