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461,分298頁顯示  上一頁  211  212  213  214  215  217  218  219  220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吉祥( 周 )
僧本瑞( 天琦、天奇 煢絕 狂念 )
邊偉(朝儀 云丘 )
丘世喬(民望 進士 )
釋自成(寶藏 世稱 之至今 )
達賴二世(根敦嘉措 )
釋道慶(壽堂 )
釋邃庵(泉石野人 )
丘養(yǎng)浩(以義 )
宗道者(別稱 悟空 )
釋慧林(萬松 )
丘珊
釋永寧(西林 郭 )
釋圓果(香林 )
丘茂中(子時 )
釋吉祥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吉祥。姓周氏。孝肅皇后弟也。為兒時好出游。嘗出不復歸家。家亦不知其所在。后自未入宮。師已與其家不相聞矣。久之。祝發(fā)于大覺寺。然嘗游行市中。夜即來報國寺。伽藍殿中宿。后意亦若忘之。忽夜夢伽藍神來言。后弟今在我所。英廟。亦同時夢。言相符。詰旦遣小黃門。如所夢求之至寺。見師在伽藍殿中。遂擁以行。引見問所以出游及為僧。時帝后皆泣下。因曰。何如今日為皇親耶。師搖首不愿復還寺。后不能奪厚賜之。英廟晏駕。后為太后。出內藏。建大慈仁寺居之。孝宗時。太后為太皇太后。為立護敕碑。碑載賜田無慮數(shù)百頃。師以左善世示滅。帝遣官致祭。師住寺眾嘗數(shù)百人。禪誦濟濟。迨后慶壽寺燬。僧亦來居于此。新舊眾皆仰食賜田。二時無闕。言者謂。師脫屣皇舅之貴。而樂世外之閒。方孝肅在慈宮二圣隆孝養(yǎng)。恩賜何所不至。而師澹寂自若英廟以來外戚。恩澤侯者。不能數(shù)世。師之賜莊。猶存衣食寺中數(shù)百人。此有以見一時富貴之不能久。夜澹寂者之長存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08 【介紹】: 明僧,南昌人。俗姓江,字天奇,號煢絕。嗣金陵高峰祖。
皇明名僧輯略
普說 汝等諸人既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何得依稀過日。浪蕩度時。三個攢攢。四個簇簇。只圖熱鬧。那有直前做去底人??v有悔懊。又不肯行。更道今年這里不好。等待明年別尋去處。及到明年。依舊如此。似此之流。盡空盡界。誰肯發(fā)丈夫之志。立決定之心。直至老死。永無那移。又有無知之輩。才然行持。便去訪問諸尊宿悟門。面前聽得。隨后便講誰深誰淺。誰悟誰學。一向誹謗他人德行。不知轉增自己貢高??嘣湛嘣?。有何利益。今此大眾。莫學斯等之流。除去心中諂曲。截斷人我貪瞋。直教一念不生。萬緣頓息。然后向此乾乾凈凈處提個話頭。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歸何處。畢竟一歸何處?;蚯昂罂季俊;蛏舷峦▍ⅰ;騿巫泛翁?。舉定。不令浮沈。字字明白。句句皆參。其目如睹。其耳如聽。審定詳參。念念相續(xù)。心心無間。綿綿不絕。密密常然。若有一句不參。只這一句便是妄念。惟其不參。所以為妄。亦名狂念。今時學者一味去念。齊聲啰喊。只圖其熟。故不肯參。若然不參。直饒念到彌勒下生。也只討得一場口滑。又不識羞。更道我不提自提。不舉自舉。如何不得開悟。大眾。決不是教你念話頭。決不是教你煉昏沈??v然不睡。又中何用。也只是個精魂。這段生涯。決不是這個道理。你莫錯用其心。吾今告汝。莫生疑謗。我終不以狂言詐語圖名愛利誤賺諸人。不是教你不念話頭。不是教你不煉昏沈。你若不參話頭。煉到盡未來際。又且如何。終是蒸砂作飯??v經(jīng)塵劫。只名熱砂。決不成就。欲求開悟。須是大起參情。參究一歸何處。念中起參。參中起念。一挨一拶。一拶一挨。無縫無罅。無空無缺。因其參情綿密。日用之中。自然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臥不知臥。東西不辨。南北不分。不知有六根六塵。大忘人世。晝夜一如。若不參情結秀。憑何得個廢寢忘餐。至此境界。儻到這地面。不可便為工夫。猛著精彩。更加一拶。直得虛空粉碎。萬象平沈。又如云消日出。世間出世間獨露無私。信手拈來無有不是。千圣萬賢籠罩不住。復看生死涅槃果如昨夢。到這里方信從前說話苦口相窮元來的實不虛。大眾。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又 大道普乎天下。無一人而不具。蓋因迷不自覺。所以沈埋??v顧其念。念不著實。亦不返顧。汪汪洋洋。終日竟夜。雖不放逸。亦不成就。更不知過在于何。皆為不參。只去狂念。儻有參者。又不實參。有時而緊。有時而慢。髣髴依稀。空延歲月。如此行持。寧能得悟。汝等諸人。從今以往。更莫蹉跎。發(fā)個決定信心。晝三夜三。永無恣縱。直盡今生。以悟為則。舉定本參。看他是個什么境界。是個什么道理。務要討個分曉。以句挨句。以意拶意。意句相連。參情自然綿密。左之右之無間無斷。若依山僧之語。世情自然生疏。道念自然濃厚。日久歲深。自然廢寢忘餐。不煉昏沈?;枭蜃酝?。不除散亂。散亂自絕。行住坐臥。自然不知有身。自然不知有世間境界。何故。純一無雜。心念不二。放之不去。收之不來。無彼無此。無是無非。物我混然。晝夜一如。忽然會得。如夢而醒。復看從前。皆是虛幻。了知當體本來現(xiàn)成。萬象森羅。全機獨露。天上人間。悉無別法。蕩蕩然無拘無束。坦坦地自由自在。于這大明國里也不枉為人。向此法門也不枉為僧。然后卻來隨緣度日。豈不暢哉。古云。隨緣消舊業(yè)。更莫造新殃。 開示 都是年尊老宿。何以返近于吾。吾將何法開示于汝。擎拳云。會么。眾曰不會。示曰。諸佛諸祖皆無言說。言說轉遠。故我直示。汝又不識。只這不會底是諸法王。是諸佛母。三世十方一切圣凡盡從這不會底生出。所以喚作摩耶夫人。如來號正遍知海。汝等返為無明。復擎拳云。會么。眾曰不會。追曰。是誰不會。今言不會。必有一個不會底。若識得這個不會底。便見世尊拈花。俱胝豎指。秘摩擎權。靈云豎拂。德山棒。臨濟喝。一一盡通。更無隔越。故云參須實參。悟須實悟。 示眾 大眾。切莫分別。若不分別。更無異路。南北縱橫。東西自在。只為分別。所以不如。各生異見。妄立階級。故有三賢十地等妙二覺。成分段修。而分段證。所以有諍說生死。于一性中分為五性。于一乘中分為三乘。不知圣凡假立。誤認成實。良由取舍。有此不如。于妄功用便顯差別。似此等流。入海算沙。何時休歇。盡是背父逃逝??v得回心。不免從邑至邑。從國至國。傭賃展轉。次第而進。庠序而升。歷盡階級。又未盡善。儻到本國。不識本國。偶遇本父。不識本父。喚作當面蹉過。當機不識。將謂別有。不肯承認。屈作方便。始能附近。不免脫珍御之服。著弊垢之衣。與他同途。方使心安。日久月深。故令出內。以內遍外。名之曰出。以外歸內。名之曰內。內外無疑。方堪付業(yè)。吾觀此輩。不識常住妙心。妄生功用。沈淪多劫。不悟玄源。縱經(jīng)塵劫。只名造作。于理轉喪。有何益哉。若肯直下承當。似臨濟受三頓痛棒。便解肋下還拳。俱胝見豎一指。當時冰消瓦解。阿難能記三藏。又滯補特伽羅。外道才見默然。便道開我迷云。師良久云。東方衲子。不如西方外道。復噓一聲。 示無畏居士 學道之法。誠無善巧。只要辨其肯心。更無別說。舉起話頭。字字著力。莫管純孰不純孰。只故參將去。參來參去。參得疑情頓發(fā)。直教應用無虧。周旋無隔。盡古盡今。盡空盡界。無斷無續(xù)。通然只是一個參情。收之不來。放之不去。行住坐臥悉無有別。忽然爆地一聲。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獨露一個本來面目。偶爾回途。頓同大千沙界。到此之地。正好諸方?jīng)Q擇。更書一偈以為資助。偈曰。 晝夜身心莫放閒。務教參透這重關。忽然撲落乾坤境。露出真常佛祖顏。明月掌中隨應用。清風袖里絕追攀。那時寶劍當堂坐。方見山僧句外玄。 拈古 四祖問三祖云。愿和尚慈悲。乞求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四祖云。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法門。四祖大悟。拈曰。 只知請問解脫。不知刺頭入膠盆。當時不遇作家。焉得以楔出楔。忽然夢醒。方見無端。劈面云。貓。 僧參馬祖。地上畫四畫。上一長。下三短。云不得道一長三短。離此四字外請和尚答。師畫一畫曰。不得道長短。答汝了也。忠國師別云。何不問老僧。拈曰。 這僧卻是夢里渡河。不知渾身泥水。馬祖就樹采花。未覺還飛他圃。山僧待忠國師道何不問老僧。當時只對他道自屎不覺臭。大眾。三人且止。即今不道長。不道短。又作么生會。 惟政禪師問南泉。諸方善知識。還有不說似人底法也無。泉云有。師曰。作么生是不說似人底法。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曰。恁么則說似人也。泉云。某只恁么。和尚又作么生。師曰。我又不是大善知識。爭知有說不說底法。泉云。某不會。卻請和尚說。師曰。我太煞與汝說了也。拈曰。 天下衲子。負缽挑囊。入一叢林。出一保社。還知有不說底法么。若知得。何必去江南海北。鼓扇是非。你看這兩個老漢。拈頭失尾。拈尾失頭。若惹諸方笑怪。既有不說底法。且道還許賓主問答否。點檢得出。進退無門。更誇精細。轉見不堪。大眾。到此如何即是。各請歸。珍重。 有講僧參馬祖。師曰。莫是獅子兒否。僧云。不敢。師噓兩聲。僧云。此是法。師曰。此是什么法。僧云。獅子出窟法。師乃默然。僧云。此亦是法。師曰。是什么法。僧云。獅子在窟法。師曰。不出不入。是什么法。僧無對。百丈云。見么。拈曰。 在窟出窟。空擔獅子之名。噓噓默然。枉費兩頭奔競。若是山僧。待馬祖道莫是獅子兒否。便道這畜生。非但把住百丈。亦使馬祖有口無言。何故。殺斬不由獻帝。存留盡在曹公。 歸宗智常禪師問新到僧什么處來。僧云鳳翔來。師曰。還將得那個來否。僧云將來。師曰。在什么處。僧以手從頂擎棒呈之。師作接勢。拋向背后。僧無對。師曰。這野狐精。拈曰。 平常無生之句。與世間語言杳無蹤跡。這僧卻也善辨。爭奈只是個知解之徒。師言不是壓良為賤。本乃據(jù)款結案。若是個漢。道個賀喜。何事而不了畢。 鄧隱峰推車。馬祖路上展腳坐。峰云。請師收足。祖曰。已展不收。峰云。已進不退。推車碾足便行。祖歸法堂上。執(zhí)斧曰。適來碾損老僧足者出來。峰引頸近前。祖乃置斧。拈曰。 師勝資強。人間少有。切不可流俗見解。雖然。蓋世禪和。能有幾個作家。何故。未到盡驚山崄峻。曾來方識路高低。 陸亙大夫問南泉云。弟子家中一片石。有時坐。有時臥。于今鐫作佛得否。師曰。得。陸云。莫不得否。師曰。不得。云巖云。坐則佛。不坐非佛。洞山云。不坐即佛。坐則非佛。拈曰。 陸亙大夫向這石頭上坐臥不安。仔細檢點將來。皆是自不守分。不是南泉。爭得風光遍界。恁么便恁么。不恁么便不恁么。若不具眼??偸悄嗬锵赐翂K。云巖證據(jù)。洞山交互。方見打鼓弄琵琶。相逢兩會家。 行實 師自云。吾江西南昌府鐘陵人也。父江臺。母徐氏。幼隨父商。年將二十。至荊門。聞無說能和尚乃有道之士。拜為師。剃落。教看一歸何處。后得昱首座苦口提??。晝夜逼拶。不許說話。不許眨眼。一日聽廊下有人說話。昱便打。曰又不瞌睡。如何也打。昱云。你不瞌睡。聽那里。又二僧裁裙。度量不已。我不覺眼看。昱兄又打云。你眼也不曾停住。話頭豈能著實。我因此驚覺。平日只說有念便罷。那曉得如此用心。自此其目如睹。其耳如聽。字字明白。句句歷然。后因看古語。沈吟是阿誰。舉處是何人。只管疑是誰。晝夜如一。忽不見山河大地及與自身。后患痢疾甚重。有山東靜東暉示我大慧杲患背疽因緣。我即豁然。又見寶峰。(云云)乃得印證。 袾宏曰。不枉為人不枉為僧數(shù)語。直是警策百倍。讀之。踴躍歡喜。增長志氣。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天奇瑞公。南昌鐘陵人也。父江堂。母徐氏。師隨父經(jīng)商穎州。年將二十。忽發(fā)心。至荊門州。從無說能和尚出家。令看萬法歸一。后于佛炤處。遇道翼首座??嗫谔釘y。晝夜逼拶。一日。偶聽廊下人相語。翼便打。師曰。吾不曾瞌睡。翼曰。你不曾瞌睡。耳聽那里。又二僧裁裙量度。師才經(jīng)眼看。翼便打云。你那眼也。不得停住話頭。焉得著實。自是功夫益切。五年不得棉花上身。二年無里衣。冬夏一領破衲。藍縷不堪。歷從諸禪老決擇。靜東暉公。示大慧患疽因緣。次于中竺楚山雪峰處。各有悟人。最后至南京高峰寺。見寶峰瑄和尚。方始瞥地。遂留過冬。未幾告辭。峰授以法衣毛拂。偈曰。濟山棒喝如輕觸。殺活從茲手眼親。圣解凡情俱坐斷。曇花猶放一枝新。師出世開堂。得人為多。有語錄。曰焭絕集。行世。 焭絕集。開示等語。警切痛快。不失本色鉗搥。頌古則末矣。至聯(lián)芳機緣。一人之名綴以一偈。師下一問。人致一答。動成卷帙。高處不出青州萬松格套。下者。已入義學常情自覺無謂。師初行腳時。路逢一僧。謂師貪作偈頌。彼一時也。入籃是菜。詎可兼收。編集者失眼。致掩全璧之光。惜哉。
邊偉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間府任丘人,字朝儀,號云丘。正德三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歷山東鹽運使。政務寬平。通經(jīng)術,博洽能文。
維基
邊偉(1469年—?),字朝儀,直隸河間府任丘縣人,官籍。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順天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一百五十七名,二甲第十三名進士。官戶部員外郎,十年(1515年)四月考察,以才力不及,降級外調荊州府同知。累官至山東鹽運使。

人物簡介

維基
丘世喬,字民望,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軍籍。廣東鄉(xiāng)試第二十三名舉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式壬戌科三甲第一百零一名進士。,授光澤縣知縣,調繁沙縣,行取廣西道御史。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二
釋自成,字寶藏。姓劉氏,德人也。幼習爐工,在鉗錘間,即知以念佛從事。父早喪,事母以孝。年三十,有出世志,從歷下鐘樓寺潭師薙染,即立禪習止觀門。成將行腳,慮母老,無以為養(yǎng),乃以具稱其母荷擔之,遠游四方。每乞食奉母于樹下,菽水為歡,不減鼎俎。后至燕都,往來西山百花中峪,棲遲數(shù)載,相狎已久,人多重之。其養(yǎng)日益贍,然一瓢之外無馀糝,以此終母天年。母卒,以荼毗法葬之。眾為建窣堵波,以表其孝義。土人稱之至今。成既葬母,專志清修,乃結庵于大峪岳家坡。傅中貴欽其高行,請主都城普安寺。未幾,白衣張居士造普濟庵于阜城闉外四里園,以待水云,延成居之。會大虜犯京師,都城三面受敵,率多奔潰,唯西郭一面。將合圍,虜酋引數(shù)千騎馳至庵前,酋趣入庵,眾擁其后。成望見之,頹然憨笑曰:“毋動我物,毋折我木,毋毀我屋。”時在八月,秋果方熟,柿燦如火,羅列階前。虜爭取之。成曰:“此不可食?!鼻跻詾檎N,強食之,甚苦澀。成乃奪其柿,更進以蘋梨。虜啖而甘之,驩呼以為不欺己。因誡眾曰:“有人于此,毋妄殺也?!睘橄铝钇於?。俄而一虜逐王氏子,入庵奔潛佛座下。虜窺得之,刃將及肩。成以手挈虜,奪刀擲地,其人竟賴以免。居頃之,虜亦稍引去。然成每以一身當眾虜,指麾譚笑間,所全活者無算云。事在嘉靖庚戎 秋也。馀杭韶善士者,感神示兆,為成供養(yǎng),傾心歸依。建彌勒庵以延成。成居常清潔,不事蓄藏。衲衣敝帚,一缽無馀。茍得施舍,復傾囊以濟貧人。若遇乏絕,更不乞請,唯以坯堵門面壁,忍餓而坐。久之,有知者饋以米麥,食盡則堵如故。習焉安之,率以為常。后修普安寺,乃復歸院,弟子日益進。有覺淳者,執(zhí)業(yè)甚勤。成更多方苦之,祁寒溽暑,陸沈賤役,百不一可,無人識其意者。及將終,顧謂眾曰:“吾之有淳,猶樹之有干。至若枝葉繁茂扶疏,而庇蔭者多矣。汝知之乎?”未幾,無疾而化。時嘉靖三十九年二月朔日也,壽八十有九,僧臘五十有奇。成滅后,淳大興普安寺。神宗改元時,圣母建慈壽寺,使淳主之。成再傳弟子本在繼其席,以疾告退。慈圣太后為筑別院曰“慈恩”,以休老焉。其枝葉繁茂,一如成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5—1542 【介紹】: 明后藏達納人,本名根敦嘉措,又譯作根登嘉木錯。西藏喇嘛教格魯派(黃教)首領。幼年隨父習寧瑪派教法。十一歲入札什倫布寺,次年受沙彌戒。弘治七年,入拉薩哲蚌寺,次年受比丘戒。后因噶瑪噶舉派勢盛,避居山南沃卡。正德四年,在山南地區(qū)創(chuàng)建卻科杰寺。七年,返札什倫布寺,任堪布。十二年,任哲蚌寺堪布。嘉靖五年,兼任色拉寺堪布。后在哲蚌寺內建甘丹頗章宮,供其居住。并建立管理寺屬莊園及農(nóng)奴之第巴制度。卒后,被追認為達賴二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五
釋道慶,字壽堂。初出家,師事凈滿,研窮性相,頓契圓明。弘治甲寅歲,翔游荊楚,有善士曹宣者,為法求賢,尋訪高侶。偶相逢遌,?于逆旅,咨詢殷殷,參入玄際,宣心折服。因奉邑檄請至宜都,有寺距城西四十馀里,山曰“顯明”,寺曰“街蹬”。慶至,力崇儉樸,屏絕塵緣,唯以明因果、識罪福,倡率徒眾,一方化之。且以馀力重建殿宇,左則方丈,右則禪堂,及山門廊寮,次第興筑,久之遂成叢林。居恒千指,誦聲不輟。己卯歲,造寶塔三,極其壯麗。又修華嚴會,百三十會。前后建筑,幾二十馀年。以弘法為務,與眾談般若,引入圓妙,稱為“明登上人”。后寂于寺。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二
邃庵者,自號泉石野人,未詳所出。博通梵典,善于詞翰,乃曰:“猥承嘉命,難克固辭。以一豪之滴露,添性海之微波。希悛舊執(zhí),庶改前非。同躡先圣之遺蹤,共仰覺皇之慈敕。塞邪徑而辟正涂,堅信根而拔疑刺。越三宥之苦津,入普賢之愿海。聊述弘綱,敢逃誚讓。厥唯佛眼,證茲微誠云云。”文義斐然,詳具別集。時明正德五年也。
丘養(yǎng)浩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泉州人,字以義。正德六年進士。拜監(jiān)察御史。疏劾近侍陳欽,謫永平推官,未行,復職。后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官終江西巡撫。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宗道者。觀城人。人以悟空呼之。土木形骸。不識一字。僅能口誦金剛心經(jīng)。而淳謹敦信。其中莫能測也。事鐵佛元明上人為弟子。供薪水之役。惟誦金剛心經(jīng)。瑯瑯不輟。二十六七。別元明游方。遍歷晉宋荊楚關陜河洛之間。尋師擇友。汲汲如渴。中止考城。一住十年。正德辛未。有流寇之變。南北騷然。道者還里。居圓覺寺。既而寓依城北馬氏。又徙張?zhí)D蠄@。不住則已。住必十馀年。始行人敬之如佛。在張園時。年已一百有八歲矣。其健旺異嘗。望之如古松怪石。行止不攜杖。耳目聰明如少壯人。初騃鈍。后頗諳事了了。居恒無所為。唯冥然兀坐而已。有叩以所養(yǎng)者。無一言相證。但道不知有人欲事?;蜃I之曰。此渴睡僧何足重。北山野史解嘲曰。冥然兀坐。不知人欲。此外更有何法門也。后不知所終。 枯木倚寒巖。三冬無煖氣。信是死漢機軸。若遇明眼。定遭擯出燒庵。大都道在用處。用處在死處。今之學道者。曾不求死。何處有活。必至自誑自誤。若遇明眼。又不知作何遣發(fā)。然則死漢。亦大費一番工夫。但心光不發(fā)。受人簡點。須是婆兒始能勘驗爾。我抹殺他不得。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慧林。字萬松。杭之仁和人。生稟異質。稍長耽玩佛書。授以世典。棄佛觀。父母察其志如是。遂舍為法輪寺僧。見諸僧所習卑鄙。師不樂。愀然嘆曰。此豈可了生死大事耶。雅聞天目平舒老人道行。往依之。一日宴坐林間。聞猿鳥聲。豁然有悟。是時。伏??栈蜜拧TV德禪林。乃詣叟。自陳所見。遂嗣空幻之門。歷游諸方。歸杭隱徑山。絕跡于城府。師持身約。守律嚴。素通三藏。尤精于法華圓覺楞嚴等諸經(jīng)。善于開誘。析義宣旨。如慈父母之訓其子。必至領解而后已。道日益崇。修日益起。而四方從學者。日益以眾。嘉靖丁巳。忽謂眾曰。時至矣。絕谷。日啜澗水數(shù)杯者。月馀而化。得年七十有六。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一
珊,桐鄉(xiāng)人,正德間官州判。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九
釋永寧,字西林,姓郭氏,六合人也。幼出家禮報恩無瑕玉為師,生性耿介,獨自持重,言動不妄,眾所推服。年二十,即持《金剛經(jīng)》,至老不輟。明武宗駕幸南都,駐蹕斯寺,大宗伯慮寺僧無可承旨者,遴選皆不稱。先是,寧與東林惠遠,素稱莫逆,兩人狀貌魁偉。喬白巖為大司馬,久與寧善,宗伯大喜,即以遠為僧錄右覺義,以寧為報恩寺提點。及駕臨寺,登殿禮佛,百官朝罷,諭作誦經(jīng)佛事,命呈疏草,宗伯議須翰林,寧曰:“佛疏別有體制,須僧當行可耳。”因舉遠具疏草呈,武宗覽之,喜曰:“朕家有此僧耶?”宗伯即以僧錄印付遠,寧隨侍游覽,應對稱皆。自建道場至起蹕,陪宴七日,竟無一失,宗伯由是益重之。嘉靖十年,眾舉為住持,綜理寺事二十年,遷僧錄右覺義。又五年,轉左覺義。先是江南佛法未大行,寧居僧秩,切以法門為憂,每謂“僧侶見輕于士林者,以其無學故,取辱名教,玷污法門耳。”乃請云谷法師住三藏殿,教諸習禪者,始知有禪宗。數(shù)年,云谷去隱棲霞,適守愚師南來,寧復延致,選僧眾數(shù)十人,日開講席,親領聽受,從此始知向佛法。掌僧錄印二十五年,諸山奉法惟謹。嘉靖四十四年,正月十六日示寂。先數(shù)日持僧錄印謁禮部大宗伯,請以老辭,大宗伯慰留不允。寧歸,即封其印,明日示疾,竟不藥,但誦《金剛經(jīng)》不絕,十五夜舉眾圍繞號佛,遂悠然而化。壽八十有三,臘七十有奇。弟子奉葬于智安寺,憨山釋德清再傳徒子也。嘗撫清囑眾曰:“我身后,寺事無大小,聽此兒主張。“人服其知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圓果上人。號香林。京口丁氏子。厭俗出家。勤讀誦。于圓覺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處。有省。自是參方。機鋒穎捷。年三十四。游武林。日行分衛(wèi)。夜宿仙林寺檐廡。衣不掩形。時嚴冬?;颢I新衣美食。卻不御。人奇之。致供日繁。師遁至北高峰絕頂。假一席地??`草為團瓢。冥寂其中。不出營食。主僧。以時閔而給焉。一坐六載。每風雨晦冥。猛虎毒蛇。蹲繞左右。師不為動。其后冬雪浹辰平地。積至丈許。陟者跬步壓覆。隤然而返。主僧曰。果公縱學僵臥袁安。不能作啖氈蘇子。凍餒既久??譄o生理。俄而城中素心道眾。不期而會于靈隱者。三十馀曹。相勞苦。各述所夢相同謂。見神人執(zhí)刀。厲聲告曰。北高峰古佛困雪中。盍往視之。陳敘如出一口。曰事急矣。即相率。打雪披寒而上。叩團瓢見師。趺坐恬然無憊容。眾獻供。師作唄受之。相與繞視。不忍舍去。師曰。諸君休矣。晡時恐為虎驚。毋過念貧道。乃送之下山而返。一日至湖上。偶見一長僧。繇六橋度嶺而北。師覺其有異。尾之至黃龍祠。因忽不見。仰視林樾清楚愛之。遂憩焉如仙林。時適有樵牧數(shù)輩。戲拾瓦礫。累塔礬石間。忽罅中閃爍有光。微露石棱。去礫而頂相現(xiàn)。旋得滿月容。游人以畚鍤助之。須臾周身盡露。又得斷碑。讀之始知文公所鏤像也。乃霣泣下拜曰。圓果與和尚。同出南岳。不意顯示幻身。敢不捐軀為報。繇是。山靈之一新。清規(guī)之再整。師之力也。汪開府伯玉。覲師于黃龍。戲問曰。公年幾何。曰八十有五。又問到家乎。曰苦海孤航。兩不著岸。汪聞聳然增敬。師素貫禪律。凝神冥寂。每清晨。背誦金剛經(jīng)一卷。過午不食。檀施悉營福業(yè)。遇遺骼輒收掩之。積如漏澤者數(shù)處。凡開示四眾。切近簡要。使聞者生信?;腥蛔缘糜谡Z言文字之外也。萬歷元年癸酉四月。示寂。年九十矣。塔于石像左脊。

人物簡介

維基
丘茂中(1485年—?),字子時,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軍籍,書法家。正德十一年(1516年)福建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登第二甲第六十二名進士。授工部主事,駐高郵州,分理濟寧以南河道,疏浚黃河。歷江西布政司右參議,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升云南按察司副使,官至河南右布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