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張之奇,字東尼,號平子,江西建昌府新城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jìn)士,禮部觀政,考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明亡降順,授弘文館編修(《甲申傳信錄》言授順慶府府尹)。隆武帝繼位后,同時召任周廷鑨、王文企、徐開禧、郭之祥、姚宗衡、嚴(yán)似祖、何九云、張之奇、孟應(yīng)春,未出。
人物簡介
維基張圣聽(?—17世紀(jì)),字念爾,號無聲、瞿仙,福建泉州府惠安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張圣聽是正德十二年進(jìn)士、太子少保張岳的曾孫,為生員時曾被陳玉輝賞識,稱他定必中進(jìn)士。他為人磊落,曾在花城寺題詩;何喬遠(yuǎn)看到后告訴他的兄長,說:「讀他的詩句就像進(jìn)入了唐朝人的房間?!箤W(xué)使王瀠主考泉州科試,非常贊賞他的文章,比擬為孫礦,與吳韓起齊名。崇禎九年(1636年)張圣聽中舉人,次年(1637年)聯(lián)捷進(jìn)士,獲授吏部觀政,到隆武年間擔(dān)任文選司郎中,后事不詳。
人物簡介
維基張秉貞(1607年—1655年),字元之,號坤安(坤庵)。江南安慶府桐城縣(今屬安徽?。┤?,明末清初官員。張秉貞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于崇禎四年(1631年)考中辛未科二甲第五名進(jìn)士,戶部觀政,初授戶部貴州司主事,歷任廣東司員外郎、山西司郎中,遷餉司。崇禎九年出任湖廣蘄黃江防道右參議,十二年升山西副使、順德兵備道,歷官順廣道,浙江巡撫。弘光元年(1645年)乙酉于杭州率眾降清,順治二年(1645年)補禮部儀制司郎中,升通政司左參議,順治十年(1653年)二月升任兵部左侍郎,五月升授刑部尚書,任內(nèi)治獄公正。十一年八月改兵部尚書,十二年卒于官,謚僖和。著有《石谷問答》、《石林漫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07—1688以后
【介紹】:
明末清初廣東東莞人,字穆之,號鐵橋。工詩,善畫馬,能擊劍。壯年往來吳中,結(jié)交知名之士。后歸隱羅浮山。所畫山水有生氣。年八十余,尚步履如飛。有《鐵橋山人稿》。
全粵詩·卷六九四張穆(一六〇七—一六八七),字爾啟,號穆之,又號鐵橋。東莞人。明思宗崇禎六年(一六三四),往嶺北游,思立功邊塞,不得用。十七年,唐王立,穆入閩,謁蘇觀生,觀生以御史王化澄疏,敘穆為靖江王黨人,擯不錄。后又經(jīng)舉薦,著御營兵部試用,旋詔與張家玉募兵惠州、潮州。會汀州變,張穆見諸臣不以恢復(fù)為念,遂不復(fù)出,隱居?xùn)|安,一日無病而卒。著有《鐵橋山人稿》。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張鳴駿,號賡陽,福建龍溪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明崇禎年間進(jìn)士。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jìn)士。清朝起用,為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督學(xué)順天。
人物簡介
維基張璀(?—17世紀(jì)),字望之,號知非,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禎三年庚午科舉人,七年(1634年)甲戌科進(jìn)士,刑部觀政,初授趙州知州,八年補授廣東萬州知州,在當(dāng)?shù)亟ㄉ鐚W(xué)十馀所,革除檳榔稅;黎族入侵,他用計擒拿首領(lǐng)。不久,貶揚州通判,遷瓊州推官,處置當(dāng)?shù)嘏懊竦耐梁溃簧暇舨恐魇?、員外郎,揭發(fā)奸臣錢弊,得敕到廣東收取糧餉;隆武年間擢任戶部江西司郎中,很快辭官回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08—1667
【介紹】:
明末清初順天豐潤人,字元公,號潔源。順治四年進(jìn)士,授清都知縣,有政績,升補貴州道御史,歷右副都御史、陜西、河南巡撫,晉工部尚書,以熟悉河務(wù)著名。
人物簡介
維基張丕吉(1609年—1651年),字百嶼,號見先,山東嘉祥縣人。清初官員。張丕吉為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進(jìn)士,入兵部觀政,次年甲申之變,流賊李自成陷北京,隨即清兵入關(guān),仕清。順治三年(1646年),補選內(nèi)翰林國史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侍讀。
人物簡介
維基張允掄(1609年—1678年),字并叔,號季櫟,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七年(1634年)聯(lián)捷甲戌科進(jìn)士,戶部觀政,八年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管理崇文門稅收,十年升任戶部郎中,十一年出任饒州府知府。明亡后,更號櫟里子,受聘于嶗山玉蕊樓、張村的私塾,教授生徒十余年。卒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享年七十。著有《希范堂稿》、《高士廉傳》、《櫟里子游嶗山記》。叔父張弘德天啟五年進(jìn)士;二兄張允捷,崇禎十年進(jìn)士。
人物簡介
維基張其瑾(?年—1642年),字霍僮,號石公,河南洛陽縣人,同進(jìn)士出身。陜西按察使張以謙之孫。崇禎九年(1636年)丙子科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聯(lián)捷丁丑科二甲進(jìn)士,授山西解州知州,十二年任山西鄉(xiāng)試同考官。十四年調(diào)山東濮州,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兵相繼攻陷濮州、壽張、范縣、清豐等縣、州城,大掠而去,官紳、民眾死者甚眾。濮州知州張其瑾、范縣知縣吳光寅死于清兵之中。其瑾妻劉氏也自宅內(nèi)投井而死。
人物簡介
維基張懋爵(?年—1650年),號修北,山西汾州府汾陽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jìn)士,大理寺觀政,五年授邢臺縣知縣,十年行取入京,十一年欽選陜西道御史,十一年淮陽巡按。十七年崇禎皇帝殉國,張懋爵設(shè)立靈位哭祭,后投降順朝,被任命為直指使(御史)。順治五年(1649年),姜鑲在大同反正,重立明朝旗號,并派兵進(jìn)入汾州,張懋爵積極響應(yīng),以原官兼監(jiān)軍。六年清軍攻克晉祠,死于兵亂。
人物簡介
維基張正學(xué),號翼統(tǒng),陜西西安府同州人,明末清初官員。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陜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jìn)士,大理寺觀政,本年授河南洛陽知縣。崇禎十四年二月,李自成破洛陽,知府馮一俊、知縣張正學(xué)被俘虜,后闖軍攻開封,河南巡撫李仙鳳率陳永福等收洛陽。馮一俊、張正學(xué)皆素服詣軍前待罪。洛陽士民保留知縣張正學(xué),仙鳳亦不深求也,乃以縣印屬之,俾其待罪辦事,任職至弘光年間。
人物簡介
維基張允捷(16世紀(jì)—17世紀(jì)),號仲白,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張允捷是濟南府訓(xùn)導(dǎo)張必達(dá)之孫,張弘度之子,叔父張弘德和弟弟張允掄都是進(jìn)士。張允捷在崇禎九年(1636年)中舉人,次年(1637年)聯(lián)捷進(jìn)士;觀政期間同年登科者都盛裝穿著,他卻寧愿穿冠服,也不向弟弟借錢買新衣。之后授榆次知縣,為政崇尚寬和,處理案件會再三鞫審才決斷;崇禎十二年(1639年)任順天府永清縣知縣,升刑部主事。隆武年間,再升郎中,時局動蕩,憂憤而死。
人物簡介
維基張嶙然,號松瞻,浙江義烏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jìn)士,兵部觀政,本年授刑部陜西司主事。升郎中,出守山西平陽府,崇禎十六年十二月,李自成攻入山西,二十一日副使李士焜、知府張嶙然等棄城先遁,俄復(fù)還,越二日李自成至,嶙然迎降,平陽遂陷。南明弘光政權(quán)列其一等應(yīng)磔者。明亡仕清。順治元年(1644年)任河間府知府。順治二年(1645年),升任山東按察使司副使、天津餉道,十一月調(diào)江西按察使司副使、提調(diào)學(xué)政,四年七月升福建布政使司參政兼按察使司僉事、分巡漳南道。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51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載寧,號鯢淵。天啟五年進(jìn)士。授??h知縣。擢御史。崇禎間于屯田、籌餉、用兵等事,多所建議。十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南都失守,隆武帝立國閩中,加太子少保,兼戶部、工部尚書,總制北征。率舟師由海道進(jìn)向吳淞,而鄭芝龍降清,閩中事敗。乃至舟山。魯監(jiān)國至舟山后,任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然政事盡歸張名振,肯堂不得有所預(yù)。魯監(jiān)國六年,張名振奉王搗吳淞,為留守。清兵來攻,堅守十余日,城破自經(jīng)。
維基張肯堂(?—1651年),字載寧,號鯤淵、鯢淵。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天啟五年(1625年)進(jìn)士。授河南??h知縣。崇禎七年(1634年)擢御史。崇禎十五年(1642年)遷大理寺丞,不久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清兵入關(guān)后追隨南明隆武帝,隆武被清兵俘虜后,肯堂遁入舟山,隨宗室魯王朱以海,曾為大學(xué)士,永歷五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軍破舟山,張肯堂自殺殉國。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專謚忠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