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用可,號松湖。度宗咸淳七年進士。歷知同安縣,有廉直高古之聲。宋亡隱處,講明道學,以淑后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安錢塘人,字大有,號水云子。度宗咸淳間進士。以善琴供奉內廷。宋亡,隨北去。后為道士南歸,往來匡廬、彭蠡間,蹤跡莫測。為詩慷慨有氣節(jié),多紀國亡北徙事,后人推為“詩史”。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全宋詩汪元量,字大有,號水云,晚號楚狂(《湖山類稿》卷三《夷山醉歌》),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著《湖山類稿》十三卷、《汪水云詩》四卷、《水云詞》二卷等(《千頃堂書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劉辰翁批點《湖山類稿》五卷;清錢謙益據云間鈔詩舊冊輯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禮增輯為《增訂湖山類稿》五卷?!赌纤螘肪砹袀??!⊥粼吭?,第一至五卷以清乾隆鮑廷博知不足齋刻《湖山類稿》、《水云集》為底本,刪去后者重出之詩。參校清吳翌鳳抄本(有清顧至、黃丕烈跋,簡稱顧本,藏北京圖書館)、明末抄本《汪水云詩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簡稱毛本,藏北京圖書館)以及《詩淵》引詩等。另從《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詞學圖錄汪元量(約1241-約1317) 字大有,號水云。錢塘人。以善琴事謝后、王昭儀,宋亡,隨三宮留燕,后南歸為道士。有《水云集》、《湖山類稿》、《水云詞》。
元詩紀事元量字大有,號水云,錢唐人。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全宋文·卷八三二七汪元量(一二四一——一三一七),字大有,號水云,臨安府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善琴供奉掖庭。德祐二年恭帝降元,元量隨三宮入燕,多歷年所,后乞為黃冠還錢塘。元量又工詩,著有《湖山類稿》(存)、《水云集》(存)。其詩多慷慨悲歌,大凡亡國之戚、去國之苦、間關愁嘆之狀,皆備見于詩篇,故當時聞人多推為詩史。見《南宋書》卷六二,馬廷鸞《湖山類稿跋》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47—?
【介紹】:
宋元間徽州婺源人,字庭芳,號雙湖。胡方平子。穎悟好讀書,受父《易》學。年十八,領宋理宗景定五年鄉(xiāng)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遠近師之。有《周易本義附錄纂疏》、《啟蒙翼傳》、《十七史纂》等。
全宋詩胡一桂(一二四七~?),字庭芳,婺源(今屬江西)人。方平子。理宗景定五年(一二六四)領鄉(xiāng)薦,時年十八。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學者稱雙湖先生。事見《新安文獻志》卷七○《胡玉齋傳》附。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1254—1323
【介紹】:
宋饒州樂平人,字貴與,號竹洲。馬廷鸞子。咸淳九年漕試第一,以蔭補承事郎。宋亡,歷任慈湖、柯山書院山長、臺州儒學教授。博覽群書,著述甚豐。積二十余年,纂成史學巨著《文獻通考》,其書以杜佑《通典》為藍本,貫穿古今,考察賅博,會通歷代典章制度,于宋制尤為詳備。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東湖散人,姓名未詳,杭州(今屬浙江)人。月泉吟社第四十三名。事見《月泉吟社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72—1352
【介紹】:
元僧。常熟人,字石屋。俗姓溫。住當湖之福源。嘗作偈云:“拾得斷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焙笸司与愊髦旌?,吟諷自適。有《石屋詩集》。
元詩選清珙,字石屋,常熟溫氏子。首參高峰,后嗣法于及庵信禪師,住當湖之福源。嘗作偈曰:「拾得斷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雇司与愊髟惶旌?,吟諷其間以自適。至正間,朝廷聞其名,降香幣旌異,賜金襕衣。壬辰秋示寂。所著有《石屋詩》,其自敘曰:余山林多暇,瞌睡之馀,偶成偈語,紙墨少便,不復記錄。云衲禪人請書之,蓋欲知我山中趣向耳。于是隨意走筆,不覺盈帙,掩而歸之,慎勿以此為歌詠之助,當須參究其意,則有激焉。其詩有云:「天湖水湛琉璃碧,霞霧山圍錦障紅。觸目本來成現(xiàn)事,何須叉手問禪翁?!辜扳謬L語眾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網金鱗也。
槜李詩系·卷三十清珙,字石屋,常熟溫氏子,出家海鹽崇福寺。遍游天目淮陽,遇二高僧,參悟禪旨。元統(tǒng)間,住當湖鎮(zhèn)福源禪寺,歸隱太湖。至正間,詔降香幣,賜金襕衣。后示寂于湖州霞霧山,建塔焉。又因高麗國王表達詔,謚佛慈慧照禪師。明隆慶間,一士人發(fā)塔視之,骨皆金色。士人若有擊之者,立死。其法語山居詩,來復序之,謂有寒山子遺風。及庵嘗語眾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網金鱗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清珙。字石屋。蘇州常熟人。俗姓溫。母劉氏。生之夕有異光。及長依崇福永惟出家。二十祝發(fā)。越三年受具。走天目見高峰和尚。峰問。汝為何來師曰。欲求大法。峰曰。大法豈易求邪。須然指香可也。師曰。某今日親見和尚。峰嘿器之。授以萬法歸一之語。三年罔所得。辭他行。峰曰。溫有瞎驢。淮有及庵。宜往見之。乃見及庵。庵問何來。曰。天目。曰。有何指示。師曰。萬法歸一。庵曰。汝作么生會。師無語。庵曰。此是死句。什么害熱病底教。汝與么。師拜求指示。庵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意旨如何。師答不契。庵曰。這個亦是死句。師不覺汗下。后入室。庵。再理前語詰之。師答。上馬見路。庵呵曰。在此六年。猶作這個見解。師發(fā)憤去。途中忽舉首見風亭?;砣挥惺 ;卣Z庵曰。有佛處不得住也。是死句。無佛處急走過也。是死句。某今日會得活句了也。庵曰。汝作么生會。師曰。清明時節(jié)雨初晴。黃鶯枝上分明語。庵頷之。久乃辭去。庵送之門。囑曰。已后與汝同龕。俄而庵遷湖之道場。師再參。命典藏鑰。庵常與眾言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網金鱗也。一眾刮目。后入霞霧山卓庵。名曰天湖。躬自薪蔬。吟詠自得。有終焉之志。既而當湖福源虛席致懇。師堅臥不起?;蜃屩?。夫沙門者。當以弘法為重任。閒居獨善。何足言哉。遂幡然而行。龍象歸之。云涌濤奔。唯恐或后。未幾。復還天湖。至正間。朝廷聞師名。降香幣以旌。耆德皇后。錫金磨衲衣。人以為榮。師澹如也。至正壬辰秋七月二十有一日。示微疾。中夜與眾訣。其徒請問后事。索筆書曰。青山不著臭尸骸。死了何須掘土埋。顧我也無三昧火。光前絕后一堆柴。擲筆而逝。阇維舍利五色。璨然無數(shù)。其徒收靈骨。合及庵舍利。塔于天湖之原。示不忘同龕之語。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有四。弟子愚太古者。高麗國人。師說偈印可。有金鱗上直鉤之句。后歸。王尊之。以為國師。數(shù)道師德。王甚渴仰。及師化。表達朝廷。詔謚佛慈慧照禪師。移文江浙。請凈慈平山林公。入天湖。取師舍利之半。館伴歸國。建塔供養(yǎng)。師有上堂法語。山居偈頌。緝本盛行于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石屋禪師者。諱清珙。虞山人也。宋咸淳壬申。生于溫姓。生之夜。光貫北垣。其室異香。經旬不散。珙幼斷酒胾。素質清癯。而精神宥密。六經雜史一覽即不顧。于佛經如獲故物。乃盡棄其所有。為大僧。翩然逸舉。擇人而見。首參高峰妙禪師。妙公曰。新戒來須何事。珙曰。生死事大。乞施大法。公曰。我本無法。說甚小大。珙乃服勤三年。不契。妙公曰。溫有瞎驢?;从屑扳?。宜往見之。珙直走見及庵。路聞及庵多慢侮。罷廢參儀。不以禪流為事。大有名者。輒遭刪削。珙疑之。然心信妙公之指。如不相當。則走溫未遲也。乃至建陽西峰。通謁及庵。及庵袒襟危坐。受珙展拜。遂問珙曰。區(qū)區(qū)逐日。何所用心。珙對曰。以萬法歸一為本參。及庵訶曰。甚么害熱病底。教你參者死句。珙悚然罔措。及庵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作么生會。珙擬對之。及庵驀起厲聲曰。者個亦是死句。便入寢室。珙罔措。乃堅依座下。久之及庵復理前話詰珙。珙對曰。上馬見路。及庵又訶曰。在此多年。猶作恁么見解。珙憤以為及庵賣己。因背棄去。及庵笑曰。珙即回也。珙于途中。忽見風亭。乃急趨回。舉似及庵曰。有佛處不得住。亦是死句。無佛處急走過。亦是死句。清珙今日會得活句了也。及庵曰。作么生會。珙曰。清明時節(jié)雨初晴。黃鸝枝上分明語。及庵肯之。于是出入吳越。激揚禪社。廣結般若緣。偶登霞霧山喜之。遂搆草庵。號曰天湖。趨風者日眾。珙頻作山居偈頌示之。愛之者以為章句精麗。如巖泉夜響。玉磬晨鳴云。嘉禾當湖新創(chuàng)福源禪剎。盡禮致珙。珙不起。平山林禪師。作契聰排闥圖柬珙。珙慨曰。林兄不容吾高臥也。于是自攜竹笠。飄然而來。福源乃勇于臨眾。不期綱宗大振。圍繞座下。多諸有道。六七年間。衲子為法忘軀。而叢林豐盛。如西天那爛陀寺。有貴人入寺飯僧。見珙布衲蕭蕭。疑為矯飾。竊視方丈。棕拂道具外??胀剿谋诙?。貴人大異。乃私問寺主曰。和尚人天知識。何枯淡若此耶。殆非吾輩之所堪矣。寺主曰。然吾師原儉于自奉。施者雖多。有即散之。常誡吾黨。莫貪甘煖。免償宿債。貴人感悟。歸散家財而隱。有詔徵珙。珙堅以疾辭。乃降金襕法衣賜之。人以為榮。珙嘆曰。吾少壯時。猶不如人。況今形之不逮矣。忍將名字。勞倦人間世乎。乃上堂曰。卸卻頂上鐵枷。飏下手中木杓。合眼跳過黃河。騰身沖開碧落。獅子踢倒玉欄干。象王擺壞黃金索。白云兮處處相逢。青山兮步步踏著。喝一喝云。舉頭天外看。誰是個般人。便棄福源。歸天湖。嘉禾公牘互至。珙作偈答之。有老拙背時酬應懶不能從命出煙霞之句。珙年八十有一。行不倚杖。坐不施褥。燈下書字如粟。嘗與客夜話。將達旦??椭x息。珙笑曰。后生輩精神乃爾。安足謀道耶。俄告寂。門人請命后事。珙引聲曰。青山不著臭尸骸。死了何須堀土埋。顧我也無三昧火。光前絕后一堆柴。已而吉祥化去。火后舍利。五色莫計。塔于天湖。時至正壬辰孟秋也。謚曰佛慈慧照禪師。高麗王仰珙德化。且感異夢。請旨移文江浙。分舍利。歸國祀之。
贊曰。瘦棱棱卻。如碧海波心。涌起一座玉巖。硬剝剝好。似白云堆里。突出千尋石屋。乃珙公自狀其微也。至于道傾彤室。德感異邦。置弗論矣。但歷來三百馀年。人誦其詩偈。讀其語錄。恨不尊公。至夜摩睹史之天上。蓋公不以虛言而欺世也。明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釋清珙,字石屋,受具后,與凈慈平山林同得法于道場及庵。遂隱居吳興霞霧山,以清苦自守,不干檀越,偶至絕食,飲水而已。為人慈祥恤物,作為祇陀,多警法語。元至正初,道問流聞,洽于朝野,敕降香幣以旌異之?;屎笠噘n金襕法衣,珙殊不為意。至正壬辰秋,與眾訣,書偈而逝,偈曰:“青山不著臭尸骸,死后何須掘土埋。顧我也無三昧火,光前絕后一堆柴?!标^維,舍利五色,高麗王仰其道行,表達于朝,詔謚“佛慈慧照”。更命有司移文江浙,命凈慈林取珙舍利予館伴歸國。所著有《石屋語錄》,詩不多見,《瘦松集》載其山居詩云:“僧因產業(yè)致差科,官吏句追恥辱多。我有山田三畝半,盡行發(fā)付與檀那?!逼涓咧驴筛乓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松江華亭人,字宅之,號巢松翁,又號云松野褐、瑁湖居士。泰定帝泰定三年舉人。不求仕進,隱居教授。工詩,與楊維楨、錢惟善交往。及歿,同葬于山麓,號三高士墓。有《云松野褐集》。
元詩選居仁字宅之,華亭人。以詩經中泰定三年丙寅鄉(xiāng)試第七名。隱居教授,自號巢松翁,又號云松野褐、瑁湖居士。與楊廉夫、錢思復游,沒,同葬于山東麓,號「三高士墓」。梧溪王逢挽宅之詩云:「游戲清真帖,優(yōu)長雅頌文。世方趨趙孟,天竟滯劉蕢?!股w狀其實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安慶望江人,字行卿。生于宋季,篤志力學。幼被掠至河南,為陳氏養(yǎng)子,年六十始歸,躬耕慈湖,與學者講道。嘗撰《通鑒綱目集覽》,鄉(xiāng)人稱慈湖先生。卒年九十三。
人物簡介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字季道,一字季衡,又字德恭,吳江人。官翰林典簿自號湖天居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江寧人。善皇極數(shù)。受知世祖。凡遇推卜,多以易數(shù)諷諫,朝臣咸敬之。終江西宣慰副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明間杭州錢唐人,字彥博。順帝至正初由布衣入為翰林編修,代祀海上,以戰(zhàn)亂道阻,留居嘉興,授徒養(yǎng)母。張士誠據吳,屢致不赴。明初征修禮書,授太常博士。
槜李詩系·卷六世昌字彥博號西湖真拙錢塘人力學古文不慕祿仕至正間由布衣徵授翰林編修奉敕代祀海上值道梗遂留嘉興作南湖賦傳頌于時授徒養(yǎng)母張氏據吳屢致不屈明初徵修禮書授太常博士尋以母老辭后徵至京卒有希言(作希賢誤)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四世昌字彥博,錢塘人。元末徵授翰林院編修。明初徵入禮局,授太常博士。有《希言集》。
田按:彥博自號西湖真拙,寓嘉興,作《南湖賦》,傳誦于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明間太原人,—說錢塘人,又有廬陵人之說,名本,號湖海散人。為著名小說家。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等。
詞學圖錄羅貫中(1330-1400) 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府祁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章回小說鼻祖。著作頗豐,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huán)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三國演義》、與施耐庵合著《水滸傳》等。
人物簡介
維基魏卓(14世紀—15世紀),字與立,號五湖,江西建昌府廣昌縣人。魏卓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舉人,次年(1385年)聯(lián)捷進士,因策對詳核超擢御史巡視河南,皇帝朱元璋欣賞其才能,讓他巡視畿內,并賜出入佩劍,讓他便宜行事。當時某內戚暴虐,魏卓數(shù)次上言,朱元璋卻拘泥于議戚條文未成不愿行刑,某人后來更加橫行無忌,他立刻正法,皇帝暗喜,但內庭眾怒要求抓拿質問,他自縛上陳,皇帝正色禮遇,賜酒說:「御酒同卿飲,鋒刀不肯饒?!勾蛩阕屗蚯竺馑?,他應聲說:「寧為忠諫死,何慮帝心焦?!够实鄄粣?,忤旨而處決,不久打算改期赦免已來不及。朱元璋非常懊悔,將行刑者連坐,賜祭葬并復其官,入祀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華西顏,一作晞顏,字以愚,號東湖老人,無錫人。少入國子監(jiān),洪武中授本府訓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