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開示 縱遇開示。一時難悟。要假話頭。逼開心慧。工夫日久。日磨千煉。如雞抱卵。煖氣久蒸。忽然一日時節(jié)到來?;蛴鲆蚓売|發(fā)。心目方得開悟。古云。是花各有開時節(jié)。春蘭秋菊不同途。凡作工夫。當離喧鬧。截斷眾緣。屏息雜念。單提本參話頭。至于行住坐臥??鄻纺骓?。一切時中。不得忘失。念茲在茲。專心正意。切切思思。念念自究。返觀自己這個能追能問底是個什么人。若能如是下疑。疑來疑去。疑到水窮山盡處。樹倒藤枯處擬議不到處。心忘境絕處。忽然疑團迸散。心花朗發(fā)。大悟現(xiàn)前。頓見自己本來佛性。一段風光非從外得。若得真有此見處。更要求覓高見宗匠決擇邪正。不可以此便休。如此才名入門。才名得地。 坐中所見善惡。皆由坐時不起觀察。不正思惟。但只瞑目靜坐。心不精采。意順境流。半夢半醒。或貪著靜境為樂。致見種種境界。夫正因做工夫者。當睡便睡。一覺一醒。便起抖擻精神。挪挲眼目。咬住牙根。捏緊拳頭。直看話頭落在何處。切莫隨昏隨沈。絲毫外境不可采著。 念佛警策 一句阿彌陀佛。宗門頭則公案。譬如騎馬拄杖。把穩(wěn)生涯一段。不拘四眾人等。持之悉有應驗。行住坐臥之中。一句彌陀莫斷。須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當念認得念人。彌陀與我同現(xiàn)。便入念佛三昧。親證極樂內(nèi)院。蓮胎標的姓名。極功之者自見。親見彌陀授記。便同菩薩作伴。自此出離娑婆。一路了無憂患。直至無上菩提。永劫隨心散誕。依得此道歸來。決定成佛不欠。 開示 夫真參實悟者。非在念得一句佛熟而致。非在持一萬法無字公案日久自然而致。非在長坐不臥苦礙睡魔而致。何故。在人正念正氣而感致也。大抵要具觀察慧力。念念自疑自攻。直至攻化日久。塵勞屏息。凈體現(xiàn)前。忽然隨機激發(fā)。大悟本來。通身是佛。更不許你分心分性。自然得個安樂田地。如若一法不明。亦用辯明。一理不通。亦用參通。無惡不去。無善不修。無功不完。無理不辯。方成圣道。假使悟明本體之后。便休歇去。不能通達化門文物者。古人謂之墮在百尺竿頭。落于二乘小果。終不能至一切智海。故大覺云。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豈虛言哉。 又 未審作工夫從甚處起。甚處得半。甚處了畢。有此喻者。我方信之?;涡衷?。正如此問。方可與汝說之。大抵人之佛性各各皆有。只因無佛智慧破除煩惱。所以不得機緣相合。見在情塵所縛。譬如世間造酒。雖有米水。大用面力多。若無曲力攻化。終不成酒。人之佛性喻米。福緣喻水。然雖有性有福有緣。若無大智大慧內(nèi)攻內(nèi)化。終不成佛。只名凡夫。大凡作工夫之人。務將平生是與不是悉皆丟在一邊。只持一句本參話頭自疑自問。自問自疑。自逼自追。自攻自究。不許求人說破。不許依義解明。務要句下精通。命根頓斷。如此晝?nèi)谷茖⑷ァD昃迷律?。忽日心不思量??谥凶匀涣鞒鲆痪涠浠蛩木浒司鋺獧C合格語。此名聰明境界。大凡悟道之人。皆從聰明境過。不可便認。依前逼將去。忽日信口道出百千偈頌。卻如通身是口。切莫放下。正好用工著力。如造酒相似。大沸后直倒澄方止。人作工夫。直至聰明境過。大悟現(xiàn)前。頻將古人一千七百則公案無一不勘明。無一不了當。直至無禪可參。無佛可修。無法可疑。乃至頭頭上達。物物上通。信口道來。皆合古格。那時不了自了。不休自休。不待放下而自休歇。如人到家。不愁路也。方名工夫到家之人也。 行實 師閩興賢人。父蔡姓。母黃氏。二十七出家。馀不載。 袾宏曰。勸念佛偈甚好。冗句裁出。
人物簡介
法生,字化儀,崇德人。嘉隆間,薙染于雙徑,二十年不下山。嘗游嵩山少林,研窮宗旨。與達大師契合。后達師歸葬徑山,以詩吊焉。有“昔年曾共業(yè),今巳各分行。”之句。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化儀,崇德人。少林寺僧。后居徑山。
人物簡介
又波羅禪師,姓趙氏,大理人。初居蒼山,嘗登懸崖,西向禮佛,洞明經(jīng)地。后謁諸方,印心于古庭,歸而禮佛如故。一日經(jīng)行巖上,屹然立化,七日不踣。鄉(xiāng)人香燭禱之,輕如一葉,遂就荼毗,得堅固子七,瘞于浮圖。后人名其壁曰“波羅巖”。山勢巇崄,登者凜然,風吹草木,皆作禮佛聲。所立之石,足紋宛然。塔于蕩山,院宇猶存。
人物簡介
釋洪如,字無住,姓鄧氏,定遠人也。志行孤絜,頗契幽遁,家居自課,恒持《金剛經(jīng)》。嘗入白云崖,折茶枝插地,咒曰:吾道有成則榮,無成則萎。后乃日見秀發(fā),漸至合抱。洪如曉夕窮研,亦有心得,乃禮大千受染。復參徹庸,命居福城飯眾。一夕忽聞鐘聲,倏爾灑落,了明大事,即成偈曰:“通身是,遍界是,處處逢,何曾避?!焙笫逃棺呓鹆暾埐?,歷叩諸方,更謁天童六雪,及還滇,創(chuàng)寶華寺于水目山,弘施法化,宗風凜然,道價之盛,冠絕一時。寂年七十三,臘四十,塔于水目山。所著有《蒼山集》、《空明集》、《苦海慈航集》及《宗門語錄》、《南鐙續(xù)燄》諸編。
人物簡介
釋海玉,字無瑕,宛平人。歷游五臺,四至峨湄,明萬歷間來棲九華東巖摘星亭。自知時至,拈偈而逝,授命于徒,三年啟缸,可復相見。至天啟丙寅正月,其徒率眾,如期發(fā)視,見其顏色如生,檀眾聞風踵至,遂為塑金供養(yǎng)。廷樞何使君為捐資建塔。玉生正德八年癸酉,寂于天啟三年癸亥,已百有二歲,今稱百歲庵云。
人物簡介
麻城熊氏子。往五臺伏牛。遍扣名宿。至廬山參大安。安曰。汝號甚么。師曰無念。安曰。那個是無念。師茫然?;厣綄τ颜f。數(shù)年行腳事。友曰。何不問你自己。師曰。如何是自己。曰拿物非手。吃飯非口。一夕聞哭笑二聲相觸有省。入龍湖。同卓吾居士。到駟馬山。有講主至。士問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主講罷。士對師曰。試說看。師擬對。士將師膝上一推曰。者個聻。師豁然。偈曰。四十馀年不住功。窮來窮去轉(zhuǎn)無蹤。而今窮到無依倚。始悔從前錯用功。僧問如何是道之體。師曰。滿口道不著。曰四大離散時如何。師豎起拳曰。者個不屬四大。