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維基
張綱(1421年—1478年),字大振,長清人。張綱為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進士,任監(jiān)察御史,洗刷不少冤情。成化二年(1466年)為江西按察副使,歷官左僉都御史,有德政,荒年救人無數(shù),人稱“一路青天”。晚年患有風(fēng)疾,上疏辭歸故里,不久病逝。

人物簡介

維基
王鐸(1442年—?),字大振,岷州衛(wèi)軍籍陜西延安府保安縣人。成化七年(1471年)辛卯科陜西鄉(xiāng)試第五十名舉人,二十三年(1487年)中式丁未科會試第一百七十九名,三甲第七十四名進士。歷官四川馬湖府知府,正德三年(1508年)十二月升四川左參政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南安陽人,字大振。少給役至縣,知縣驚其貌,使就學(xué)。成化八年尚廣德公主。二十二年,奉命統(tǒng)禁兵,日介胄,升殿侍衛(wèi)。正德初,以不附劉瑾,被譖罷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鳳陽府定遠人,字大振。正德六年進士。為歷城知縣,清直有治績。嘉靖初擢御史。上疏彈劾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張佐蒙蔽罪,被杖戍邊,居戍所十四年,后赦還。
維基
余翱,字大振,直隸鳳陽府定遠縣(今安徽省定遠縣)人,匠籍。正德辛未進士,嘉靖初年官監(jiān)察御史,因大禮議事件戍邊。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七名,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進士。嘉靖二年(1523年),升為監(jiān)察御史,曾經(jīng)彈劾司禮太監(jiān)張佐。次年,因大禮議事件,與王時柯等被貶戍邊。十四年后,釋放歸還。明穆宗繼位后,兩人均追復(fù)官職。
饒大振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寧國府旌德人。工畫山水、人物。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
魏大振,字伯起,平越人。
張大振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24 【介紹】: 清陜西長安人。行伍出身。乾隆間參與鎮(zhèn)壓甘肅石峰堡回民及臺灣林爽文,嘉慶間鎮(zhèn)壓川楚白蓮教及河南天理教,累官直隸正定鎮(zhèn)總兵。
《國語辭典》:大振  拼音:dà zhèn
大大地振作。《三國演義》第一七回:「于是大小將士無不向前,軍威大振?!?/div>
《漢語大詞典》:聲譽大振
聲望、名譽大大提高。例如:一曲使他聲譽大振,舉國公認(rèn)。
《漢語大詞典》:隆振
大振。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齒筭延長,聲價隆振?!?張銑 注:“言長命而聲價盛振?!?/div>
分類:大振
《漢語大詞典》:鴻振(鴻振)
大振;雄振。 唐 符載 《蘄州新城門頌》:“遭時而發(fā),鴻振芳名,我有貞石,不追不琢?!?/div>
分類:大振
《漢語大詞典》:龍騫(龍騫)
如龍之騰舉。言其威勢大振。南齊書·高帝紀(jì)上:“公鳳舉四維,龍騫八表,威靈所振,異域同文?!?明 夏完淳 《大哀賦》:“若乃天南鼎定, 浙 右龍騫?!?/div>
《漢語大詞典》:基頻
自由振蕩系統(tǒng)的最低振蕩頻率
復(fù)合波中的最低頻率
復(fù)合振動或波形(如聲波)的諧波成分,它具有最低頻率,且通常具有最大振幅——亦稱“基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