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461,分298頁顯示  上一頁  171  172  173  174  175  177  178  179  180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覺海( 鐘 )
釋覺真(半顛 )
釋覺秀( 陳 )
釋覺阿上人( 滕 )
釋超信(海印 )
釋通慧( 文 )
釋道初( 馬 )
釋道?。?span id="xcdne7k" class='charType'>號 最庵 )
釋道嵩( 伍 )
釋道川( 翟超 )
釋道??(此庵 )
釋道生(曹源 )
釋道英( 胡 )
釋道謙(密庵、眾妙園 游 )
釋道?。?span id="782iodu" class='charType'> 道隆 應制明悟禪師 )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覺海,俗姓鐘,江寧(今江蘇南京)人。住東京相國寺慧林院,稱若沖覺海禪師。乃青原下十一世,天衣懷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覺真,號半顛,東莞(今屬廣東)人。與趙必??為友。事見《宋東莞遺民錄》卷上。
全粵詩·卷四九
釋覺真,號半顛。東莞人。趙必??之友。事見清陳伯陶《宋東莞遺民錄》卷上。詩一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覺秀,姓陳氏,曹田人也。依政洪寺剃度,參慧公,看《十不二門》至“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一性無性,三千宛然。”忽焉大悟。嘗以布袋盛經(jīng)律卷,往來浙閩諸山?;騿柎酥?,所盛何物。秀曰:“十界十如,權實之法,都在里許?!被蜃哉b,或示人。人問其故,秀曰:“為汝植菩提種?!币允侨私院魹椤靶悴即薄:箝_法京師,十坐道場。洪覺范一見推服,贈以詩云:“夢澤于菟三日視,丹山雛鳳九苞文。還鄉(xiāng)妙曲誰能聽,一笛清風兩岸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覺阿上人,俗姓滕,日本國人。年十四得度受具,習大小乘有聲。年二十九,屬商者自華回,言禪宗之盛,遂奮然拉法弟金慶渡海,拜靈隱佛海禪師。次年秋,辭游金陵,抵長蘆江岸,聞鼓聲忽大悟,返靈隱,作五偈述所見,辭佛海東歸,住睿山寺。為南岳下十六世,靈隱佛海慧遠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超信。字海印。桂府人也。亦瑯琊之嗣。住蘇州定慧寺。倡道多年。望重一時。年八十馀。平日受朱防御家供養(yǎng)。屢至其宅。一日朱問曰。和尚后世能來弟子家托生否。師微笑頷之。及歸寺得疾。數(shù)日而化。其日。朱家生一女子。圓照本禪師。時住瑞光。聞其事往訪之。方出月抱出。見而一笑。圓照喚云。海印。你錯了也。女子哭數(shù)聲化去。有百丈野狐頌。并老僧詩。盛為叢林傳誦?,撝贉亍V^信為明眼宗匠云。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通慧。汴人。姓張氏。俗名文。祝發(fā)隸白云寺。寺主命掌廁。廁有盥盆。有市鮮者。沃于盆?;叟紦糁?。仆地死。懼奔華州總持寺。久之。為寺長老。德行有聲。忽曰。三十年前。一段公案。今日當了。眾問其故。曰。日午自見。遂趺坐以待。時張魏公浚。提兵至關中。一卒持弓矢入法堂。睜目視慧。將射之?;坌υ弧@仙嗪蚓靡?。卒曰。一見即欲相害。不知何讎?;壅Z以故。卒悟曰。冤冤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不若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視之。已立化矣。慧即索筆。書偈云。三十年前飄蕩。作下這般模樣。誰知今日相逢。了卻向時魔障。書畢。泊然而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初,俗姓馬,梓州(今四川三臺)人。住蘄州龍華寺。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偈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印,號最庵,漢州(今四川廣漢)人。住臨安府靈隱寺。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十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道嵩者。伍姓。溫州樂清人。受業(yè)于東庵。放蕩不羈。人目為嵩顛。偶二水牯斗于路。人莫敢近。嵩直前。兩持其角。呼其名諭之。牛解而去。嘗有飯僧者。欲召嵩。潛書其名。焚之中庭。翼旦嵩至。眾咸以其自來。主人言始異之。后亦坐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川,昆山(今江蘇昆山)人。為縣弓手,俗名翟超,后為僧。有《夾誦金剛經(jīng)》,已佚。事見《至正昆山郡志》卷五。
釋道??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四○一
道??,號此庵,乾道間住湘山報恩光孝禪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生,號曹源,住饒州妙果寺。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咸杰禪師法嗣。有《曹源道生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今錄詩三十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英,泉州(今屬福建)人。俗姓胡。覺照子琦禪師法嗣(《補續(xù)高僧傳》卷八)。今錄詩二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英。俗姓胡。師邑子也。有聞于師而嗣焉。見地穩(wěn)密。說法無蹊徑。直躋最上。中下之機。少能遘會者。嘗作偈云。南北東西住險??。古巖寒桂冷依依。無人到我經(jīng)行地。明月清風擬付誰。又云。每把葫蘆碗放欹。從教天下浪猜疑。秋風擺落園林后。始信寒松格不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謙,號密庵,俗姓游,建寧(今屬福建)人。住開善寺。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四二○九
道謙,號密庵,俗姓游,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少出家,謁佛果,從宗杲,二十年無所省發(fā)。得友人宗元啟發(fā),言下大悟。后主建寧府開善寺。編有《普覺宗杲禪師語錄》(存)、《大慧宗門武庫》(存)等。見《嘉泰普燈錄》卷一八,《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四等。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道謙本郡人。未詳氏族。初依佛果無所入。妙喜奉旨住徑山。謙亦在侍。令往長沙通書于張紫巖。乃自謂。參禪二十年尚無個入處。又有此行。豈不荒廢了矣。將辭友人宗元。叱曰不可。豈以在路參禪不得耶。汝去吾與俱往。一日在途泣曰。一生參禪無得力處。今奔波若此何得相應。元曰。爾但將諸方參得悟得并圓悟妙喜與爾說得底。都不要理會。途中我可替者盡替。汝只有五事替不得。須自承當。曰何為五事。元曰。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尸路上行。謙于言下大徹。不覺手舞足蹈。元曰。汝此回方可通書。吾先歸矣。后半載返雙徑。妙喜于山門外亭一見便曰。建州子這回自別也。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本郡人。初依佛果。無所入。妙喜奉旨住徑山。謙亦在侍。令往長沙。通書于張紫巖。乃自謂參禪二十年。尚無個入處。又有此行豈不荒廢乎。將辭。友人宗元。叱曰不可。豈以在路參禪不得耶。汝去。吾與俱往。一日在途泣曰。一生參禪。無得力處。今奔波若此。何得相應。元曰。你但將諸方參得。悟得。并圓悟妙喜與你說得底。都不要理會。途中我可替者。盡替汝。只有五事替不得。須自承當。曰何為五事。元曰。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尸路上行。謙于言下大徹。不覺手舞足蹈。元曰。汝此回方可通書。吾先歸矣。后半載返雙徑。妙喜于山門外亭。一見便曰。建州子。這回自別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謙。建州游氏子。家世業(yè)儒。幼聰慧。讀書輒成誦。早失恃怙。嘆曰。為人子者。不及甘旨之養(yǎng)。當從浮屠氏。學出世法。以報罔極。遂落發(fā)謁佛果。無所省發(fā)。后隨妙喜庵。居泉南。及喜領徑山。師亦侍行。未幾。令師往長沙。通紫巖居士張公書。師自以參禪二十年。無入頭處。更作此行。決定荒廢。意欲無行。友人宗元者。叱曰。不可在路便參禪。不得也去。吾與汝俱往。師不得已而行。在路泣語元曰。我一生參禪。殊無得力處。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應去。元告之曰。你但將諸方參得底悟得底。圓悟妙喜。為你說得底。都不要理會。途中可替事。我盡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支當。師曰。五件者何事。愿聞其要。元曰。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駝個死尸路上行。師于言下領旨。不覺手舞足蹈。元曰。你此回方可通書。宜前進。吾先歸矣。師見張公。張公喜甚。書自信二字為贈。師笑而受之?;貜缴健C钕惨姸苍?。建州子。你這回別也。后還里住開善。聲光大震。將化。侍者請偈。師笑曰。萬法本空。三界非有。死生于何處安著。忍為駭俗態(tài)乎。師行峻而氣和。接物優(yōu)容。不言自化。亦宗門之杰出者也。 宗元。亦建州人。依妙喜最久。分坐說法。張公帥三山。虛數(shù)院迎之。不就。歸里結茆。號眾妙園。垂語云。這一些子。恰如撞著殺人漢相似。你若不殺了他。他便殺了你。未詳所終。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道謙,建寧人,未詳氏族。初依佛果無所入,妙喜住徑山,謙亦在侍。令往長沙通書于張紫巖,乃自謂:“參禪二十年,尚無個入處,又有此行,豈不荒廢乎?”將辭之,同寮宗元叱曰:“不可,豈以在路參禪不得耶!汝去吾與俱往?!币蝗?,在途泣曰:“一生參禪無得力處,今奔波若此,何得相應?”元曰:“你但將諸方參得、悟得,并圓悟妙喜與說得底,都不要理會。途中我可替者盡替汝,只有五事替不得,須自承當?!痹唬骸昂螢槲迨??”元曰:“著衣、吃飯、遺矢、放尿,馱個死尸路上行?!敝t于言下大徹,不覺手舞足蹈。元曰:“汝此回方可通書,吾先歸矣?!焙蟀胼d返雙徑,妙喜于山門外亭一見便曰:“建州子,這回自別也。”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
道隆,宋僧。少時師事石門徹禪師,后謁廣慧禪師,遂為廣慧之嗣。至和初游京師,客景德寺,為仁宗所知,詔館于大相國寺。此后出入禁庭,談禪秘殿,禮遇甚厚,賜號應制明悟禪師。后請退居廬山,不許,詔于曹門外護國寺北建精舍以居,號華嚴禪院。道隆為人寬厚,不矜伐,嘗舉懷璉自代。年八十馀卒。見《禪林僧寶傳》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七。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
禪師名道隆。不知何許人。至和初。游京師??途暗滤?。曰縱觀都市。歸嘗二鼓。謹門者呵之不悛。一夕還不得入。臥門之下 仁宗夢至景德寺門。見龍蟠地。驚覺。中夜遣中使。往視之。乃一僧熟睡已再鼾。撼之驚矍。問名字歸奏 上聞名道隆。乃喜曰。吉徵也。明日 召至便殿。問宗旨。隆奏對詳允。上大悅。有旨館于大相國寺燒朱院。王公貴人。爭先愿見。隆未漱盥。戶外之屨滿矣 上以偈句相酬唱。絡繹于道?;蛉雽α羲藿?。禮遇特厚。賜號應制明悟禪師。隆少時師事石門徹禪。師嘗問曰。古人云。但得隨處安閑。自然合他古轍。雖有此語。疑心未歇如何。徹曰。知有乃可。隨處安閑。如人在州縣住?;蚵劵蛞?。千奇百怪。他總將作尋常。不知有而安閑。如人在村落住。有少聲色。則驚怪傳說。先洞山示眾曰。欲知此事。如人家養(yǎng)三兒。以一著州中。一著村中。一著縣中。其一用家中財物。其一用外處錢物。有一人不得家中錢物用。亦不得外處錢物用。且道那一個。合在州中。那一個合在縣中。那一個合在村中。有僧便問。三個莫明輕重否。曰是。僧曰。如何是此人出身處。曰。知有卻不知有。是此人出身處。僧曰。未審此人。從今日去也無。曰亦從今日去。僧曰。恁么則屬功也。曰是。僧曰。喚作恁么功。曰。喚作功就之功。僧曰。此人還知有州中人否。曰。知有。始解奉重矣。僧曰。恁么則村中人。全明過也。曰是。僧曰。如何是此人過處。曰。不知有。喚作閑人。是此人過處。不見先師道。今時學道人。須知有轉身處。始得。隆曰。古人知有。便能如州里人耶。亦須因奉重而至耶。徹曰。洞山曰。向時作么生。奉時作么生。功時作么生。共功時作么生。功功時作么生。時有僧便問。如何是向。曰。吃飯時作么生。又問。如何是奉。曰。背時作么生。又問。如何是功。曰。放下钁頭時作么生。又問。如何是共功。曰不得色。又問。如何是功功。曰不共。此名功勛五位也。譬如初生鳩兒。毛羽可憐生。久久自能高飛遠蕩。隆親受洞上旨訣。后謁廣慧璉禪師。遂為廣慧之嗣?;实v二年。詔廬山僧懷璉至闕。演法于浚苑化成殿 上召隆問話。機鋒迅捷。上悅。侍衛(wèi)皆山呼。隆即奏疏曰。臣本凡庸?;燠E市里。夤緣佛法。依近天顏。出入禁廷。恩渥至厚。薦更歲籥。衰病相仍。未甘退于山林。坐貪蒙于雨露。因循至此。愧負在顏。恭惟 皇帝陛下。天縱圣神。生知妙道。染為詞翰。如日昭回下飾萬物。而臣蒙許賡和。似霧領略。才見一班。人雖不言。臣豈無怍。伏見僧懷璉。比自林藪。召至京都。議論得其淵源。詞句持出流輩。禁林侍問。秘殿談禪。臣所不如。舉以自代。伏望 圣慈。許臣于廬山一小剎。養(yǎng)痾待盡。不勝犬馬戀軒之情。取進止疏奏不許。有旨于曹門外。護國寺北。建精舍以居。號華嚴禪院。隆既得謝事。喜見言色。閑居奇衲。名緇多過從。有乘侍者。來自大陽。乘后住福嚴。隆問在大陽得力句。對曰。明安嘗問曰。有一人遍身紅爛。臥在荊棘林中?;鹄@周匝。若親近得此人。禪門大啟若。親近不得。佛法無靈驗。時對曰。六根不具。七識不全者。親近得此人。明安曰。令渠出來。我要相見。時又答曰。適來無左右。祇對和尚。安曰。相隨來也。即禮拜退。隆曰。若果如此。冷如毛粟。細如冰雪。乘曰。禪師親見石門。如何卻嗣廣慧。隆曰。我初見廣慧。渠方欲剃發(fā)。使我擎橙子來。廣慧曰。道者我有橙子詩。聽取。詩曰。放下便平穩(wěn)。我時便肯伊。后因敘陳在石門。所悟公案。廣慧曰。石門所示如百味珍羞。只是飽人不得。后來有一炷香。不欲兩頭三緒。為伊燒卻。乘曰。藝不辜人。有僧誦璉公詩 上問佛偈曰。有節(jié)非干竹。三星偃月宮。一人居日下。弗與眾人同。隆曰。諸佛說心。為破心相。璉作此偈。虛空釘橛也。乃曰。虛空釘鐵橛。平地起骨堆。莫將閑學解。安著佛階梯。又見達觀穎禪師。戲作偈曰。解答諸方語。能昑五字詩。二般俱好藝。只是見錢遲。隆曰。佛法卻成戲論。后生無識。遞相效學。不可長也。但曰。二般雖雜道。也勝別施為。有僧曰。洞山寶公。譏五祖戒禪師行藏。落人疑似。其至洞山。乃上堂說偈曰。嗟見世聱訛。言清行濁多。若無閻老子。誰人奈你何。隆曰。寶塵行不遜。賣師取名。不可取也。曹溪曰。真實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來說他人短。自短先在。我寶暴其師之失。教誰撿點。凡沙門釋子。寂默為要。華嚴論曰。唯寂唯默。是心造如來之樣。不著不戀。是路入法界之轍。寶賣洞山姜。鋤雙峰地。已為道取笑也。隆為人寬厚。不矜伐。以真慈普敬行心。歿時年八十馀。盛暑安坐七日。手足柔和。全身建塔于寺之東。 贊曰。隆夜臥寺閫之外。朝登秘殿之上。揖讓人主。談出世法。有補宗教。蓋所謂有異能解。一世奇禪衲也。歿未五十年。叢林且不聞其名。況機緣語句乎。可為太息。予少時客華嚴。及見其檀越岑氏之子孫。家藏隆偈藁。并被遇之跡甚詳。今追繹十。才得其一二。著于此。以俟知者耳。
神僧傳·卷第九
婺州僧道隆。云游諸方寓江州能仁寺。所為不常。但呼為風和尚。紹興元年行化抵瑞昌投宿天花寺。夜有男子垂泣言。弟子不幸在生前廣造惡業(yè)現(xiàn)墮牛身。一尾生于頭上形模丑異。愿師慈悲為我懺悔令脫此苦。明日至若山湯氏家。一門男女悉出作禮。啟告曰。前日牛產(chǎn)犢甚怪。尾出頭上??钟诤疑鸀摹T负蜕袝炒艘蚓壱韵此蘧?。須臾驅牛前來。掉頭搖尾若乞憐狀。隆咄曰。汝昔者作業(yè)茲日難逃。雖受此形本性何異。豈不聞溈山和尚示眾言。中有響句里藏機。汝若于斯會得。便見靈光動耀照徹十方佛與眾生本同一體。其或未然當為說偈。牛受記畢隨隆歸寺。觀者以千數(shù)。牛見人俛而不食如羞??態(tài)。除夕忽殂。隆夢來謝。遂領眾然炬爇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隆禪師。未詳里族。初參石門徹和尚。問曰。古者道但得隨處安閒。自然合他占轍。雖有此語。疑心未歇。時如何。門曰。知有乃可隨處安閒。如人在州縣住?;蚵劇;蛞?。千奇百怪。他總將作尋常。不知有而安閒。如人在村落住。有少聲色。則驚怪傳說。師于言下有省。門盡授其洞上宗旨。及出世。乃嗣廣慧。或問曰。禪師親見石門。如何卻嗣廣慧。師曰。我初見廣慧。渠方欲剃發(fā)。使我擎凳子來。因曰。道者。我有凳子詩。聽取詩曰。放下便平穩(wěn)我時便肯伊。因敘在石門所得。慧曰。石門所示。如百味珍饈。只是飽人不得。后來有一炷香。不欲兩頭三緒。為伊燒卻。師至和初。游京客景德寺。日縱觀都市。歸常二鼓。一夕不得入。臥于門下。仁宗夢至景德寺門。見龍蟠地。驚覺。中夜遣中使視之。乃一僧熟睡。已再鼾。撼之始覺。問名字歸奏。帝聞道隆。乃喜曰。吉徵也。明日召至便殿。問宗旨。師奏對詳允。帝大說。有旨館于大相國寺燒朱院。由是道化大振。嘗與大覺璉公。說法化成殿。機鋒迅辯。帝大悅。侍衛(wèi)皆山呼?;蛸薯灣甏?。或留宿禁中。禮遇隆厚。賜號應制明悟禪師。師因奏疏。舉璉自代。帝覽表不允。有旨于曹門外。建精舍延師。師額華嚴禪院。有僧頌璉公詩。上問佛偈曰。有節(jié)非于竹。三星偃月宮。一人居日下。弗與眾人同。師曰。諸佛說心。為破心相。璉作此偈。虛空釘橛也。乃曰。虛空釘鐵橛。平地起骨堆。莫將閑學解。安著佛階梯。又見達觀穎禪師。戲作偈曰。解答諸方語。能吟五字詩。二般俱好藝。只是見錢遲。師曰。佛法卻成戲論。后生無識遽相。效學不可長也。但曰二般。雖雜道也勝別施為。有僧曰。洞山寶公。譏五祖戒禪師。行藏落人。疑似其至洞山。乃上堂說偈曰。嗟見世聱訛。言清行濁多。若無閻老子。誰人奈你何。師曰。寶粗行不遜。賣師取名。不可取也。曹溪曰。真實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來說他人短。自短先在我。寶暴其師之失。教誰檢點。凡沙門釋子。寂默為要。華嚴論曰。唯寂唯默。是心造如來之樣。不著不戀。是路入法界之轍。寶賣洞山。姜鋤雙峰地。已為道人取笑也。師為人寬厚不矜伐。以真慈普敬行心。歿時年八十馀。盛暑安坐七日。手足柔和。全身建塔于寺之東。 系曰。夫寺門鼾睡僧。入天子夢。夢其為龍。不為所惡。復尊寵之至宿留禁中。非師道洽天下。烏能及此。京師禪法。由是大弘。并見仁宗識洞高遠。若遇庸君。師其不為齏粉乎。予故表而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