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4461,分298頁顯示  上一頁  224  225  226  227  228  230  231  232  233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恩?(古田 )
釋愷樂( 愷樂 )
釋悟本(真空 秦 )
釋惟政洪濟(jì)大師(松云 惟政 )
釋慧浸(巢松 )
釋慧秀(孤松 )
釋成受(戒滿 )
釋戒言(少林 )
釋斯德(晚巖 )
釋斯承(景山 )
釋方擇(覺之 振林 世稱 竹寮和尚 )
釋方來(曉宗 )
釋方潤(梅溪 )
釋無妄( 段 )
釋無著(了虛 )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古田,蘇州嘉定護(hù)國寺僧,有集。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徐和尚。名愷樂。清蒲岐人。故嘗漁海上。漁舟時(shí)有行剽者?;蛟粣鹨嘣谘?。聞之怒憤甚。遂祝發(fā)為僧。因姓徐。人以徐和尚呼之。朝夕禮佛。額間隱隱起方寸許。如懸珠。言語煦煦。勸人為善。當(dāng)是時(shí)。山水為患。開沙角路平洞橋。以殺水勢。又砌鄧公橋。大役既興。費(fèi)用不貲。眾情惶惶相與謀。徐和尚有修行。人所言服。得其出一鳴。事集矣。第恐不肯耳。愷聞曰。但有利益。無不興。崇庸何傷。即為木鐸。念佛行里中。數(shù)日人云赴雨集。富者施財(cái)。貧者效力。未閱月而橋成。鄉(xiāng)民又欲起龍宮。顧山高石遠(yuǎn)。轉(zhuǎn)輸不便。又求徐和尚計(jì)之。愷亦不辭。為之經(jīng)營。四顧惟傍有巨巖。師目之而未言。忽有白發(fā)老父。前謂曰。鑿此石。足了一宮。言畢。于袖出米數(shù)升于地。因忽不見。眾異之。愷以米少不足為飯。姑煎粥。遂人人得飽。即施椎鑿。比宮成而石已盡。試鑿他石。則堅(jiān)不可破矣。繇是。人知徐和尚非嘗人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五
釋悟本,字真空。姓秦氏,嵩明邵甸人。童稚進(jìn)修,超然塵表,得法白齋禪師。慧機(jī)洞徹,律法精嚴(yán),疏食飲水,禪悅自甘。道俗信仰,為建邵甸普賢寺,持缽咒語,攝神龍于崖下,泉源清冽,異于他處。但供香廚,不盉腥味,若游人汲之烹鮮煮膾,則竟夕不能入口,或濯足滌穢,其患立見。后于昆明官渡,復(fù)創(chuàng)妙湛寺。著有《韻略易通編》 (又稱《韻略易通》)。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惟政 松云洪濟(jì)大師 壬辰變后。為義僧將。陣于嶺南。倭將清正。要與相見。松云入倭營。賊眾列立數(shù)里。槍釰如束。松云無怖色。見清正從容談笑。清謂松云曰。貴國有寶乎。松云答曰。我國無他寶。唯以汝頭為寶。清曰。何謂也。答曰。我國購汝頭。金千斤邑萬家。非寶何。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后。不敢通和。至癸卯來請信使。人皆憤惋。而朝廷恐其生□。遣山人往試賊情。山人遍□別章于[打-丁+普]紳間。余贈之曰。盛世多名將。奇功獨(dú)老師。舟行魯連海。舌聘陸生辭。變詐夷無厭。羈縻事恐危。腰間一長釰。今日愧男兒(芝峰類說)。 萬歷壬辰。居金剛山榆店寺。倭兵大至。與同舍僧。避冠深谷間。有僧往覘。倭入榆店寺??`居僧?dāng)?shù)十人。索金銀諸寶。不出將殺之。惟政聞之。欲往救之。僧皆挽之曰。吾師欲為同舍僧救其死。其慈悲莫大。然探虎口將虎須無益。只取禍耳。惟政不從。入亂兵中。傍若無人。倭兵怪之。至沙門。諸倭或坐或臥。釰戟交鍛。故不拜揖。不顧眄。不留行。曳筇揮手而入。倭熟視而不之禁。歷山影樓。至法堂下。僧皆縛在兩廡下。見惟政而泣。惟政不之顧。有倭在禪堂外治文書。如軍目者。政立觀。倭兵亦不禁呵。觀其文字不可曉。直上法堂。諸倭將皆列椅而坐。惟政乘手不為禮。彷徨縱觀之如癡人。有一將以文字問曰。爾解字否。惟政曰。粗解文字。又問之曰。爾國尊七祖乎。惟政曰。有六祖。焉有七祖。曰愿聞之。即列書六祖視之。倭將大異之曰。此寺有金銀諸寶。爾可盡出之。不然當(dāng)殺之。惟政曰。我國不寶金銀。只用米布。金銀諸寶。舉一國所罕有。況山之僧。只事供佛。菜食草衣。或絕粒餐松?;蚱蚴炒彘傄詾樯XM有蓄金銀之寶。旦觀將軍能知佛事。有六祖。佛法全以慈悲不殺為上。今觀無罪愚僧。縛在廡下。責(zé)以珍貨。彼一筇千山。寄食民間。以度朝夕者。雖刲身粉骨。豈有一寸寶。愿將軍活之。諸倭傳示其書動色。顧下卒云云。下卒趍下堂。盡解兩廡二十馀僧。惟政又揮袖曳筇而出。倭將以大字書大板。掛沙門曰。此寺有知道高僧。諸兵勿更入。即罷兵而去。自此倭兵更不入榆店寺。朝廷除政僧將。統(tǒng)營入道僧軍。出入倭陣。以游說為任。嘗入賊陣。見倭將清正。清正曰。爾國何寶最貴。惟政曰。吾國無所寶。所寶惟將軍之首也。清正強(qiáng)笑。而中實(shí)憚之。亂既定。奉朝命入日本國。家康以云綿子二萬斤與之。辭不得。盡與對馬島主橘智正而歸。及朝廷重修廟闕。政鳩一國僧軍以助役(于于野譚)。 壬辰之亂。倡義擊倭。虜獲甚多。上特拜僧大將。名滿兩國。亂定后。源家康為日本關(guān)白。請信使于我朝。人皆憤惋。而朝廷恐生邊釁。送惟政于日本。以試賊情。倭素重其名。欲試其節(jié)。脅之使降。政曰。吾奉命于吾王。通使于鄰國。爾等不宜侵凌。吾膝不可為汝屈。倭又大熾炭火。烈若紅爐。使政投入火中。政不動顏色。立向火邊。若將躍入者。天忽下雨如注?;鸺醋詼纭Y烈娭詾樯?。遂羅拜曰。天佑如此。大師真生佛也。即以金轎舁之。自是雖如廁時(shí)。輒舁奉之將送。關(guān)白問以大師所欲。吾必敬承。試言之。政曰。山人本無欲。唯愿還我國佛畫一幀。關(guān)白曰。敝國雖小。尚多重寶。何舍此而取彼。政曰。此佛甚靈??梢云盹L(fēng)禱雨??梢造鼮?zāi)致祥。故愿還也。關(guān)白以下齊聲言曰。大師亦能呼風(fēng)喚雨。何必求還佛幀。政不復(fù)強(qiáng)迫而歸。自是倭奴不敢復(fù)喝。至今購得松云筆跡。必以重價(jià)貿(mào)之。惟恐失之云。 大丘八公山。古有一道買大[緄-比+月]八疋。于燕市。聯(lián)作一幅。欲畫丈六金身為幀。周行八道。廣募能畫者。數(shù)年不得。適值楓岳僧大張水陸。僧俗咸聚。無慮數(shù)千人。化主僧遍告大眾。愿得畫佛手。莫有應(yīng)者。坐末疲癃一僧。應(yīng)募自出。與之偕歸。齋沐而請。僧曰。此事滿三十日乃成。吾處于佛殿隱身而為之。慎勿覘視。涂其四壁。使無孔隙。只存納飯一竅。三日一納。而納時(shí)亦勿邪睇。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窺。至二十九日。自料雖未滿一日。畫必已就。暫流眄而視之。畫師大驚。擲筆起立曰。畫不就矣。即有黃雀。出自飯孔而飛去。影響寂然?;魃侄胍曋?。畫佛已就。而一足未就。仍畫著鳥跡而去。即以其幀掛于桐華寺。凡有水旱疾疫。必禱此佛。神驗(yàn)如響。壬亂時(shí)。倭奴竊偷而去。松云以此請還。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師自經(jīng)倭變之后。隱遁于伽倻山海印寺。甲辰正月二十三日。遭法師西山涅盤。奔喪至京郡揚(yáng)根娛嬪驛。被上命招。未由奔表。乘驲至京師。上下教曰。咨爾惟政??癖速??。采我仇讎。而六載兵塵。萬民憂苦。予心不安。爾其往見倭酋。詳探賊情。因通和好而還也。太師拜命而退。即治行李。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啟程。具威儀[咒-幾+尤]服資裝。禮待之節(jié)。一依使臣前例。二十日至東萊。候風(fēng)登舟渡海。自對馬島。復(fù)開洋前進(jìn)。數(shù)月而達(dá)倭都。倭人盛儀以待。去都三十里。設(shè)錦繡步幛。左右列立金銀屏。屏間盡寫倭國人所制詩辭。大師于道上瞥然看過。悉記其詩。及至館。與倭接伴使。論其國中詩品。輒能盡誦屏間詩。無一差錯(cuò)。使者驚異之。告于其王。其王欲誠其道術(shù)。掘坑十馀丈。以要象毒蛇充入坑中。布琉璃其上。使郡形畢露。有若縱橫于流水之面者。令人??然。邀大師入坐。大師亦疑其為水。擲念珠知其琉璃。而后入坐。倭益服其智。翌朝將見于倭王。倭王立鐵馬以通路。其下熾炭火四圍。使大師緣鐵馬而入。大師即西向默禱。青天白日。有片云來自朝鮮。大雨旋下。炭火皆滅。倭君臣見者。莫不驚怖。曰此神僧也。生佛也。輒以上品金輦舁入內(nèi)庭。設(shè)大宴師事之。言所皆從。大師托以盤游郡國。賞玩山川。周游倭境。盡探其國物情人心。至乙巳四月將還。倭王及群臣上下。各奉貨寶以為贐。大師悉卻不受。首言交和寧國之事。以求清正之頭。次及刷還我國被虜人民。倭君悚然。即令刷出。壬癸以來被虜者。男女并三千馀口。具舟糧以送。使與俱還。七月十三日還京祗肅。上大加褒賞。特賜一品秧。大師不得已入謝恩命。留三日乞退還。入伽倻山云(僧就惠所記)。 甲辰春。倭人橘智正來。懇乞通信。命僧總攝惟政。往日本詳探賊情。政渡海托以盤游諸國。玩賞山川。倭人益奇之。肩輿邀請。殆無虛日。及至大坂。首言交和寧國之事。次及刷還我人之言。家康以為。壬辰之役。吾實(shí)未見。兩國無事。相安太平。不亦可乎。即令刷出被虜人民。使與俱還。但以要時(shí)羅事敀曲。惟政曰。我國與日本。雖是萬世不忘之讎。而交鄰之約素不負(fù)汝。一倭有何關(guān)勝敗。而兵退之后。謀殺往來之使乎。其年某月。要酋回自中原。我國如前接待。同年某月日護(hù)送予釜山。今已累年。日本以此歸咎。是必諱隱要開釁隙。不然。扁舟滄海。應(yīng)有漂溺之患耳。倭首等猶以為然。更不言及要政再來。乙巳四月。惟政將還。先以歷探倭情。具報(bào)朝廷。兼請回泊之日。宜令舟師諸將。聚屯釜山。以壯軍容。俾嚴(yán)護(hù)行諸倭之瞻視云云。是日統(tǒng)制使李慶浚。領(lǐng)舟師赴釜山。風(fēng)送未及。竟誤師期。惟政以刷還人三千馀口。付季慶浚。使之從便分送。慶浚分付諸船將聽其所愿。船將等利其男女爭先恐后。縶之維之。甚于搶擄?;騿査?。而不能答。則并稱己奴。美女則縛其夫投海。而任作己物。如此者非一。怨聲傳播。天高聽卑。即罷李慶浚。以李云龍代之。因令各道水使。摘發(fā)邊將之恣行者。水使等視以文具。竟不發(fā)告云進(jìn)(士趙慶男經(jīng)亂錄)。 瓶錫空山。索然若枯死木灰。何其靜也。一日杖釰而起。斫賊如麻。何其勇也。吾不信佛氏之有體而無用也(趙顯命撰真赟)。 僧將惟政。方欲修葺龍起山城。而患其私力不足。令本道巡察使。隨便助力。且覓給種子使。惟政率其軍百馀。屯田山下。以為積粟之[言*(〡/下)]事(懲毖錄)。 巳五月。僧將松云。還自日本。刷還被擄人口一千馀名。分載四五十船。與倭人橘智正同還。松云一名惟政。任姓。密陽人。先世士族。至松云出家為僧。頗能詩。善真草。有名叢林中。壬辰住金剛山。一日倭兵亂入。寺僧奔竄。松云獨(dú)凝坐不動。倭異之。環(huán)立合掌致敬而去。其秋余在安州。通文各道。無論僧俗。令起兵勤王。文到。松云展文佛榻上。率其類涕泣。遂收僧兵千馀入平壤。結(jié)陣于林原坪。連與倭戰(zhàn)。自是長在軍中。又嘗再入清正營中論說。意氣激烈無畏懾。前年朝廷命往日本。托以游山。探賤中消息。人皆危之。松云恬然無難色。主是乃還(西厓集)。

人物簡介

列朝詩集
慧浸,字巢松,得度于吳門之云隱庵,善講解,多著述。雪浪化后,于吳中次補(bǔ)說法,后示寂于華山。

人物簡介

列朝詩集
慧秀,字孤松,常熟人,蔣氏子,出家游峨眉、天臺、雁巖、棲仙巖之休糧庵。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三
成受,字戒滿,嘉善人。嘉興螺潭院僧。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戒言,號少林,海鹽天寧寺雪江之玄孫。有《五畝山居》、《少林遺藁》。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斯德,號晚巖,海鹽天寧寺僧。有《金粟齋稿》。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三
斯承,字景山,海鹽慈會寺僧。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方擇,字覺之,號振林,烏程人,幼入桐鄉(xiāng)密印寺薙染。博通禪講,淹貫百家。為焦漪園、李臨川、曹能始諸老所重。倡和者吳允兆、茅孝若、顧嘿孫、唐祈遠(yuǎn)也。學(xué)者稱竹寮和尚。其詩清真和雅,無一點(diǎn)塵俗。程尚甫梓以行世。
釋方來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一
方來,字曉宗,沁水人,佐普門開辟黃山,頗著勤勞,后嗣其法,繼主慈光。來梵行精嚴(yán),初依伏牛山,得鍊囈語法,與普門契合,普門素精等韻燄口,唯來獨(dú)得其秘。丙戌秋,一日告眾將別,無疾化去。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方潤,字梅溪,秀水精嚴(yán)寺僧。
釋無妄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后有無妄,姓段氏,梓潼人。出家城偶天封寺,自念大本 五蘊(yùn)非有,乃走岷峨,勤修數(shù)十年。復(fù)歸天封,晝夜持誦。后坐化于鐵爐山,亦多靈跡,土人立廟祀之。

人物簡介

列朝詩集
無著,字了虛,宜興人,住銅官山中,通脫疏放,傲然自得,見人輒叉手高坐,不縛沙門威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