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461,分298頁顯示  上一頁  101  102  103  104  105  107  108  109  110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道堅( 王 )
釋大光( 大光 )
僧慧琳( 裴 )
僧崇惠( 崇惠、慧崇 護國三藏 性空大師 馎饦 )
僧上恒( 饒 )
僧乘如( 蕭 )
僧天然(世稱 丹霞和尚 智通禪師、智通塔號妙覺、智通 )
僧崇慧( 陳 )
釋道行( 梅 )
僧應真(別稱 真應 世稱 耽源禪師 )
僧甄公( 魯 )
僧道標( 世稱 西嶺和尚 西嶺草堂 )
釋懷玉( 許 )
伏牛上人( 世稱 伏牛和尚 )
僧慧涉( 謝 )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生丹陽王氏。初于牛頭山慧忠禪師處。有寤省。大歷元年隱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漢??图拇榷魉?。元和初。相國燕公鎮(zhèn)漢南。延致問道。為大造伽藍于鳳林關外。以接來學。其施予供養(yǎng)繁厚。說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釋道堅。姓王氏。丹陽人也。初發(fā)心于牛頭山慧忠禪祖。大歷元年棲隱池州南泉山。后詣襄漢泊慈恩寺。元和初載相國燕公鎮(zhèn)于漢南。深相欽重。問道周勤。施供繁沓。遂于鳳林關外造寺請居。二年示滅。春秋七十三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唐氏。湖州之安吉人。母梅。感異夢生光。及薙落。誦法華經(jīng)。三月即能憶持。游京師。肅宗燕見之熟視之曰。疇昔之夜。朕夢。僧聲演大乘。而口出光明者。茲非其人乎。因賜今名。屬上生辰。召齊于定國寺。館之千福寺。看經(jīng)道場。遣中官趙溫等。宣諭以送。仍賜墨敕。許隨意住持天下名山。后徙藍田精舍。精舍之僧先夢。天童降謂曰。大光經(jīng)聲。徹于有頂。功德不可量也。一日忽有臂從天下。撫其心匈。又夢。僧引乳使光吮其湩。自爾神形舒暢。氣貌融裕。久之山行。偶墜窮谷龍泉中。心不迷亂。但發(fā)愿持多寶塔品十萬遍。俄覺此身躍然而出。如有物捧持之者。龍朔初。詔住資圣寺。寺即趙國公長孫無忌宅也。二年詔為文德皇后追福。七年資圣災。棟宇器物俱燼。惟諸經(jīng)卷無所損。事聞。所賜殊渥。百姓亦捐棄財幣盈鉅萬。寺以再成。未幾。疏乞歸省。詔未即允。光隨得疾莫療。欲赴水死。強起跨驢往。驢伏不行。烏群噪其上。人稍知之。交開諭乃解。復頂戴經(jīng)卷行道。尋有詔允所請。既歸。構塔于烏程。日持多寶品。以償昔愿。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韋元甫。表請光為六郡持念之首。且為別立道場。大歷間。魯公顏真卿刺郡。烏程宰則李紳公垂之父也。紳生未期而疾作。名光脩治佛事而愈。紳小字光。蓋以此。貞元中。紳官于朝。間出刺拜于持經(jīng)道場。永貞元年十二月既望之夕示滅。壽七十。紳時以相國制文勒碑。噫榮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大光。俗姓唐氏。生于邑之安吉也。母梅氏寄孕而夢協(xié)靈祥。在娠乃惡葷臭焉。既誕能言。不為戲弄。未齔之歲思求佛乘矣。愿念法華三月通貫。經(jīng)聲一發(fā)頑鄙革心。及遂出家而尋登戒。西游京邑。朝見肅宗帝召對禁中。拱而嘆曰。昔夢吳僧口持大乘五光隨發(fā)。音容宛若適朕愿兮。因賜名大光。屬帝降誕節(jié)齋于定國寺。因賜墨詔。許天下名寺意往者住持。令中官趙溫送于千福寺住持經(jīng)道場。其誦經(jīng)作吳音。遼遼通于圣聽。帝甚異其事。令中官而宣諭焉。后居藍田精舍。先期而寺僧夢天童來降曰。大光經(jīng)聲通于有頂。光一日宴坐自見神手從天而下?lián)崞湫?。乃憶先達抱玉大師嘗志斯言。令高其法音當有神之輔翼。又別夕夢神僧乳見于心命光口吮。自爾功力顯暢形神不勞。又尋山探幽偶墜窮谷。龍泉莫測淪溺其間。心靈了然都無惑亂。因思本經(jīng)多寶塔。為誠愿持此支品十萬遍。恍然奮身脫泉。若有神捧焉。后詔住資圣等。此寺趙國公長孫無忌宅。龍朔二年為文德皇后追福造。長安七年遭火蕩盡。唯于灰中得數(shù)部經(jīng)。不損一字。以事奏聞。百姓舍施。數(shù)日之間已盈鉅萬。遂再造其寺。光覽此經(jīng)倍加精進。后以偏感有親在吳未答慈力。表乞歸省養(yǎng)。詔旨未允。遂生有妄之疾。策蹇強力將投于淵。驢伏不前群烏拂頂。心既曉覺疾亦隨瘳。乃以經(jīng)頂荷行道。忽有詔許還。既止烏程構營寶塔。日持華偈成報往愿焉。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韋元甫表請。光為六郡別敕道場持念之首。大歷癸丑歲顏魯公真卿領郡。相國李紳父為烏程宰。紳未期歲。乳病暴作而不啼。不鑒者七辰。召光至命乳母洗滌焚香。乃朗諷經(jīng)分別功德品。遂超席而坐拱手開眸。光授飲杯水令強乳哺之。疾乃徐愈。光笑而謂曰。汝何愿返之遄速乎。因以光名易紳小字。貞元中紳重游霅上。泊舟之次。光早遲佇于溪側而笑言。戲撫之若稚孺焉。后紳刺于吳興飲醉于館。光引宿于道場。夜分將醒白光滿室朗然若晝。往覘光公宴坐梵音方作。光起面門如開毫相。經(jīng)音向息光色隨斂。紳歸京相辭。光曰。汝得徑山之言。吾則無以為諭。行矣自愛。去留有時。他日位處廟堂。以教法為外護乎。永貞元年十二月黑月既夕示滅于持經(jīng)道場。獸嗥鳥墜。山木驚振。異香芬馥信宿不消。刺史顏防深愴悼之。光一納四十歲無浣濯。而戒香郁然。一飯七十載。徵驗絕多。故相李公紳。素于空門寡信頗規(guī)僧過。而敦重光公。自著碑題云墨詔持經(jīng)大德神異碑銘布衣楊夔書云。
僧慧琳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820 【介紹】: 唐僧。疏勒國人,俗姓裴。住京師西明寺。始事不空三藏。通內外學,尤精訓詁,引用各類字書,參合佛意,詳察是非,撰成《大藏音義》一百卷,即《一切經(jīng)音義》,亦稱《慧琳音義》。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本疏勒國人也。冒姓裴氏。始事不空三藏。為室灑。印度聲明。支那訓詁。靡不精究。嘗謂翻梵成華。華簡而梵細。簡則意遺。細則語衍。然而俾其意不至遺。語不至衍。非夫淹該博綜。易足臻爾。于是引用字林字統(tǒng)聲類三蒼切韻玉篇。諸經(jīng)雜史。以參合之。撰大藏音義。自貞元四年。迄元和五載。成一百卷。置其本于西明大藏。使京邑傳寫。十五年庚子卒。壽八十七。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慧琳。姓裴氏。疏勒國人也。始事不空三藏為室灑。內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聲明支那詁訓靡不精奧。嘗謂翻梵成華。華皆典故。典故則西乾細語也。遂引用字林字統(tǒng)聲類三蒼切韻玉篇諸經(jīng)雜史。參合佛意詳察是非。撰成大藏音義一百卷。起貞元四年迄元和五載方得絕筆。貯其本于西明藏中。京邑之間一皆宗仰。琳以元和十五年庚子卒于所住。春秋八十四矣。殆大中五年有奏請入藏流行。近以海中高麗國雖三韓夷族偏尚釋門。周顯德中遣使赍金。入浙中求慧琳經(jīng)音義。時無此本故有闕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杭州人,俗姓章。少禮徑山道欽出家,雖勤禪觀,多以《三密教》為常務。初住昌化千頃峰頂,誦《佛頂咒》數(shù)載。又居鹽官硤石東山,復遁跡于于潛落云寺。代宗大歷初,入長安章信寺。大歷三年,于寺中架刀梯百尺,行如坦路,復蹈烈火,探油湯,嚼鐵葉,朝官市民駢足而觀,聲若雷響。詔賜紫,授鴻臚卿,賜號護國三藏。移居安國寺。世稱巾子山降魔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許人也。永泰初。國一祖師。昉入徑山。一日禪坐北峰石屏下。見一白衣。稱是天目巾子山人。致禮于前曰。彼山之神告我。以長安佛法將有難。遣我救之。若非僧相。不足以增重法門。愿從師剃落。山云。汝有何能而可以救法耶。崇曰。能誦觀音俱胝等祝。山因驗之。使喝座后石屏。喝之石裂為三。山乃為落發(fā)。崇即辭去。游京師止章敬寺。大歷三年九月十二日。太清宮道士史華上言。佛力道法。陛下兼愛。而無所優(yōu)劣。臣愿得與僧之號材術者角。則庶幾陛下知祖教之未可等視。而使天下改觀幸甚。制可。明日華于東明觀。作刀梯級。躡而升如平地。無小痛楚。僧之會者。皆辟易不敢仰視。時魚朝恩。尹京師。崇即投牒。愿與角。又明日作梯于所止寺庭。倍其高。而鋒刃之利。勢不可觸。而崇徒跣上下莫之攀附。旁立者為膽掉。且探沸油。餐熱鐵。禪坐火聚中。于是華輩。相顧駭散。上聞之喜。遣中官傳宣召問。師承何人。崇曰。徑山高道僧法欽。臣之師也。上慰勞嘉嘆。至于再三。賜紫衣。授鴻臚卿。號護國三藏。敕居安國寺。崇一切辭以未受具戒。不敢受。上特令開壇。召十師授戒。方羯磨。忽壇上放光?,F(xiàn)白月輪相而隱。上駭異。謚性空大師。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崇惠。姓章氏??怪萑艘?。稚秫之年見乎器局。鷙鳥難籠出塵心切。往禮徑山國一禪師為弟子。雖勤禪觀多以三密教為恒務。初于昌化千頃最峰頂。結茅為庵。專誦佛頂咒數(shù)稔。又往鹽官硤石東山。卓小尖頭草屋多歷年月。復誓志于潛落云寺遁跡。俄有神白惠曰。師持佛頂少結莎訶令密語不圓。莎訶者成就義也。今京室佛法為外教凌轢。其危若綴旒。待師解救耳?;葳叧涛魃闲囊鄤谥?。擇木之故于章信寺掛錫。則大歷初也。三年戊申歲九月二十三日。太清宮道士史華上奏。請與釋宗當代名流。角佛力道法勝負。于時代宗欽尚空門。異道憤其偏重。故有是請也。遂于東明觀壇前架刀成梯。史華登躡如常磴道焉。時緇伍互相顧望推排且無敢躡者?;萋勚]開府魚朝恩。魚奏請于章信寺庭樹梯。橫架鋒刃若霜雪然。增高百尺。東明之梯極為低下。時朝廷公貴市肆居民。駢足摩肩而觀此舉。時惠徒跣登級下層。有如坦路曾無難色。復蹈烈火手探油湯。仍餐鐵葉號為馎饦?;蚪泪斁€聲猶脆飴。史華怯懼慚惶掩袂而退。時眾彈指嘆嗟。聲若雷響。帝遣中官鞏庭玉宣慰再三。便赍賜紫方袍一副焉。詔授鴻臚卿。號曰護國三藏。敕移安國寺居之。自爾聲彩發(fā)越德望峻高。代宗聞是國一禪師親門高足。倍加鄭重焉。世謂為巾子山降魔禪師是也。 系曰?;蛑^惠公為幻僧歟。通曰。夫于五塵變現(xiàn)者曰神通。若邪心變五塵事則幻也?;莨秩荑べぷo魔法助其正定。履刃蹈炎斯何足驚乎。夫何幻之有哉。瑜伽論有諸三神變矣。
神僧傳·卷第八
釋崇惠。姓章氏。杭州人也。稚秣之年。往禮徑山國一禪師為弟子。復誓志于潛落云寺遁跡。俄有神白惠曰。師持佛頂少結莎訶令密語不圓。莎訶者成就義也。今京室佛法為外教凌轢。其危若綴旒。待師解救耳?;葳叧涛魃稀4髿v三年大清宮道士史華上奏。請與釋宗當代名流角佛力道法勝負。于時代宗欽尚空門。異道憤其偏重。故有是請也。遂于東明觀壇前架刀成梯。史華登躡如常磴道馬。時緇伍互相顧望推排無敢躡者?;萋勚]開府魚朝恩。魚奏請于章信寺庭樹梯橫架鋒刃若霜雪。然增高百尺。東明之梯極為低下。時朝廷公貴市肆居民。駢足摩肩而觀此舉?;萃锦械羌壪聦佑腥缣孤?。曾無難色。復蹈烈火手探油湯。仍餐鐵葉號為馎饦。或嚼釘線聲猶脆飴。史華怯懼慚惶掩袂而退。時眾彈指嘆嗟聲若雷響。帝遣中官鞏庭玉宣慰再三。便赍賜紫方袍一副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章。杭州人也。稚年器局出塵。往禮徑山國一禪師。勤禪觀。以三密教為恒務。初于昌化千頃最峰頂。結茅為庵。專誦佛頂咒數(shù)稔。又往鹽官硤石東山。卓小尖頭草屋。俄有神白惠曰。師持佛頂。少結莎訶。令密語不圓。莎訶者。成就義也。今京室佛法。為外教淩轢。其危若。綴旒。待師解救耳?;葳叧涛魃?。三年戊申九月二十三日。太清宮道士史華上奏。請與釋宗當代名流。角佛力道法勝負。于時代宗欽尚空門。異道憤其遍重。遂于東明觀壇前。架刀成梯。史華登躡如常道焉。時緇伍亙相顧望。無敢躡者。惠聞之。謁開府魚朝恩。魚奏請于章信寺庭樹梯。橫架鋒刃若霜雪然。增高百丈。東明之梯極為低下。時朝庭公貴。市肆居民。駢足摩肩而觀此舉。時惠徒跣登級下層。有如坦路。曾無難色。復踏烈火。手探油湯。仍餐鐵葉。號為馎饦?;蚪泪斁€。聲猶脆飴。史華怯懼慚惶。掩袂而退。時眾彈指嘆嗟。聲若雷響。帝遣中官鞏庭玉宣慰再三。便赍賜紫方袍一副。詔授號護國三藏。敕移安國寺居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15 【介紹】: 唐僧。臨川人。俗姓饒。從南岳大圓大師納戒。德宗貞元初徙居豫章龍興寺,與姜公輔、顏真卿等友善。坐壇二十余年,卒于廬山東林寺,白居易為作《石塔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饒氏。臨川南城人。志學之年。從舅氏出家。日誦佛經(jīng)。計千言。逮壯從南岳大園師得戒。而聽稟雖勤。憚于遠涉。大歷中。請隸景云寺。以便侍養(yǎng)。亟淹歲序。脩習無虧。尤于南山事鈔講貫通暢。貞元初。徙居預章龍興寺。與廬阜法貞。天臺靈祐。荊門法裔。興果神湊。建昌慧琎。友善。又相國姜公輔。魯公顏真卿。楊馮韋丹。四君子游故四分遷善滅罪之說。所利益者多矣。坐甘露壇二十許年。剡浮震旦男女。獲度者。一萬五千馀人。元和十年。示微疾。十月己亥。化于廬山之東林寺。葬全身于南岡石墳。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門人等。樹松柏。太原白居易為石塔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上恒。姓饒氏。臨川南城人也。童而有知。志學之年發(fā)心舍家。從母黨在空門而求攝受。教誦佛典日計千言。壯齒從南岳大圓大師納戒。而聽涉精苦。大歷中不去父母之邦。請隸于景云寺修習無虧亟淹年序。南山事鈔講貫尤專。貞元初徙居豫章龍興寺。與廬阜法真天臺靈祐荊門法裔興果神湊建昌慧琎游也。塤篪合韻水乳相資。法付王臣。故與姜相國公輔顏魯公真卿楊憑韋丹四君友善。提振禁防。故講四分律。而遷善滅罪者無央數(shù)眾。坐甘露壇二十許年。十有八會。救拔群生。剡浮東震男女得度者一萬五千馀人。元和十年微云乖悆。十月己亥化于廬山東林寺歸全身于南岡石墳。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門人等樹松柏。太原白居易為石塔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9 【介紹】: 唐僧。俗姓蕭。精研律典,頗善講宣。代宗大歷間,入譯場,從不空譯經(jīng)。敕為臨壇大德。初住西明寺,自代宗永泰后為長安大安國寺上座僧。有集。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乘如。大歷中河南登封縣安國寺沙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未詳其氏族鄉(xiāng)里。精研律部。尤能力行不怠。代宗朝。與翻譯。兼應奉兩街臨壇度人之任。當是時。凡僧寺皆隸有司。故五眾身亡。衣資什具。悉入官庫。正同籍沒。殊非律指。于是如上言。乞加釐革。大歷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詔今后亡僧物。隨以入僧。仍斑告中書省牒天下遵行者。積弊頓除。如之力于教門多矣。終于西明安國二寺上座。平生盛著述。圓照編集為三卷。行世。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乘如。未詳氏族。精研律部頗善講宣。繩準緇徒罔不循則。代宗朝翻經(jīng)如預其任。應左右街臨壇度人弟子千數(shù)。先是五眾身亡衣資什具悉入官庫。然歷累朝曷由釐革。如乃援引諸律。出家比丘生隨得利死利歸僧。言其來往來無物也。比丘貪畜自茲而??者職由于此。今若歸官例同籍沒。前世遺事闕人舉揚。今屬文明乞循律法斷其輕重。大歷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敕下。今后僧亡物隨入僧。仍班告中書門牒。天下宜依。如之律匠非上訓二眾而已。抑亦奮內眾之遺事立功不朽。如公是乎。終西明安國二寺上座。有文集三卷。圓照鳩聚流布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24 【介紹】: 唐僧。姓氏里居不詳。少入法門,先參馬祖道一,祖為立名天然。又師石頭希遷禪師受戒法。居天臺華頂三年,禮國一大師。憲宗元和中上龍門山,與龐居士、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曾于洛陽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陽丹霞山結庵。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詳,禪宗僧人。少習儒典,后轉奉佛法。先參馬祖道一,又師石頭希遷,再詣馬祖,尋入南陽丹霞山,轉次居天臺山蓮華頂三載,又禮國一禪師。憲宗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自在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稱丹霞和尚。穆宗長慶四年(824)卒。謚智通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四、《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不知何許人。先以冠帶見石頭遷禪師于南岳。執(zhí)?三年。始遂落發(fā)。復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師。即造江西大寂法會。大寂甚奇之。俄居天臺華頂三年。尋詣徑山。禮國一。元和中。登龍門香山。善伏牛禪師。嘗客惠林寺。時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燒之。以自燠?;蜃I其撥無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爾。曰木頭安從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則可更取幾尊來焚。 元和三年。游洛陽晨。出橫臥天津橋上。會留守鄭公騶從過之。呵不為動。公使問何人。然徐仰視而應曰。無事僧。公異之。乃奉束帛襲衣。月給米面。自是歸信者益眾。十五年春。乃結庵南陽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樂。一日謁忠國師。先問侍者。國師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見客。然云。太深遠生。者云。佛眼亦覷不見。然云。龍生龍子。鳳生鳳兒。國師睡起。者以告國師乃打十棒趁出。然聞之云。不謬為一國之師。明日卻往禮拜。見國師。便展坐具。國師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國師云。如是如是。然卻進前。國師云。不是不是。然繞國師一匝便出。國師云。去圣時遙。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覓此漢也難得。 然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籃。斂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籃去。然上堂阿你渾家。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說什么薦與不薦。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從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么物。如今學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我此間。無道可脩。無法可證。若識得釋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夜里暗雙陸。賽采若為生。無事珍重。長慶四年六月。趣門人備湯沐曰。吾有遠役。竟戴笠策杖躡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壽八十六。膳部員外郎鎦軻撰碑文。謚智通塔號妙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少入法門而性梗槩。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得實者。為立名天然也。乃躬執(zhí)爨凡三年始遂落飾。后于岳寺希律師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會。寂以言誘之。應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臺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御之。人或譏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事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紀德焉。敕謚智通禪師。塔號妙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門。謁見石頭禪師。躬執(zhí)爨三年。始遂落飾。后于岳寺希律師受戒法。造江西大寂。應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臺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御之。人或譏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寺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劉軻撰碑。敕謚智通。塔號妙覺。
僧崇慧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9 【介紹】: 唐僧。彭州人,俗姓陳。嗣牛頭五祖智威。肅宗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創(chuàng)寺。代宗永泰元年賜額天柱寺。居山演道二十二年,從學者頗眾。卒于山。
釋道行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會稽梅氏子。父為衙吏。行少知書。卒以造秀貢天府。有僧。分衛(wèi)過其家。行與語。妙得禪指。遂辭父母。學空法。仍稟四明山保壽院智幽為師。既游南岳。聞江西大寂之道。又往依焉。后居羅浮山石室中。木精水怪。往往變現(xiàn)。行視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肅。衣冠華楚。再拜稽顙。謂行曰。我居是間。僅二百載矣。今乃獲脫苦受樂。皆師化力所及也。寶歷九載疾終。壽九十五。尋于別峰。樹塔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道行。姓梅氏。會稽人也。父為越州衙吏。行弱齡知書。比成造秀。有僧分衛(wèi)。行接之談道頗精禪觀。遂求出家。至四明山保壽院智幽所。稟訓進修。拾薪汲水。后游南岳聞江西大寂道化。往親附焉。思養(yǎng)圣胎。見羅浮奇異。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長溪。仙人仙禽玉樹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行居于石室默爾安禪。然或山精水怪往往驚鳴。行視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華楚。再拜稽顙云。我居此中僅二百載。今因師住冥感匪躬。逍遙脫苦歸人趣受樂矣。其感物多此類也。寶歷九載疾終。春秋九十五。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住吉州耽源山,世稱耽源禪師。曾為釋慧寂之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真應。代宗大歷間禪僧。嗣南陽國師慧忠。后住吉州耽源山?!?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二載其事跡。《江西詩征》卷八七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僧甄公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29 【介紹】: 唐僧。江陵人,俗姓魯。七歲通詩,應州舉,三上中第。未及釋褐,與僧議論玄理,遂投荊州福壽寺出家。后至洛陽昭成講法,復至嵩山參禮,得暢心訣。后住蘇州楞伽山。白居易守郡時,曾與其談道。晚年出住流水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魯氏。江陵人。世為儒生。七歲誦詩能通大義。益壯與計偕。三上禮部。僅一中第。而未及釋褐間遇沙門談論空法。乃投福壽寺辨初師。求披薙。始業(yè)經(jīng)論。嘗于洛之昭成寺。升座闡化。復禮嵩山寂禪師得心要。南游丹陽茅山。尋掛錫于蘇之楞伽山。參扣者四遠而至。時樂天居易白公。方牧是郡。每接見。必披襟解帶。游神理妙。而深入甄之閫閾。因堅請出山。居流水寺。不樂也。未幾還舊隱。大和三年。示微疾而終壽九十。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塔葬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甄公。姓魯氏。江陵人也。少而警慧。七歲誦通詩雅。遂應州舉。三上中第未釋褐。與沙門議論玄理。乃愿披緇。投福壽寺辯初法師以為模范。后于洛京昭成寺講法數(shù)座。因禮嵩山禪師通暢心決。方至丹陽茅山。尋掛錫于蘇州楞伽山四遠參玄者胼肩疊足矣。時白樂天牧是郡。接其談道不覺披襟解帶。心游無物之場得甄之閫閾矣遂堅請出水流寺。不樂安止。以山水為娛情之趣耳。太和三年示疾云終九十歲。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23 【介紹】: 唐僧。富陽人,俗姓秦。工詩。初出家于靈隱山,為海和尚弟子。肅宗至德二年,試經(jīng)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從顗法師學律。嘗為寺經(jīng)營十二年,置田畝,歲收萬斛。德宗貞元中,退居西嶺,人稱西嶺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歲。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見而撫其頂曰。此兒目如青蓮。茍能舍家。以從吾游。必有善稱。其父以為然。至德二年。詔天下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聽為比丘。標以其選得度。仍隸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師。受具于靈光寺。時已推其善于護持。貞元中。別治室西嶺下。謂之草堂。而吟嘯之樂。非世間名利之跡所可到。杭人號西嶺和尚。辭章高媲古作者。與吳興如晝。會稽靈徹。相酬唱時。語見晝傳。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陸羽云。夫日月云霞為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圣賢豪杰為人標。推能歸美為德標。居閑趣寂為道標。嗚呼品藻之極至。引天地人。以匹擬之。則其誠敬誠慕之心何如。故一時名公鉅卿。林下英彥。莫不綢繆投分。慷慨論交。長慶三年六月七日。示滅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壽八十四。臘五十八。開成五年鄭素卿。立碑頌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標。富陽秦氏。七歲。神氣清茂。有沙門過而識之。勸令出家。至德二年。詔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命為比丘。師首中其選。得度。居南天竺寺。護戒甚嚴。永泰中。住持奏賜寺額。居十二年。其徒多歸之。常于靈鷲峰之南西嶺下葺茅為堂。號西嶺草堂。怡然養(yǎng)浩。不干人事。尤工詩章。搜鍊精巧。與吳興皎然會稽靈徹鼎立齊聲。時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譽。稱西嶺和尚。一時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陸羽之流皆敬之。長慶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贊曰。 出塵異相  挺見垂髫  業(yè)真空法  怡然養(yǎng)高 適意吟詠  配雅與騷  名標當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道標。富陽人也。俗姓秦氏。其遠祖與羸同姓。世為汧隴大族。及晉東渡衣冠隨之。后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為吏。故州里尊奉之。標生則孤明。長而深趣。老而堅固。蓋良善之因有自來矣。年七歲時神清氣茂不雜凡童。倏有大沙門手摩其頂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蓮。得非我釋氏之威鳳乎。茍能舍家必有善稱。不然乘云霓薄天漢。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請。遂為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麗。娑竭之宮固云雷斯蓄。至德二年詔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命為比丘。標首中其選。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靈光寺顗律師。登以護戒嚴謹為時所推毗奈多羅之言罔不該貫。凡度人戒計六壇為眾紏繩。經(jīng)一十二載。置田畝歲收萬斛。置無盡財與眾共之。貞元中以寺務克豐。我宜宴息。乃擇高爽得西嶺之下。葺茅為堂。不干人事。用養(yǎng)浩氣焉。標經(jīng)行之外尤練詩章。辭體古健比之潘劉。當時吳興有晝。會稽有靈澈。相與詶唱遞作笙簧。故人諺云。霅之晝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標摩云霄。每飛章寓韻。竹夕華時。彼三上人當四面之敵。所以辭林樂府常采其聲詩。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書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還京師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陸羽云。夫日月云霞為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推能歸美為德標。居閑趣寂為道標。名實兩全品藻斯當。爾后聲價軼于公卿間。故與之深者有相國李公吉甫大司空嚴公綬。右仆射韓公皋。禮部侍郎呂公渭?;凉?jié)制盧公群。襄陽節(jié)制孟公簡。同州刺史李公敷。鳳翔尹孫公璹。浙東廉使賈公全中書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劉公長卿。戶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樞。秘閣嚴維。小諫朱放越。廉問薛戎夕。拜盧元輔。常州釋元浩。潤州釋南容。金華釋乾輔。吳門釋光嚴。上都釋智崇等。并心交塵外分契林中。萬境在空驅之為射御。五峰滿眼立之為疆場。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戰(zhàn)自勝者也。以長慶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歸滅于所居蘭若。至冬十月三日葬于舊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臘五十八。弟子如玢如??行儉省言常儉智猷日超等。皆得師之法。仿仰不遑。空圍繞于栴檀恨滿盈于石室。至今杭民謂之西嶺和尚矣。開成五年中鄭素卿錄德行刊碑頌。立于天竺山之東墟存焉。
釋懷玉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許氏。太原人也。出家住郡之崇福寺。少警利。日誦千言。學優(yōu)行峻。非儕類可跂及然志勤脩治。幽并之域。屋廬像設經(jīng)卷之。在教門者。無不致力。三任寺之綱紀。校讎大藏二十馀本。增飾凈土院。代宗時。詔充灌頂?shù)缊鲋?。真言秘法。皆有賴焉。后率于寺。壽六十三?/blockquote>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懷玉。姓許。并州人也。少而警利日覽千言。早露鋒芒迥拔儕類。及其長也戒節(jié)踰峻梵場龜鑒。志在修葺無間彼此。夏墟寺宇。經(jīng)有闕而必補。像有凋而遍修。三任紀綱特有崇建。仍校讎大藏經(jīng)二十馀本。祁寒盛暑不廢晨暮。增飾凈土院。興事任力轉加殊麗。代宗嘉之。委為灌頂?shù)缊鲋?。真言秘訣有所在矣。春秋六十三。卒于本院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1—821 【介紹】: 唐僧。湖州吳興人,俗姓李。早歲投徑山出家。受戒后,乃往諸方參學,終嗣馬祖道一。好隱棲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稱伏牛和尚。曾至龍門、王屋、嵩山尋訪古跡,與丹霞天然為莫逆交。作《三傷歌》,勸誡世人,宣揚禪旨,盛傳當世。后卒于隨州開元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1—821 俗姓李,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早歲投徑山出家,受具足戒后,乃往諸方參學,終嗣馬祖道一。好隱山谷,常住伏牛山,世謂之伏牛和尚,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交。嘗尋訪古跡于龍門、王屋、嵩山,作《三傷歌》,盛傳當世。穆宗長慶元年(821)卒于隨州開元寺?!?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三〇、《鑒誡錄》卷一〇收詩3首?!度圃娡饩帯蜂洿?詩,署伏牛上人。敦煌遺書斯五五五八卷存2首,但云為香嚴智閑作。
僧慧涉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慧涉。俗姓謝氏。會稽人也。即東晉太傅安之后。是知杰氣英靈間代而出。律梁拔俗異世豈無。涉為人清素戒節(jié)孤峻。好寂為樂不棲名聞。以大歷之初。于金陵莊嚴寺遇牛頭山忠禪師。一言知歸。遂命入室授其法要。服膺道化。待之彌載。不憚其勞。洎忠捐世踵武茲嶺。無游人境。一衣方丈操節(jié)彌高。自是以來問道者眾。四維方域無不沾洽。五十年中翕然歸德。以長慶二年終于山院。春秋八十有二。門弟子惟晏等。奉全師禮建塔于寺之西北。勒銘紀德。若考師之藝文。則草堂廬岳各美于當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