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jìn)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yán)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shè)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xué)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xué),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xùn)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quán)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fù),風(fēng)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jìn)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xiàn)萬言書極陳當(dāng)世之務(wù)。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xué)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王安石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jǐn)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xué)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jìn)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8—1097 【介紹】: 宋京兆武功人,字景叔。英宗治平二年進(jìn)士。嘗學(xué)于張載。趙卨帥延安,辟為屬。哲宗元祐二年,累擢軍器監(jiān)丞。吐蕃酋長鬼章青宜結(jié)據(jù)洮州,師雄率種誼、姚兕分兵進(jìn)擊,破洮州,俘鬼章。歷陜西轉(zhuǎn)運副使、衛(wèi)尉少卿。上《紹圣安邊策》,陳慶歷以來防條得失及御敵之要。進(jìn)直龍圖閣。官終知陜州。有文集。
全宋詩
游師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jìn)士(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三○),調(diào)儀州司戶參軍。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遷德順軍判官、潁州軍事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宗正寺主簿,遷軍器監(jiān)丞。五年,為陜西轉(zhuǎn)運判官、提點秦鳳路刑獄。七年,除祠部員外郎,加集賢校理,權(quán)陜西轉(zhuǎn)運使。紹圣二年(一○九五),知邠州,改知河中府。三年,權(quán)知秦州兼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移知陜州。四年,卒,年六十。事見《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二引《畫墁集·游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二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五
游師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東南)人。從張載學(xué),治平元年舉進(jìn)士第一,授儀州司戶參軍,熙寧四年遷德順軍判官。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宗正寺主簿,遷軍器監(jiān)丞。會吐蕃寇邊,使熙河,佐邊帥劉舜卿破敵有勞,遷陜西轉(zhuǎn)運判官。五年,移秦鳳路提點刑獄公事,遷承議郎。七年,除祠部員外郎,改工部,以集賢校理權(quán)陜西轉(zhuǎn)運副使。元祐九年,遷朝奉郎,除衛(wèi)尉少卿。紹圣二年,出知邠州,改守河中。三年春,遷直龍圖閣、權(quán)知秦州、兼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未幾改帥熙河。四年,卒于陜州任上,年六十。著有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見《游師雄墓志銘》(《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二),《宋史》卷三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石麟之,越州新昌(今屬浙江)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jìn)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神宗元豐中,通判壽州(《續(xù)會稽掇英集》卷四)。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海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六年,為開封府推官(同上書卷四五四)。
宋登科記考
越州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实v元年(1049年)進(jìn)士。仕至太常博士、壽州通判。
宋登科記考
字南叔。越州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嘉祐二年(1057年)進(jìn)士。仕至太常丞、知兗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向宗旦,字公美,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宗道弟。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以都官員外郎權(quán)廣東轉(zhuǎn)運副使(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一五、卷二○八)。元豐六年(一○八三),權(quán)京西路轉(zhuǎn)運使(《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二一)。今錄詩二首。
《漢語大詞典》:祠部
官名。 三國 魏 尚書有祠部曹,掌禮制,歷代因之。 北周 始改為禮部。 隋 唐 別置祠部曹,屬于禮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祝、醫(yī)藥等,及僧尼簿籍。 宋 元 迭有變革, 明 改為祠祭司。 唐 韓愈 《上鄭尚書相公啟》:“分司郎官職事,惟祠部為煩且重。”
《漢語大詞典》:祠部牒
祠部所頒發(fā)的度牒。 唐 宋 以來,祠部發(fā)給或售給出家人以憑證,可免地稅及徭役。釋氏要覽卷上:“祠部牒:此牒自尚書省祠部司出,故稱祠部?!?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譎知·金還酒債》:“ 荊公 素喜 俞清老 。一日謂 荊公 曰:‘吾欲為浮屠,苦無祠部牒耳。’ 荊公 欣然為具僧資,約日祝髮。過期寂然。公問故, 清老 徐曰:‘吾思僧亦不易為,祠部牒金且送酒家還債?!笮??!?/div>
《漢語大詞典》:冰廳(冰廳)
隋 唐 禮部有祠部曹,掌祠祀事,人稱冰廳,言其冷落清閑。 唐 趙璘 因話錄卷五:“祠部呼為冰廳,言其清且冷也?!?宋 歐陽修 《和梅圣俞元夕登東樓》:“自憐曾與稱觴列,獨宿冰廳夢帝關(guān)?!?清 金農(nóng) 《唐檢討繼祖除祠部郎中有寄》詩:“冰廳風(fēng)冷披香早,藤格花明退食遲?!?/div>
《國語辭典》:司禮(司禮)  拼音:sī lǐ
職官名:(1)南北朝尚書省有祠部尚書,隋改為禮部,唐高宗龍朔二年改禮部為司禮,禮部尚書為司禮太常伯,咸亨元年恢復(fù)舊稱。(2)明宦官有司禮監(jiān),置提督太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等,負(fù)責(zé)宮廷禮儀,內(nèi)外奏章,中葉以后權(quán)任甚重,勢陵宰相。
《漢語大詞典》:祠曹
祠部機構(gòu)。 隋 唐 時屬禮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 張楚 與 達(dá)奚侍郎 書:‘公任在 臨淄 ,請僕為曹掾……僕轉(zhuǎn)郎署,先在祠曹,公自臺端,俯臨禮部,昔稱同舍,今則同廳。’”
《國語辭典》:彊志  拼音:qiáng zhì
記憶力特強。《荀子。解蔽》:「博聞彊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固?。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彊志而婉容,和平而有立?!挂沧鳌笍娪洝?、「彊識」。
《國語辭典》:赫然有聲(赫然有聲)  拼音:hè rán yǒu shēng
形容名聲顯揚的樣子。唐。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其后一二年,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聲。」
祠部牒
【佛學(xué)大辭典】
(物名)自祠部給度牒,故度牒曰祠部牒。釋氏要覽上曰:「祠部牒自尚書省祠部司出,故稱祠部?!股仿栽唬骸柑茣唬簞t天延載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隸祠部。」
祠部筒
【佛學(xué)大辭典】
(物名)以竹筒盛度牒,行腳之人隨身帶之者。見象器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