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461,分298頁顯示  上一頁  167  168  169  170  171  173  174  175  17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斯受(用堂 別稱 希有 )
釋曇瑩(蘿月 別稱 易僧 )
釋顯萬(致一 )
釋顯彬(守中 周 )
釋普信(夢庵 )
釋普濟( 楊 )
釋普融(別稱 普融知藏 )
釋普聞( 普聞 龍湖 圓覺禪師 )
釋景暈(了庵 )
釋智仙( 李 )
釋智孜( 蕭 )
釋智彬(神照大師 )
釋智燈(祖印 )
釋智通(法海 )
釋有需( 陳 )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斯受。字用堂。臺黃巖楊氏子。年十四。入三童山香積寺。依存方上人為師受具。游歷諸方。咨叩耆宿。得心學要領。自靈隱病歸三童。日行首楞嚴三昧。于不離見聞緣超然入佛地語。致疑。力究無入。忽聞舂碓聲?;腥蛔允?。偈曰。六祖當年不誦經(jīng)。肩柴放下便傳燈。誰知千載今猶在。秋月長廊搗碓聲。自是行業(yè)日進。善書。以黃金為泥。書法華華嚴楞嚴圓覺般若及方等諸經(jīng)。又于帛上。金書法華塔一座。極其精妙。當時稱希有。將終坐床上。誦法華經(jīng)。不輒卷畢。而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曇瑩,號蘿月,嘉興(今屬浙江)人(《四庫全書·珞琭子賦注提要》)。住臨安退居庵,洪邁曾見其說《》(《容齋隨筆》卷一“坤動也剛”條)。有《珞琭子賦注》二卷傳世。今錄詩七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嘉禾人,號蘿月。以談《》名,時稱易僧。有《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顯萬,字致一,浯溪僧。嘗參呂本中。有《浯溪集》(《宋詩紀事》卷九二),已佚。今錄詩十四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顯彬,字守中,俗姓周,安吉(今屬浙江)人。住寶梵寺。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九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信,號夢庵。住漣水軍萬壽寺。為南岳下十五世,勝因咸青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今錄詩十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普濟者,姓楊氏,姚安人。曾與凈妙澄同開水目山,山舊無泉,普濟以杖卓之,泉隨涌出,人呼卓錫泉云。澄本滇池高氏子,世輔大理段氏,襲爵國公。因讀《楞嚴》至“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處有省,竟叩支凝,獲大解悟,即從剃染,后開水目山。段氏為建剎,乃贈“凈妙”之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普融知藏,古田(今福建古田東北)人。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全宋詩
釋普融,古田(今屬福建)人。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禮同鄉(xiāng)普融者。至五祖。祖舉倩女離魂話問之。有契。呈偈云。二女合為一媳婦。機輪截斷難回互。從來往返絕蹤由。行人莫問來時路。后凡遇僧來謁。則操閩音誦俚語曰。書頭教娘勤作息。書尾教娘莫瞌睡。且道中間說甚。僧擬議。即推出。嘗掌藏鑰。諸方稱融智藏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聞,能詩,《說郛》中存有《詩論》一卷。今錄詩三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五
禪師名普聞。唐僖宗太子。生而吉祥。眉目風骨。清真如??。不茹葷。僖宗鐘愛之。然以其無經(jīng)世意。百計陶寫之終不回。聞霜華之風。夢寐想見。中和元年。天下大亂。僖宗幸蜀。親王宗室皆逃亡。不相保守。聞斷發(fā)逸游。人無知者。造石霜。諸與語嘆異曰。汝乘愿力而來乃生帝王家。脫身從我?;鹬熊饺匾病B勔谷胧?。懇曰。祖師別傳事??弦韵喔逗酢VT曰。勿謗祖師。曰天下宗旨盛大。豈妄為之耶。諸曰是實事。曰師意如何。諸曰待案山點頭。即向汝說破。聞俯而惟曰。大奇。汗下再拜。即日辭去。至邵武城外。見山郁然深秀。問父老。彼有居者否。曰有一苦行。隱其中。聞?chuàng)懿?。望煙起處獨進。苦行見至。欣然讓其廬曰。上人當興此。長揖而去。不知所之。聞飯木實飲谷而住十馀年。一日有老人來拜謁。聞曰。丈夫家何許。至此何求。老人曰。我家此山。有求于師。然我非人龍也。以疲墮行雨不職。上天有罰。當死。賴道力可脫。聞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雖然汝當易形來。俄失老人所在。視座榻旁。有小蛇尺許。延緣入袖中屈蟠。暮夜風雷挾坐榻。電砰雨射。山岳為搖振。而聞危坐不傾。達旦晴霽。垂袖蛇墮地而去。頃有老人至。泣淚曰。自非大士之力。為血腥穢此山矣。念何以報厚德。即穴巖下為泉曰。他日眾多無水。何以成叢林。此泉所以延師也。泉今為湖。在半山。號龍湖。邦人聞其事。富者施財。貧者施力。翕然而成樓觀。游僧至如歸。湖之側有神。極靈禍福。此邦民俗畏敬之。四時以牲饗祭。聞杖策至廟。與之約曰。能食素持不殺。戒乃可為鄰。不然。道不同。不相為謀。何山不可居乎。是夕邦之父老。夢神告語曰。聞禪師為我受戒。我不復血食。祭我當如比丘飯足矣。自是神顯異跡。護持此山。聞將化。令擊鐘集眾。跏趺而坐。說偈。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個歇處。住山聚眾三十年。對人不欲輕分付。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于是斂目安坐。寂然良久。撼之已化矣。塔于本山。謚圓覺禪師。史不書名。但書僖宗二子。建王宸。益王升。然亦失其母氏位。及薨年月。傳不書。聞受業(yè)受具所。讀偈曰。我逃世難來出家。疑石霜亦其落發(fā)師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景暈,號了庵。住潭州大溈寺,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與師(了然)同參安國。有曰。智仙者。亦精心靜業(yè)。臨終眾聞佛聲沸天。天樂盈耳。可謂難兄弟也。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又智仙,姓李氏,仙居人。不樂世俗,出家游學,至天竺得三觀之旨。于明義還鄉(xiāng),依白蓮惠聽講止觀,大有發(fā)明,竟嗣其席,常時系念,唯在凈土,講道十三年。西向念佛,未常少廢。示微疾,易床西向,乞人誦《彌陀經(jīng)》,卷未終而化。比鄰能仁寺僧,聞佛聲沸天,仙樂盈耳,心甚異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孜,俗姓蕭,長?。ń駥俑=ǎ┤恕7鹛柖U鑒(清光緒《福建長汀縣志》)。其詩深受時人洪芻、郭祥正稱賞,相與酬唱。有《南山集》,已佚。事見《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五引《臨汀志》。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一一
智彬,乾道間住世,號神照大師。曾為平江府松江華嚴教院住持。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燈。婺州金華人。號祖印。得法于道吾法真。為人精敏有德量。道俗擁之。出世年始立也。而匡宗植道之志。隱然尊宿自居。說法三十年。從者如云。退老等覺寺坐逝。有語錄一卷。鄒正言浩。序之曰。余項在中陶。嘗與李濤師淵。論天下之名僧。師淵語余曰。吾所見祖師者。有道者也。蚤以機緣。為世導師。晚乃退居都城之等覺。望其容貌。如秋際木。聽其解說。如夜半潮。始竊以為未始出吾宗。而終也如一葦大海。惕惕環(huán)視。莫見畔岸。后數(shù)年。復見師淵于都城。問其所謂祖印者而將訪焉。則曰寂滅久矣。出其所集語錄二卷。示余。余然后知師淵異時之言。尚其可以言者。祖印名字。不列傳燈。始末不載傳記。幸有正言數(shù)行在耳。然則正言知言。蓋繇師淵知己。與祖印生氣千古。噫。古德埋沒者。多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其弟子智通,號法海,繼主虎邱法席,既狀其師行事,請銘于何安中,安中稱其扶教弘道,名并其師。東坡有《遺虎邱通長老書》,知其聲望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有需,俗姓陳,莆田(今屬福建)人。始居雪峰東庵,創(chuàng)萬安院于何巖。部使者陳覺民延住福州鼓山。后與陳易同隱于石門。清乾隆《仙游縣志》卷四五有傳。今錄詩二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有需者。生莆田陳氏。亦得法于乾公。隱何巖南湖。懇田自食。學者漸至。隨時開導之。部使者陳覺民。聞其名。以禮延至福州鼓山。繼住雪峰。有二會語。為時傳誦。師接物應緣。皆人所強。不得已就之。非所愿也。后辭眾。結草庵于石門。作歌見志。其詞曰。吾結草庵蔡溪側。四顧峰巒皆峭壁。石門千仞鎖天津。來者欲登那措足。住此庵中是何緣。不詩不頌亦不禪。饑來苦菜和根煮。疊石為床困即眠。日照諸峰因驀驀。負暄孤坐情何適。馴伏珍禽趁不飛。猿猱捫我衣中虱。閑支瘦筇六七尺。山行野步扶危力。披云入草不辭勢。逢人打破脩行窟?;蛲K苫蜃?。靜聽溪泉漱鳴玉。源深洞邃來不休。聲聲奏盡無生曲。雜羽流商誰辯的。五音六律徒敲擊。有時乘興上高峰。大笑狂歌天地窄。初陳聘君易在京師。謁乾公。問乃鄉(xiāng)里尊宿。何人可親。公曰。子歸見需足矣。至是。與師偕隱石門。樂道終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