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252
典故
1
詞典
6
分類詞匯
243
其它
2
共243,分17頁顯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
3
4
5
下一頁
分類詞匯
鼓鼙
白羽
居中
角聲
軍政
校尉
旗鼓
旌旄
軍聲
三聲
政教
徽章
軍將
參議
悲笳
《國語辭典》:
鼓鼙
拼音:
gǔ pí
軍中常用的樂器。《禮記。樂記》:「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购蠖嘟柚杠娛隆L?。
劉長卿
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詩:「萬里辭家事鼓鼙,金陵驛路楚云西?!?/div>
分類:
征戰(zhàn)
軍中
樂器
大鼓
小鼓
《國語辭典》:
白羽
拼音:
bái yǔ
1.白色的羽毛。《孟子。告子上》:「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歟?」
2.用白色羽毛裝飾的旗子。《呂氏春秋。不茍論。不茍》:「武王左釋白羽,右釋黃鉞,勉而自為系?!?br />3.箭。南朝宋。
鮑照
〈
擬古
〉詩三首之一:「留我一白羽,將以分虎竹?!?br />4.白色的羽毛扇。唐。
張巡
〈
守睢陽作
〉詩:「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div>
分類:
白羽
古邑名
白色
白色羽毛
羽扇
羽箭
軍中
羽毛
士兵
中主
主帥
鳥
河南
指揮
征調(diào)
軍隊
文書
郭璞
《國語辭典》:
居中
拼音:
jū zhōng
1.處于兩者之間。如:「這件爭端,經(jīng)過他居中調(diào)停,雙方已握手言和了。」
2.不偏不倚?!犊鬃蛹艺Z。卷八。辯樂解》:「君子之音,溫柔居中?!?/div>
分類:
位置
居官
居間
軍中
適中
正中
不偏不倚
范圍
中間
《漢語大詞典》:
角聲(角聲)
畫角之聲。古代軍中吹角以為昏明之節(jié)。
《
晉書·王羲之傳
》
:“ 述 ( 王述 )每聞角聲,謂 羲之 當候己,輒灑掃而待之?!?唐
李賀
《雁門太守行》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姚雪垠
《李自成》
第二卷第十一章:“廟門外一通角聲吹動,全體用飯;二通角聲吹動,我親到寨上察看?!?br />五聲之一。
《
管子·幼官
》
:“君服青色,味酸味,聽角聲。”
《
宋書·樂志一
》
:“宮聲正方而好義,角聲堅齊而率禮?!?清
錢謙益
《〈施愚山詩集〉序》
:“兵興以來,海內(nèi)之詩彌盛,要皆角聲多宮聲寡,陰律多陽律寡。”
分類:
角聲
畫角
五聲
軍中
吹角
《國語辭典》:
軍政(軍政)
拼音:
jūn zhèng
1.軍事政務(wù)。包括軍隊的建立,動員或復(fù)員的指導(dǎo),軍事編制、管制與徵用徵購的實施,以及員額、軍事預(yù)算與裝備的獲得等。
2.軍界與政界。
分類:
軍中
政教
政界
軍隊
武官
政事
政府
定期
期考
考核
為軍
軍政
《國語辭典》:
校尉
拼音:
jiào wèi
職官名。漢時始有此官,職位略次于將軍的武官。隋唐以后地位逐漸降低。
分類:
校尉
軍職
起義
義軍
軍中
《國語辭典》:
旗鼓
拼音:
qí gǔ
1.旗與鼓。軍隊中用以壯軍威或發(fā)號令的器具?!蹲髠?。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埂稘h書。卷五四。李廣傳》:「力戰(zhàn),奪左賢王旗鼓。」
2.使槍棍的架式?!端疂G傳》第二回:「去槍架上拿了一條棒在手里,來到空地上,使個旗鼓?!埂肚迤缴教迷挶尽顪財r路虎傳》:「員外道:『使旗來?!粭罟偃耸沽藗€旗鼓。」
分類:
武術(shù)
指首
首領(lǐng)
棍棒
典型
軍中
架式
中指
指揮
戰(zhàn)斗
用具
《國語辭典》:
旌旄
拼音:
jīng máo
1.用來指揮軍隊的旗幟。唐。
李頻
陜府上姚中丞
詩:「關(guān)東領(lǐng)藩鎮(zhèn),闕下授旌旄?!姑鳌j懯懒段髋_記》第一折:「牢騷,刁斗宵嚴,羽書傍午,霜風破裂旌旄。」
2.借指官兵、軍隊。唐。
杜甫
〈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
〉:「秦山當警蹕,漢苑入旌旄。」
分類:
軍中
旗幟
官兵
指揮
旗子
《漢語大詞典》:
軍聲(軍聲)
(1).軍樂。
《
周禮·春官·大師
》
:“大師,執(zhí)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兇。”
《文選·張衡〈東京賦〉》
:“次和樹表,司鐸授鉦,坐作進退,節(jié)以軍聲。” 薛綜 注:“言聲中進退,取鐘鼓旌之節(jié)?!?br />(2).軍隊的聲威、聲勢。 唐
鄭吉
《楚州修城南門記》
:“以嚴教令,以壯都鄙,以張軍聲。” 明
吳騏
《感時書事寄計子山陸孝曾》
詩:“廟略慙 靈武 ,軍聲謝朔方?!?郭希仁
《從戎紀略》
:“及大軍回省, 云山 及 邱彥彪 已至 乾州 ,軍聲復(fù)振,而 萬炳南 屢書告急?!?br />(3).軍中的喧鬧之聲。 唐
趙嘏
《錢塘》
詩殘句:“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清
方文
《泊紫沙洲》
詩:“醉餘一覺纔安枕,又聽軍聲四面譁。”
分類:
軍隊
軍樂
軍中
喧鬧
聲威
聲勢
《國語辭典》:
三聲(三聲)
拼音:
sān shēng
1.連續(xù)發(fā)聲三次。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顾?。
華岳
田家
詩:「雞鳴三聲天欲明,安排飯碗與茶瓶?!?br />2.指店員的迎客聲、接待聲和送客聲。
分類:
軍中
傳令
金鼓
《國語辭典》:
政教
拼音:
zhèng jiào
1.政治與教化?!妒酚?。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內(nèi)脩政教,外應(yīng)諸侯,十五年。」《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大家習學(xué)禮樂,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br />2.政治與宗教。如歐洲歷史上有「政教沖突時代」。
分類:
政教
政權(quán)
政治
軍中
權(quán)與
中號
教化
號令
《國語辭典》:
政教合一
拼音:
zhèng jiào hé yī
統(tǒng)理政治與宗教兩權(quán)的政治制度。如中國大陸的西藏及歐洲中世紀的天主教均采此制。
分類:
政權(quán)
權(quán)與
一體
政治
治制
制度
奴隸
制國
國家
同時
國教
教主
帝王
《國語辭典》:
徽章
拼音:
huī zhāng
佩戴在身上用以識別身分、職業(yè)、階級的標志,大多以金屬制成。如:「童軍徽章」、「紀念徽章」。
分類:
徽章
美好
標志
衙署
詩篇
封贈
佩戴
尊崇
軍中
旗號
身上
策命
中將
旗幡
識別
別部
部曲
《漢語大詞典》:
軍將(軍將)
(1).軍中的主將。
《周禮·夏官·序官》
:“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span id="wwgr0sy" class="book">《
詩·小雅·瞻彼洛矣
》“韎韐有奭,以作六師” 漢 鄭玄 箋:“時有征伐之事,天子以其賢,任為軍將,使代卿士,將六軍而出。”
(2).山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七·常州府》
:“ 軍將山 ,縣西南四十里。 南唐 時,屯兵於此,以備 吳越 ,因名?!?/div>
分類:
軍將
山名
軍中
主將
《國語辭典》:
參議(參議)
拼音:
cān yì
1.參與謀議。《后漢書。卷四○。班彪傳下》:「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埂端问贰>硪欢?。仁宗本紀四》:「乙亥,詔武臣知州軍,須與僚屬參議公事,毋專決。」
2.職官名。元朝中書省、明朝布政使司和通政使司、清朝各部及民初高級軍事機關(guān)都設(shè)參議。
3.今總統(tǒng)府、行政院、臺灣省政府等都設(shè)參議,多為遷調(diào)資深人員或位置閒散人才而設(shè),備咨詢、顧問之用,有時亦襄助處理實務(wù)。
分類:
參議
官名
參與
與謀
謀議
軍中
中書省
屬官
布政司
通政司
《國語辭典》:
悲笳
拼音:
bēi jiā
悲涼的笳聲。笳為古代軍中所吹的樂器,聲音悲壯,故稱為「悲笳」。三國魏。
曹丕
〈
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
〉:「清風夜起,悲笳微吟?!固?。
杜甫
〈
后出塞
〉詩:「悲笳數(shù)聲動,壯士慘不驕?!?/div>
分類:
悲涼
笳聲
軍中
中號
號角
悲壯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