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87
【介紹】:
即鮮于叔明。唐閬州新政人,字晉。本鮮于氏,世為右族。肅宗時,擢明經(jīng),累官洛陽令,招徠遺民,號能吏,遷京兆尹。歷官東川節(jié)度使及遂、梓兩州刺史。德宗建中初,以破吐蕃功,加檢校戶部尚書。德宗幸興元,出家貲助軍,悉衣幣獻宮掖,加太子太傅,封薊國公。深惡道、佛不事生產(chǎn),曾上言限定僧道名額,余皆還俗為民。帝善之。素豪侈,在蜀殖財,廣置第舍田產(chǎn)。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叔明字晉卿。閬州新政人。本姓鮮于氏。擢明經(jīng)。乾元中為司勛員外郎。累除太子右庶子。拜東川節(jié)度使遂州刺史。移鎮(zhèn)梓州。建中初檢校戶部尚書。遷左仆射。德宗幸興元。出家貲助軍。加太子太傅。封薊國公。朝京師。拜尚書右仆射。貞元三年卒。謚曰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人。德宗建中初為河北黜陟使,聞魏州田悅食糧兵凡七萬人,乃以符裁其兵四萬,令歸農(nóng)畝。田悅佯順命,以符罷之,陰集所罷之兵激之,各令還其部伍,由是促成其叛。經(jīng)綸亦以此罷職。及朱泚反,偽授太常少卿。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經(jīng)綸。建中初為黜陟使。朱泚反。偽授太常少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755—約805
【介紹】:
唐河南人。元正子。舉明經(jīng),調楚丘尉,歷殿中侍御史。德宗貞元中,遷度支員外郎,金、膳二部郎中,號能職。順宗永貞中,為王叔文所排,以兵部郎中使新羅。新羅聞中國喪,不時遣,供饋乏,季方正色責之,閉戶絕食待死,乃遣歸。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曹州南華人,字長儒。劉晏子。晏被誅,家屬徙嶺表。德宗貞元五年,帝悟殺晏之非,方錄執(zhí)經(jīng),授太常博士,比部、吏部員外郎。官終吏部郎中。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八沙門道昭。自云簡州人也。俗姓康氏。少時因得疾不悟云。至冥司見善惡報應之事。遂出家。住太行山四十年。戒行精苦。往往言人將來事。初若隱晦后皆明驗。嘗有二客來。一曰姚邈。舉明經(jīng)。一曰張氏。以資蔭。僧謂張曰。君授官四政慎不可食祿范陽。四月八日得疾當不救。次謂邈曰。君不利簪笏。如能從戎亦當三十年無乏。有疾勿令胡人療之。其年張官于襄鄧間。后累選。嘗求南州。亦皆得之。后又選果授虢州盧氏縣令。到任兩日而卒。卒之日果四月八日也。后方悟范陽即盧氏望也。邈舉不第從知于容州假軍守之名三十年。累轉右職。后因別娶婦求為儐者。因得疾服嫗黃氏藥而終。后訪黃氏本末。乃洞主所放出婢是胡女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京兆人,字正封。博學工詩,與蕭穎士、劉長卿游。玄宗時為河南令。官至秘書監(jiān)。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字士經(jīng),一字正封,排行九,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天寶中,為河南令(劉長卿《客舍贈別韋九建赴任河南韋十七造赴任鄭縣就便覲省》),后為太子詹事。貞元五年(789),以秘書監(jiān)致仕。韋建“中明外純”(李華《三賢論》)。生平事跡散見《元和姓纂》卷二、《唐會要》卷六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詩紀事》卷二四。建與蕭穎士、劉長卿、高適等人交游,與蕭穎士最為友善?!?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
唐詩匯評韋建,生卒年不詳,字正封,一字士經(jīng),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官河南令,與蕭穎士交厚。貞元初,官至太子詹事。五年,授秘書監(jiān)致仕。《全唐詩》存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06
【介紹】:
唐幽州范陽人。德宗貞元三年,為檢校太子左庶子。五年,為行軍司馬。累遷汾州刺史。憲宗元和元年,自秘書監(jiān)拜京兆尹。尋卒于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曹州南華人,字仲儒。劉晏少子。晏被誅,家屬徙嶺表。德宗貞元五年,帝悟殺晏之非,方錄宗經(jīng),授秘書郎。累遷給事中。憲宗元和元年,出為華州刺史、潼關防御鎮(zhèn)國軍等使。四年,遷國子祭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33
【介紹】:
唐京兆始平人,字宗玄。擢明經(jīng),補校書郎。憲宗元和六年進御史中丞,由陜虢觀察使入為京兆尹。累遷宣歙、浙西觀察使。穆宗長慶中入為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宗立,進左仆射。后為鳳翔節(jié)度使,以疾還京卒,謚恭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蘇州吳郡人,字平子。舉明經(jīng),授集賢校書郎,不滿秩輒去,侍親于家。李吉甫為相,擢右補闕,充太子諸王侍讀,因著《太子諸王訓》十篇。穆宗立,召居禁中,詢訪朝典。累遷太常卿。宣宗大和年間,以疾請歸鄉(xiāng),未至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05—882
【介紹】:
唐僧。蘇州嘉興人,俗姓朱,字執(zhí)經(jīng)。幼通《維摩》、《法華》二經(jīng)。十六歲剃度。年二十三,投嵩山師遠和尚,獲無作法。專攻相部律宗及《中觀論》。文宗大和五年南歸,尋往杭州天竺寺習講《大涅槃經(jīng)》。開成元年,止越州嘉祥寺,敷講經(jīng)律。武宗會昌三年,移靜林寺,專講《涅槃》。尋被迫返俗。宣宗時復住開元寺,專講律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字執(zhí)經(jīng)。秀州嘉禾朱氏子。始九歲。父病且死。呼而囑之曰。我瞑目后。汝即出家。無滯俗為也。師授維摩法華二經(jīng)。閱再稔。皆通習其句讀義理?;驊騿査鶢I何事。率爾而對曰。坐蓮華臺。作師子吼。豈非吾輩所當營者。志學之歲。乃為薙落。及登嵩山。依遠和尚受具。時年已二十三矣。于是攻治律部。兼究中觀論指。寒暑四更。而性宗相學。俱造根極。大和五年。歸鄉(xiāng)里。俄聞錢唐天竺寺講涅槃經(jīng)。又往聽焉。開成初。東游臺嶠。偶止越之嘉祥寺。四眾請敷經(jīng)律。每加策勵。或有感泣者。會昌三年。遷居靜林寺。專以涅槃宣導。會沙汰詔行。因晝衣縫掖。夜服伽梨。以待時變。大中復法。獲隸名開元寺。七年為寺之耆德。闡明律要。乾符三年。始覽藏典。中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疾作而逝。壽七十有八。臘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之石奇山。不封不樹。遵遺命也。文威儀嚴整。凡升座秉麈。其徒凜有懼色。則足以窺知其所守矣。尤好辭章。無恙日。效白太傅。自著方墳銘。藏之篋笥。門人懷益。后見而悲之。乃建小塔。以勒其銘。而置其旁。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釋允文。字執(zhí)經(jīng)。姓朱氏。今秀州嘉禾人也。權輿九歲厥父云亡。然理命舍文奉佛。師授維摩法華二經(jīng)。敏速之性再稔皆通。高達之士謂之重理耳。或戲問文曰。爾出家之后擬營何事業(yè)乎。率然對曰。當陟蓮華臺而作師子吼?;蛟X誚之曰。耆宿前敢爾?;蛟?。志欲得大此子將來未易測也。至十六歲削頂周羅披安陀會相。次裹足西上投嵩山臨壇大德遠和尚邊獲無作法。時年二十三矣。是夏即就中京攻相部律宗并中觀論。補衣分衛(wèi)寒燠四周。既扣義門必入師室。玄樞律范尤見精微。大和五年為思定省忽嘆歸歟。既返故鄉(xiāng)淹時寢疾。未遑講唱。后聞錢塘天竺寺講大涅槃經(jīng)蔚為勝集。文往學焉。星歲未周鋒芒且露。開成元年因游臺嶠。止息越之嘉祥寺。眾藉清芬甄。命敷其經(jīng)律。文戢約聽徒頗為嚴毅。常訓之曰。夫苾芻行非家法具足別解脫律儀眾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精進故。怖畏故。防守故。如是方疾得道果矣。不然則弟子既墮師道徒施。聞其警策有涕泗交橫悛心革行思過半矣。會昌三年移居靜林寺。專以涅槃宣導。屬乎武宗澄汰。例被搜揚。晝披縫掖之衣。夜著縵條之服。罔虧僧行。唯逭俗譏。大中伊始。復振空門。重整法儀。乃隸名開元寺三十人數(shù)。七年寺之耆舊命講律乘。乾符三年丙申秋。罷講覽藏經(jīng)。以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長逝。享齡七十有八。法臘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于石奇山之陽。遺言不許封樹也。初文講演升座學徒畏憚。暗嗚之際人皆披靡。乃戒威德之若是。于嘉祥靜林今大善三寺。講相疏二十七座。大經(jīng)二十五座。其為人也貌古而脩長。銳頂而皯黑。執(zhí)持密致振鷺在庭。未足方其潔也。然亦獵涉儒墨慕白傅自作志。預著方墳銘藏于篋笥。門人懷益因尋閱文籍。見而悲咽。遂從先師之志建小塔焉。后門人懷肅思寂。命名德虛受增加后序。贊寧登會稽曾禮文真相。見法孫可翔苦節(jié)進修葉杜多之行。故熟其事跡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時相州鄴人,字安國。唐末明經(jīng)登第,僖宗時為高州刺史。拒黃巢有功,擢防御使。劉隱據(jù)嶺南,來攻,大破之,然自度非隱敵,乃歸楚馬殷,署永順軍節(jié)度副使。天成中卒。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昌魯字安國。相州鄴縣人。唐末明經(jīng)登第。釋褐項城主簿。累遷尚書郎。乾符中出為高州刺史。遷防御使。為劉?所殺。(謹案九國志劉隱入廣州遣其弟?攻高州昌魯大敗?軍慮終為所吞乃輦帑庫及士卒千馀人歸湖南馬殷殷奏授永順軍節(jié)度副使兼行軍司馬天成中卒與五代史所載不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時人。仕吳。少從楊行密征討,以臂力聞。后隸虔州王綰為裨將,累遷諸軍都虞候,出為袁州刺史。建不知書,而性渾厚,清靜自處,無所侵撓,郡中大治。南唐禪代,出為武昌軍節(jié)度使。卒年八十。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建字士經(jīng)。天寶中為河南令。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四高志寧(九七一——一○五三),字宗儒,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幼沉敏,博學強記,未冠已能通六經(jīng),尤深于《易》。咸平中舉明經(jīng),授安仁尉,調鄠縣主簿,歷知潯、祁、趙州。仁宗即位,轉北京副使,改知滄州,為益利路兵馬鈐轄,特授宮苑使、達州刺史。告老,以右領軍衛(wèi)大將軍致仕?;实v五年卒,年八十三。著有《周易化源圖》。見韓琦《安陽集》卷四七《高公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