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2—1170
【介紹】:
宋和州烏江人,字安國,號于湖居士。張祁子。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第一。上疏請昭雪岳飛,為秦檜所忌。歷禮部員外郎、起居舍人、權(quán)中書舍人。除知撫州,蒞事精確,人所不及。知平江府,剖決繁事,庭無滯訟。為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知靜江府,治有聲績。后徙荊湖北路安撫使、知荊南府,筑寸金堤,州息水患;置萬盈倉,以儲漕糧。以疾致仕。善詩文,尤工詞,風(fēng)格宏偉豪放。有《于湖集》、《于湖詞》。
全宋詩張孝祥(一一三二~一一七○),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jìn)士第一。方第,即上疏言岳飛冤獄,忤秦檜,授簽書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檜死,召為秘書省正字,累遷起居舍人、權(quán)中書舍人,為御史中丞汪徹劾罷。尋起知撫州。孝宗即位,知平江府。召為中書舍人,遷直學(xué)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lǐng)建康留守。力贊張浚主戰(zhàn),為宰相湯思退所忌,以張浚黨落職。思退罷,起知靜江府兼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復(fù)以言者罷。俄起知潭州,權(quán)荊湖南路提點刑獄,遷知荊南、荊湖北路安撫使。乾道五年(一一六九),因疾力請歸養(yǎng)侍親,以顯謨閣直學(xué)士致仕。六年,卒。年三十九。有《于湖集》四十卷。事見本集附錄《宣城張氏信譜傳》,《宋史》卷三八九有傳?!埿⑾樵?,以《四部叢刊》影印慈溪李氏藏宋刊《于湖居士文集》(其中詩十一卷)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小集)。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張孝祥(1132-1169) 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人。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張孝祥(1132—1170) 南宋詞人、書法家。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生于浙江鄞縣。紹興二十四年(1154)狀元及第,歷任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建康留守、潭州知府、荊湖北路安撫使等職,頗有政績。以顯謨閣直學(xué)士致仕。善詩文,尤工詞,風(fēng)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等。所作《滿江紅·聽雨》中寫到南樓。
全宋文·卷五六九一張孝祥(一一三二——一一七○),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以第一人登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第,上書乞昭雪岳飛,為權(quán)相秦檜所忌。次年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遷禮部員外郎、起居舍人,權(quán)中書舍人。出知撫州、平江府,入為中書舍人,領(lǐng)建康府留守。復(fù)出知靜江府、潭州、荊南府,為荊湖北路安撫使,所至有政聲。乾道五年以疾卒,年僅三十九。孝祥善詩文翰墨,尤工于詞,在宋代詞人中占有重要地位。著有《于湖集》。事見王質(zhì)《于湖集序》(《雪山集》卷五),《宣城張氏信譜傳》(《于湖集》附錄),《宋史》卷三八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3—1203
【介紹】:
宋高郵人,字唐卿。孝宗淳熙二年進(jìn)士。官至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與世多齟齬,自以為無補(bǔ)于世,置之江湖乃宜。遂號江湖長翁。善為文。有《江湖長翁集》。
全宋詩陳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郵(今屬江蘇)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jìn)士,調(diào)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縣,通判房州并權(quán)知州事。房州秩滿,為浙西路安撫司參議,改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自以轉(zhuǎn)輾州縣幕僚,無補(bǔ)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號江湖長翁。寧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長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師文刊刻行世,陸游為之序,已佚。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獲抄本,與秦觀集同刊于高郵。事見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陳公墓志銘》?!£愒煸?,以明李之藻刊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詩集外的作品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五七四九陳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師從范成大,年四十三登淳熙二年進(jìn)士乙科,以迪功郎為繁昌縣尉。改從仕郎、平江府學(xué)教授,尋宰定海、倅房陵。官至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遭宋不競,事多齟齬,自以無補(bǔ)于世,晚遂號江湖長翁。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著有《江湖長翁集》。見陸游《陳長翁文集序》(《渭南文集》卷一五),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陳公墓志銘》(《江湖長翁集》卷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4—1222
【介紹】:
宋越州山陰人,字兼善。孝宗隆興二年進(jìn)士。歷知漳州,罷計口抑配民鹽,罷溪港津度之榷,減經(jīng)總制錢額外苛取者。寧宗嘉定初為提點江淮等路鑄錢公事,歷吏部郎、大理少卿、秘書少監(jiān),終秘閣修撰。有《山林思古錄》、《群經(jīng)感發(fā)》、《垂軒稿》。
全宋詩俞亨宗(一一三四~一二二二),字兼善,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進(jìn)士。知宜興縣,遷國子監(jiān)主簿。后知漳州。寧宗嘉定元年(一二○八),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二年,改福建提刑(《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以秘書少監(jiān)致仕。十五年卒,年八十九。有《垂軒稿》二十卷等,已佚。事見《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五。
全宋文·卷五七九九俞亨宗(一一三四——一二二二),字兼善,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登隆興二年進(jìn)士第。宰常州宜興,秩滿,干辦諸軍審計司,遷國子監(jiān)、軍器監(jiān)主簿。知漳州,秩滿奉祠歸鄉(xiāng)。嘉定初,起為提點江淮等路鑄錢公事,移江東轉(zhuǎn)運。入為吏部郎,歷大理少卿、秘書少監(jiān)。請老,除直顯謨閣,加秘閣修撰。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九。著有《垂軒稿》二十卷、《宏詞習(xí)業(yè)》五卷、《山林思古錄》十卷、《群經(jīng)感發(fā)》十卷。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二之一六、食貨六四之一一○,《宋史翼》卷二一(俞??作余)。
宋登科記考字兼善。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隆興元年(1163年)進(jìn)士?!端蔚强朴浛肌钒矗菏菤q知舉官不用臺諫官,不用樞密院官為試官,以重邊事故。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六七一范成象,字至先,號澹齋,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成大兄。紹興五年進(jìn)士,歷太學(xué)博士,乾道中官湖南路提舉常平。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七八,《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四七、選舉二○之一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5—1199
【介紹】:
宋吉州龍泉人,字從之,自號靜閱先生。孝宗隆興元年進(jìn)士。知萍鄉(xiāng)縣,以能聞。累遷秘書郎。光宗紹熙二年應(yīng)詔上書八事,擢右正言。在諫臺七十日,上章二十。出為湖南提刑,召為秘書監(jiān),兼吏部侍郎。時朱熹、彭龜年先后被貶,逢吉上書抗辯,忤怒韓侂胄,出知太平州,奉祠卒。
全宋文·卷五八二九孫逢吉(一一三五——一一九九),字從之,號靜閱先生,吉州龍泉(今江西遂川)人。隆興元年進(jìn)士,授郴州司戶,歷常德教授、知萍鄉(xiāng)縣。紹熙元年遷秘書郎兼嘉王府直講,擢右正言。出為湖南提刑,以秘書監(jiān)召,兼吏部侍郎。會彭龜年論韓侂胄專僭,出補(bǔ)郡,逢吉力爭之,遂忤侂胄,出知太平州,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起知贛州。慶元五年卒,年六十五,謚獻(xiàn)簡。與弟逢年、逢辰皆有文學(xué)行義,時稱「孫氏三龍」。見樓鑰《獻(xiàn)簡孫公神道碑》(《攻愧集》卷九六),《宋史》卷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萊,字邦基,又字基仲(《淳熙稿》卷一二《贈王教授基仲》),號龜湖(宋王光溥《自號錄》),無為(今屬安徽)人。之道子。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jìn)士(清乾隆《無為州志》卷一二)。淳熙八年(一一八一)為建康府教授(《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知池州貴池縣(《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四)。有《龜湖集》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嘉興華亭人,寄籍臨安錢塘,字進(jìn)道。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孝宗淳熙間歷知鄂、信二州,旋改主管亳州明道宮。工詞。有《蕭臺公余詞》。
全宋詩姚述堯,字進(jìn)道,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jìn)士(清乾隆《杭州府志》卷六七)。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知樂清縣(清光緒《樂清縣志》卷七)。九年,權(quán)發(fā)遣處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一六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于知鄂州任放罷(同上書職官七二之三六)。十五年,起知信州,旋改主管亳州明道宮(同上書職官七二之四九)。
全宋文·卷四九二二姚述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乾道中歷知樂清縣事,權(quán)發(fā)遣楚州。淳熙中除提點江淮等路坑冶。九年,知鄂州,以言者論放罷。十五年,被命知信州,旋改主管亳州明道宮。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三六、四九,食貨三四之二六、二九,永樂《樂清縣志》卷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8—1192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徙臺州,字清叔,號醒庵,一作醒齋。孝宗乾道五年進(jìn)士。歷權(quán)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論事不避權(quán)貴。累官至太府卿,為金國生辰使,行至揚(yáng)州而卒。性警敏強(qiáng)記,通曉古今事,多才藝。嘗從邵雍后人傳其《易》學(xué)??急婀盼铩⑷竞驳で?,皆造其妙。
全宋詩王卿月(一一三八~一一九二),字清叔,號星齋,又號星庵,世居開封,曾祖徙居臺州,遂為臺州(今浙江臨海)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jìn)士,調(diào)溫州樂清尉。淳熙元年(一一七四),除起居舍人,權(quán)中書舍人。四年,知廬州,改湖南轉(zhuǎn)運副使。十五年,為利州路提刑。光宗紹熙三年以吏部尚書為金國生辰使,行次揚(yáng)州病卒,年五十五。事見《攻愧集》卷一○二《太府卿王公墓志銘》、《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全宋文·卷六一一八王卿月(一一三八——一一九二),字清叔,號醒庵,臺州(治今浙江臨海)人。博學(xué)多藝。乾道五年登進(jìn)士第,調(diào)樂清縣尉。七年召對稱旨,除宗正寺主簿,遷太府丞、秘書郎、起居郎兼權(quán)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出知廬州,徙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副使,歷知靜江、襄陽府。淳熙末為利州路提刑,改知瀘州。紹熙三年假吏部尚書,為金國生辰使,擢太府卿。七月行次揚(yáng)州,病卒,年五十五。有遺稿三十卷,藏于家。見樓鑰《太府卿王公墓志銘》(《攻愧集》卷一○二),《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陶去泰,字茂安,黃州(今湖北黃岡)人,移居興國(今湖北新陽)。曾官建康府教授(《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司農(nóng)寺主簿(《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一五)。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永州。五年,知衡州(《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jīng)》)。事見《梅溪后集》卷一○《贈陶永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隆興府南昌人。少穎悟能詩。歷官知建昌軍,剖決精明。遷知常州,進(jìn)司農(nóng)卿,蠲無名逋賦十八萬,省楮幣百萬,在任三年,積緡錢斛米千百萬。孝宗淳熙初,官至戶部侍郎。
全宋文·卷六二七二李安國,字元佐,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歷知南城、宜黃縣,通判贛州,知建昌軍、常州。乾道七年自戶部郎中除太府少卿、湖廣總領(lǐng),累進(jìn)司農(nóng)卿。淳熙初擢戶部侍郎。見《周文忠公集》卷一○○,雍正《江西通志》卷六六,《宋史翼》卷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0—1207
【介紹】:
宋濟(jì)南歷城人,原字坦夫,后字幼安,號稼軒。高宗紹興末,聚眾二千隸耿京部,為掌書記。奉京命奏事建康,聞張安國殺京降金,歸擒之,獻(xiàn)俘行在。孝宗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征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chuàng)建飛虎軍,雄鎮(zhèn)一方。歷浙西提點刑獄、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為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歷知鎮(zhèn)江、隆興府。進(jìn)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后追謚忠敏。一生力主抗金。擅為長短句,風(fēng)格悲壯激烈,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等。
全宋詩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欽宗靖康末中原淪陷,棄疾于青年時即率眾抗金。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義軍耿京部,為掌書記。三十二年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jié)度掌書記,并以節(jié)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棄疾還海州,約忠義軍人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改差簽判江陰軍。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zhuǎn)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知潭州兼湖南安撫。后于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為言者論罷。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未幾又為言者論罷。寧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四年遷知鎮(zhèn)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棄疾以詞著稱,是豪放派詞風(fēng)的代表,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詞》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啟泰輯有《稼軒集抄存》,近人鄧廣銘增輯為《辛稼軒詩文抄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有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 辛稼軒詩,以《辛稼軒詩文抄存》為底本,酌校原材料出處。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二卷。
詞學(xué)圖錄辛棄疾(1140-1207)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有《稼軒長短句》。
黃鶴樓志·人物篇辛棄疾(1140—1207) 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濟(jì)南市)人。系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等。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寧宗時知鎮(zhèn)江府,未久落職。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棄疾由湖北轉(zhuǎn)運副使調(diào)任湖南轉(zhuǎn)運副使。臨行之際,同僚在武昌南樓設(shè)宴為其餞行,他即席賦詞《水調(diào)歌頭?折盡武昌柳》,抒發(fā)豪放悲壯的抑郁情懷。
全宋文·卷六二一四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號稼軒居士,齊州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紹興末,金主亮死后,耿京聚兵山東,棄疾為掌書記,奉表歸宋。乾道元年,奏《美芹十論》。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又上疏論恢復(fù)大計甚備。八年,出知滁州。淳熙二年,提點江西刑獄。歷知江陵、隆興府,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再知隆興。八年,為言者所劾落職,隱居上饒帶湖十年。紹熙二年,起提點福建刑獄,知福州,罷,徙居鉛山。嘉泰三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加寶謨閣待制,知鎮(zhèn)江。開禧三年卒,年六十八。棄疾一生以恢復(fù)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屢起屢罷,憂憤而死。工于詞,所作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1—1226
【介紹】:
宋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稱慈湖先生。楊庭顯子。孝宗乾道五年進(jìn)士。授富陽主簿。師事陸九淵,發(fā)展心學(xué),主張“毋意”、“無念”,“無思無慮是謂道心”等。嘗知樂平縣,興學(xué)校,教生徒,邑內(nèi)夜無盜警,路不拾遺。光宗紹熙五年,召為國子博士。寧宗嘉定初出知溫州,首倡廢除妓籍,以廉儉為民所愛戴。官終寶謨閣學(xué)士。卒謚文元。有《慈湖詩傳》、《楊氏易傳》、《先圣大訓(xùn)》、《五誥解》及《慈湖遺書》等。
全宋詩楊簡(一一四一~一二二六),字敬仲,學(xué)者稱慈湖先生,慈溪(今浙江寧波西北)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jìn)士,授富陽主簿。會陸九淵道過富陽,遂師事陸。歷紹興府司理參軍,知嵊縣、樂平縣。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召為國子博士。以上書辯宰相趙汝愚去國事,主管崇道觀。寧宗嘉泰四年(一二○四),起權(quán)發(fā)遣全州,又以上言未及對,論罷。嘉定元年(一二○八)授秘書郎,累遷將作少監(jiān)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出知溫州。召為駕部員外郎,遷將作監(jiān)。理宗即位,進(jìn)寶謨閣直學(xué)士。寶慶二年卒,年八十六。著有《甲稿》、《乙稿》等,今存《慈湖先生遺書》二十卷,補(bǔ)編、新增附錄各一卷。事見清馮可鏞《慈湖先生年譜》、《寶慶四明志》卷九、《宋史》卷四○七有傳。 楊簡詩,以明刊嘉靖四年序本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二一八楊簡(一一四一——一二二六),字敬仲,明州慈溪(今浙江慈溪)人。乾道五年舉進(jìn)士,授富陽主簿。師事陸九淵。為紹興府司理,差浙西撫干。歷知嵊縣、樂平縣。紹熙五年,召為國子博士。后知全州。嘉定初,為秘書省著作佐郎。歷尚書郎官,遷著作郎、將作少監(jiān),兼國史院編修官兼實錄院檢討官。求補(bǔ)外,知溫州。入為駕部、工部郎官,遷軍器監(jiān)、將作監(jiān),仍兼國史院編修官兼實錄院檢討官。以疾奉祠。理宗立,累遷至寶謨閣學(xué)士致仕。寶慶二年卒,年八十六。簡為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學(xué)者稱慈湖先生。有著作多種,今存《易傳》、《詩傳》、《春秋傳》、《石魚偶記》、《慈湖先生遺書》等。事跡見錢時《慈湖先生行狀》(《慈湖先生遺書》卷一八)、《宋史》卷四○七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善悉(一一四一~一一九八),字壽卿,宋宗室。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jìn)士(明永樂《樂清縣志》卷七),調(diào)無錫縣丞,知寧德縣,通判臨安府。淳熙十年(一一八三),知秀州(《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一之二七)。十三年,知江州(同上書兵一九之三三)。歷江西、兩浙運判,遷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寧宗慶元四年卒,年五十八。事見《水心集》卷二一《中大夫直敷文閣兩浙運副趙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六二六四趙善悉(一一四一——一一九八),字壽卿,宗室不尤子。居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乾道二年登進(jìn)士,為無錫縣丞,擢知寧德縣。淳熙七年通判臨安,九年遷知秀州,以治河功,移知鄂州。十三年知江州、進(jìn)太府少卿。紹熙五年,以中奉大夫知徽州。慶元二年,除江西運判。以直秘閣為兩浙運副,進(jìn)直敷文閣。慶元四年卒,年五十八。見葉適《中大夫直敷文閣兩浙運副趙公墓志銘》(《水心先生文集》卷二一),《宋史》卷二四七《趙善悉傳》,弘治《徽州府志》卷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桂陽軍平陽人,字輔之,號北湖。少嗜學(xué),以詞賦領(lǐng)鄉(xiāng)魁。孝宗乾道八年進(jìn)士。初調(diào)湟川戶椽,再任八桂校官,任靜江府教授,以詩名稱于世。性廉介,雖兩仕而家貧。有文集。
全宋詩姚宋佐,字輔之,郴州(今屬湖南)人。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jìn)士。調(diào)靜江府學(xué)教授。有詩名。明萬歷《郴州志》卷一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2—1211
【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子正,一作子合,號東湖。孝宗乾道五年進(jìn)士。三調(diào)教官,十七年間,受學(xué)于朱熹、張栻、呂祖謙之門。歷長樂令,修大塘水利,溉田十萬余頃。通判贛州,薦章交上,時韓侂胄當(dāng)國,遇不少貶以求售。侂胄誅,擢為太學(xué)博士,除諸王宮教授。守毗陵,為浙東提舉常平使者,有惠政。除大宗正丞,遷右曹侍郎卒。有《論孟講義》、《兩漢博議》及文集。
全宋詩王遇(一一四二~一二一一),字子正,一字子合,學(xué)者稱東湖先生(《宋元學(xué)案》卷六九),龍溪(今福建漳州龍海市)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jìn)士。曾從朱熹,張栻、呂祖謙學(xué)。歷知長樂縣,通判贛州,知常州,提舉浙東常平。除大宗正丞,遷右曹郎。寧宗嘉定四年卒,年七十。事見《勉齋集》卷三七《朝奉郎尚書吏部右曹郎中王公行狀》。
全宋文·卷六二七二王遇(一一四二——一二一一),字子合,號東湖,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乾道五年中進(jìn)士甲科,調(diào)臨江軍教授,移處州教授。受業(yè)于朱熹、張栻、呂祖謙之門。歷官長樂縣丞、贛州通判、提舉常平使者。入朝為大宗正丞、右司郎中。嘉定初出知常州,四年六月卒,年七十。著《論孟講義》、《兩漢博議》及文集若干卷。見黃干《朝奉郎尚書吏部右曹郎中王公行狀》(《勉齋集》卷三七),《宋元學(xué)案》卷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