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9詞典 3分類詞匯 6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佛珠  拼音:fó zhū
一種佛教法器。參見「念珠」條。
《國語辭典》:老虎掛念佛珠(老虎掛念佛珠)  拼音:lǎo hǔ guà niàn fó zhū
(歇后語)假慈悲。老虎是兇狠的動物,掛上象徵慈悲的佛珠。比喻人為達目的,而裝出慈悲、善良的偽象。如:「你中風了,他還對你這么好,其實是老虎掛念佛珠──假慈悲,想著你的財產(chǎn)罷了!」
《漢語大詞典》:念佛珠
見“ 念珠 ”。
《國語辭典》:念珠  拼音:niàn zhū
一種佛教法器。佛教徒在念佛、誦經(jīng)、持咒時用來計數(shù)的圈串。通常以菩提子或?qū)⑾隳局瞥尚A粒,串成一圈,也有琥珀、水晶、玉石的制品。粒數(shù)有十四顆、十八顆、二十一顆、二十七顆、三十六顆、四十二顆、五十四顆、一百零八顆和一千零八十顆之分。《舊唐書。卷一八四?;鹿倭袀鳌@钶o國》:「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四:「因為潘將軍失卻玉念珠,無處訪尋,卻是他與朋儕作戲,取來掛在慈恩寺塔院相輪上面?!挂卜Q為「佛珠」、「數(shù)珠」、「數(shù)珠兒」。
《漢語大詞典》:摩尼
(1).指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創(chuàng)立的宗教。其教宣揚光明與黑暗對立,為善惡本原。 摩尼 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稱明教、明尊教。傳入 中國 的時間有不同說法。 唐 武后 延載 元年, 波斯 人 拂多誕 持《二宗經(jīng)》來朝, 唐 代宗 大歷 三年在 長安 建摩尼寺,賜額 大云光明寺 。其教多在 長安 、 洛陽 及西域商人中流行。 唐 人亦稱其教徒為摩尼。舊唐書·回紇傳:“五月, 迴鶻 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鴻臚寺安置?!?span id="z7c6ifx" class="book">《新唐書·回鶻傳上》:“ 元和 初,再朝獻,始以摩尼至?!?br />(2).梵語寶珠的譯音。也作“末尼”。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摩尼不宵朗,則無別於磧礫。” 唐 顏真卿 《撫州戒壇記》:“嚴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金 雷淵 《濟南珍珠泉》詩:“輕明疑夜光,潔白真摩尼?!?明 唐寅 《金粉福地賦》:“三重銀戶,入九曲之摩尼。”
(3).泛指佛珠。 清 趙翼 《村舍即事》詩:“床無阿堵煩人舉,手有摩尼誦佛持?!?br />(4).水竇。百喻經(jīng)·水竇喻:“婦語人言:我夫已覺,更無出處。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竇名為摩尼,欲令其人從水竇出?!?/div>
《漢語大詞典》:如意珠
(1).佛珠。梵語“真多摩尼”的意譯。相傳用佛舍利(佛骨)制成。《智度論》:“此寶珠名如意,無有定色,清徹微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xiàn),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欲,盡能與之?!?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12355'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永嘉真覺大師》:“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明 徐士俊 《春波影》第二出:“彼冥曹姻緣簿,非吾如意珠,徒供羣口畫描耳。”
(2).道教的還丹。云笈七籤卷七二:“夫還丹者……或號如意珠。”參見“ 還丹 ”。
《國語辭典》:還丹(還丹)  拼音:huán dān
道家煉丹,將丹砂燒成水銀,積久又還原成丹砂,循還變化,稱為「還丹」。見《抱樸子。內(nèi)篇。金丹》。
《漢語大詞典》:素珠
(1).珍珠。亦借指白色的珠狀物。《藝文類聚》卷八二引 晉 夏侯湛 《芙蓉賦》:“纓以金牙,點以素珠。”
(2).佛珠。《金瓶梅詞話》第九三回:“無事在家門首施藥救人,拈素珠念佛。”
《漢語大詞典》:金剛堅(金剛堅)
佛珠。傳說有毒能消毒,有熱能除熱,并能使怨家親善。又名如意珠。雜寶藏經(jīng)卷七:“有一婆羅門,善別如意珠。持一如意珠,從 南天竺 至 東天竺 ,遍諸國土,無能別者……佛言:‘此珠磨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div>
《漢語大詞典》:香瓔(香瓔)
即瓔珞。貫串珠玉而成的裝飾品。俗稱佛珠或念珠。法苑珠林卷一○九:“ 波斯匿王 欲賞 末利夫人 香瓔。”
《漢語大詞典》:額珠(額珠)
即念珠。佛珠有定數(shù),故稱。 唐 獨孤及 《詣開悟禪師問心法次第寄韓郎中》詩:“得知身垢妄,始喜額珠完。欲識真如理,君嘗法味看。”參見“ 念珠 ”。
《國語辭典》:念珠  拼音:niàn zhū
一種佛教法器。佛教徒在念佛、誦經(jīng)、持咒時用來計數(shù)的圈串。通常以菩提子或?qū)⑾隳局瞥尚A粒,串成一圈,也有琥珀、水晶、玉石的制品。粒數(shù)有十四顆、十八顆、二十一顆、二十七顆、三十六顆、四十二顆、五十四顆、一百零八顆和一千零八十顆之分?!杜f唐書。卷一八四。宦官列傳。李輔國》:「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因為潘將軍失卻玉念珠,無處訪尋,卻是他與朋儕作戲,取來掛在慈恩寺塔院相輪上面。」也稱為「佛珠」、「數(shù)珠」、「數(shù)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