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臺州天臺人,字與言,號筠翁?;兆诖笥^三年進士。仕至湖州通判,尋棄官為僧。有《筠翁長短句》。
全宋詩
左譽,字與言,臨海(今屬浙江)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士,官終湖州通判(《嘉定赤城志》卷三三)。有《筠翁長短句》(《玉照新志》卷五),已佚。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三三二三
左譽,字與言,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大觀三年進士,官至湖州通判。紹興中棄官入空門。有《筠庵長短句》。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宋詩紀事》卷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臺州黃巖人,字經(jīng)臣,號委羽居士?;兆谡椭校栽娢拿?。有《委羽居士集》。
全宋詩
左緯,字經(jīng)臣,號委羽居士,黃巖(今屬浙江)人。約生于哲宗元祐初。早歲從事舉子業(yè),后以為此不足為學,棄去,終身未仕。詩學杜甫,重視“意理趣”三字(宋黃裳《委羽居士集》序)。與許景衡為忘年友,劉元禮、周行己皆兄事之。高宗建炎間尚在世。有《委羽居士集》,已佚。民國時,王棻輯有《委羽居士集》一卷。事見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缶曉姡悦駠S巖楊氏刊《臺州叢書》后集中所收輯本為底本。分別核對原出處并加注卷次,少數(shù)幾首不見出處原書的,則仍舊。新輯得集外斷句,附于卷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左知微,臨海(今屬浙江)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士(清康熙《臨??h志》卷五),官宣州教授。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全宋文·卷三九二二
左知微,號隱庵,臨海(今浙江臨海)人。重和元年進士,終宣州教授。見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5—1185 【介紹】: 金薊州人,字君錫,號善善道人。左淵子,以蔭補閣門祗候。官至右宣徽使。能詩,善篆隸,尤工大字。一時巖廟榜署多出其手。任職亦勤慎周密。
左圭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字禹錫,號古鄮山人。度宗咸淳間,輯叢書《百川學?!罚彩?,收書一百種。當時即經(jīng)刊板,流傳較廣,為中國叢書刻印之始。
全宋文·卷八二八七
左圭,字禹錫,號古鄮山人,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嘗輯古今雜說百馀種為《百川學?!罚檀鹃g刊行于世,其書今存。
左弘道 朝代:元末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一
弘道,字存翁,號竺隱,崇德梧桐鄉(xiāng)(今析桐鄉(xiāng))人。元末出家密印寺,住持杭之上天竺。洪武三年,被召赴京。十六年,授僧錄司左善世。二十四年,歸老。嘗奉旨同全室具庵箋注《楞嚴》等經(jīng)。永樂間,示寂。姚少師撰塔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永新人,字周器。正統(tǒng)七年進士。授御史,巡按山西。居官清勤恤民,卓有聲譽。御史練綱以敢言名,鼎則以善寫章奏著稱,京師有“左鼎手,練綱口”之語。官至廣東右參政、左僉都御史。
維基
左鼎(1409年—1458年),字周器,號立齊,江西吉安府永新縣懷忠鎮(zhèn)嶺上自然村人,民籍。明朝官員。進士出身。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壬戌科進士,次年都御史王文、吏部尚書王直考核選舉,授監(jiān)察御史,左鼎初赴任南京,后改北京,巡按山西。之后改視察賑災山東、河南饑荒。景泰四年(1453年),上疏勸精簡官員,得到景帝贊賞。之后擔任廣東右參政。明英宗發(fā)動奪門之變后,召為左僉都御史。再過一年后去世。
《駢字類編》:左氏
漢書藝文志:春秋左氏傳三十卷。又五行志:宣帝地節(jié)元年十二月癸亥晦,日有 食之,在營室十五度。五鳳元年十二月乙酉朔,日有食之,在婺女十度。四年四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在畢十九度。是為正月朔,慝未作左氏以,為重異士。又河間獻王德傳其學,舉六藝,立毛詩、左氏春秋博。
又司馬遷傳:贊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于大漢,其言秦漢詳矣。至于采經(jīng)摭傳,分散數(shù)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又翟方進傳:方進雖受谷梁,然好左氏傳。天文星歷 其左氏則國師劉歆,星歷則長安令田終術(shù)師也。又劉歆傳:初,左氏傳多古學,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 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jīng),轉(zhuǎn)相發(fā)明。由是章句義備焉。歆,以為左丘明好惡與圣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歆數(shù)以難向,向不能非間也。然猶自持其谷梁義。及歆親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哀帝與五經(jīng)博士講論其義,諸博士或不肯置對,歆因移書太常博士責讓之。 后漢書班彪傳: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諸侯,國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梼杌,晉之乘,魯之春秋,其事一也。定哀之間,魯君子左丘明論集其文,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撰異同,號曰國語二十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闇,而左氏、國語獨章之。又延篤傳: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旬日能諷誦 典深敬焉。
又鄭玄傳:時任城令何休好公羊?qū)W,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元乃發(fā)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注:說文曰:肓,膈也。心下為膏,喻左氏之疾不可為也。 桓譚新論:劉子政、子駿、伯玉三人,尤珍重左氏,教子孫墳。孔安國尚書序: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 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釀何休公羊傳序講誦師言,至于百萬,猶有不解時加 嘲辭拔引他經(jīng),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者,不可勝記也。是以古學貴文章者,謂之俗儒,至使賈逵緣隙奮筆,以為公羊可奪,左氏可興。疏:賈逵者,即漢章帝時衛(wèi)士令也。言緣隙奮筆者,莊、顏之徒說義不足,故使賈逵得緣其隙漏,奮筆而奪之。遂作長義四十一條云。公羊理短,左氏理長,意望奪去公羊而興左氏矣。范寧谷梁傳序: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 失也短。唐明皇道德經(jīng)序今茲絕筆,是詢于眾公卿臣庶道釋 二門有能起予類于卜商,針疾同于左氏,渴于納善,朕所虛懷。茍副斯言,必加厚賞。司馬貞補史記序,網(wǎng)絡古今,敘述懲勸,異左氏之微婉,有南史之典實,所以揚雄、班固等咸稱其有良史之才,蓋信乎其然也。 賈邕送蕭穎士赴東府詩序:昔左氏失于煩,谷梁失于短,公羊失于俗,而夫子為其折衷。韓愈進學解:春秋謹嚴,左氏浮夸, 陸龜蒙和襲美 吳中言情見寄詩:徒愛右軍遺點畫,閑披左氏得膏肓。又戰(zhàn)國策:衛(wèi)嗣君時,胥靡逃之魏,衛(wèi)贖之百金,不與。 乃請以左氏。群臣諫曰:一百金之地,贖一胥靡,無乃不可乎?君曰:治無小,亂無大,教化喻于民,三百之城,足以為治,民無廉恥,雖有十左氏,將何以用之當?又漢書陳遵傳:初,遵為河南太守,而弟級為荊州牧 之官,俱過長安富人故淮陽王外家左氏,飲食作樂,后司直陳崇聞之劾奏遵兄弟幸得蒙恩超等,歷位遵爵列侯,備郡守,級州牧,奉使皆以舉直察枉,宣揚圣化為職。不正身自慎。始遵初除,乘藩車入閭巷,過寡婦左阿君,置酒歌謳,遵起舞跳梁,頓仆坐上,暮因留宿,為侍婢扶臥。遵知飲酒飫宴有節(jié)禮,不入寡婦之門,而湛酒溷肴,亂男女之別,輕辱爵位,羞污印韨,惡不可忍聞。臣請皆免。宜陳輔之詩話:子美夜宴左氏莊,檢書燒燭短,燭正不觀書,檢閱時暫可也。退之短檠二尺便且光,可謂燈窗人中語。
分類:左氏
《漢語大詞典》:左氏癖
左傳癖。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李適》:“ 日用 贈 武平一 歌曰:‘彼名流兮 左氏 癖,意玄遠兮冠今夕?!?/div>
《國語辭典》:春秋左氏傳(春秋左氏傳)  拼音:chūn qiū zuǒ shì zhuàn
左傳》的別名。參見「左傳」條。
《國語辭典》:左氏春秋  拼音:zuǒ shì chūn qiū
左傳的別名。參見「左傳」條。
《國語辭典》:三家  拼音:sān jiā
1.春秋時魯國孟孫、叔孫、季孫三公族?!墩撜Z。八佾》:「三家者以雍徹。」三國魏。何晏。集解:「三家謂仲孫、叔孫、季孫?!箙⒁姟溉浮箺l。
2.春秋末年,分晉的韓、趙、魏三卿?!妒酚?。卷二七。天官書》:「田氏篡齊,三家分晉,并為戰(zhàn)國?!?br />3.三皇?!逗鬂h書。卷六○上。馬融列傳》:「俾之昌言而宏議,軼越三家,馳騁五帝?!箙⒁姟溉省箺l。
4.夏、商、周三代。漢。王充《論衡。正說》:「案禮,夏、殷、周三家相損益之制,較著不同?!?br />5.《經(jīng)書》的三家。如《書經(jīng)》有歐陽、大夏侯、小夏侯三家;《禮經(jīng)》有大戴、小戴、慶氏三家;《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6.三戶人家。宋。陸游 野意詩:「堤長逾十里,村小只三家?!?/div>
《國語辭典》:三代  拼音:sān dài
1.夏、商、周三朝。《禮記。表記》:「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姑?。陳繼儒《李公子傳》:「已命更席,則陶觴瓦鼎,無非三代物,最近者亦秦漢銅器?!挂卜Q為「三后」。
2.稱祖至孫三輩。如:「三代同堂」。唐。王維李陵詠〉:「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挂卜Q為「三輩子」。
3.曾祖、祖父、父的總稱。
《國語辭典》:不守  拼音:bù shǒu
1.不能保護、守不住。如:「城池不守」。南朝齊。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金湯非粟而不守,水旱有待而無遷。」《三國演義》第一二○回:「今成都不守,社稷傾崩,司馬炎必有吞吳之心?!?br />2.不遵循、不延續(xù)。如:「不守信用」、「不守規(guī)矩」。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退不守丘明之傳,于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沒而不說?!?/div>
《漢語大詞典》:五家
(1).五戶。古代以為戶籍編制的基層單位。 周 代以五家為一比, 春秋 時 齊國 管仲 以五家為一軌。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span id="7dnfj7t" class="book">《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
(2).指 黃帝 、 高陽 、 高辛 、 唐堯 、 虞舜 五帝。史記·天官書論:“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張守節(jié) 正義:“五家, 黃帝 、 高陽 、 高辛 、 唐 虞 、 堯 舜 也。”
(3).指 黃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五代的歷法。史記·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異,維 太初 之元論?!?張守節(jié) 正義:“五家謂 黃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之歷?!?br />(4).指傳春秋的 左氏 、 公羊氏 、 穀梁氏 、 鄒氏 、 夾氏 五人。 何休 《〈公羊傳〉序》“傳春秋者非一” 唐 徐彥 疏:“舊云,傳春秋者非一者,謂本出 孔子 ,而《傳》五家?!眳㈤?唐 陸德明 經(jīng)典釋文卷一。
(5).指治春秋穀梁傳的 尹更始 、 劉向 、 周慶 、 丁姓 、 王彥 五人。后漢書·賈逵傳:“雖為古學,兼通五家《穀梁》之説?!?李賢 注:“五家,謂 尹更始 、 劉向 、 周慶 、 丁姓 、 王彥 等,皆為《穀梁》?!?br />(6).謂五行家。后漢書·桓郁傳:“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李賢 注:“此言‘五家’,即謂五行之家也?!?br />(7).指 北周 、 北齊 、 南朝 梁 、 南朝 陳 、 隋 五朝。新唐書·令狐德棻傳:“議者以 魏 有 魏收 , 魏澹 二家,書為已詳,惟五家史當立。 德棻 更與秘書郎 岑文本 、殿中侍御史 崔仁師 次 周 史,中書舍人 李百藥 次 齊 史,著作郎 姚思廉 次 梁 、 陳 二史,秘書監(jiān) 魏徵 次 隋 史,左僕射 房玄齡 總監(jiān)。脩撰之原,自 德棻 發(fā)之。”
(8).今文經(jīng)學家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五代。 清 劉書年 《周時書分四代》:“三科之條,五家之教。三科,謂 虞 、 夏 一科, 商 一科, 周 一科也。古文家説也。五家,謂 唐 一家, 虞 一家, 夏 一家, 殷 一家, 周 一家也。今文家説也。” 章炳麟 《訄書·正名雜義》:“夫三科五家,文質(zhì)各異?!?/div>
《漢語大詞典》:五傳(五傳)
指傳述春秋的 左氏 、 公羊 、 穀梁 、 鄒氏 、 夾氏 五家?!?鄒氏 無師, 夾氏 未有書。”見(漢書·藝文志)后世僅傳三傳。 唐 玄宗 《孝經(jīng)注序》:“故 魯 史春秋,學開‘五傳’?!?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九師爭大之門,〈五傳〉列春秋之輻。”
謂傳授至第五代弟子。 清 羅惇衍 《〈儀禮正義〉序》:“ 高堂生 傳十七篇,五傳而有大、小 戴 , 慶氏 三家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