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2詞典 2分類詞匯 40
《國語辭典》:西皮  拼音:xī pí
傳統(tǒng)戲曲的腔調(diào)。以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拍子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導(dǎo)板、搖板等。
《國語辭典》:調(diào)門(調(diào)門)  拼音:diào mén
1.唱歌或說話時音調(diào)的高低。如:「說到緊張?zhí)?,他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調(diào)門,尖銳的聲音十分刺耳?!?br />2.論調(diào)。指議論事理的態(tài)度與觀點。如:「他倆常常意見相左,沒想到對這件事卻是同一個調(diào)門?!?/div>
《國語辭典》:吹腔  拼音:chuī qiāng
傳統(tǒng)戲曲中的一種腔調(diào)。明末清初在安徽樅陽縣一帶形成,為弋腔的變體,是徽劇的一種腔調(diào)。今亦泛稱以笛類伴奏的腔調(diào)為「吹腔」。
《國語辭典》:影調(diào)?。ㄓ罢{(diào)劇)  拼音:yǐng diào jù
流行于河北、唐山一帶的劇種。以當(dāng)?shù)仄び皯虻那徽{(diào)為基礎(chǔ),吸取了京劇、河北梆子的表演藝術(shù),于西元一九五八年后逐漸形成。
《國語辭典》:裝腔作勢(裝腔作勢)  拼音: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故意裝出某種腔調(diào)或姿勢?!毒以纻鳌返诹寤兀骸岗w大、錢二,還要裝腔作勢。地方鄰舍,俱來替他討情,二人方才應(yīng)允?!挂沧鳌改冒嘧鲃荨?。
《國語辭典》:土腔  拼音:tǔ qiāng
土話腔調(diào)。如:「這時劉媽正在門外向鄰居家張望,只聽她用臺灣土腔喊著:『阿明!回家吃飯啰!』」
《國語辭典》:野調(diào)無腔(野調(diào)無腔)  拼音:yě diào wú qiāng
言語恣肆,談吐無狀。如:「你不要野調(diào)無腔的亂說?!?/div>
《國語辭典》:水磨腔曲子  拼音:shuǐ mó qiāng qǔ zi
腔調(diào)很細(xì)膩的昆曲?!妒c頭。卷四。瞿鳳奴情愆死蓋》:「雖不會吟詩作賦,卻也有些小聰明,學(xué)唱兩套水磨腔曲子?!?/div>
《國語辭典》:板腔體(板腔體)  拼音:bǎn qiāng tǐ
一種戲曲、曲藝音樂的結(jié)構(gòu)體式。以板式、節(jié)拍、腔調(diào)的變化為其特點。梆子、皮黃系統(tǒng)的劇種可作為板腔體的代表,在近代戲曲音樂發(fā)展上有重大的影響。
《國語辭典》:海鹽腔(海鹽腔)  拼音:hǎi yán qiāng
元、明時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戲曲腔調(diào)。多以文人傳奇為劇目,演出時,以鑼、鼓、拍板伴奏。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極為盛行,與馀姚腔、弋陽腔、昆山腔并稱為明代四大聲腔。
《國語辭典》:八岔  拼音:bā chà
平劇的腔調(diào)。全曲由八句組成,胡琴演奏,經(jīng)常用于唱四平調(diào)的戲中,以配合表演動作或烘托劇中人紛亂的心境。
《國語辭典》:柳腔  拼音:liǔ qiāng
一種民間小唱的腔調(diào)。由本肘鼓演變而成。其樂調(diào)細(xì)膩柔和,悲調(diào)凄涼哀怨,花調(diào)歡快活潑。唱腔的板類有慢板、快板、原板、二六、南鑼、娃娃等。其特點為慢板和快板后,均有器樂過門垛子,以嗩吶吹奏。
《國語辭典》:黃腔(黃腔)  拼音:huáng qiāng
1.傳統(tǒng)戲曲的腔調(diào)。原指流傳于江西宜黃的地方戲曲腔調(diào),清代后,亂彈、京劇中所謂之二黃,即指宜黃腔而言。因南人「二」、「宜」字音相近,訛宜為二,而稱二黃,簡稱黃腔。
2.戲曲上指演員唱戲時腔調(diào)不標(biāo)準(zhǔn)。也作「荒腔」。
3.庸俗腐化或含有色情意味的言語。如:「那個人時常喜歡開黃腔,惹人生厭?!?/div>
《國語辭典》:皮黃腔(皮黃腔)  拼音:pí huáng qiāng
傳統(tǒng)戲曲的腔調(diào)。為西皮、二黃的合稱。西皮腔,一般認(rèn)為源自陜西梆子腔;二黃腔說法不一。大體而言,西皮、二黃各有其板式類別,以表達(dá)各種感情。
《國語辭典》:宜黃腔(宜黃腔)  拼音:yí huáng qiāng
戲曲腔調(diào):(1)明嘉靖年間,浙江海鹽腔傳入江西宜黃,融合當(dāng)?shù)剜l(xiāng)音,演變而成。(2)清時安徽懷寧石牌腔傳入宜黃,演變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