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張源思,號睿衷,浙江嘉興府海鹽縣籍,海寧縣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吏部觀政,六年授廣東高要縣知縣,十二年丁憂去職。事母盡孝,與兄張源成、弟張源長友愛無間,曾經(jīng)伏闕陳情,皇帝下詔旌表其母莊氏。
人物簡介
維基張一如,號來初,南直隸懷寧縣人。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禮部觀政,七年授行人司行人,十二年升文選司主事,十三年升文選司員外郎。后出為浙江嘉湖道和湖廣荊南參議,因病回故里。卒年六十三。
人物簡介
維基張?zhí)鞕C,號巨車,河南開封府蘭陽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吏部觀政,授陜西渭南縣知縣,六年任本省同考官,七年舉卓異,十年考察,降補杭州府知事,歷升至戶部主事。明亡仕清,順治三年二月,以洪承疇舉薦,授任江南布政使司右參議、分守江寧道。五年八月升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兼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七年七月以事被降三級。
人物簡介
維基張夬(?—17世紀),字庭映,號撤藩,鎮(zhèn)江府丹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張夬是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大理寺觀政,獲授諸暨知縣,他在當?shù)嘏d建明倫堂教化人民;七年調(diào)任會稽縣,九年升禮部儀制司主事,歷遷員外、郎中,十二年遷任濟南知府,招徠安撫居民,先后殲滅李先兆、李汝樹聯(lián)合白蓮教胡奎揚攻府的亂軍,又平定武定州的亂事,轉(zhuǎn)任監(jiān)兌參議后罷官。弘光年間朝廷起用張夬為福建副使,升官參議、按察使;迎立隆武帝后擢任戶部右侍郎,與李兆監(jiān)督錢法,其后投降清朝,后事不詳。
人物簡介
維基張爾忠,字移孝,號肯仲,山東萊州府濰縣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刑部觀政,五年授臨漳縣知縣,十年行取入京,十一年欽選山西道御史,管理十庫,十二年順天巡按,十三年巡視北城九門,又巡按陜西,后升任巡撫陜西等處地方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斬殺賀人龍、叛將閻國卿,十七年告歸,七十二歲卒。
人物簡介
維基張檉芳(?—1644年),別號中柱,順天府通州民籍,浙江寧波府鄞縣人。萬歷二十五年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四十四年進士,由行人擢吏部主事,歷文選司郎中,公正自持,吏部尚書趙南星器重之。改驗封司郎中。天啟中,魏忠賢弄權(quán),急請告歸。時鄉(xiāng)里民多被徭役破家,甚至鬻子以應。檉芳力陳當事,民困以蘇。天啟七年十二月,崇禎皇帝即位后,起復為吏部文選司郎中,凡附逆珰遷秩者一概澄清,小人側(cè)目。崇禎元年四月,被彈劾罷職,以張振秀代之。未幾告歸,家置義倉以備荒。庚辰大饑疫,設粥食之,全活千計。又以興利除害為己任。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yōu)橘\帥所執(zhí),年逾七十,炮烙栲鍛,慘毒備至,抗節(jié)不屈,罵賊而死,聞者壯之。
人物簡介
維基張第元(?—1644年),號文岳,山西汾州府汾陽縣軍籍。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授洛陽知縣,崇禎元年擢禮科給事中。六年為湖廣鄉(xiāng)試副主考,升兵科右給事中,九年七月任遼東監(jiān)軍山海關(guān),升兵科左。十年巡視京營,又任會試同考官,升禮科都給事中。歷升至太常寺左少卿,十三年免職閑住。明亡降順,任兵知府尚書,李自成兵敗退回西安,第元從之于韓城,自成猝問之曰:爾家在河北無恙乎?第元倉卒不識忌諱,謾應曰:人皆以其為賊官,相屠害。自成大怒,立誅之。汾州衛(wèi)前有“父子諫議坊”,崇禎七年(1634年)為禮科給事中張第元立。明太常寺少卿張第元墓在縣西南四十里馬家莊。
人物簡介
維基張士璠,號素園,江西南康府建昌縣人。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通政司觀政,官武進縣知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45
【介紹】:
明鎮(zhèn)江府丹陽人,字前之。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授山陰知縣,擢監(jiān)察御史。崇禎間累遷吏部侍郎。捷敵視東林,與首輔周延儒友善。延儒敗,又附溫體仁。坐事除名,贖徒三年。南明弘光時起為吏部尚書。南都失守,與仆至雞鳴寺自縊死。
維基張捷(?—1645年),字前之,號赤函,南直隸鎮(zhèn)江府丹陽縣人。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聯(lián)捷癸丑科進士,授浙江山陰縣知縣,泰昌元年十月考選,授河南道御史,疏參尚寶司司丞劉時俊閹媚無骨,奸穢多機,并及科臣劉文炳居家齷齪之狀,時俊旋以病乞歸。天啟元年,與兵科給事中蕭基同日疏參閱科姚宗文,罪其排擠熊廷弼也。六月以極論輔臣劉一燝,被奪俸一年。二年四月巡視光祿寺,三年九月吏部尚書趙南星將他外放為陜西按察司副使,他不赴任而告歸,由此嫉恨東林黨人。五年以閹黨給事中李魯生舉薦,三月起補為福建道御史,七月升補太仆寺少卿。七年二月,由于忤逆魏忠賢,在陪推寧夏巡撫時,以曾附黨人,為李應升死友,被削籍為民。崇禎三年(1630年),起大理寺右少卿,拜左副都御史。明年,遷吏部右侍郎。又明年,進左侍郎。張捷仇視東林,而與首輔周延儒友善,由此引居吏部要地,延儒敗,又附溫體仁為羽翼。曾被御史梁云構(gòu)彈劾,但崇禎皇帝不聽。崇禎七年八月,皇帝召勛戚文武于平臺,問堪冢宰(吏部尚書)及總憲(都察院長官)者?令各給筆札條對,吏部侍郎張捷受大學士王應熊暗示,舉薦原任兵部尚書呂純?nèi)?,諸臣以純?nèi)缑虚廃h逆案,不可以擔任吏部尚書一職,張捷仍然喋喋不休舉薦,刑科給事中姜應甲呵斥張捷巧辯,張捷失色而退。此后科道交章彈劾王應熊、張捷同謀黨附,大肆欺擅,皇帝命張捷回奏,卒以溫體仁、王應熊力保,置不問。崇禎八年正月,張捷姻親賀儒修任成都知縣,張捷囑托四川巡按御史劉宗祥令舉儒修卓異,劉宗祥卻以賀儒修貪墨上疏彈劾,賀被削籍逮治,張捷大為憤恨,以川中州縣多陷于賊,詔議宗祥罪。劉宗祥害怕被張捷報復,就將張捷囑托私信上報,皇帝大怒,詔除名議罪,坐贖徒。南明弘光時,雖為劉澤清、馬士英舉薦,廷議多持不可。魏國公徐弘基特疏薦,乃以內(nèi)傳復故官,卻被給事中章正宸以內(nèi)批非制而罷。不久吏部尚書徐石麒去職,阮大鋮通過宮內(nèi)太監(jiān)取得中旨,以張捷繼任尚書,此后為崇禎初的逆案翻案,起用逆案中人。清軍破南京,張捷逃到雞鳴寺,以佛幢自縊而死。
人物簡介
維基張經(jīng),號雷溪,四川成都府綿州人,明末清初官員。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欽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人物簡介
維基張翼,號負青,河南歸德府夏邑縣人,明末清初官員。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舉人,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吏部觀政,授中書舍人,仕至安陸府推官。
人物簡介
維基張宜,號鶴洲,云南臨安府河西縣人,明末清初官員。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云南鄉(xiāng)試舉人,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吏部觀政,授延平府推官。
人物簡介
維基張懋熺,字伯光,號石帆,山東萊州府籍膠州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曾祖張銘,官至戶部員外郎。張懋熺中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七年(1634年)聯(lián)捷甲戌科進士,大理寺觀政,八年授刑部貴州司主事,九年任廣東主考官,十一年改任廣東道御史,巡視北城九門,又巡視真定,十二年革職為民。入清后,由山東巡按李之奇舉薦,順治三年三月授山西道御史,八月巡按湖南。四年十一月,坐湘鄉(xiāng)縣酈攀龍通賊一案,不詳加研訊,被降一級調(diào)外用。十二年正月恢復原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字子東,晚號匏客。明崇禎九年舉人。明亡,剃發(fā)為僧,隱居教授兒童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06—1646
【介紹】:
明陜西延安府膚施縣柳樹澗人,字秉吾,號敬軒。曾隸延綏鎮(zhèn)為軍。崇禎三年在米脂起義,號“西營八大王”。次年,成為以王自用為首的三十六營之一。轉(zhuǎn)戰(zhàn)陜、晉、豫各地。八年,與高迎祥、馬守應等東進破鳳陽,燒明皇陵。繼與迎祥分兵,南下廬州,縱橫于蘄、黃一帶,然后回師入秦,威脅西安,轉(zhuǎn)而東出潼關(guān),轉(zhuǎn)戰(zhàn)河南、湖廣及江北各地。十一年,在谷城降明。次年再起,擊敗左良玉所率追兵。十三年,與羅汝才聯(lián)軍入川,以走制敵,使明軍疲于奔命。十四年初,長驅(qū)出川,破襄陽,殺明襄王朱翊銘,使明督師楊嗣昌畏罪自殺。旋與汝才分軍,東下英、霍一帶。十五年,轉(zhuǎn)戰(zhàn)江北,破廬州,南京為之震動。十六年,西進取武昌,殺明楚王朱華奎,并一度攻占湖南各地。十七年,再入川中??酥貞c,殺明瑞王朱常浩。八月,克成都。十月,建立大西政權(quán),稱西王,年號大順。殺明宗室,籍沒官紳財產(chǎn),責令富商助餉。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清肅親王豪格自漢中進攻四川,率軍抵御不利,在西充鳳凰山中箭,被擒旋卒。
黃鶴樓志·人物篇張獻忠(1606—1647) 明末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字秉吾,號敬軒。延安柳樹澗(今陜西定邊東)人。崇禎十六年(1643)連克蘄、黃、湖廣等地,崇禎十七年入川稱帝,年號大順。據(jù)吳偉業(yè)所著《綏寇紀略》記載:在占領(lǐng)武昌期間,張獻忠曾登臨黃鶴樓,作詩《題黃鶴樓》,并令其下屬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