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五分作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五支作法)
五支作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稱五分作法。謂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論式也。彌勒,無著,世親等古因明師所立,各家之論式,亦無一定。瑜伽師地論第十五,明五明處,其中于因明處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種者: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xiàn)量,七比量,八正教量。」顯揚圣教論亦全與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謂五支作法也。瑜伽師地論解辯因曰:「辯因者,謂為成就所立宗義,依所引喻同類異類現(xiàn)量比量及與正教,建立順益道理言論?!褂轴屢髟唬骸敢髡?,亦為成就所立宗義,引因所依諸馀世間串習共許易了之法,比況言論?!褂蛛S所有法望所馀法,相狀自體業(yè)用法門因果五種,展轉少分相似,名為同類。其五種少不相似,名為異類。聲無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辯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類),非所作如虛空(異類),即其例也。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第十六亦舉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為合,第五名為結,不立同類異類之別。是一種之新說也。彼論曰:「合者,為引所馀此種類義,令就此法正說理趣。謂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義,已復為成立馀此種類所成義故,遂引彼義令就此法,正說道理。是名合。結者,謂到究竟趣所有正說。由此道理,極善成就。是故此事決定無異。結會究竟是名結?!挂朗强芍谒暮现В谥苯铀⒅跓o關系。乃由前三支所成之義已成立,更為成立馀此類似所成之義,引彼義使之合者,第五結支為總結,由前三支所成立之義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義者。彼論舉一例,謂諸法無我(立宗),若于蘊施設四過可得故(玄因),如于現(xiàn)在施設過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顛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無(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蘊皆是無常乃至無我(結),即其義也。又世親如實論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與前二者有殊。彼論曰:「五分義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義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決定言。譬如有人言聲無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無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無常,是第三分。聲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聲無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墮負處?!雇獾滥嵋箤W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與如實論所說略同。
五分香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以香譬五分法身也。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
五分律
【佛學大辭典】
(書名)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之略名。五部律中彌沙塞部之律本也。
五分十支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相宗所依之論,無著所造之五大論與世親所造之十支論也。
五分法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以五種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謂如來口意三業(yè)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來之真心寂靜,離一切妄念,謂之定法身。三、慧,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法性,謂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脫,如來之心身,解脫一切系縛,謂之解脫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脫知見,知已實解脫,謂之解脫知見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總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則謂之五分法身。大乘義章二十本曰:「此五種分別為分,法是其軌則之義,此之五種成身之軌,故名為法。身者是體,此五佛體,故名為身。」行宗記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號。由慧斷惑,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jié)売浫略唬骸肝宸ǔ缮?,故名為分?!雇踅楦鹆暝掍浽唬骸肝宸址ㄉ?,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陰故。戒,超色陰;定,超受陰;慧,超想陰;解脫,超行陰;解脫知見,超識陰?!?br />【佛學常見辭匯】
以五種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yè),離一切的過失。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四、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系縛。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以五種之功德法而成身,謂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業(yè),離一切之過非,謂之戒法身。
二、定 息慮靜緣,離一切之妄念,謂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謂之慧法身。
四、解脫 正習俱斷,得盡智,謂之解脫法身。
五、解脫知見 了了覺照,得無生智,謂之解脫知見法身。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玄義釋簽)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齊;法者,戒定慧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諸法者,謂聚集色受想行識之法也。)
〔一、戒身〕,謂二乘因持無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無作戒者,不作意持,任運無犯,名無作戒也。)
〔二、定身〕,謂二乘因修無漏凈禪,得證此身,故名定身。(無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凈禪者,謂因修禪定,能斷諸漏,漏即三界煩惱,既無煩惱,心則清凈,故名無漏凈禪也。)
〔三、慧身〕,謂二乘因修無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無漏智慧者,即是觀十二因緣,及觀四諦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斷三界煩惱,出離有漏生死也。)
〔四、解脫身〕,解縛得脫,故名解脫。有二種:一者,有為解脫,謂以無漏智慧,斷有漏煩惱。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滅盡無馀,煩惱既盡,理本無為。由二種解脫,得證此身,故名解脫身。
〔五、解脫知見身〕,知以智知,見以眼見,謂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覺照了,當體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脫知見身。
密教之五分法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戒者,生佛不二六無礙之三昧耶戒也。定者,安住于生佛不二心之大決定心也?;壅?,自覺明了六大無礙之理之智慧也。解脫者,自悟明此理,而隔執(zhí)之縛忽然解脫之位也。解脫知見者,自明無隔執(zhí)之縛之知見也。見辨惑指南三標注。
五分戒本
【佛學大辭典】
(書名)彌沙塞五分戒本之略名。彌沙塞部五分律之戒經(jīng)也。
五義分通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南山之四分律宗所言。四分律之本位,雖為小乘,然與其馀之薩婆多律等異,有一分通于大乘者。求其義于本律,凡有五處。以此五處之義知分通大乘,謂之五義分通:一、沓婆厭無學,四分律三明十三僧殘之無根謗戒,其中有阿羅漢,名沓婆摩羅子。在靜處思惟,此身無常,生滅而不堅固,我今當以如何之方便,求牢固之法?今欲以我力供養(yǎng)于僧,為僧作力役。是厭無常生滅之三乘身,求菩薩之法,回心于大乘,修利他之行也。二、施生成佛道,四分僧戒本有回向文,其語曰:「我今說戒經(jīng),所說諸功德,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菇怨渤煞穑M是小乘?三、相召為佛子,四分律一有序,序中有「如是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語。蓋梵網(wǎng)經(jīng)所說大乘戒中雖呼僧眾為佛子,而小乘戒中常稱為比丘。然則今以佛子之稱呼召,其意在于大乘之佛道可知也。四、舍財用非重,此于懺悔舍墮罪時,先向僧眾舍出其所犯之財體(即如贓物者),而后行懺悔之法,僧眾一旦沒收其財物,懺悔后竣后,更以之還于本人也。然于本宗雖不還之于本人,而于僧中用之,亦惟結突吉羅之輕罪,不成偷盜之重罪。是因為懺悔之人,既誠心舍出,則彼之財物,非彼之所有也。是為以意業(yè)為主之大乘義。五、塵境非根境,謂色聲等之塵境為眼識等之所識知,而非眼根等之所曉了也。四分律十一釋小妄語戒中,有曰:「眼識能見,耳識能聞,鼻舌身識能觸,意識能知?!勾擞谛〕擞胁恐诹x有根見識見之爭,以根見為正義,今云眼識能見等者。為識見之義,即大乘之意也。以上來五義為分通大乘之證。出于業(yè)疏三下,濟緣記三下,資持記上三之一。
不思議境界分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不思議境界分之略名。
六分阿比曇
【佛學大辭典】
(書名)六足論之異名也。智度論二曰:「八乾度六分阿毗曇等從何處出?!?/div>
心用四分
【佛學大辭典】
(術語)心識之作用分四種,稱為四分。(參見:四分)
【佛學常見辭匯】
心識的作用有四種。(參見:四分)
四分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大判一經(jīng)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見三藏法數(shù)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識,八識之心王,心所,體雖各一,而分別所起之用,則有四分:一相分。是為心內所現(xiàn)之境,心者慮知之法,慮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時,心之自體自轉變,而現(xiàn)所慮所托之境,此名所慮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狀,心起時,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見分,見者見照。能緣為義,緣其所變相分之見照作用也,識之自體變相分,共起能緣之用,此名見分。三自證分,見分雖知相分,而見分不能自知見分,如刀不能自斬刀也,故別有知見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為識之自體分,彼見分非他物,即此自體緣外(相分)之用也,今自體自證知此自用之見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誰證知之,于是從自證分更起能緣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為誰,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為證之自體,則緣外之見分與緣內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見分與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緣內外之二用,體必能知用也,兼緣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貨物如相分,掌匱如見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婦。見分緣相分而不可緣自證分,猶如掌匱能差排貨物,而不能關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緣外之見分與內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匱與其婦,證自證分之緣自證分,如婦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師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護法菩薩之正義,乃立四分。起信論所說,業(yè)轉現(xiàn)之三識,如其次第,恰當于自證分,見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諸法無一不影現(xiàn)于相分中,但諸識之相分,影現(xiàn)之相不同耳,開示之則如圖。

【佛學常見辭匯】
唯識宗對于心境的關系,認為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xiàn)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xiàn)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神分心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儀式)修法會,為拂魔障,乞諸天善神之護衛(wèi),先誦心經(jīng),而為法施,謂之神分心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儀式)法會之初,為勸請神祇讀般若心經(jīng)一卷,以拂魔障。(參見:神分)
神分
【佛學大辭典】
(術語)說法明眼論曰:「若供養(yǎng)佛菩薩像,以開眼為始。若贊嘆法寶,以神分為初?!股穹终?。于法事之初,對于五類諸天兩神,誦般若心經(jīng)一卷也。是一以除卻惡魔邪鬼。一以請善神之擁護。其神分之文曰:「抑日來之間,降臨道場,所隨喜善根,天神地祇重奉法樂莊嚴,威光倍增。」次為總神分般若心經(jīng)一卷。明眼論曰:「問:何故神分唯用般若?答:雖可任用何經(jīng),然別指一經(jīng),此殊難定。其用般若經(jīng)者,實有深意,其深意謂第六天魔王,嘆三界眾生數(shù)滅,擬回種種方便,使眾生輪回六道,故人發(fā)善心修佛事,必出三界,出三界,必其數(shù)滅,以是在修佛事所,成其障礙。如來悲此事,于心經(jīng)說無眼耳鼻舌身意。說無色聲香味觸法。魔民聞此說時,深成禁忌,念言:佛陀說無六根六境六識,而佛是三達大圣,不妄語真人,如來說無十八界,我等欲妨障何物,作是念時,魔王三業(yè)柔和,退還本宮,此時善神歡喜,聽受法味,守護施主也?!?/div>
分別
【佛學大辭典】
(雜語)思量識別諸事理曰分別,是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為心心所之異名也。法華經(jīng)曰:「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拱l(fā)智論一曰:「法歸分別,圣歸涅槃?!钩蓪嵳撊唬骸阜w分別,真人歸滅。」唯識述記七末曰:「言分別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為自體故?!咕闵峁庥浂唬骸概抨^(Vibha%jya)名分別。」三界之心心所以虛妄之分別為自性,即妄于無我無法之上,而分別我法也,故稱之為分別之惑,斷此分別之惑,謂之無分別慧。慈恩寺傳七曰:「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jīng)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br />【佛學常見辭匯】
思量識別一切事理。
分別記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種記之一。
分別答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答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分別果報而答也。如梵志問佛云:人作身口意業(yè),受何果報?佛答言:若作苦業(yè),即受苦報;若作樂業(yè),即受樂報;若作不苦不樂業(yè),即受不苦不樂報,是名分別答。(梵語梵志,華言凈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