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寇鳧(寇鳧)
野鴨的一種。《方言》第一“凡物盛多謂之寇” 晉 郭璞 注:“今 江 東有小鳧,其多者無數(shù),俗謂之寇鳧?!?清 劉大櫆 《吳節(jié)婦傳論》:“利祿之中人深矣,自中朝士大夫於持權(quán)秉勢之地,疾趨如寇鳧,常甘心毀名節(jié)蒙恥辱以求之。”
分類:野鴨郭璞
《漢語大詞典》:寇烽
古時(shí)報(bào)警烽火之一。墨子·雜守:“寇烽、驚烽、亂烽,傳火以次應(yīng)之,至主國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div>
《國語辭典》:寇謙之(寇謙之)  拼音:kòu qiān zhī
人名。(西元365~448)字輔之,北魏昌平人。學(xué)仙道,隱于松陽。太武帝詔玉闕,為其建天師道場,定道教為國教,并對佛教采取彈壓政策。謙之以老子為教主,張道陵為大宗,道教之名由此始。
《駢字類編》:原寇
魏志鐘毓傳: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可以納原寇,不必縱吳漢于江關(guān),聘韓信于井陘也。
《駢字類編》:紅寇(紅寇)
輟耕錄:中原紅寇未起時(shí),花山賊三十六人,內(nèi)一婦女尤勇健。
《漢語大詞典》:暴寇
強(qiáng)暴的敵人。吳子·應(yīng)變:“暴寇卒來,掠吾田野,取吾牛羊?!?/div>
《駢字類編》:前寇
北史邢巒傳:詔巒使持節(jié)假鎮(zhèn)南將軍都督南討諸軍事。中山王英南討三關(guān),亦次縣瓠,以后軍未至,前寇稍多,憚不敢進(jìn)。
《漢語大詞典》:躡寇(躡寇)
追擊敵寇。 唐 柳宗元 《為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陛下但嘉其排難,不省其由,列為上公,命作元帥。及躡寇 滑 汭,頓軍 咸陽 ?!?/div>
分類:追擊敵寇
《漢語大詞典》:寇沒
猶攻陷,攻占。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下:“ 潁川 盜賊寇沒屬縣, 河?xùn)| 守守兵亦叛,京師騷動?!?/div>
分類:攻陷攻占
《韻府拾遺 宥韻》:準(zhǔn)寇(準(zhǔn)寇)
魏書盧昶傳:量力準(zhǔn)寇。事恐不輕。
《漢語大詞典》:祅寇
猶盜寇。南史·王懿傳:“祅寇豕突,恃我遠(yuǎn)征,既聞凱入,將自奔散?!?/div>
分類:盜寇
《漢語大詞典》:犯寇
遭到侵犯。史記·蘇秦列傳:“夫 燕 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 趙 之為蔽其南也?!?span id="shlpcbg" class="book">《史記·蘇秦列傳》:“ 秦 趙 相斃,而王以全 燕 制其后,此 燕 之所以不犯寇也。”
分類:侵犯
《韻府拾遺 宥韻》:怠寇(怠寇)
左傳:季梁請下之,弗許而后戰(zhàn),所以怒我而怠寇也。
《韻府拾遺 宥韻》:睹寇(睹寇)
晉書劉琨傳:為并州刺史,在路上表曰:臣自涉州境,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攜老扶弱,不絕于路,動足遇掠,開目睹寇。
《漢語大詞典》:潛寇(潛寇)
暗中偷盜。三國志·蜀志·郤正傳:“ 齊 隸拊髀以濟(jì) 文 , 楚 客潛寇以保 荊 ?!?/div>
分類:暗中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