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張汝賢(1547年—?),字用甫,號希山,武功右衛(wèi)軍籍,浙江嘉興府崇德縣人。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一百三名舉人,萬歷二年(1574年)中式甲戌科會試第二百三十三名,三甲第九十七名進士。歷官郴州知州、刑部員外郎、辰州府知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爾贊。萬歷十四年進士。歷官兵科給事中。時神宗深居禁內(nèi),疏請帝講學、視朝。前后上四十余疏,論及征倭、鎮(zhèn)壓播州楊應龍叛亂等,皆當時大事。天啟時,官至工部尚書,以魏忠賢擅權(quán),乞歸。
維基張輔之(1547年—1629年),字爾贊,號容宇,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民籍。己卯鄉(xiāng)試六十九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六十五名,登三甲第八十一名進士。禮部觀政,初授行人,十九年八月授工科給事中,二十年四月升禮科右,二十一年正月升兵科左,巡視京營,升兵科都給事中、太仆寺少卿。萬歷四十六年九月,起升南太常寺卿,改南京大理寺卿。泰昌元年(1620年)十二月,升南京工部右侍郎,遷左侍郎。天啟三年(1623年)二月升南京工部尚書,同年七月致仕。
人物簡介
維基張守頤(1548年—?),字貞卿,號震初,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民籍。丙子鄉(xiāng)試六十九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二百七十五名,登二甲第四十一名進士。刑部觀政。官至刑部員外郎。
人物簡介
維基張一棟(1549年—1618年),字任甫,號起東,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人,民籍。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福建鄉(xiāng)試四十五名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二十五名,登三甲第一百一名進士。兵部觀政,初授新興縣知縣,調(diào)繁番禺縣,十六年入覲,改保定府教授。丁外艱,服除,補新安縣知縣。二十三年轉(zhuǎn)國子博士,二十四年推南戶部主事,晉員外郎,巡視鳳陽倉。尋晉郎中,出守廣西平樂府,調(diào)端州(肇慶府),三十五年京察降為同知兩淮。官至姚安府知府,為御史彈劾罷官。四十六年卒,年七十。
人物簡介
維基張喬松,字青徠,又字爾操,號卓齋,江西臨江府新喻縣人,民籍。江西鄉(xiāng)試第二十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會試第一百三十三名,登三甲第十名進士。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張?zhí)O(jiān)維者,號范吾,北直霸州人。嘉靖三十八年,選入為司監(jiān)掌印。張宏名下,幼博學好書,最為李太監(jiān)芳器許,隆慶戊辰遂薦升神廟,潛邸位下。萬歷初年,歷升乾清宮管事,提督內(nèi)忠勇營,掌兵仗局印而秉筆。孫德秀張鯨諸人頗妒其才,處之泰然。神廟甚眷,注之慈圣。老娘娘造有天帝金像,特差維赍請,前往湖廣之武當山供安。維善詩能文,且精于琴畫。
人物簡介
維基張翰(1550年—?),字文華,號嗣庵,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人,民籍。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科順天鄉(xiāng)試四十二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二百七十七名,登三甲第二百六十三名進士。兵部觀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山西澤州人,字泰亨,號見沖。萬歷五年進士。官吏科給事中。明習天下事,居言職,慷慨好建白。以南北多水旱,條上治奸民、恤流民、愛富民三事。遷工科都給事中。論河工之弊,謂治河者決則議塞,淤則議浚,事竣即論功,淤決則委之天災,主張久任,以責成功。官至戶部侍郎。
維基張養(yǎng)蒙(1551年—1605年),字泰亨,號見沖,山西澤州人。萬歷丁丑進士,由庶吉士授禮科給事中,多有建言。官至戶部侍郎。萬歷元年(1573年)山西鄉(xiāng)試第三名,萬歷五年(1577年)登丁丑科三甲七十七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七年九月授禮科給事中,歷升刑科左給事中,十年四月奉使冊封秦藩,便道過家,五月丁母憂。守制三年后,十四年復除吏科左給事中,十六年九月升工科都給事中,十八年二月升河南布政使司左參政,入為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左少卿,二十一年正月升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二十三年春歷升都察院左僉都、左副都御史,二十四年二月奉命清理軍政貼黃,二十六年升戶部右侍郎。當時明軍援助朝鮮抗日,張養(yǎng)蒙負責督理東征糧餉,二十七年回部管事。萬歷三十年(1602年)三月初二日,神宗以“今帑藏空虛,邊餉告急,戶部堂官互相嫌疑推委,借詞告病,不肯代君分憂,誤軍國大事”為由,勒命養(yǎng)蒙與戶部尚書陳蕖同時致仕。三十三年卒于家,天啟初,賜謚毅敏?!?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張正學(1551年—1607年),字可宗,號懷鹿,四川潼川州人,民籍。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四川鄉(xiāng)試七名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中式丙戌科會試第一百八十二名,三甲第一百六十一名進士。戶部觀政,授中書舍人,考選授吏科給事中,升禮科左給事中,巡視太倉銀庫。降貴州宣慰司經(jīng)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51—1635
【介紹】:
明鳳陽府潁州人,字元平。萬歷二十年進士。授歷城知縣,移南京兵部主事。天啟初為兵部尚書。與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不和,意氣用事,令巡撫王化貞勿受廷弼節(jié)度,致廣寧失守,幾盡失關(guān)外地。言官紛劾,謝病歸。旋又起為兵部尚書,總督川、滇等省軍務。崇禎嗣位后,罷去。后義軍破潁州,被殺。
維基張鶴鳴(1551年—1635年),字元平,號鳳皋,晚號飄然翁,河南都司潁川衛(wèi)軍籍,直隸鳳陽府潁州(今安徽阜陽市阜南縣)人,明朝政治家、軍事家,告老還鄉(xiāng)后,于李自成兵亂中殉難。善詩文,有「趵突泉詩」流傳至今。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中式丙戌科會試,因父病馳歸,未就殿試。萬歷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進士。授山東歷城縣知縣,值“礦使四處擾民,公力抗陳珰。”“凡便民興利之事,鶴鳴無不為之。”離任后,歷城人懷其德,建「仙令祠」祀之。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升南京兵部主事,升吏部郎中,留曹管事。三十一年丁母憂,三十四年服除,補禮部祠祭司郎中。三十五年七月升山東副使,分守濟南道。三十八年三月升陜西右參政、兵備臨鞏。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升陜西右布政使,同年八月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兼督理湖北湖南川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大破紅苗,擒賊首老蠟雞,威名甚著。天啟元年(1621年),升兵部左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赴任中途,召還回朝,佐理兵部事。同年兵部尚書王象乾出督薊遼軍務,張鶴鳴遂升兵部尚書,視侍郎事。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與張鶴鳴有隙,遂大力支持遼東巡撫王化貞。熊廷弼請付二十萬金為軍,張鶴鳴不予,專庇王化貞,邊疆事大壞。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廷議熊廷弼、王化貞二人去留,張鶴鳴依然主張撤換熊廷弼,專任王化貞。剛廷議完,王化貞已經(jīng)放棄廣寧駐地逃跑。張鶴鳴內(nèi)慚,且懼罪,自愿前往遼東,詔加太子太保,賜蟒玉及尚方劍。而拖延不行,又逗留十七日,始抵山海關(guān)。每日只是下令捕捉間諜,用財物誘惑蒙古炒花、宰賽諸部。延宕數(shù)月后,就告老還鄉(xiāng),由王在晉接任。歸鄉(xiāng)后,住潁州古樓北張家胡同。天啟六年(1626年)春,魏忠賢當政,張鶴鳴起為南京工部尚書。十二月以安邦彥未滅,張鶴鳴先前有平苗功,改偏沅巡撫,七年(1627年)升兵部尚書、總督四川貴州云南湖廣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賜尚方劍。同年崇禎帝嗣位后,被彈劾,詔加太子太師致仕還鄉(xiāng)。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十一日,李自成軍攻陷潁州,八十五歲的張鶴鳴被縛倒懸于樹,大罵而死,其次子張大壯,與弟張鶴騰、張鶴齡皆死,詔令以尚書之禮葬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52—1639
【介紹】:
明浙江山陰人,字惠卿,號景岳,別號通一子。年十四隨父至京,遍交長者。從金夢石學醫(yī),遂成名醫(yī)。以為凡人陰陽但以血氣臟腑寒熱為言,其實病者多以后天戕成,治病以扶元氣為主。嘗謂河間、丹溪立論稍偏,后世因之,喜用寒涼之藥,多傷元氣。故注《本草》,獨詳參附之用,喜用熟地黃,人稱“張熟地”。有《類經(jīng)》、《景岳全書》、《古方八陣》、《新方八陣》等。
人物簡介
維基張國紀(1552年—?),字子振,號肖庵,河南河南衛(wèi)人,軍籍。丁卯鄉(xiāng)試三十七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二百二十八名,登三甲第二百八十一名進士。吏部觀政。官至鞏昌府知府。
人物簡介
維基張敬修(1552年—1584年6月19日),字嗣文,號炎州,錦衣衛(wèi)官籍湖廣荊州衛(wèi)(今湖北江陵)人,進士出身。湖廣鄉(xiāng)試第四十七名。萬歷八年(1580年)與二弟張懋修共同中進士。官至禮部主事。萬歷十二年(1584年)四月,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chǎn),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張誠,刑部右侍郎丘蕣及錦衣衛(wèi)、給事中等奉命前往。張敬修遭到嚴刑拷打,留下絕命書自縊,稱抄家的官吏丘侍郎、任巡按是「活閻王」。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追復其禮部主事原官,并授其孫張同敞為中書舍人。
人物簡介
維基張嗣修(1553年—1627年),字思永,號岱輿,湖廣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祖籍安徽鳳陽。明朝官員、榜眼及第。名臣張居正之子。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五年(1577年)聯(lián)捷丁丑科第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萬歷十二年(1584年)四月,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chǎn),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張誠,刑部右侍郎邱蕣及錦衣衛(wèi)、給事中等奉命前往。朝廷官員稱張居正三子均無實才。此后張家全家蒙難,張嗣修先投井自殺未遂,又絕食未果,后發(fā)配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