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定性  拼音:dìng xìng
1.固定心性、個性。如:「做事要有定性,不要見異思遷,才會有成就。」
2.穩(wěn)定心神。《西游記》第二九回:「國王定性多時,便問:『豬長老、沙長老,是那一位善于降妖?』」
3.測定物質(zhì)包含的成分和性質(zhì)。
《漢語大詞典》:坐照
猶寂照。謂通過禪定止息妄念,觀照正理。 清 曾國藩 《復陳虎臣書》:“蓋不善言靜,恐入坐照之門;善言靜,猶是存養(yǎng)之道?!?/div>
《漢語大詞典》:禪病(禪?。?/div>
(1).佛教語。指妨害禪定修行的一切妄念。《圓覺經(jīng)》:“ 大悲世尊 快説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穩(wěn)?!?br />(2).借指文筆雕琢、工巧。 明 李贄 《雜說》:“種種禪病皆所以語文,而皆不可以語於天下之至文也?!?br />(3).指禪定修行不當所引起的諸疾病。 南朝 宋 沮渠京聲 譯治禪病秘要法列有“治阿練若亂心病七十二種法”等發(fā)病防治內(nèi)容十二章。 清 曹寅 《七月十日天池柳下納涼分韻》之二:“欲除內(nèi)熱生禪病,乍茹新涼勝蔗甘。”
《漢語大詞典》:禪道(禪道)
僧侶所修之道。亦特指禪定之道。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辨:“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div>
《漢語大詞典》:禪慧(禪慧)
佛教謂禪定和智慧。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惟此名區(qū),禪慧攸託?!?李善 注:“禪慧,禪定、智慧也。即六度之二度也?!?/div>
《漢語大詞典》:定門(定門)
佛教語。定慧二門之一。指禪定之法門。 唐 李華 《東都圣禪寺無畏三藏碑》:“掌定門之秘鑰,佩如來之密印?!?/div>
《漢語大詞典》:梵咒
亦作“ 梵呪 ”。 指陀羅尼中的“咒陀羅尼”,義為總持。即佛菩薩從禪定所發(fā)之秘密言辭,有不測之神驗。法苑珠林卷三七:“尚方中有一人廢病數(shù)年,垂死。 域 往視之……梵唄三偈訖,為梵呪可數(shù)千語。尋有臭氣滿屋,病人曰:‘活矣?!?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僧﹞乃夜詣其家,趺坐誦梵咒?!?/div>
《漢語大詞典》:心城
佛教語。比喻外緣不入的清凈禪定之心。《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 寳眼浄天 告 善財 言:應守護心城,離生死故。”
《漢語大詞典》:意水
佛教語。謂禪定時心意寂靜,湛然如水。 唐 慧立本 《三藏法師傳》卷九:“智皎心燈,定凝意水;非情塵之所翳,豈識浪之能驚?!?/div>
《國語辭典》:慧寂  拼音:huì jí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西元807~883)俗姓葉,詔州(在今廣東省境)人。十七歲出家。從溈山靈祐禪師參禪十馀年。后住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仰山,世稱為「溈山慧寂」。師資相承,別成一派,是中國禪宗溈仰宗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
《漢語大詞典》:四禪定(四禪定)
佛教語。色界初禪天至四禪天的四種禪定。人于欲界中修習禪定時,忽覺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氣息徐徐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是為初禪天定;然此禪定中,尚有覺觀之相,更攝心在定,覺觀即滅,乃發(fā)靜定之喜,是為二禪天定;然以喜心涌動,定力尚不堅固,因攝心諦觀,喜心即謝,于是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nèi)以發(fā),此為三禪天定;然樂能擾心,猶未徹底清凈,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斷,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此為四禪天定。參見“ 四禪天 ”。
《漢語大詞典》:四禪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諸天之說。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諸天又分為四禪:初禪為大梵天之類;二禪為光音天之類;三禪為遍凈天之類;四禪為色究竟天之類。色究竟天為色界的極處。參閱法苑珠林卷五。
《漢語大詞典》:禪鎧(禪鎧)
謂修持禪定猶如鎧甲之堅不可摧。 清 錢謙益 《十一月初六日召對文華殿旋奉嚴旨革職待罪》詩之二十:“酒兵勝后消愁壘,禪鎧堅時折慢幢。”
《國語辭典》:四禪八定(四禪八定)  拼音:sì chán bā dìng
佛教用語。謂八種禪定的境界。包括色界的四禪和無色界的四無色定?!赌υX止觀。卷九上》:「若四禪八定《毗曇》、《成實》明之委細?!?/div>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
佛教謂無色界第四天的禪定。諸天之最勝者。即非有想非無想定。《楞嚴經(jīng)》卷九:“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fā)實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span id="56rewdl" class="book">《法苑珠林》卷九九引《新婆娑論》曰:“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參見“ 非想非非想處天 ”。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語。即三界中無色界第四天。此天沒有欲望與物質(zhì),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論》:“無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亦省稱“ 非想天 ”。 唐 劉言史 《登甘露臺》:“身心未寂終為累,非想天中獨退還?!?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纏綿沒了期?!?/div>
《國語辭典》:打禪(打禪)  拼音:dǎ chán
僧尼、道士盤腿靜坐,使心入定,是修習禪定的工夫。也稱為「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