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2 【介紹】: 明山東蓬萊人,字天游。天啟五年進(jìn)士。授開封府推官,絕請托,抑豪強,吏民畏服。崇禎四年因故謫河州判官,未赴歸鄉(xiāng)。次年,叛將李九成陷登州,率家眾拒戰(zhàn)被殺。
維基
張瑤(?—1632年),字天游,號悔湄,山東登州衛(wèi)軍籍。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山東鄉(xiāng)試經(jīng)魁,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乙丑科進(jìn)士,授河南開封府推官,絕請托,抑豪強,吏民畏服。崇禎四年行取入都,吏科給事中宋鳴梧力援宋玫為給事,而抑瑤,授府同知。瑤怒,疏摭玫行賄狀。吏部尚書閔洪學(xué)劾瑤饋遺奔競,鳴梧復(fù)極論之,因貶河州判官,未赴居鄉(xiāng)。次年正月,李九成、孔有德等叛,圍攻登州,瑤率家眾登陴拒守,瑤猶揮石奮擊。賊擁執(zhí)之,大罵不屈,被殺。妻女四人并投井死。張瑤以殉難贈光祿寺少卿,入祠蔭子。父張伯龍,封戶部主事。兄張珍,歷任直隸滿城知縣、永平府通判、戶部山西司主事。珍子張一震、張一恒。張一恒,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進(jìn)士。

人物簡介

維基
張茂頤(16世紀(jì)—1631年),字元貞,號紫坡,江西臨江府新喻縣人。張茂頤是張一作之孫,知縣張啟宗之子,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舉應(yīng)天鄉(xiāng)試,同年父親亦在江西中舉。天啟二年(1622年),張茂頤登進(jìn)士,工部觀政,天啟四年(1624年)授工部屯田司主事,監(jiān)督易州山廠,看到當(dāng)?shù)厣虡I(yè)蕭條,就提出改變炭價舒緩民困。三年后朝廷缺員,然而魏忠賢黨羽厭其不附,結(jié)果僅轉(zhuǎn)任虞衡司員外郎。天啟七年(1627年),主丁卯科廣東鄉(xiāng)試,于儀式演說中也不諂媚魏珰。崇禎元年(1628年),張茂頤自工部郎中外任廣東高廉道參議,在當(dāng)?shù)囟Y士愛民,多次集結(jié)文人校對文集,刻有《高涼人文集》;其時??芾羁嫒肭蛛姲卓h,他立刻移節(jié)捍御,賊人最終逃走。崇禎四年(1631年)升任江西副使,負(fù)責(zé)籌備兵餉,當(dāng)年冬天朝參在晚上渡河時暴卒,死后貧窮得無法殮葬,縣人晏日啟授官浙江,帶領(lǐng)僚屬協(xié)助治喪回鄉(xiāng),有《司爟火政志》、《大炭審編錄》、《撫松軒雜抄》、《高涼條議》、《視海條議》、《帶山房文稿》等作品在家。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魯唯,字宗曉,號清涼居士,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人,民籍。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二甲第六名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恤刑河南,多所平反。歷員外、郎中。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出為紹興府知府,被彈劾歸鄉(xiāng)。天啟三年(1623年),以吏部尚書趙南星薦,起升浙江按察副使,分守寧紹道。擢河南右參政,轉(zhuǎn)四川左參政。崇禎四年(1631年),擢為湖廣按察使。歷浙江、福建左右布政使。著《筆花館集》。有子張立平、張立廉。弟張魯?shù)?,字宗自,天啟五年乙丑進(jìn)士。官福建晉江知縣,山東昌樂知縣。著《青萍詩集》。

人物簡介

維基
張燧,字沖甫,號坤生,直隸保定府安肅縣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jìn)士,吏部觀政。五年授官中書舍人,崇禎三年(1630年)本省同考,不久告病歸鄉(xiāng)。
張必大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必大(1594年—1634年),號可庵,陜西西安府華州人,軍籍。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jìn)士,兵部觀政,初授山東新城令,五年調(diào)長清縣,正直廉明,愛民禮士,七年丁憂歸。崇禎三年(1630年)起補元城縣知縣,以治行異等,四年考選,擢為吏部主事。見逆珰祠不拜,遂改工部都水司,督理顯陵工,省帑金三十萬。崇禎七年榷稅杭關(guān),卒于道。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文燦,字闇堂,號光斗,山東濟(jì)寧府金鄉(xiāng)縣人。崇禎戊辰進(jìn)士。張文燦是天啟元年(1621年)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三甲二百六十一名進(jìn)士。授棗強縣知縣,歷河南靈寶縣知縣。升浙江運判,督蕪湖鈔關(guān),遷郎中,擢大名府知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5—1646 【介紹】: 明浙江東陽人,字九一,號玉笥。天啟二年進(jìn)士。授番禺知縣。崇禎初擢刑科給事中,劾罷閹黨副都御史楊所修等,嘗諫帝“求治太銳,綜核太嚴(yán)”。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安慶等十府。以農(nóng)民軍勢盛,請割安慶等府,另設(shè)巡撫。后代陳新甲為兵部尚書。十六年,以清兵入畿輔,下獄,旋得釋。命赴江南練兵輸餉。南都陷,請魯王監(jiān)國,任兵部尚書,督師江上。還守東陽,兵敗投水死。有《吳中水利書》、《張忠敏公遺集》。
維基
張國維(1595年—1646年),字九一,一字止庵,號玉笥,浙江金華府東陽縣人。明亡后,自盡殉國。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浙江四十六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聯(lián)捷壬戌會試十二名,三甲一百六十名進(jìn)士,都察院觀政,授廣東番禺知縣,興學(xué)校,課農(nóng)桑,以德化民。四年本省同考,以政績卓越,崇禎元年考選,授刑科給事中;三年升吏科右,四年升吏科左,五年升禮科都給事中,六年升太常寺少卿。崇禎七年(1634年)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無錫等地河道。十二年升工部右侍郎,總理河道。崇禎十五年升兵部尚書,十六年革任。十七年(1644年)三月,以兵部尚書兼右僉都御史赴江南、浙江,督練兵、輸餉諸務(wù)。離開北京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弘光帝召為戎政尚書。因山東討賊有功,加太子太保。后與馬士英不和,乞省親歸。同年五月,清軍陷南京。國維在家聞變,召集義勇,至臺州,與陳函煇、宋之普、柯夏卿及陳遵謙、熊汝霖、孫嘉績等擁戴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移紹興,國維任武英殿大學(xué)士,督師錢塘江。次年六月初,方國安叛降,國維還守東陽。二十五日,清兵破義烏,追至七里寺,國維召二子張世鳳、張世鵬問其生死,長子表示不愿茍且偷生,次子猶豫不決,國維即怒以石硯擲擊,不中。世鵬泣曰:“從容盡節(jié),慷慨捐軀,兒等甘之如飴,唯祖母年邁八旬……”。午夜,國維遂整理衣冠,向母訣別,賦《絕命詞》三章,寫“忠孝不能兩全,身為大臣,誼在必死。汝二人或盡忠,或盡孝,各行其志,毋貽大母憂,使吾抱恨泉下!”遺書于次子。南向再拜曰:「臣力竭矣」!跳園中水池亡,年五十二。國維既死,家人扶其尸于大廳。清兵騎兵多為山東濟(jì)寧人,見國維尸體叩頭拜謝。張世鳳不屈而死,被殺于錢塘江畔。浙江總督張存仁敬佩張國維,不忍斷其香火,于是釋放張世鵬。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謚忠敏。著《吳中水利全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南河南衛(wèi)人,號環(huán)北。萬歷四十四年進(jìn)士。授濟(jì)南府推官,擢御史。天啟末巡按廣東,拒為魏忠賢建生祠,幾及禍。崇禎時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八年,西寧人殺州官,逐守道,應(yīng)辰因此罷官。
維基
張應(yīng)辰,別號環(huán)北,河南河南衛(wèi)官籍洛陽縣人,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舉人,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進(jìn)士,初授濟(jì)南府推官,擢四川道御史。天啟末巡按廣東,拒為魏忠賢建生祠,幾及禍。崇禎時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八年,西寧人殺州官,逐守道,張應(yīng)辰因此罷官。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所習(xí)(1595年—1625年),號經(jīng)玄,陜西西安府涇陽縣人。詩一房,乙未九月二十二日生。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陜西鄉(xiāng)試第十七名舉人,二年(1622年)壬戌科會試三百八十四名,三甲三百十八名進(jìn)士。吏部觀政,四年授元城知縣,五年卒。
張燦垣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燦垣,號紫城,四川成都左護(hù)衛(wèi)官籍成都縣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jìn)士,任貴池縣知縣,庭訊數(shù)十百人,無不了了,輕徭減役。擢承德郎、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升直隸淮海道兵備副使。著有《劍閣芳華集》。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魯?shù)?,字宗自,號青萍,南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人。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jìn)士,授福建晉江縣知縣,時鄭芝龍尚未授招安,劉香諸寇方熾,張魯?shù)煤嗊x精銳,防布要沖。又令縣民什伍相保,賊不敢窺伺。減監(jiān)課雜派萬余金,歲省供億銀八千余兩。以丁憂去官歸。崇禎二年(1629年)補昌樂縣。其邑地處山東要道,自己巳清兵入關(guān),城中多警,張魯?shù)棉匝蟹?,境?nèi)安堵。又裁撤馬頭冗費,省倉夫供應(yīng)銀,廉平稱最。卒于任內(nèi),兩邑并祀名宦。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鶴騰(?—1635年),字元漢,號鳳逵,河南都司潁川衛(wèi)軍籍,直隸鳳陽府潁州(今安徽阜陽市阜南縣)人。天啟年間兵部尚書張鶴鳴之弟。萬歷十九年(1595年)辛卯科河南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進(jìn)士。授潞城縣知縣,調(diào)榆次縣知縣,升刑部主事,改戶部主事,三十四年(1606年)任廣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升戶部陜西司郎中、督餉延綏,出為云南按察司副使。他行事敦厚誠篤,聲名勝過其兄。后張鶴騰以目疾告歸,寓居潁州。崇禎八年(1635年),李自成軍攻陷潁州,張鶴騰被擒,罵不絕口而死。張鶴騰精通醫(yī)術(shù),著有《傷暑全書》二卷,成書于天啟三年(1623年)。另有《傷寒全書》二卷。《明史》附其事跡于《張鶴鳴傳》之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西澤州人,字爾荷。萬歷三十八年進(jìn)士。授蒲圻知縣,累擢吏部稽勛郎中。天啟四年為文選郎中,因與魏忠賢不合,貶外任。崇禎間起為太常,后進(jìn)大理少卿。
維基
張光前(1583年—?年),字爾荷,號?西,山西澤州人,民籍。庚子山西鄉(xiāng)試第三十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一百八十名,廷試三甲四十二名進(jìn)士。戶部觀政,授任湖廣武昌府蒲圻縣(今屬湖北省赤壁市)知縣,四十年本省同考,丁憂歸。四十四年復(fù)補直隸保定府安肅縣知縣。四月后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即擢吏部驗封司主事,歷升文選司員外郎、稽勛司郎中。乞假去。天啟四年(1624年),趙南星任吏部尚書,起張光前為文選司郎中。因疏抗魏忠賢而貶官。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光祿寺少卿,不赴。崇禎三年(1630年),起太常寺少卿。又進(jìn)大理寺少卿。連番上疏乞休,及家而卒?!?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6 【介紹】: 明山西代州人。萬歷四十一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歷廣寧兵備副使。天啟三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專主守關(guān),與孫承宗議不合。以丁憂去官。崇禎時累官兵部尚書。九年七月,清兵自天壽山后入昌平,都城戒嚴(yán)。鳳翼懼,自請督師,而與宣大總督梁廷棟皆退卻不敢戰(zhàn)。自知不免罪責(zé)日服大黃求死,八月末都城戒嚴(yán),鳳翼以九月朔卒。有《樞政錄》。
維基
張鳳翼(?—1636年),號象風(fēng),山西代州人,明末政治人物,官至兵部尚書。張鳳翼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后歷任至山東按察司副使遼海道。天啟二年五月,起復(fù)任河南副使管河北道。三年三月,加升為本省布政使司右參政仍管遵化道。五月會推關(guān)撫,六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山海關(guān)等處地方。不久告歸。六年八月起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紫荊等關(guān)兼理海防軍務(wù)。七年五月與總督遼餉戶部尚書黃運泰、御史李蕃、倪文煥合疏請求在河間、天津二處為魏忠賢建生祠。八月敘寧錦功,加銜。崇禎繼位,天啟七年十一月加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軍務(wù)。崇禎元年(1628年)二月,貴州道御史寧光先上疏彈劾張鳳翼在之前擔(dān)任保定巡撫時,建魏忠賢生祠。鳳翼于是引罪乞求罷官,但皇帝不批準(zhǔn)。不久,就稱病去職。當(dāng)時很多建祠者都被定入逆案,鳳翼以邊臣的原故獲得豁免。崇禎三年起復(fù)故官,代劉策總督薊、遼、保定軍務(wù)。以恢復(fù)遵化、永平四城的功勞,進(jìn)太子少保,并蔭封一子為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崇禎五年九月,升任兵部尚書。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清兵由間道逾越天壽山,攻克昌平,進(jìn)逼北京。張鳳翼、梁廷棟自請督師,二人皆怯不敢戰(zhàn)。鳳翼屯遷往五重安,聽從鄧林奇的計謀,固壘自守。經(jīng)旬不出。八月十九日,清兵返回。時張鳳翼病愈重,日服大黃,九月初一,鳳翼病卒于行營。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奕穎(17世紀(jì)—1645年),字谷孫,號九霞,南直隸淮安府山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張奕穎是萬歷十七年進(jìn)士張世才之孫,崇禎三年(1630年)中舉人,十三年(1640年)成特用出身,獲授戶部主事管理內(nèi)十庫。內(nèi)十庫儲藏的官物向來被宦官中飽私囊,每次用公帑所買物件,早上出金,晚上就會拿走官物,他得知后立刻條上其弊,一個月節(jié)省十萬金;通州是糧儲重地,其時軍務(wù)稍急,他又力清弊端,漕務(wù)為之一清,同時在北京饑荒期間開倉救濟(jì)饑民,全活以萬計人口。不久張奕穎因父母逝世回鄉(xiāng)不再出仕,弘光時史可法在揚州開府,他和蔣臣同時參軍計畫守城,并帶領(lǐng)千名鄉(xiāng)兵人保衛(wèi)淮安。清朝軍隊南進(jìn),明軍戰(zhàn)事失利,鄉(xiāng)兵都被殺,他選擇死士百人退守土寨,敵軍在晚上進(jìn)攻期間用火箭射殺而大捷,但計劃收復(fù)淮安時部下叛變,于半夜剖開其腹遇害,死士們也被殺,妻子寫下絕命詞后自刎死,入祀鄉(xiāng)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