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96—1648
【介紹】: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受先,號南郭。與同里張溥齊名。天啟四年,同創(chuàng)應(yīng)社。里人稱溥為西張先生,采為南張先生。崇禎元年進士。授臨川知縣,摧強扶弱,聲大起。并在當?shù)貏?chuàng)立文社名合社。移疾歸。張溥組織復(fù)社時,采在臨川,不預(yù)其事,然聲名相聯(lián),故攻復(fù)社者稱溥、采同倡復(fù)社;崇禎帝追究時,溥已死,采不得不為之洗刷。以周延儒為相,事得解。福王時起禮部員外郎,南京失守,奸人群擊之死,已而蘇,避之鄰邑,又三年卒。有《太倉州志》、《知畏堂集》。
槜李詩系·卷十三服采嘉興人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受先,太倉州人。崇禎戊辰進士,除知臨川縣升禮部主事
維基張采(1596年—1648年),字受先,直隸太倉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人。明末學(xué)者,復(fù)社領(lǐng)導(dǎo)人之一。生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與同鄉(xiāng)張溥齊名“形影相依,聲息相接,樂善規(guī)過,互推畏友”,號“婁東二張”,天啟四年(1624年)與張溥在蘇州創(chuàng)辦復(fù)社。張溥性情寬和,結(jié)交朋友眾多,張采性情剛烈,別人有過失,輒當面怒罵。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授臨川知縣。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曾擔任南都弘光帝的禮部主事,員外郎,清兵破南都時,遭到仇家刺殺,大難不死,而后躲避到附近的城池,清世祖順治五年病死(1648年)。著有《知畏堂文存》、《太倉州志》等。
人物簡介
維基張堪(1593年—?年),號少華,陜西漢中府褒城縣(今漢中市褒城鎮(zhèn))籍四川富順縣人。天啟壬戌進士。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陜西鄉(xiāng)試第四十三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會試第三百二十名,三甲八十九名進士。三年授山西芮城縣知縣,五年考察,六年(1626年)補官永清縣知縣,七年調(diào)良鄉(xiāng)縣,崇禎二年(1629年)升戶部云南司主事,管南新倉,四年升員外郎,五年升山東兗州府知府,七年考察。九年補汾州府知府,十一年官至山東兵備副使。
人物簡介
維基張如蕙(?—17世紀),字又樹,號一洲,河南汝寧府信陽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張如蕙是天啟元年(1621年)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的進士,獲授戶部主事,專營河西事務(wù);遷官武選郎中,選才授官依據(jù)資俸,不讓官吏干預(yù)。之后歷任鳳陽副使、壽潁僉事,負責督兵清剿有功,弘光帝繼位后入朝擔任為太仆少卿,因家人去世歸鄉(xiāng)。左良玉帶兵東下南京,張如蕙穿著盛裝出城,守門內(nèi)臣發(fā)現(xiàn)他穿戴明亮,就立刻搶奪衙門印封尚在的七千白銀兩;唯因為他執(zhí)掌潁州法令,和馬士英共事,因此只略奪銀子,后事不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97—1667以后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山陰人,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有《瑯?gòu)治募贰ⅰ?a target='_blank'>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今存后集)。
簡介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浙江山陰人。生于明萬歷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六歲隨父居杭州。入清,避隱剡溪。精聲律,尤長于小品。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卒。著有《嫏嬛文集》、《陶庵夢憶》等十馀種。
詞學(xué)圖錄張岱(1597-1684) 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一名維城。山陰人。家富,寓居杭州,不事科舉,不求仕進,著述終老。精小品文,工詩詞。有《嫏嬛文集》、《張子文秕》、《陶庵夢憶》、《西湖尋夢》,詞在文集中。近人輯有《張岱詩文集》。
人物簡介
維基張師度,字竹平,號性全,河南汝寧府汝陽縣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吏部觀政,考選庶吉士,六年授禮部主客司主事,卒于官。張師度居住的京師宅第是兇宅,他也病死其中。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九所見,字曉生,后更名介,號吉先,嘉善人。天啟丁卯舉人。
人物簡介
維基張文郁,字從周,號太素,浙江臺州府天臺縣軍籍,八都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初授工部主事,督工三殿,告成,六年十月升太仆寺少卿。七年八月工部尚書薛鳳翔題敘殿工,加升三級,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賞銀二十兩、纻絲二表里。吏部隨覆大工加恩,加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暫添注工部右侍郎。懷宗繼位,督修德慶二陵,崇禎元年三月,以閹黨被削籍。歸鄉(xiāng)念邑人苦夫馬,力言當事,立三差法,彭邑今欲更之,訐聞于朝,幾至不測不恤也。丙戌(1646年)方兵遁過臺,文郁傾家犒士,多方調(diào)度,全活邑民數(shù)萬。邑令劉以政猛激民變,總?cè)致勛冋衤?,合城驚遁,適督鹺王、郡守陳游石梁,文郁力請至縣,陳激變故,飛檄止兵,一邑帖然。善事難以枚舉,臺人德甚。有中德錄具呈巡府建祠,批縣舉行,力辭乃止。負經(jīng)濟材,謙和制間,忠孝訓(xùn)后,從不以私于當?shù)?。著有《度予亭集》?/blockquote>
人物簡介
維基張昂之(1597年—?),字匪激,號冷石,自號六銷居士,松江府華亭縣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都察院觀政,次年授廬陵知縣。為官清廉。時魏忠賢禁毀天下書院,廬陵有白鷺書院,祀宋文天祥,有人欲改建為魏氏生祠,昂之力持不可,改名“鄉(xiāng)約所”,大張彩亭鼓樂,將文天祥木主送入景賢堂,并手書告文,聞?wù)吒衅?。結(jié)果因此被劾,削籍歸。崇禎二年(1629年),起補應(yīng)天府學(xué)教授,三年升國子監(jiān)助教,四年升南京兵部武庫司主事,歷升職方司員外郎、車駕司郎中,崇禎七年出為保寧府知府,因功進川東道,不久告歸。晚年,居于白龍?zhí)?,以壽終。
人物簡介
維基張作楫(?—17世紀),字丹虛,號虛舟,杭州府富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張作楫是崇禎元年(1628年)的進士,獲授大理評事,負責在四川主持鄉(xiāng)試及在河南恤刑,之后轉(zhuǎn)為兵科給事中,呈上議罰議處的奏疏。清兵入侵,他三次彈劾高起潛放縱士兵禍及人民,為敵方護送物資,但因提及楊嗣昌而貶謫江西按察照磨,很快起用為光祿丞。弘光帝繼位,張作楫升光祿少卿,調(diào)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館,再晉光祿卿。南京淪陷,他投降清朝,后事不詳。
人物簡介
維基張朝綖(1598年—1658年),字思藻,號青武,福建同安人,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舉人,十三年(1640年)登庚辰科進士,獲授職方主事,曾上疏清核京城衛(wèi)所冒領(lǐng)數(shù)十馀萬糧餉,以武選郎中到廣西主持鄉(xiāng)試,轉(zhuǎn)任湖西參政。其時天井遭盜賊佔據(jù),前任都官吏不能剿滅或招撫,他獨自前往盜賊巢穴勸說,于是盜賊都投降。之后張朝綖升任云南督學(xué)副使,人民挽留他,因此留任參政;到隆武年間朝廷任命他僉都御史,巡撫南安和贛州,任內(nèi)保持清廉,很快調(diào)官兵部右侍郎。福京失守,他隱居直到去世。與盧若騰、陳洪謐、蔡肱明、吳韓起、黃錫袞、辜胤奇、丁胤甲、梁玉蕤、郭符甲、楊明瑯、沈佺期、許吉燝、何運亮、史贊圣、蘇國瓓、王命岳、施顯等人并稱“魯東同朝十八名士”。
人物簡介
維基張文烶(16世紀—17世紀),字彥彪,號湛生,順天府通州籍浙江寧波府鄞縣人,順天府通州官籍,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張文烶是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張檉芳的兄長張杞芳之子,崇禎三年(1630年)的順天鄉(xiāng)試舉人,七年(1634年)與弟張文煇一起成進士,獲授益都知縣,九年間仁慈寬厚,人民都感其恩德。之后他歷任吏部驗封主事、文選員外郎、郎中,為時人所稱。南明時隆武帝曾召用為稽勛司未赴任,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后兩次入選司,日益清謹守法。張文烶為人平和,好學(xué)文章和楷書,又擅長山水畫。南明滅亡,他不問天下事,更在意筆墨事,有子張士壽。
人物簡介
維基張鵬翀(?—1639年),字凌虛,號襟溟,直隸保定府祁州束鹿縣人。天啟元年(1612年)辛酉,左光斗督學(xué)直隸,拔選為舉人,明年(1622年)成壬戌科進士,與黃道周、倪元璐同出于左諭德韓日纘門下,三人相友善。授河南確山縣知縣,縣沖疲役,有馬戶夫頭,值者家立破產(chǎn)。鵬翀用額設(shè)工食募應(yīng),不以病里甲,民德之。確山南至信陽有百八十里,中途無稅駕所,鵬翀自明港驛設(shè)皇華,行者稱便。又蠲俸粥荒,活周澤等千余家。時魏忠賢柄政,以齟齬中乙丑計典,降為應(yīng)天府學(xué)博士。轉(zhuǎn)國子監(jiān)學(xué)正,七年升戶部主事,以丁憂去職。服闋,起補原職,司天津、遼東及中原練餉,秩滿,戶部尚書畢自嚴愛其才,復(fù)任之。再歲晉寇南向入懷慶、衛(wèi)輝,神州孔棘,尚書侯恂舉薦為河南睢陳兵備道副使,募兵六千人,自傾家產(chǎn)俸金養(yǎng)軍,時為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自是日起,領(lǐng)軍剿寇。七年八月,三十萬大小七十二營賊寇進入睢陳抄掠,蔡溝有鄭貴北二毛,平頭垛有郭三海,西平有侯鷺鶿,嘯聚數(shù)萬,鵬翀擐介胄,疊戰(zhàn)擒之,當提兵下西平,軍饑浹旬不食,啜野菜以飽,有覓得面餅進者,鵬翀卻之曰:忍民兵枵,獨果腹乎?由是三軍感激泣下,爭用命,諸賊悉平。九年正月,賊犯永城,鵬翀與副將祖大樂御之,鏖戰(zhàn)至辰至西,斬賊渠混天王,隔旬再至再破之,賊精銳幾盡,余眾奔宿州。鵬翀有紅旗軍千人,皆選銳,賊望旗驚竄,曰:張長頭兵來矣!謂其好赴斗也。越三年,不敢犯其境。鵬翀兼攝臬守學(xué)驛,綰五篆,歷六載不遷,后升山西口北道右參政。鵬翀官睢陳,心力俱困,不時嘔血,移節(jié)赴口北,道卒于封丘之郵署。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八釋寂定,字自如,別號鐵牛。姓張氏,劍川人也。明天啟間,隨南禮科給事中揚棟朝之任金陵,習(xí)見俗榮,頗懷厭惡,思舍去之恐不得,遂乃解衣履,置之眢井,眉竟從之逸。已乃知其至衡岳為僧,初受度于無相隱者,時年十七。后受戒于三昧,復(fù)游大江南北,參請名宿,博研經(jīng)律,仍返南岳,依顓愚得其法。登壇講授,名與師埒。明崇禎辛巳,歸滇住雞足山,弘敷法席,名振一時,乃建斷際庵,居之數(shù)載。劍川趙鶴公,州之耆儒,仰其德教,延至石寶山,趙氏所建曰“寶巖居”。寂定既主寶巖,不復(fù)至雞足。其時清師定滇,明桂藩出奔緬甸,故錦衣衛(wèi)都督指揮段晅棄官歸,與為方外交,請為卜地石寶山頂,填筑龍湫,別建佛頂寺,寺成,主其法席。鄧川劉濤石致《大藏》一部,庋寺閣。清順治己亥冬示寂,壽六十一,臘四十四。寂定宗律湛深,尤精教義,書兼行草,有閣帖遺意,雞山猶存墨跡。所著語錄詩文十卷,未梓而佚。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能因,侯官人。崇禎庚辰進士,除知桐城縣擢戶科給事中有野衲詩略
維基張利民,字能因,號田中,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吏部觀政,官桐城縣知縣,流寇蹂躪楚皖,鄰封不守,利民誓死率民兵登陴拒守,有援將廖應(yīng)登被賊擒,隨以所部兵導(dǎo)賊攻城,木牛、云梯畢具,利民造內(nèi)城數(shù)十丈,并浚深溝,賊屢攻不得入,桐邑得完。尋解組歸,隱居田中,白號田中居士。按《福建通志》:“陳氏,候官進士張利民母。幼耽書史,能為五七言詩。年二十夫亡。氏哀毀逾禮,課子嚴甚。嘗為《聞雷詩》云:‘空中霹靂聞天語,夫在山頭知不知。幼子未能傳古事,王裒抱冢亦人兒?!耆Ф?。著有《茹檗錄》一卷。后利民自疏其母節(jié)于朝,贈旌?!?/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