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紇那(紇那)
踏曲的和聲。 唐 劉禹錫 《紇那曲》:“ 周郎 一回顧,聽唱紇那聲?!?唐 劉禹錫 《夔州竹枝詞》之二:“今朝北客思歸去,廻入紇那披緑羅。”
分類:和聲
《漢語大詞典》:唱喁
應和聲。莊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成玄英 疏:“于、喁,皆是風吹樹動前后相隨之聲也。”參見“ 唱于 ”。
分類:應和和聲
《漢語大詞典》:唱于
語出莊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成玄英 疏:“于、喁,皆是風吹樹動前后相隨之聲也?!焙蟊扔髌饚ьI(lǐng)或倡導作用。 清 錢謙益 《吳中名賢表揚續(xù)議》:“諸公以名行顯聞, 世偉 居其前為唱于焉。” 清 姚鼐 《題外甥馬器之長夏校經(jīng)圖》詩:“從風道后學,才杰實唱于?!?/div>
《漢語大詞典》:秩望
(1).官位和聲望。 清 薛福成 《上張尚書論援護朝鮮機宜書》:“ 日本 外務(wù)卿 井上馨 ,素饒謀略,秩望較崇,有便宜行事之權(quán)?!?br />(2).猶望祭,遠祭。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日月海岳猶有朝夕之禮,秩望之義,況佛之道眾高者,窮神於生表中者,受身於妙生下則免夫三趣乎!”
《漢語大詞典》:采蓮子(采蓮子)
唐 教坊曲名,為七言四句帶有和聲的聲詩。后用為詞牌。
《漢語大詞典》:形響(形響)
形跡和聲音。紅樓夢第一○二回:“本家眾人都道拿住妖怪,爭著要看,及到跟前,并不見有什么形響。”
《漢語大詞典》:功譽(功譽)
功績和聲譽。后漢書·陳龜傳:“大將軍 梁冀 與 龜 素有隙,譖其沮毀國威,挑取功譽,不為 胡 虜所畏?!?span id="woyhl2f" class="book">《晉書·樂廣傳》:“ 廣 所在為政,無當時功譽,然每去職,遺愛為人所思?!?/div>
《漢語大詞典》:望譽(望譽)
名望和聲譽。 李大釗 《桑西門的歷史思想》五:“那樣一個組織,將以增進各方面的進步;在科學則以協(xié)力,在產(chǎn)業(yè)則以望譽,在藝術(shù)亦然,因為藝術(shù)家將求所以表現(xiàn)他們自己時代的理想與情感?!?/div>
《漢語大詞典》:纏聲(纏聲)
樂調(diào)中重迭的和聲。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古樂府皆有聲有詞,連屬書之,如曰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今管絃之中纏聲,亦其遺法也。” 清 洪升 《長生殿·舞盤》:“至《羽衣》三疊,名曰飾奏。一聲一字,都將舞態(tài)含藏。其間有慢聲,有纏聲?!?/div>
《國語辭典》:反紐(反紐)  拼音:fǎn niǔ
音韻學上指反切與聲紐。唐代和尚神珙類聚雙聲之字,同四聲、疊韻結(jié)合起來,作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用來解釋反切的方法。
《國語辭典》:反切  拼音:fǎn qiè
古人切語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韻;上字以定清濁,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東,德紅切」、「反,甫晚切」。
《漢語大詞典》:肩項(肩項)
猶項背。常喻前人的事跡和聲望。 清 葉燮 原詩·外篇下:“ 左思 、 鮑照 次之, 思 與 照 亦各自開生面,餘子不能望其肩項?!?/div>
《國語辭典》:放電(放電)  拼音:fàng diàn
1.將電容器的兩端接以其他的線路,使其儲存的能量釋放。
2.比喻像釋放電流一樣,以眼目傳情,散發(fā)魅力。如:「他天生有一雙會放電的眼睛,交女朋友無往不利?!?/div>
《漢語大詞典》:竹肉絲(竹肉絲)
泛指器樂和聲樂。竹,管樂;肉,聲樂;絲,弦樂。 清 黃燮清 《吳江嫗》詩:“清歌侑豪酌,韻以竹肉絲?!?/div>
《國語辭典》:頭面人物(頭面人物)  拼音:tóu miàn rén wù
社會上有權(quán)勢、有名氣的人物。如:「我們?nèi)遣黄疬@種頭面人物?!?/div>
《漢語大詞典》:一倡一和
(1).《詩·鄭風·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謂一個先唱,一個和聲,形容兩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兩人相互配合,彼此呼應。倡,亦作“ 唱 ”。 元 耶律楚材 《糠孽教民十無益論序》:“予不辨則成市虎矣。不獨成市虎,抑恐 崔浩 、 李德裕 之徒,一唱一和撼搖佛教,為患不淺。”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自此一倡一和,漸漸情熟,往來不絶?!?蔣子龍 《一個女工程師的自述》:“他們倆在任何場合都是這么一唱一和,一搭一檔,配合默契。”
(2).謂鳴聲相呼應。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六:“天上銀河閃亮著。遠遠近近,蟋蟀和蟈蟈一唱一和地鳴叫?!?/div>
《國語辭典》:信譽(信譽)  拼音:xìn yù
1.信用和名譽。如:「她做生意講求信譽,所以有很多人樂意和她交易往來?!?br />2.誠實守信的聲譽。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信譽顯而然諾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