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巴拉頓湖(巴拉頓湖)  拼音:bā lā dùn hú
Balaton Lake
湖泊名。位于匈牙利西部,為中歐第一大湖。面積約六百平方公里,南面黃土地帶土地肥沃,西北面火山土宜種葡萄,盛產名酒。
《國語辭典》:安大略湖  拼音:ān dà lüè hú
Ontario Lake
湖泊名。位于北美洲,為大湖區(qū)最東和最小的湖。面積約二萬七千二百平方英里,最深處八百零二英尺。
《國語辭典》:澎湖縣(澎湖縣)  拼音:péng hú xiàn
縣名。位于福建與臺灣之間,地處臺灣海峽中。全縣由大小六十四個火山島嶼組成,其中以澎湖島面積最大,群島總面積為一百二十六平方公里,是臺灣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一縣。甲午戰(zhàn)爭后割與日本,民國三十四年收回,改縣,縣治設于馬公市。本縣位于北回歸線上,雨少風強,農業(yè)不盛,漁產豐富,軍事地位尤為重要。
《國語辭典》:魔鬼湖  拼音:mó guǐ hú
湖泊名。位美國北達科他州的一個咸水湖,長四十八公里。
《國語辭典》:牛軛湖(牛軛湖)  拼音:niú è hú
一曲流河道因為曲流頸部遭截切,流路改變,原曲流河段積水所形成的半月形湖泊。河流曲流的彎曲程度逐漸增大,造成曲流頸部愈來愈窄,若洪水泛濫,頸部遭截斷,河水改走新切穿的流路,原來的舊河道若仍積水,其形態(tài)多呈半月形,也像牛軛,故稱為「牛軛湖」。多發(fā)生于河流下游的泛濫平原。
《國語辭典》:鏡泊湖(鏡泊湖)  拼音:jìng bó hú
湖泊名。位于牡丹江上游。海拔高度約四百三十公尺,屬于火山巖流阻塞河道而造成的堰塞湖。其面積近九十平方公里,并且富于良好的港灣,由于地形起伏,因此有許多突出湖面的巖石小島。湖水從北方出口瀉出,在當地形成負有盛名的吊水樓大瀑布,附近并有水力發(fā)電廠。湖區(qū)并有茂密的森林和多種野生生物,并產蛤蚌,珍珠十分出名。
《國語辭典》:間歇湖(間歇湖)  拼音:jiàn xiē hú
沙漠盆地中,遇大雨而間歇性蓄水成湖,因蒸發(fā)旺盛,不久即乾涸的湖泊。
《國語辭典》:堰塞湖  拼音:yàn sè hú
是指山崩、土石流或熔巖流堵塞河谷,儲水到一定程度成為湖泊,通常為地震、風災、火山爆發(fā)或人文開挖等原因造成。當堰塞湖壩體受到沖刷、侵蝕、崩塌等作用,便會出現「溢壩」或「潰堤」而瞬間發(fā)生山洪爆發(fā)。
《國語辭典》:鹽湖城(鹽湖城)  拼音:yán hú chéng
Salt Lake City
城市名。美國猶他州北部的城市,位于大鹽湖之南。農產有甜菜、谷類等,礦產以金、銅等蘊藏最富,為農礦區(qū)的工商業(yè)中心。
《國語辭典》:休崙湖  拼音:xiū lún hú
湖泊名。位于美國密西根州與加拿大安大略省之間,面積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平方公里,為北美洲五大湖之一,西北連密西根湖與蘇必略湖,東南通伊利湖,湖岸蔽以密林,湖中水清多魚。
《國語辭典》:千湖國(千湖國)  拼音:qiān hú guó
芬蘭境內河、湖密布,故稱為「千湖國」。
《國語辭典》:天鵝湖(天鵝湖)  拼音:tiān é hú
Swan Lake
舞劇名。古典芭蕾舞劇。十九世紀由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根據德國民間故事作的芭蕾舞音樂,西元一八八七年首次于莫斯科大劇院公演。劇情描寫被惡魔擄去變成天鵝的公主奧杰塔與王子齊格菲爾德相愛,愛情的力量戰(zhàn)勝了惡魔,奧杰塔終于恢復人身的故事。
《分類字錦》:俯瞰川湖
伏滔游廬山序重嶺桀嶂仰插云日俯瞰川湖之流焉
分類:天下名山
《漢語大詞典》:構造湖
地殼構造運動所造成的拗陷盆地蓄水而成的湖泊。其中以構造斷裂形成的斷層湖最常見。
《漢語大詞典》:鵝湖之會(鵝湖之會)
南宋 淳熙 二年(1175年)在 信州 (今 江西 上饒 ) 鵝湖寺 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由 呂祖謙 邀集,意圖調和 朱熹 和 陸九淵 兩派爭執(zhí)。在治學方法上, 朱熹 主張“先道問學”和“即物而窮其理”,即從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fā)內心的知識; 陸九淵 主張“尊德性”和“發(fā)明本心”,認為“心即理也”,不必多做讀書窮理工夫。 朱 譏 陸 為“禪學”, 陸 譏 朱 為“支離”,并賦詩互相責難。實質上是 朱 的客觀唯心主義和 陸 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