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閩人。幼出家于黃檗山寺,額間隆起,號為肉珠。晚謁江西馬祖,馬祖已示寂,乃往石門參百丈師。后觀察使裴休迎住龍興寺。宣宗大中間示寂,謚斷際禪師。有《語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幼于洪州黃檗山出家。曾游天臺山,終嗣百丈懷海。后仍歸黃檗精舍,世稱黃檗和尚。裴休對之禮敬有加。武宗會昌二年(842)裴任江西觀察使,宣宗大中二年(848)任宣歙觀察使時,皆迎其至鎮(zhèn)居住。大中間卒于山,賜謚斷際禪師。希運論禪,倡直指單傳心要。其門人義玄開臨濟宗,影響頗大?!?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傳》卷二〇、《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其語錄由裴休編為《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1卷,另有《黃檗斷際禪師廣陵錄》1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錄其與宣宗聯(lián)句詩,置宣宗名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閩人。蚤年即出家高安之黃檗山。具戒后。參詢遍至。嘗偕一僧。行天臺道中。娓娓談笑。皆穎脫可念。目光閃爍。旁射注前。遇大溪橫沮。方過雨湍漲。不可揭厲度。于是運乃卸笠支杖而佇。其僧趣之。曰度去好。久佇奚為。運詭曰。要度自度。毋督我。俄而其僧竟度。如履平陸。既登彼岸。招手曰。度來度來。運遙咄曰。自了漢。早知如此。必斮折汝脛。其僧隔水禮謝曰。真大乘法器也。我不如。我不如。竟去不復(fù)見。 又嘗游京師。午則分衛(wèi)檀越家。久候屏著間。未有所得。聞一姥誶語其內(nèi)曰。太無厭生。運意以為未有所施。而謂之無厭。其必有說焉。已而姥使童子召入置食。問曰。師亦曾見百丈山海禪師乎。當(dāng)今第一善知識也。且老妾五障之身。忝于慧忠國師處有省。以師巍巍堂堂之相。寧自棄哉。自是見百丈。問曰。從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運云。恁么則后人斷絕去也。丈云。將謂汝是個人。遽起入方丈。運有省。隨后入云。希運特來。丈云。若爾則他后不得孤負老僧。 丈一日問運。什么處去來。運云。山下拾菌子來。丈云。還見大蟲么。運便作虎聲。丈拈斧子作斮勢。運打丈一摑。丈吟吟而笑。即上堂云。大雄山下有大蟲。老漢今日親遭一口。汝等諸人好看。 運在南泉。普請擇菜。泉問。什么處去來。運云。擇菜去來。泉云。將什么擇。運舉起刀子。泉云。大家擇菜去。 一日泉謂運曰。老僧偶作得牧牛歌。請長老和。運云。某甲自有師了。運辭泉。泉門送。提起運笠子云。長老身才沒量大。笠子太小生。運云。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里許。泉云王老師聻。運戴笠子便去。 后居洪之大安寺。海眾奔輳。相國裴公休方廉問其地。迎至州問道。且作傳心法要一編。示運。運接置于座。略不披閱。良久云會么。公云不會。運云。若便恁會去。猶較些子。裴公由是深加尊奉。凡仕官所在。必執(zhí)弟子禮。邀致闡演。嘗贈之詩曰。曾傳達士心中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jié)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大中間。終于所住寺。詔謚斷際。塔號廣業(yè)。事具傳燈錄。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希運。閩人也。年及就傅鄉(xiāng)校推其慧利。乃割愛投高安黃檗山寺出家。迨成長也身量減王商裁一尺所。額間隆起號為肉珠。然倜儻不羈人莫輕測。而乃觀方入天臺。偶逢一僧偕行。言笑自若。運偷窺之。其目時閃爍爛然射人。相比而行。截路巨溪泛泛涌溢。如是捐笠倚杖而止。其僧督運渡去。乃強激發(fā)之曰。師要渡自渡。言訖其僧褰衣躡波若履平陸。曾無沾濕。已到他岸矣?;仡櫿惺衷欢蓙?。運戟手呵曰。咄自了漢。早知必斯汝脛。其僧嘆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v能傷我只取辱焉。少頃不見。運??恍自失。及薄游京闕分衛(wèi)及一家門。屏樹之后聞一姥曰。太無厭乎。運曰。主不慁賓何無厭之有。姥召入施食訖。姥曰。五障之身忝嘗禮惠忠國師來。勸師可往尋百丈山禪師。所惜巍巍乎堂堂乎。真大乘器也。運念受二過記莂攸同。乃還洪井見海禪師。開了心趣聲價彌高。徇命居黃檗精舍。升平相裴公休欽重躬謁。有詩贈焉。曾傳達士心中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華結(jié)勝因。愿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則裴相得法出運之門。以大中中終于所住寺。敕謚斷際禪師。塔名廣業(yè)。語錄而行于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魚肉和尚,高宗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有詩。事見《夷堅志·丙志》卷一六。
食肉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五種九種之凈肉,許比丘食之。(參見:食)附錄。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阿賀羅A^ha%ra,總謂增益身心者。俱舍論十曰:「毗婆沙說,食于二時能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時能除饑渴,二消化已資根及大?!狗?參見:二食條,四食),五種凈食條。馀見以下附錄。
師子斷肉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師子素馱婆王斷肉經(jīng)之略名。
凈肉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比丘食而無罪之肉云凈肉。有三種,五種,九種。(參見: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阿賀羅A^ha%ra,總謂增益身心者。俱舍論十曰:「毗婆沙說,食于二時能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時能除饑渴,二消化已資根及大?!狗?參見:二食條,四食),五種凈食條。馀見以下附錄。
斷肉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佛于小乘律,開比丘之食三凈肉,于大乘之經(jīng)律,向菩薩嚴(yán)禁之。以大乘之教理,大悲心為主故也。而于涅槃經(jīng)更制比丘之食肉,廢前小乘律之說。故依大乘家之說,則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薩,皆不得食肉。梵網(wǎng)經(jīng)下曰:「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鼓鶚劷?jīng)四曰:「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yīng)觀是食如子肉想?!?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斷除肉食。
斷肉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師子素馱婆王經(jīng)之略名。
五凈肉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五種的凈肉,即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我殺、自死、鳥殘。
生死肉身菩薩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指在三賢位,未登法性,為惑業(yè)故,受三界分段生死身的菩薩。
食肉十過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食肉十過者:
一、眾生是己親 謂一切眾生輪轉(zhuǎn)五道,互相生育,遞為眷屬。以是因緣,今所食肉,無非親者,故云眾生是己親。
二、見生驚怖 謂一切眾生,護身惜命,與人無別。若見食肉之人,驚怖遠離,故云見生驚怖。
三、壞他信心 謂世間行善之人,見沙門食肉者,即生毀謗。而言佛法中,無有真實沙門修梵行者,故云壞他信心。
四、行人不應(yīng)食 謂菩薩為求出離生死,當(dāng)修慈悲之行,少欲知足,若其食肉,則不能出離,故云行人不應(yīng)食。
五、羅剎習(xí)氣 梵語羅剎,華言速疾鬼。習(xí)氣者,先世馀習(xí)氣分也。謂沙門宿世,曾作羅剎眷屬。今雖出家佛法中,由昔馀習(xí),見食肉者,歡喜親近,故云羅剎習(xí)氣。
六、學(xué)術(shù)不成 謂學(xué)道之人,若好食肉,則污染梵行,于如來無上圣道,出世解脫,不得成就,故云學(xué)術(shù)不成。
七、生命同己 謂學(xué)道之人,應(yīng)起慈心,諦觀一切眾生,惜命畏死,與己無別,須當(dāng)護惜,故云生命同己。
八、天圣遠離 謂食肉之人,諸天圣人,悉皆厭惡遠離而不親近,故云天圣遠離。
九、不凈所出 謂一切畜生,宿因不凈之業(yè),以成不凈之身,其所食啖,又多不凈,學(xué)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則亦不凈,故云不凈所出。
十、死墮惡道 謂食肉之人,必多害物命,惡業(yè)日積,是以命終之后,應(yīng)生惡道,故云死墮惡道。
掛羊頭,賣狗肉
【俗語佛源】
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曾說道:「君使服之于內(nèi),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頭于門外而賣馬肉于內(nèi)(市)也?!沟纬涩F(xiàn)代流行的這則(掛羊頭,賣狗肉)諺語,則是佛教禪宗?!?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衛(wèi)州元豐院清滿禪師》說:「又般名利之徒為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壞后進初機,滅先圣洪范。你等諸人,聞恁么事,豈不寒心?」后來用「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做招牌來兜售低劣的貨色。(無名氏)
十過──食肉十過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苑珠林)
〔一、眾生是己親〕,謂一切眾生,輪回五道,互相生育,遞為眷屬,以是因緣,今所食肉,無非親者,故云眾生是己親。(五道者,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二、見生驚怖〕,謂一切眾生,護身惜命,與人無別;若見食肉之人,驚怖遠離,故云見生驚怖。
〔三、壞他信心〕,謂世間行善之人,見沙門食肉者,即生毀謗,而言佛法中無有真實沙門修梵行者,故云壞他信心。(梵語沙門,華言勤息。梵行即凈行也。)
〔四、行人不應(yīng)食〕,謂菩薩為求出離生死,當(dāng)修慈悲之行,少欲知足;若其食肉,則不能出離,故云行人不應(yīng)食。
〔五、羅剎習(xí)氣〕,梵語羅剎,華言速疾鬼。習(xí)氣者,先世馀習(xí)氣分也。謂沙門宿世曾作羅剎眷屬,今雖出家,在佛法中,由昔馀習(xí),見食肉者,歡喜親近,故云羅剎習(xí)氣。
〔六、學(xué)術(shù)不成〕,謂學(xué)道之人,若好食肉,則污染梵行;于如來無上圣道,出世解脫,不得成就,故云學(xué)術(shù)不成。
〔七、生命同己〕,謂學(xué)道之人,應(yīng)起慈心,諦觀一切眾生,惜命畏死,與己無別,須當(dāng)護惜,故云生命同己。
〔八、天圣遠離〕,謂食肉之人,諸天圣人,悉皆厭惡遠離,而不親近,故云天圣遠離。
〔九、不凈所出〕,謂一切畜生,宿因不凈之業(yè),以成不凈之身;其所食啖,又多不凈。學(xué)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則亦不凈,故云不凈所出。
〔十、死墮惡道〕,謂食肉之人,必多害物命,惡業(yè)日積,是以命終之后,應(yīng)生惡道,故云死墮惡道。(惡道,即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也。)
肉煩惱障
【三藏法數(shù)】
即三界中見惑也。謂斷常有無等見,皆屬內(nèi)心分別。如肉在皮內(nèi),故名肉煩惱障。
頂肉髻成相
【三藏法數(shù)】
謂頂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無見頂相,謂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皆不能見故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