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5—1081
【介紹】:
宋開封襄邑人,徙居洛陽,字正國,一字定國。張師德子。仁宗天圣四年,以父任為將作監(jiān)簿。歷大理評事、衛(wèi)尉寺丞,知榆次縣,通判棣、齊二州,均有能名。后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移京西、東轉(zhuǎn)運使,屬官不法者多被舉刺。神宗熙寧初授戶部副使。極論撫寧、啰兀兩城不可守,又諫阻在陜西以交子易錢之計劃。加集賢殿修撰,遷河?xùn)|都轉(zhuǎn)運使。元豐初知河陽,次年徙同州。居官不畏強御,性至孝,頗為時所稱。
全宋文·卷一○四三張景憲(一○一五——一○八一),字正國,襄邑(今河南睢縣西)人,祖去華徙洛陽。師德次子,尹洙婿。天圣四年,以蔭授將作監(jiān)主簿,遷太祝,監(jiān)西京商稅院,遷衛(wèi)尉寺丞,擢知并州榆次縣,通判棣州,移齊州,知梁山軍、海州。嘉祐初,使湖北較定茶稅,改開封府判官,淮南轉(zhuǎn)運副使,移京西轉(zhuǎn)運使。治平三年,授京東轉(zhuǎn)運使。熙寧二年,為三司戶部副使,奉使北鄙、西陲,授河?xùn)|轉(zhuǎn)運使。歷知瀛州、河?xùn)|、同州、房州。元豐四年,以太中大夫知兗州,未赴而卒,年六十七。見范純?nèi)省稄埞袪睢罚ā斗吨倚肪硪涣?,?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傳謂卒年七十七,誤,今從《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5—1075
【介紹】:
宋開封人,字君錫。仁宗景祐元年進士。以薦為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界,督吏捕盜,盡得之。為淮南轉(zhuǎn)運使,兩浙饑,移淮粟賑贍。神宗時累官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河南府,嚴(yán)整吏習(xí),號為治辦。然用法刻深,煩碎無大體,唯厚結(jié)中人。權(quán)發(fā)遣開封府卒。
全宋詩李中師(一○一五~一○七五),字君錫,開封(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充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界諸縣。擢三司度支判官,為淮南轉(zhuǎn)運使,徙河?xùn)|轉(zhuǎn)運使。英宗即位,除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知澶州、河南府。神宗即位,遷給事中,除龍圖閣直學(xué)士,充群牧使,兼知審官東院。熙寧八年權(quán)發(fā)遣開封府(《開封府題名記碑》),卒,年六十一。事見《祠部集》卷三四《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6—1075
【介紹】:
宋大名成安人,字才叔。仁宗朝進士,為大理法直官。英宗即位,除直集賢院,授群牧、三司戶部判官,為英宗書《洪范》于殿屏,加直龍圖閣。神宗立,出知齊州,改京東路轉(zhuǎn)運使,力行新法。后累官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渭州。
全宋文·卷一○五○王廣淵(一○一六——一○七五),字才叔,大名成安(今河北成安)人。以進士為大理法直官。嘉祐間為殿中丞。英宗即位,除直集賢院,任群牧、三司戶部判官。熙寧中,由兵部員外郎、京東轉(zhuǎn)運使,徙河?xùn)|,擢寶文閣待制,歷知慶州、永興軍、渭州。熙寧四年為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使,七年涇原路安撫使。八年卒,年六十。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二○四、二一一、二一四、二二○、二五六、二六九,《東都事略》卷八五,《宋史》卷三二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河南永安人,字希元。張堯封兄,仁宗張貴妃伯父。舉進士。歷憲州、筠州推官。擢殿中丞、知犀浦,縣多田訟,乃正其疆界,訟事頓減。累遷給事中、端明殿學(xué)士、三司使?;实v中,改戶部侍郎,尋拜淮康軍節(jié)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包拯、王舉正等極力諫阻,遂罷宣徽、景靈二使。旋復(fù)以宣徽使判河陽,后徙鎮(zhèn)天平軍。頗通吏治,曉法律。以戚里進,由寒士遽至崇顯,留戀恩寵,為世所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8—1089
【介紹】:
宋壽州人,字晦叔。呂公弼弟。仁宗時登進士第。英宗時知蔡州。神宗立,召為翰林學(xué)士。熙寧初,知開封府,為御史中丞。反對行青苗法,言呂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潁州。起知河陽,召還知審官院,尋同知樞密院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輔政,廢除新法。三年,懇辭位,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卒謚正獻。
全宋詩呂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壽州(今安徽鳳臺)人。仁宗時以父蔭補奉禮郎。舉進士,通判潁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開封府。二年,為御史中丞,出知潁州。八年,入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改知審官院,同知樞密院事。元豐五年(一○八二),除資政殿學(xué)士、定州安撫使。徙揚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四年卒,年七十二。謚正獻。《東都事略》卷八八、《宋史》卷三三六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一○九二呂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夷簡子,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登進士第,召試館職,不就。通判潁州,與郡守歐陽修為講學(xué)友。判吏部南曹,除同文院檢討、同判太常寺,改天章閣待制兼侍讀。英宗親政,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出知蔡州。神宗立,召為翰林學(xué)士、知通進銀臺司。熙寧初,知開封府。二年為御史中丞。以與王安石意見不合,出知潁州、河陽。召還提舉中太一宮,遷翰林學(xué)士承旨,改端明殿學(xué)士,知審刑院,同知樞密院事。元豐五年乞去位,除資政殿學(xué)士、定州安撫使。徙揚州。哲宗即位,還朝為侍讀,拜尚書左丞、門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四年卒,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江州德安人,字清卿。夏竦子。以父任為將作監(jiān)主簿,賜進士出身。歷京西、河?xùn)|轉(zhuǎn)運使,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吏部郎中、知渭州,整頓軍隊,教士卒戰(zhàn)陣法;又籍塞下閑田,募人耕種,歲得谷數(shù)萬斛,以備賑發(fā),名曰貸倉。后兩知延州,親督役筑州城,不逾月而就。平生無學(xué)術(shù),然頗以才自勵,嘗求入侍經(jīng)筵,為時所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濰州北海人,字延仲。第進士。歷任西京留守司通判、侍御史、知諫院等。以言仁宗郭皇后不當(dāng)廢獲罪。久之,遷天章閣待制。又反對三司判官以藥化鐵為銅鑄錢之計劃,出知充、徐諸州府。后以吏部侍郎致仕。
全宋詩孫祖德,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知臨??h。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一一。
全宋文·卷四○九孫祖德,字延仲,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進士及第,調(diào)濠州推官,知榆次縣,通判西京留守司。入為殿中侍御史,遷侍御史,擢尚書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知諫院。遷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xué)士、右諫議大夫。歷知十馀州、軍、府,以吏部侍郎致仕,卒。有《論事》七卷。《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深州饒陽人,字逢吉。李宗諤子。幼作賦,為楊億嘉嘆。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累官集賢院校理、鹽鐵判官。朝議罷天下職田及公使錢,持不可。歷知數(shù)州府,累擢天章閣待制,終知鄭州。性和易,不忤物,能守家法。
全宋文·卷四一五李昭遘(?——一○五九),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宗諤從子。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楊億薦授館閣???,改集賢校理。仁宗時,為鹽鐵判官,白波發(fā)運使。遷直史館、判三司理欠司,徙度支判官,除陜西轉(zhuǎn)運使。知澤州、陜州,進直龍圖閣、集賢殿修撰,累遷工部郎中,歷知鳳翔、河中府、晉州,擢天章閣待制、知鄭州。嘉祐四年卒。見《宋史》卷二六五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杭州富陽人,字師直。謝絳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以與王安石善,驟擢為侍御史,誣劾蘇軾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時章惇開五溪,景溫協(xié)力拓筑,以功進拜禮部侍郎。哲宗元祐中,歷知永興軍、河陽。卒年七十七。
全宋詩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小名錦衣奴(劉攽《中山詩話》),富陽(今屬浙江)人,絳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雜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歷知鄧、襄、潭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書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寶文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同上書卷三六九),尋罷知蔡州。三年,權(quán)刑部尚書。又出知鄆州、真定府、揚州、壽州、鄧州(同上書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紹圣四年徙知河陽,請致仕,未受命卒(同上書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絳次子?;实v元年進士,通判汝、莫二州,江東轉(zhuǎn)運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漣水軍。神宗初徙真州,提點江西刑獄,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王安石驟擢之為侍御史知雜事,誣劾蘇軾。出知鄧州,進陜西都轉(zhuǎn)運使,改知鄧、襄、澶三州。加直龍圖閣,判將作監(jiān)。出知潭、洪、應(yīng)天府、瀛州。元祐初進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坐事罷知蔡州;三年初權(quán)刑部尚書,改知鄆州,再歷永興軍,徙知河陽。紹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23—1076
【介紹】:
宋撫州宜黃人,字景仁。仁宗慶歷間進士。神宗熙寧初行新法,被遣行諸路相度農(nóng)田水利、稅賦科率、徭役利害。為秘書丞,建言引汴灌田,詔以提舉開封府界常平行之。又倡引汴水淤田,祥符、中牟之民被水患,都水監(jiān)或以為非。熙寧三年權(quán)都水監(jiān)丞,六年理提點刑獄資序。累官兩浙常平使兼都水監(jiān),相地利,引樊山水灌田四十萬頃。遷河北水陸轉(zhuǎn)運、判都水監(jiān)。
全宋文·卷一○四九侯叔獻(?——一○七六),字景仁,宜黃(今江西宜黃)人,慶歷中舉進士。熙寧初知安遠縣,遷秘書丞。二年,提舉兩浙路常平,尋徙開封府界提舉常平。加太常博士,同京西巡轄斗門。三年,權(quán)都水監(jiān)丞,為屯田員外郎。八年,改度支員外郎,遷工部郎中。九年三月以疾卒。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二、食貨七之一九、食貨六五之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四、二四七、二六四、二七三,《韓南陽集》卷一七叔獻制詞,《萬姓統(tǒng)譜》卷六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河南人,字君玉。第進士。歷京西、河?xùn)|轉(zhuǎn)運使,遷右司諫。劾奏集賢校理陸經(jīng);又疏李用和、曹琮、李昭亮不可典軍,梁適不當(dāng)除翰林學(xué)士,范仲淹既復(fù)官宜用;言尹洙、余靖、歐陽修皆以朋黨斥逐,系小人忌惡正直之故。旋因與靖等相失,又論請加罪之。為靖、修所惡,時論以為奸邪。出知潭州,犒撫瑤人,籍以為民。又歷知襄州,剖斷疑獄,人服其明。卒于知青州任。
全宋文·卷四一五劉元瑜(?——一○六五),字君玉,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進士及第,官秘書省著作佐郎,知雍丘縣。通判隰、并二州,知郢州。以太常博士為監(jiān)察御史。歷京西、河?xùn)|轉(zhuǎn)運使。遷右司諫,除三司鹽鐵副使。至和初,以天章閣待制知潭州。歷河中府,以左諫議大夫知青州,治平二年卒。元瑜先曾諫言范仲淹等以非罪貶,及仲淹執(zhí)政,反希章得象旨非毀仲淹等,時人以為奸邪?!?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23—1053
【介紹】:
宋河南永安人。仁宗妃。張堯佐侄女。有盛寵,巧慧多智數(shù),善承迎,勢動朝中外。慶歷元年封清河郡君,歲中為才人,遷修媛、美人。皇祐初進貴妃。卒后追冊為皇后,謚溫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63
【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字晦之。太宗李皇后侄。幼補東頭供奉官。仁宗時累拜武寧軍節(jié)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既統(tǒng)宿衛(wèi),政尚嚴(yán),多所建請,禁兵頓肅。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昭德軍節(jié)度使。敏通吏治,善委任僚佐。卒謚良僖。
全宋文·卷三九三李昭亮(?——一○六三),字晦之,上黨(今山西長治)人。明德太后兄繼隆之子。仁宗時累拜武寧軍節(jié)度使,歷殿前副都指揮使。時承平久,將士多因循樂縱弛,昭亮本將家子,習(xí)軍中事,既統(tǒng)宿衛(wèi),政尚嚴(yán),多所建請。后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陽,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終昭德軍節(jié)度使。嘉祐八年卒,贈中書令,謚良僖。見《宋史》卷四六四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23—1099
【介紹】:
宋光州固始人,字磻叟。以蔭入仕。累擢夔州路轉(zhuǎn)運副使。哲宗即位,行赦賞軍,時萬州軍士旬余未獲賞而謀亂,宗望急赴其地,先命給賞,后斬亂首。后為江淮發(fā)運使,開支氏渠,公私便利。官終集賢殿修撰、知鄆州。
全宋文·卷二六七三王宗望,字磻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以蔭累擢夔州路轉(zhuǎn)運副使。哲宗即位,歷倉部郎中、司農(nóng)少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代吳安持為都水使者,導(dǎo)河?xùn)|流,加直龍圖閣、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擢工部侍郎。后以集賢殿修撰知鄆州,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又見《宋會要輯稿》禮二之一、食貨四七之三、方域一五之一八、方域一五之二一,《宋史新編》卷一○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24—1091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徙居孟州濟源,字欽之。傅立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論事略無回隱。熙寧時言新法不便,忤王安石,除權(quán)鹽鐵副使,出為河北轉(zhuǎn)運使,改知江寧府,徙知許州、河陽、徐州,兩年六移官。復(fù)坐事落職。哲宗嗣立,召除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侍讀。元祐四年,拜中書侍郎。卒謚獻簡。
全宋詩傅堯俞(一○二四~一○九一),字欽之,本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居孟州濟源(今屬河南)。未冠舉進士,知新息縣。仁宗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英宗時,轉(zhuǎn)殿中侍御史、遷起居舍人,再遷右司諫、同知諫院。后除侍御史知雜事。神宗熙寧初,知和州、廬州。三年(一○七○),授直昭文館、權(quán)鹽鐵副使。出為河北轉(zhuǎn)運使,改知江寧府,徙許州、河陽、徐州。兩年之間凡六徙,困于道途。哲宗立,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擢給事中。元祐四年(一○八九)為御史中丞,遷吏部尚書、中書侍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五)。六年卒,年六十八。謚獻簡。有《傅獻簡集》七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存《草堂集》一卷(藏日本東京大學(xué)圖書館)。《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傅堯俞(一○二四—— 一○九一),字欽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孟州濟源。十歲能文,及登第,猶未冠。知新息縣,累遷太常博士。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英宗即位,轉(zhuǎn)殿中侍御史,遷起居舍人。再遷右司諫、同知諫院。治平三年,除侍御史知雜,堅辭,出知和州。神宗即位,徙知廬州。熙寧三年,授兵部員外郎、直昭文館,權(quán)鹽鐵副使。四年,除河北轉(zhuǎn)運使,改知江寧府。徙許州、河陽、徐州,再歲六移官。七年,提舉崇福宮。明年,坐罪落職。哲宗立,自知明州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擢給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二年,坐言張舜民事,以龍圖閣待制知陳州。三年,復(fù)為吏部侍郎。四年,再為御史中丞,進吏部尚書兼侍讀,拜中書侍郎。六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八,謚獻簡。紹圣中,以元祐黨人奪贈謚。著有《文集》十卷、《奏議》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