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江陵人,字士憲。唐介子。第進士。官殿中丞。神宗初,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河北饑,流民就食京師,條三策上之。滕元發(fā)為中丞,淑問力數(shù)其短,帝以為邀名,出判復州。久之,提點湖北刑獄,言新法不便,黜知信陽軍,以病免官。后起知宣州,入為吏部員外郎,又引疾求外,降監(jiān)撫州酒稅。哲宗立,召為左司諫,以病致仕卒。
全宋文·卷一六六四唐淑問(?——一○八六),字士憲,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介子。第進士,官殿中丞。神宗時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后出判復州,久之,知真州,提點湖北刑獄,言新法不便,乞解使事,黜知信陽軍。數(shù)年起知宣州,徙湖州,入為吏部員外郎,降監(jiān)撫州酒稅。哲宗立,以司馬光薦,召為左司諫,尋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才甫。梁彥昌子。哲宗紹圣中提舉湖南常平。時新復免役法,子美先諸路成役書,擢提點刑獄?;兆跁r累遷直龍閣閣、河北都轉運使,傾漕計以奉上,至捐緡錢市契丹北珠以進,遂致位通顯。后以疾罷為開府儀同三司、提舉嵩山崇福宮。善屬文,尤工詩。有《耆英集》。
全宋詩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東平(今屬山東)人。適孫。由蔭入官,哲宗紹圣初提舉梓州路常平。三年(一○九六),由湖南提舉常平除廣西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一)。徽宗即位,為河北都轉運使,召為樞密直學士,拜戶部尚書,兼知開封府。大觀元年(一一○七),拜尚書右丞,遷左丞,加中書侍郎。二年,出知鄆州(《宋史·徽宗紀二》),移大名府。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坐事責居單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起知青州。六年,再知大名(同上書禮一三之七)。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二八五、《東都事略》卷六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三五二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東平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梁適之孫。以蔭入官,紹圣初,為右朝奉郎、提舉梓州路常平,遷湖南路;三年,除廣西提刑,改荊湖南路?;兆诹?,為河北轉運使,除樞密直學士,拜戶部尚書,兼開封尹。累遷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以資政殿學士知定州,移大名府,進大學士,拜寧遠軍節(jié)度使。宣和二年,以疾乞罷,除開府儀同三司、提舉嵩山崇福宮。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贈少保。著《耆英集》一百卷。見《東都事略》卷六六,《宋史》卷二八五《梁適傳》,《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一、四九六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四明人,字幾圣。仁宗嘉祐八年,知雩都縣,廉以持己,寬以養(yǎng)民。神宗熙寧間,以比部員外郎權開封府判官,以議行倉法,升提點倉場。后遷主客郎中、提點在京倉場司。
全宋詩沈希顏,字幾圣,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仁宗嘉祐中知雩都縣(清同治《雩都縣志》卷七,《宋詩紀事補遺》卷一六作八年)。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為比部員外郎、權開封府判官。六年,提點倉場(《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元豐二年(一○七九),權江淮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三○○)。七年,為京西轉運判官(同上書卷三四三)。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以朝散大夫知滁州(明萬歷《滁陽志》卷一○)。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一四沈希顏,字幾圣,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嘉祐八年知雩都縣,寬以養(yǎng)民,廉以持己。熙寧間以比部員外郎權開封府判官,以議行倉法,升提點倉場。元豐中歷任提點在京倉場司、京西路轉運判官、京西路轉運副使。著有《元豐新定在京人從敕式三等》。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五七,《宋史》卷二○四,《江南通志》卷一○一,《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9—1127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逢原。以蔭補將作監(jiān)簿。累官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論事忤宰相蔡京,被貶斥。京罷相,授顯謨閣待制,兩知潭州,進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繕城訓兵,金人不敢犯。高宗即位,升延康殿學士,青州民詣南都乞留。后為部將王定所害。謚威憫。
全宋文·卷二五九三曾孝序(一○四九——一一二七),字逢原,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以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監(jiān)海安鹽倉。建中靖國初為朝散郎、守尚書都官郎中。崇寧中除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慶州。論事忤蔡京,削籍竄嶺表,移永州。大觀三年蔡京罷相,復為集賢殿修撰、知江寧府,改潭州。政和三年,復以論徭事與吳居厚不合,落職知袁州。尋復職,再知潭州。宣和初知青州,改睦州。靖康二年,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高宗即位,遷徽猷閣學士,留青州以御金人。建炎元年十二月,為部將王定所害,年七十九,謚威憫。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六、一一,《宋史》卷二四及卷四五三本傳,《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二、三、四、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湖州歸安人,字和中。少從胡瑗學。仁宗嘉祐間進士。神宗熙寧中新置大法科,中首選,甚為王安石所重。有《月河所聞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1
【介紹】:
宋宿州符離人,字子居。以蔭為寧陵縣主簿,疏導縣中久堙古河以溉田,人稱“苗公河”。神宗熙寧中,歷廣西、梓州路轉運副使。元豐中,從林廣攻瀘州蠻乞弟,創(chuàng)摺運法,道雖遠而軍食不乏。后為河東轉運使,移知桂州,官終戶部侍郎。
全宋詩苗時中(?~一○九二,字子居,其先壺關(今屬山西)人,徙宿州(今安徽宿縣)、以蔭為寧陵主簿。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以司農寺丞為太子中舍,權發(fā)遣梓州路轉運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四)。九年,為廣西轉運副使(同上書卷二七九)。一作湘南轉運使(《金石萃編》卷一三四)。元豐三年(一○八○)。權梓州路轉運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六)。遷河東轉運使。七年,以直龍圖閣知桂州(同上書卷三四六)。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進寶文閣待制,兼管勾廣南西路經(jīng)略司(同上書卷四○二)。四年,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副使(同上書卷四三五)。五年,遷陜西都轉運使,入為戶部詩郎(同上書卷四四五)。六年,卒于官(同上書卷四五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傅。
全宋文·卷一六六○苗時中(?——一○九一),字子居,宿州(治今安徽宿州)人。以蔭主寧陵簿,調潞州司法參軍。熙寧元豐間,歷廣西、梓州轉運副使、河東轉運使。元豐七年,加直龍圖閣、知桂州。元祐中進寶文閣待制,再任。復為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陜西都轉運使,終戶部侍郎。元祐六年卒。《宋史》卷三三一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五、四四四、四四五、四五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52—1125
【介紹】:
宋衛(wèi)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孝惠皇后五代族孫。神宗熙寧中恩授右班殿直,監(jiān)軍器庫門。哲宗元祐六年,以李清臣、蘇軾等薦,改承事郎?;兆诹?,通判泗州,徙太平州,因不得志,于大觀中致仕,退居蘇、常。家中藏書萬卷,手自校讎。工詩文,尤長于詞。有《東山樂府》、《慶湖遺老集》。
全宋詩賀鑄(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號慶湖遺老、北宗狂客,衛(wèi)州(今河南衛(wèi)輝市)人。以唐賀知章為遠祖,因自稱越人。初以外戚恩為右班殿直,官監(jiān)軍器庫門、臨城酒稅、徐州寶豐監(jiān)等。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以李清臣、蘇軾等薦,監(jiān)鄂州寶泉監(jiān)。丁母憂服除,通判泗州、太平州,管勾亳州明道宮?;兆诖笥^三年(一一○九)以承議郎致仕,卜居蘇南。又以薦復起,管勾杭州洞霄宮。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再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年七十四。鑄善為詞章,以填詞名家,因《青玉案》詞“梅子黃時雨”句,世稱賀梅子。詩亦為時人所重,自編《慶湖遺老詩集》前后集,今有前集傳世。集中詩題下多詳注作詩年月及詩中涉及的人物里居姓字,見出今本仍系自編本之舊。事見《慶湖遺老詩集》原序及附錄《賀公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三有傳?!≠R鑄詩,以明謝氏小草齋抄本(今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底本在原集九卷后增補“拾遺”“補遺”各一卷。參校清乾隆彭氏知圣道齋抄本(簡稱清抄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及宜秋館刊《宋人集乙編》本(簡稱宋人集),并酌校宋陳思《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小集)中所收詩。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賀鑄(1052-1125) 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wèi)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孫。因作詞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之句,世稱賀梅子。有《慶湖遺老集》、《東山詞》(又稱《東山寓聲樂府》)。
黃鶴樓志·人物篇賀鑄(1052~1125) 北宋詞人。字方回,又名賀三愁,人稱賀梅子,自號慶湖遺老。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生于衛(wèi)州(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出身貴族,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能詩文,尤長于詞,風格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著《慶湖遺老集》《東山詞》等。曾多次登臨黃鶴樓,有五絕《題黃鶴樓下石鏡亭》、五律《送左禹赴江夏尉》、五古《黃鶴樓》、七古《登黃鶴樓懷古兼寄潘豳老昆仲》、七律《答致仕吳朝請潛登黃鶴樓見招》《雪后同吳達夫慎獻玉登黃鶴樓》《和別清涼和上人》等。
全宋文·卷二六七三賀鑄(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衛(wèi)州(治今河南淇縣)人。孝惠皇后之族孫。喜談當時事,可否不少假借,人以為近俠。博學強記,工語言,深婉麗密,如次組繡。尤長于度曲。娶宗室女,隸籍右選,監(jiān)太原工作。元祐中李清臣執(zhí)政,奏換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竟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宮祠祿。退居吳下,稍務遠引事故。家藏書萬馀卷。手自校讎,以是杜門將遂其老。所為詞章,往往傳播人口。有《慶湖遺老集》二十卷(存)傳世。見程俱《宋故朝奉郎賀公墓志銘》(《慶湖遺老詩集》附錄),《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彭次云,名構(《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二),以字行,甌寧(今福建建甌)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以秘書丞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金石補正》卷八六)。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為成都路轉運使,旋改淮南路轉運使(同上書卷四一○、四一二)。四年,徙京西路轉運副使(同上書卷四三五)。七年,權發(fā)遣江淮荊浙諸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四七五)。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一八二彭次云,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元豐中提點廣南西路刑獄。元祐中官朝散郎、吏部郎中,歷淮南轉運使,遷朝請郎,權發(fā)遣江淮浙等路發(fā)運使。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三、四一○、四七五,《宋詩紀事》卷二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太原人,字圣美。未冠中進士。神宗熙寧二年,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以疏奏與面奏事反復不一,貶知上元縣,累遷提舉兩浙常平。元豐二年,入為集賢校理,參與修定《說文》。哲宗元祐七年,歷秘書少監(jiān),迎伴遼使。以御下苛刻,為軍吏刃傷,出知濟州。紹圣二年,復入進秘書監(jiān)。三年,知明州。時人以其善交結要人子弟,稱為“衙內鉆”。
全宋詩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今屬山西)人。未冠舉進士。后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出知上元縣,遷湖南轉運判官。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貶知高郵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九)。于提舉兩浙常平時入對論字學,留為資善堂修定《說文》官。元豐元年(一○七八),為集賢校理(《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六)。哲宗元祐間歷吏部郎中、衛(wèi)尉少卿,衛(wèi)尉卿。四年(一○八九),知滄州。五年,入為秘書少監(jiān)(《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七、四五三)。出知濟州,再入進秘書監(jiān),拜集賢殿修撰。紹圣三年(一○九六),知明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八),卒于任?!?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二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中進士第,王安石引入條例司。熙寧中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出知上元縣,遷湖南轉運判官,由司農丞提舉兩浙常平。元豐初神宗與論字學,留為修定《說文》官,為禮部員外郎。元祐間歷吏部郎中、衛(wèi)尉少卿,遷太常少卿,出知滄州、壽州、濟州。以太常少卿召,進秘書監(jiān),拜集賢殿修撰、知明州卒。喜結交要人子弟,有「衙內鉆」之稱?!?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九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張汝賢,字祖禹,世為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徙居儀真(今江蘇儀徵)。汝明兄(《宋史》卷三四八《張汝明傳》)。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清乾隆《江西通志》卷四九)。元豐七年(一○八四)由監(jiān)察御史進侍御史知雜事,由言事失當,出知信陽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二、三四七)。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由右司郎中加龍圖閣直學士為江淮等路發(fā)運副使(同上書卷三七五)。清順治《吉安府志》卷二七有傳。
全宋文·卷二○一七張汝賢,字祖禹,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徙居儀真(今江蘇鎮(zhèn)江)。熙寧六年進士。元豐七年由監(jiān)察御史為侍御史知雜事,尋坐言事失當,落侍御史,知信陽軍;次年擢吏部郎中、察舉福建路鹽法、右司郎中。元祐初為直龍圖閣、江淮等路發(fā)運使、左司郎中。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二、三四七、三五四、三五八、三五九、三七五、四○六,《宋史》卷三四八《張汝明傳》,順治《吉安府志》卷二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安上,字純甫,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弟(《元豐類稿》卷四四《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志銘》)。神宗熙寧八年(一○七五),為右贊善大夫、權發(fā)遣度支判官,權三司使(《宋會要輯稿》食貨五六之一九)。十年,權發(fā)遣江南東路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五)。元豐三年(一○八○),因事被追兩官勒停(同上書卷三○八)。晚年管勾江寧府集禧觀(《王荊公年譜考略》卷二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金石萃編》卷一三八)。曾知撫州臨川縣,王安石舉于朝(《臨川集》卷四○《舉謝卿材充升擢任使狀》)。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為比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八年,權提點河東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元豐七年(一○八四),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至八年,歷福建等路轉運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三七四以下各卷)。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熙寧二年為比部員外郎,八年權提點河東刑獄。元豐七年知福州,元祐間為河北、河東、京東等路轉運使,七年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八年知相州。累官朝散大夫。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三七四、四一五、四五四、四七一、四七六,《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金石萃編》卷一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壽州人,字望之。呂公弼從孫。以蔭入官。神宗熙寧初權戶部判官,為王安石所用,命提舉市易務。后為吏部郎中、光祿卿,以言者交論市易之患,被削三秩,黜知淮陽軍。哲宗紹圣中擢戶部侍郎,知開封府、懷州?;兆跁r責郢州安置。卒年七十七。
全宋詩呂嘉問,字望之,壽州(今安徽鳳臺)人。以蔭補官。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戶部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七),依附王安石。七年,出知常州。八年,安石復相,入為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十年,安石罷,出知江寧府。元豐元年(一○七八)被劾營繕越法,徙潤州。三年,降知臨江軍(同上書卷三○二)。久之,入為吏部郎中、光祿卿。哲宗元祐元年二○八六),黜知淮陽軍(同上書卷三六四)。后歷知州府。徽宗大觀元年(一一○七),坐知成都府不能律身奉法,貶安化軍節(jié)度副使,郢州安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五)。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全宋文·卷二○一四呂嘉問,字望之,公弼從孫,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以蔭入官。熙寧初,條例司引為屬官,權戶部判官,管諸司庫務,行連灶法于酒坊,歲省薪錢十六萬緡。提舉京城市易務。七年,出知常州。八年,王安石復相,召檢正中書戶房。安石再罷,出知江寧府,徙潤州。久之,入為吏部郎中、光祿卿。以言者論市易之患,削三秩,黜知淮陽軍。紹圣中,擢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加直學士,知開封府。元符二年,坐薦鄒浩,罷知懷州?;兆跁r分司南京,光州居位,郢州安置,不久復起。以龍圖閣學士、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58—1129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徙居姑蘇,字子愿。哲宗元祐三年進士。調太平州司法參軍。除提轄河東路坑治鑄錢,蔡京黨王桓欲增監(jiān)鼓鑄,彥恭不忍以此病民,坐罷。久之,復除提點九路坑治鑄錢,周行萬里,課贏十余倍。拜尚書刑部郎中。遭誣黜監(jiān)滑州酒事,乞提舉江州太平觀。除知壽春府,以計招叛將李安,臨陣斬劇賊李全,州以無事。金兵南渡,避地輾轉數(shù)州,至會稽以疾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持正。第進士。累官太常博士,治獄苛峻。遷江淮發(fā)運、陜西轉運副使,知廣、潭、慶州。哲宗紹圣中,召為衛(wèi)尉、大理卿,遷工部侍郎。俄知開封府、瀛州、成都府。徽宗立,上書頗詆時政。后為南京留守,坐上書言事落職。入黨籍,卒。
全宋文·卷二五七一路昌衡,字持正,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起進士,元豐二年為太常博士,四年為開封府司錄參軍。八年為江淮發(fā)運。元祐元年為陜西轉運副使,繼知廣州,徙荊南、潭州、慶州。紹圣中召為衛(wèi)尉、大理卿,遷工部侍郎。元符元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出知瀛州,徙永興軍,進直學士、知成都。徽宗朝,坐李清臣獄事,責居郢州。起知滁州、定州、復知開封府,徙南京留守。又坐前上書事,落職入黨籍,卒。見《宋史》卷三五四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