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鄭庭芬,字國華,莆田(今屬福建)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士。宣和元年(一一一九),以辟雍博士參詳貢舉(《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四年,提舉潼川府路常平(同上書食貨五三之一八)。六年,提舉荊湖北路常平(同上書食貨二○之一四)。卒于成都路轉運使任。有《覆瓿集》二十卷(《莆陽比事》卷三),已佚。《莆陽文獻列傳》卷二二有傳。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9—1151
【介紹】:
宋延安人,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家貧無產(chǎn)業(yè),年十八以敢勇從軍?;兆谛投觌S王淵鎮(zhèn)壓方臘。欽宗即位,遷武節(jié)大夫,以千卒敗李復數(shù)萬兵。高宗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反,世忠率所部發(fā)平江,苗、劉敗遁,追擒之,送行在誅殺。授武勝昭慶軍節(jié)度使、浙西制置使,守鎮(zhèn)江。以八千眾阻十萬金兵渡江,與兀朮相持黃天蕩達四十八日。紹興初,鎮(zhèn)壓建安范汝為起事。四年,大破金人與劉豫之兵于大儀鎮(zhèn),時論以此舉為中興武功第一。六年,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在楚十余年,屢挫偽齊及金兵,金人不敢犯。十一年,與岳飛、張俊同被召入朝,任樞密使,解除兵權。世忠詆排和議,疏檜誤國。后罷為醴泉觀使,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事,時跨驢攜酒,縱游西湖。岳飛冤獄,世忠獨詰檜曰:“‘莫須有’,何以服天下!”孝宗時追封蘄王,謚忠武。
全宋詩韓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延安(今屬陜西)人。徽宗宣和中從王淵討方臘。高宗即位,授平寇將軍,大敗金兵于黃天蕩。后為福建、江西、荊湖宣撫副使平范汝為亂。紹興四年(一一三四),擊敗金兵與劉豫入侵,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十馀年金兵不犯楚。秦檜為樞密使,罷為醴泉觀使,自此臥閑居家,自號清涼居士。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二)。孝宗朝追封蘄王,謚忠武。《宋史》三六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詞學圖錄韓世忠(1089-1151) 字良臣。綏德(今屬陜西)人。著名抗金將領。秦檜迫害岳飛,舉朝無敢言者,獨韓世忠面詰秦檜誤國,為岳飛伸張。紹興和議后,閉口不言兵,杜門謝客,以家鄉(xiāng)清涼山為名,自號清涼居士。孝宗時追封蘄王,謚忠武。
全宋文·卷三九七二韓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陜西延安)人,一說綏德(今陜西綏德)人。年十八從軍,從御西夏,討方臘。宣和中官至嘉州防御使。建炎初赴行在平苗、劉之亂。四年以浙西制置使守鎮(zhèn)江,獲黃天蕩大捷。紹興初平范汝為之反,四年大破金兵于大儀鎮(zhèn),時論以此為中興武功第一。歷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賜號揚武翊運功臣,加橫海、武寧、安化三鎮(zhèn)節(jié)度使,進太保,封英國公,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秦檜收三大將兵權,拜樞密使,罷為醴泉觀使,奉朝請,進封福國公。岳飛冤獄成,世忠獨面詰秦檜。改潭國公,封咸安郡王。久之,改鎮(zhèn)南、武安、寧國節(jié)度使。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進拜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孝宗朝封蘄王,謚忠武,配饗高宗廟庭。見孫覿《咸安郡王致仕贈通義郡王韓公墓志銘》(《鴻慶居士集》卷三六),《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0—1138
【介紹】:
宋洛陽人,祖籍眉州青神,字去非,號簡齋。陳希亮曾孫?;兆谡腿甑巧仙峒卓?。授文林郎充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金兵破開封,避亂南下。高宗紹興元年至行都紹興,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工詩,初學黃庭堅、陳師道,后師杜甫,抒寫家國之感,傷時恨別,悲壯蒼涼。后人推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亦能詞。有《簡齋集》、《無住詞》。
全宋詩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兆谡腿辏ㄒ灰灰蝗┑巧仙峒卓?,授開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容齋四筆》卷一四)。謫監(jiān)陳留酒稅。南渡后,避亂襄漢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遷中書舍人,兼掌內制。拜吏部侍郎,改禮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為給事中(宋《嘉泰吳興志》卷一四)。以病告,提舉江州太平觀。復為中書舍人。六年,拜翰林學士、知制誥。七年,為參知政事。八年,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因病,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陳公資政墓志銘》)。有《簡齋集》三十卷、《無住詞》一卷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陳與義詩,以元刻《增廣箋注簡齋詩集》(此本為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四部叢刊》據(jù)以影印,舊說宋刻,藏北京圖書館)及元抄《簡齋外集》為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鮮本《須溪先生評點簡齋詩集》(簡稱須溪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簡齋集》(簡稱四庫本)等。編為三十一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陳與義(1090-1139) 字去非,自號簡齋。洛陽人。江西詩派代表作家。有《簡齋集》、《無住詞》。
全宋文·卷三九八五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號簡齋,又號無住道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歷太學博士、著作佐郎等。靖康之亂,避地襄漢,輾轉湖湘廣閩。紹興元年,召至行在所,除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出知湖州,復入為給事中,中書舍人,除翰林學士、知制誥。七年,拜參知政事。八年卒,年四十九。與義工詩,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有盛名于世。著有《簡齋集》(存)、《無住詞》(存)、《陳簡齋內外制》(佚)。見張嵲《陳公資政墓志銘》(《紫微集》卷三五),《宋史》卷四四五本傳,《遂初堂書目》。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1
【介紹】:
宋洪州奉新人,字少汲,號西山老人。哲宗紹圣四年進士。欽宗靖康元年,以知應天府為東道都總管,為金人所執(zhí),不屈,久之得歸。高宗紹興元年為刑部尚書,兼權禮部尚書,官至兵部尚書兼侍讀。工詩。有《西山老人集》。
全宋詩胡直孺,字少汲,奉新(今屬江西)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初為路州司戶,累遷監(jiān)察御史,出知平江府?;兆谡土辏ㄒ灰灰涣?,為淮南路轉運副使(《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九)。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為東南六路轉運輦運撥發(fā)司官(同上書職官四二之一○)。靖康間知南京,為金人所執(zhí),不屈,久之得歸。高宗朝擢龍圖閣直學士知隆興府,進兵部尚書,卒。有《西山老人集》,已佚。事見清同治《奉新縣志》卷八。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四八胡直孺(?——一一三一),字少伋,號西山老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紹圣四年進士,能詩。建炎元年為金人所得,既而歸之,為龍圖閣直學士、戶部尚書。建炎二年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洪州。紹興元年四月以刑部尚書權禮部尚書,兼侍讀,守兵部尚書。十一月以兵部尚書兼侍讀卒,贈端明殿學士。見孫覿《西山老人文集序》(《鴻慶居士集》卷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一三、四三、四六、四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閻孝忠,字資道,開封(今屬河南)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一說汶陽人(《蘭亭考》卷七)?;兆谛土辏ㄒ灰欢模?,提舉荊湖南路鹽香茶礬事(《宋會要輯稿》食貨三二之一五)。七年,為駕部員外郎、直秘閣(同上書選舉三三之三九)。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蔡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二九四九閻孝忠,字資道,開封(今河南開封)人(一說潁昌人,一說汶陽人)。大觀初筮仕汝州,歷官宣教郎。宣和間提舉荊湖南路鹽香茶礬事,官至奉議郎、尚書駕部員外郎。建炎初以直秘閣知蔡州,城破被執(zhí),金人不知為太守,令挑擔,遂乘間逸走西陵。后因郡人請,復權知州。孝忠通醫(yī)術,曾輯錢乙《小兒藥證真訣》傳世,又著有《重廣保生信效方》一卷。見本人所作諸文,及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三九、食貨三二之一五,《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一三,《宋史》卷二○七《藝文志》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2—1170
【介紹】:
宋萊州人,字起李,一作企李?;兆谡投赀M士。授單父縣丞。高宗紹興中,擢右正言,主張抗金,力斥和漢。除直秘閣、湖南提刑,為秦檜所陷,奉祠十六年。檜死,起知婺州,遷權給事中。孝宗即位,拜御史中丞。隆興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又拜參知政事,以疾力辭。次年致仕。為官清正,敢于直言,曾論劾秦檜余黨湯思退等朋比奸罔。善屬文,尤工詩。卒謚簡穆。
全宋詩辛次膺(一○九二~一一七○),字起季,萊州(今屬山東)人?;兆谡投辏ㄒ灰灰欢┻M士,調單父丞。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為駕部員外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七年,為荊湖北路轉運判官(同上書卷一○九)。八年,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同上書卷一一八)。秦檜死,起知婺州。二十六年,權尚書禮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七五),二十七年,試給事中,尋罷,起知泉州,移福建帥。孝宗即位,除御史中丞,同知樞密院事。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九。《宋史》卷三八三有傳。
全宋文·卷四○四五辛次膺(一○九二——一一七○)字起季,一字企李,萊州掖縣(今山東掖縣)人,政和二年進士,紹興中,累遷吏部郎、湖北運判。七年,擢左正言,力諫和議,為秦檜所怒,出為湖南提刑。罷,奉祠。檜死,起知婺州,加秘閣修撰,擢權給事中。孝宗即位,除御史中丞。湯思退等朋附奸罔,皆以次論劾。隆興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尋拜參知政事,以疾祈免,除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乾道六年閏五月卒,年七十九,謚簡穆。為政清靜,立朝騫諤,善屬文,尤工于詩。有《屬辭比事》五卷、《奏議》二十卷、《箋表》十卷,皆佚。見《宋史》卷三八三本傳、《宋史·藝文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一三○周隨亨(?——一一三三),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崇寧二年進士。紹興初任提點湖南刑獄公事。二年,以尚書吏部郎中充川陜撫諭官,三年死于閬州亂軍,贈直龍圖閣、封忠國侯。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一、五五、六一、六六,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一六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3—1169
【介紹】:
宋無為軍人,字彥猷,號相山居士?;兆谛土赀M士。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置下列。高宗紹興八年,通判滁州,上書力陳宋金和議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責監(jiān)南雄鹽稅,淪廢二十年。檜死,起知信陽軍,累遷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有《相山集》。
全宋詩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彥猷,自號相山居士,無為(今屬安徽)人。與兄之義、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進士第,因對策極言聯(lián)金伐遼之非,抑置下列。欽宗靖康初調和州歷陽縣丞,攝鳥江令,以奉親罷。金兵南侵,率鄉(xiāng)人退保胡避山。鎮(zhèn)撫使趙霖命攝無為軍,朝命為鎮(zhèn)撫司參謀官。高宗紹興間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對和議忤秦檜,責監(jiān)南雄州溪堂鎮(zhèn)鹽稅,會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檜死后,起知信陽軍,歷提舉湖北常平茶鹽、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乾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藝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卷,其中詩十五卷。事見本集卷三○附錄宋尤袤《故太師王公神道碑》?!⊥踔涝?,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五七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彥猷,號相山居士,無為軍無為縣(今安徽無為)人。宣和六年進士,調和州歷陽丞,攝烏江令。靖康之難,之道率族黨聚保胡避山,全活甚眾。改承奉郎、差充鎮(zhèn)撫司參謀官,通判滁州。因上疏言和議辱國,大忤秦檜意,坐是淪廢凡二十年。紹興末,起知信陽軍,徙提舉湖北常平茶鹽公事、湖南轉運判官、權安撫使。后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五年終于家,年七十七。孝宗時其子王藺為樞密使,贈太師。著有文集三十卷、《相山長短句》二卷。見尤袤《贈故太師王公神道碑》(《相山集》卷三○),《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及《宋史翼》卷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越州嵊縣人,字廷輝。哲宗紹圣四年進士。歷知昆山、華亭二縣,通判婺州、權州事。以鎮(zhèn)壓方臘起義軍,除直秘閣提點兩浙刑獄,又為福建路提舉茶事。欽宗即位,擢監(jiān)察御史。高宗初,為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建炎三年除知江州兼本路安撫制置使。后以秘閣修撰充江淮荊浙都督府隨軍轉運使、權戶部侍郎,進徽猷閣待制。
全宋詩姚舜明,字廷輝,嵊縣(今屬浙江)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授相州臨漳主簿。歷知牟平、昆山、華亭縣?;兆谛腿辏ㄒ灰欢唬?,通判婺州,遂權州事。后除直秘閣,提點兩浙刑獄。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擢監(jiān)察御史(《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五)。高宗初,除知衢州,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建炎四年(一一三○),知江州,兼本路安撫制置使。召為右司員外郎,除直龍圖閣、發(fā)運副使,還為左司郎中,復以秘閣修撰充江淮荊浙隨軍轉運使,除權戶部侍郎。丐閑,提舉江州太平觀,進徽猷閣待制,卒。宋《嘉泰會稽志》卷一五、清同治《嵊縣志》卷一三有傳。
全宋文·卷二九七一姚舜明(?——一一三五),字廷輝,嵊縣(今浙江嵊州)人。紹圣四年進士,調臨漳主簿。歷華亭令,河東經(jīng)略安撫司干辦公事。宣和二年通判婺州,除直秘閣、提點兩浙刑獄。欽宗即位,擢監(jiān)察御史。高宗朝歷左司郎中,知衢、江二州,除秘閣修撰,充江、淮、荊、浙都督府隨軍轉運使,權戶部侍郎。罷,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進徽猷閣待制。紹興五年卒,贈太師。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四,嘉泰《會稽志》卷一五。
宋登科記考字延輝。越州嵊縣(今浙江紹興嵊州)人。紹圣四年(1097年)進士。職至徽猷閣待制。
人物簡介
全宋詩姜仲謙,字光彥,號松庵,淄州(今山東淄博)人(《瀛奎律髓》卷三五)。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知濟南府(《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三六)。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除兩浙轉運副使,移廣南西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遷湖北轉運使(同上書卷三八)。四年,知建康府(《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一五)。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三三五五姜仲謙,字光彥(《宋詩紀事》作名光彥),號松庵,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詵父。宣和三年十一月以朝奉郎、直秘閣知濟南府,又充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司管勾機宜文字。建炎中除直秘閣,歷兩浙運副,廣西運副、湖北轉運使。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三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一三、三八,《宋詩紀事》卷四四,及所撰《譚稹祭汾東祠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6—1154
【介紹】:
宋處州麗水人,字仲謨。以外祖何執(zhí)中任入官。高宗建炎初,擢常州通判。臨安缺守,火盜屢作,受命攝事。修火政,嚴巡徼,盜發(fā)輒得,火災亦息。以治績著聞,真知臨安府。累遷戶部尚書。素與秦檜善,為時論所薄。后出知明州,改溫、宣、鼎三郡,奉祠歸。
全宋文·卷四○九六梁汝嘉(一○九六——一一五四),字仲謨,處州麗水(今浙江麗水)人。以外祖何執(zhí)中任入官,主管吏部官告院,調中山府司儀曹事,知武進縣,通判常州,加直秘閣。紹興二年,除兩浙轉運判官,升副使。次年,以直龍圖閣知臨安府,進戶部侍郎,加顯謨閣直學士。請外,歷知平江府、臺、婺二州。復以戶部侍郎召,兼江淮荊浙閩廣經(jīng)制使,以言路不容求去。十年冬,起為川陜都轉運使,復知平江府兼浙西沿海制置使。十一年,知明州,加寶文閣學士。后歷知溫、宣、鼎數(shù)州,以右通奉大夫致仕。紹興二十四年卒,年五十九,贈右宣奉大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六九《梁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九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鎮(zhèn)江丹陽人,字德廣。以鎮(zhèn)江府學內舍生召對授官。累遷秘閣修撰。欽宗靖康中,知平江。高宗建炎初,苗傅、劉正彥兵變,東野與張浚共謀弭亂。以功超拜徽猷閣待制,入為工部侍郎、兼權建康府。從張浚平李成有功,任江淮等路制置發(fā)運使。奉祠,起知揚州,尋落職致仕卒。
全宋文·卷三七七八湯東野(?——一一三五),字德廣,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崇寧中召對稱旨,授衛(wèi)尉寺主簿,轉辟雍丞;除直秘閣、提舉秦鳳路常平。遷秘閣修撰。靖康中知平江,會苗傅、劉正彥作亂,與張浚協(xié)謀弭縫。以功拜徽猷閣待制,入為工部侍郎。再知平江,兼本路安撫使,進徽猷閣直學士,兼制置使。紹興初知揚州,兼淮南東路安撫使。紹興五年十二月卒。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六,《宋史翼》卷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七二方孟卿(?——一一三七),字正夫,饒州德興(今江西德興)人。崇寧五年進士。建炎初為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fā)運判官,知建州,遷兩浙轉運副使。紹興元年擢右司諫,二年權尚書兵部侍郎,易吏部侍郎,提舉江州太平觀。五年復集英殿修撰,六年知湖州,旋以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次年卒。著有奏議十卷。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二之五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六、三九、四七、四九、五○、五五、五六、八五、九九、一○九,《楚紀》卷五二,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八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7—1169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與道?;兆谡桶四赀M士。初為海州沐陽縣尉,累官江西、湖北、浙東安撫使。秦檜死,入為侍讀,奏諫帝王之于史在觀得失、究治亂。以左宣奉大夫致仕。卒謚莊敏。
全宋文·卷四一二○王師心(一○九七——一一六九),字與道,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政和八年登進士第,授沭陽縣尉。紹興初知長溪縣,改太府寺丞、將作少監(jiān),除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歷知袁、衢、洪諸州,入為戶部侍郎、敕令所詳定官。出守荊南府,召權吏部尚書,再出知紹興府、福州,兼浙東、福建路安撫使。乾道元年致仕。五年十二月卒于家,年七十三,謚莊敏。見汪應辰《顯謨閣學士王公墓志銘》(《文定集》卷二三),《金華先民傳》卷三,《金華賢達傳》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嗣深。黃廉子。哲宗元祐六年進士。累官廣東轉運判官,兼提舉市舶。以疏言嶺表所產(chǎn)不足以奉玉食被免官,未幾復職,遷戶部尚書致仕。有文集、奏議、《春秋講義》等。
全宋詩黃叔敖(?~一一三八),字嗣深,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官廣東轉運判官,徙提點荊湖北路刑獄。高宗紹興四年(一一三四),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一四)。以通議大夫致仕。八年,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七)。事見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六六。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九二一黃叔敖(一○六六——一一三八),字嗣深,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廉幼子,庭堅從弟。元祐六年登進士第,為封丘縣主簿。政和中為廣東轉運判官兼提舉市舶,移湖南。宣和中官吏部郎中,除直秘閣、直顯謨閣,為河北轉運副使。靖康末直徽猷閣、知襄陽府。建炎初,以遇盜委棄城守,落職,降充監(jiān)當。后為中書門下省檢正官,復直徽猷閣。紹興元年,詔以叔敖「文學吏事皆有可觀」,除給事中,又兼侍讀。二年,遷戶部侍郎,仍兼侍讀,提領榷貨務、兼修政局詳議官。尋遷戶部尚書。四年,御史劾其職業(yè)不修,降充徽猷閣待制、奉祠。八年五月卒,年七十三。有文集及奏議二十卷、《春秋講義》五卷。見《山谷別集》卷九《叔父給事行狀》,黃?《山谷先生年譜》卷一,《楚紀》卷五二,《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三四、三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九、二四、五○、五四、五六、七七、一一九,《宋史》卷二○二《藝文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