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95—677
【介紹】:
唐貝州武城人,字稚圭。太宗貞觀初舉明經,補并州參軍。累遷水部員外郎。高宗乾封三年,遷東臺侍郎,兼知左史事。咸亨三年,改授黃門侍郎,兼大理卿。不旬日推斷疑獄四百,抵罪者無怨言。卒謚懿。四子官皆至三品,時號“萬石張家”。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二文瓘。貝州武城人。貞觀初舉明經。累遷水部員外郎。出為云陽令。龍朔中累授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遷大理卿。上元二年拜侍中兼太子賓客。儀鳳二年卒。年七十三。贈幽州都督。謚曰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隋河間人。見聞廣博,善文辭。歷仕著作佐郎,太子舍人。有《酬德傳》、《諸劉譜》、《四聲指歸》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19—682
【介紹】:
唐絳州聞喜人,字守約。裴仁基子。以父蔭補弘文生。通陰陽、歷術,工草隸書。太宗貞觀中,舉明經第。為長安令。高宗將立武則天為后,行儉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秘議,語泄,左除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累擢安西都護。后為吏部侍郎,典選有知人之明。儀鳳二年,為安撫大食使,以送波斯王子回國為名,襲擒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拜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wèi)大將軍。調露元年,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討突厥阿史德溫傅??v反間計,使阿史那伏念執(zhí)溫傅來降,許不死。侍中裴炎害其功,斬伏念、溫傅于市,行儉遂稱疾不出。卒謚獻。有《選譜》、《草字雜體》及集。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二約。絳州聞喜人。幼以蔭補宏文生。貞觀中舉明經。調左屯衛(wèi)倉曹參軍。儀鳳中。以才備文武。拜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wèi)大將軍。調露元年為定襄行軍大總管。討伏念。以功封聞喜縣公。永淳元年卒。年六十四。贈幽州都督。謚曰獻。中宗立。再贈揚州大都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20—699
【介紹】:
唐絳州人,字文甫。太宗貞觀十四年,以明經登第。累遷蜀王府參軍。高宗時,歷洛川主簿及新樂、樂壽二縣丞。麟德間,為伐高麗之唐軍監(jiān)運糧草。后歷端氏、汾川、魯城、文安四縣令。曾注《孝經》、《道德經》、《金剛經》,撰《春秋異同駁議》,有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30—700
【介紹】:
唐并州太原人,字懷英。狄知遜子。舉明經。為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斷滯獄一萬七千人,時稱平恕,遷侍御史。歷寧州、豫州刺史。所至皆有政績。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神功初復相。后出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安撫大使等職,率軍追擊突厥兵。入為內史。封燕國公。卒謚文惠。追封梁國公。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630—700
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舉明經,授汴州判佐,轉并州法曹參軍。高宗儀鳳中,為大理丞。遷侍御史,度支郎中,出為寧州刺史。武后時,入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撫使。轉文昌右丞,出為豫州刺史。左授復州刺史,徙洛州司馬。天授二年(691),拜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貶彭澤令。征為魏州刺史,轉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入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拜納言。圣歷初,為河北道元帥,還授內史。三年(700)卒,贈文昌右相,謚文惠。中宗追贈司空,睿宗追封梁國公。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仁杰善舉賢才,能詩文。《新唐書·藝文志》錄有《家范》1卷、文集10卷,已佚。《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舉明經。授汴州判佐。天授二年累遷至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為來俊臣誣搆下獄。免死貶彭澤令。神功元年擢鸞臺侍郎復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武后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仁杰切諫。請立廬陵王。后感悟。卒復唐嗣。尋拜納言兼右肅政臺御史大夫。圣歷三年卒。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中宗反正。追贈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國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汝南人,字允心,號云峰。年十五,擢明經。代陳元光領泉潮,曾平寇亂。表建漳州,置堡三十六所,嶺海因此安寧。官至泉潮團練副使、宣威將軍。博學工詩文,軍政之暇,未嘗釋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ね昴?今河南平輿北)。高宗時,為嶺南行軍總督陳元光副使,先后歷參軍、宣威將軍。博學能文?!?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和陳元光平潮寇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37—693
【介紹】:
唐瑯邪平昌人,字味真。弱冠明經登第,累遷萬年丞。曾從裴行儉用兵北邊。歸授雍州司兵參軍,尋轉櫟陽令,遷涼州司馬、綿州長史。官至渭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38—706
【介紹】:
唐博陵安平人,本名曄。高宗龍朔中舉明經。武周長安元年為天官侍郎,四年遷鳳閣侍郎。宋璟劾張昌宗不軌事,玄煒頗助璟,以誅二張功,為中書令。俄拜博陵郡王,罷政事。后貶謫古州,道病卒。謚文獻。有《文館詞林策》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35或641—702
【介紹】:
唐河南偃師人,名弘敏,以字行。擢明經第。授蒲州司法參軍,為政寬仁,終代不辱一人,累進司刑丞。武則天時,酷吏構陷無辜,公卿震恐,莫敢正言,獨有功犯顏累諫,以是重辟嘗得減死,天下稱為仁人。歷遷秋官郎中、司刑少卿。為獄持平守正,凡三坐大辟,將死,泰然不憂,赦之,亦不喜,帝以此重之。官終司仆少卿。卒,追謚忠正。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三有功名宏敏。避諱以字行。國子博士文遠孫。舉明經。補蒲州司法參軍。襲封東莞縣男。武后朝累轉司刑少卿。改司仆。長安二年卒。年六十二。贈司刑卿。中宗立。加贈越州都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45—715
【介紹】:
唐人,字南金。年十四明經登第。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轉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拜洛州河清令。歷海、濮、饒、房、睦、臺六州刺史。有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51—714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舉明經第。累除雍州司馬。宰相蘇良嗣薦于武則天,歷遷德、鄭二州刺史,政尚清嚴,吏民尊畏。久視元年,以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知納言事。時張易之等寵橫,安石數(shù)折辱之,廷臣目之真宰相。中宗神龍元年,罷相,俄遷中書令,封鄖國公。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國公。太平公主有異謀,欲引安石,拒不往。復罷政事,留守東都。后以事累貶沔州別駕,發(fā)憤卒。玄宗天寶初追謚文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651—714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舉明經,授乾封尉。歷雍州司兵參軍、膳部員外郎、文昌令、雍州司馬,并、德、鄭三州刺史。久視(700)中,遷文昌右丞,以鸞臺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數(shù)折辱張易之、武三思,出為揚州長史。中宗神龍初(705),征拜刑部尚書,轉吏部尚書,復同三品,遷中書令,封鄖國公,為侍中。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國公,復為侍中、中書令。開元元年(713)出為蒲州刺史,轉青州刺史。二年貶為沔州別駕,憤激而卒。后謚文貞。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3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696
【介紹】:
唐趙州柏人人,一說滑州匡城人。舉明經,補許州司功。博學曉音律,兼善陰陽推算之術。與劉獻臣、徐昭同為弘文館學士中“三少”。高宗奇其才,征拜司禮丞,掌五禮儀注,加中散大夫,封常山子。又拜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后被來俊臣陷,流嶺南。暴卒。謚昭。有《續(xù)畫品錄》等。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嗣真字承冑。趙州柏人人。中明經。累調許州司功參軍。直宏文館。永昌初以御史中丞出為潞州刺史。來俊臣誣以謀反。流藤州。卒贈濟州刺史。謚曰昭。神龍初追贈御史大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僧。梵人,兼通梵華語。時地婆訶羅、提云若那、寶思惟等所有翻譯,皆召慧智為證。于洛陽佛授記寺自譯《觀世音頌》一卷。后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父印土婆羅門也。東游生智。少慕出俗。從長年婆羅門僧為弟子。善天竺書語。三藏地婆訶羅。提云若那。寶思惟等。有所翻譯。皆召證文。兼度語。長壽二年。智于東都佛授記寺。出觀世音頌一卷。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篇第一之二釋慧智。其父印度人。婆羅門種。因使游此方。而生于智。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天皇時從長年婆羅門僧。奉敕度為弟子。本既梵人善閑天竺書語。生于唐國復練此土言音。三藏地婆訶羅提云若那寶思惟等。所有翻譯皆召智為證。兼令度語。后至長壽二年癸巳。智于東都佛授記寺自譯觀世音頌一卷。不詳所終。有沙門明佺者。不知何許人。出家隸業(yè)悉在佛授記寺。尤善毗尼兼閑經論。天冊萬歲元年。敕令刊定經目。佺所專纂錄。編次持疑。更與翻經大德二十馀人。同共參正。號曰大周經錄焉。智升云。雖云刊定繁穢尤多。徒見流行。寔難憑準。蓋此錄支經別品雜沓不倫。致為升公之所黜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07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安石兄。擢明經第。精通《三禮》。高宗調露時,累拜太常博士。帝卒,山陵舊儀多廢缺,叔夏與賈大隱、裴守真等草創(chuàng)撰定,進春官員外郎。武則天享明堂,凡所沿改,皆叔夏等所裁討,每立一議,眾咨服之。歷遷成均司業(yè)、春官侍郎。中宗復位,轉太常少卿。官終國子祭酒。有《五禮要記》。
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九叔夏。宰相安石兄。舉明經。調露時累除太常博士。長安中累擢春官侍郎。轉太常少卿。進銀青光祿大夫。拜國子祭酒。封沛郡公。卒年七十馀。贈兗州都督修文館學士。謚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