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分別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說受戒得?;蚍粗鴫櫿?,事佛有三輩不同,及支那國非法者多事等?!居帧堪㈦y分別經(jīng)之略名。
分別識
【佛學大辭典】
(術語)第六意識也。大藏法數(shù)曰:「于六塵等種種諸境而起分別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識傳送,第六意識能起分別,故名分別識也。」又曰:「分別識即第六意識,謂于顯識中分別五塵好惡等相,故名分別識?!?br />【佛學常見辭匯】
即第六意識,因第六意識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境界而起分別。
【三藏法數(shù)】
分別識,即第六意識,謂于顯識中分別五塵好惡等相,故名分別識。(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三藏法數(shù)】
分別識者,謂于六塵等種種諸境而起分別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識,傳送第六意識,能起分別,故名分別識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梵語末那,華言意,謂能分別思量也。)
分別變
【佛學大辭典】
(術語)心識所變之境,有因緣變分別變二種。(參見:二變)
分別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分別有為事相之智也,在佛為后得之權智,在凡夫為虛妄之計度。離此虛妄之計度與真理冥符,是曰無分別智,即佛之根本實智也。
【佛學常見辭匯】
分別有為事相的智,在佛為后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而與真理冥合,則名為無分別智,亦即佛之根本實智。
分別起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切之惑,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一切之凡夫,依無始以來之熏習力與身俱生自然而起之諸惑,謂之俱生起。由邪師邪教邪思惟三緣而起之諸惑,謂之分別起。分別起易斷,故于最初頓斷之,即見惑是也,俱生起難斷,故至后漸斷之,即思惑是也。
【佛學常見辭匯】
一切惑障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分別起是由邪師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環(huán)境所養(yǎng)成的障惑,俱生起則是與前六識或七識俱起,而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別起就是見惑,易斷,俱生起就是思惑,難斷。
分別事識
【佛學大辭典】
(術語)楞伽經(jīng)所說三識之一。八識中除阿賴耶識,為其他末那等七識之總稱,以對種種之境,而起虛妄分別故也,對真識則云事識。楞伽經(jīng)一曰:「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xiàn)識、分別事識?!蛊鹦耪撛唬骸敢乐T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zhí),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同義記中末曰:「又能分別去來內外種種事相故,彼說為分別事識也?!褂值诎俗R十八名之第十五名也。以第八阿賴耶識為生一切分別事識之根本故也。唯識了義燈四本曰:「十五名識,無相論云:分別事識也?!?/div>
分別說三
【佛學大辭典】
(雜語)為鈍根之人降一乘教,而分別為三乘,使各自適于根機而說也。
分別說部
【佛學大辭典】
(流派)Vibhajyava%dinah!,部計名。此部所說有是有非,須能分別簡擇,故名分別說部。是非小乘二十部等之部計,乃論者假定之名也。俱舍光記二十曰:「說非盡理,半是半非,更須分別,故名分別說部,梵云毗婆阇縛地。毗婆阇名分別,縛地名部,舊云毗婆阇婆提者訛也?!?/div>
分別功德品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法華經(jīng)二十八品中第十七品之名。佛于前品說本門之法華,一會之大眾,聞之得種種之功德利益,分別功德品者,即分別其功德之淺深不同也。
分別功德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分別功德論之異名。
分別功德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三卷,失譯人名。釋增一阿含經(jīng)序品中之偈及念佛等十種之一法,次釋各弟子品稱為第一之因緣。
分別緣生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趙宋法天譯。說十二緣生之法。
分別布施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趙宋施護譯。為中阿含瞿曇彌經(jīng)之別譯。
分別圣位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圣位修證法門經(jīng)之略名。
分別相似過類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四過之一。謂立者之論法為同品者,敵者強以為異品而攻擊之之過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